丹徒縣志卷之九
關燈
小
中
大
年,而已不傳天下,何以同然有此稱。
詳其所作。
任比赍以奇警,熊南沙以簡古,唐荊川以明。
暢,而陳後門之精細,土遵岩之委曲趙浚。
谷之雄渾,各随其材力。
呂江峰獨以雅、攸擅名七子所。
長果,是不可及。
但任失之靡麗,熊悃濟唐失之軟弱,而失之梁晦者,陳失之與網繞者,乃趙與王也。
呂亦自謂有方,闆之失其短處。
自不可掩。
古人多有諱短,如曹子建贻楊德祖書,備論同時。
數子,不少假借。
雪浪齋集與曆詩人。
各有評駁。
惟予兼有七病,素無三長,亦廁名于其間。
任有考功集,能有内外集,并肯決錄。
唐集十二卷,陳集不分卷二冊。
王有居、玩若堂二集,各七卷,而趙集十五斷,予亦雜。
者從集亦不分卷,凡十厚冊。
帷江峰不知其集之多少存亡,忽其長子克念緻書雲:編定先君遺稿,願有次第。
已托桂陵胡子為之後序,而以前序屬予。
予方為其集系心,聞此,不勝喜慰,遂為之序其槩,以見諸子同遊之美,及得與之隆如此。
雖為之作序,尚未得其全集,止據平日所見,詩則沉著肩快,文則平正謙明,而雅緻不足以盡之,方闆不足以病之矣。
山志序 屠隆 山然後悟天地靈秀,瑰異跌宕之觀無盡,合内久之變幻,要渺而莫可究诘者何茫?元氣後訝翕張而出之,聚而成象,名之,聚而成塊,名之曰地。
又天地之氣結而為山人,川之大者,是為江海。
而江海之中,又複山東力朔。
神異經所傳蓬萊、方丈、瀛洲山海中多珍禽異獸,靈栗珞州,往往為高情勝氣者所豔慕。
又相傳以為巨鳌戴之,橫波乘漲,世罕得登,幾恍惚汗漫。
而所謂金焦、北固三山者,在潤州,靈詭空假,庥幾大海山之亞。
北固峙潤州北,??臨長江,沙岸若崩,海門若畫,業稱南徐曰觀。
而金作兩山,則屹然大江中流,琳宮金刹矗其上,而信鼍蛟蜃走其下,極煙雲之吞,葉漢波之硖擊。
古今之篇遷,朝市之五更,人恸之銷沈,而了莫之易也。
振衣崇岡,濯足長沈,揮仰之間,何其适也。
美哉!丹徒縣志赦之九。
觀。
标韻者可以濟勝,抱奇者可以宣藻,立功者可以扼險,知道者可以歡化。
曠朗之士,栖迹情曠陁中起共波四周,盡大江而居之,纖埃不到,自謂五市所隔絕。
每當煙銷霞散,潮生月出海。
萬望知薛,灑然樂之,超若羽化,蟬蝣塵溘,如古自先者流,穆乎清風,直出六合之外。
故日置韻者可以濟勝。
文人名流,登而扪焉,覽其幽勝,其臣麗而吐為瑤華,文彩照乎山,而名字留于古,如張處士、孫宗正名章秀旬,至今于此山無。
雄故曰:抱奇者可以宣藻英雄,經不之才。
乃室憑高眺遠,顧瞻形勢,澤國設險,海門雄踞扼明,而守要害,則萬夫莫能濟。
奸人不敢窺,而大江南北,高枕而卧。
故日立功者可以扼險。
江胡然而流,山胡然而峙?其翕蕩而不泐也,孰為之宰?其浮而不墜也,孰為之根?是天地之至妙也。
故曰知追者可。
以觀化。
而又在東南内地,與三神山之遠海中,恍惚汗漫而不可究诘者異矣。
其地勝,其形奇其本巨。
其理核,故足賞也。
萬曆辛巳冬日,餘陪都憲零陵呂公登三山,公言于督學使者蕲小公李公欣然命博士治三山志,而以前序見。
夫天下。
名山,其高且巨者無如五嶽,其神秀而遂者,無如三十六洞天,其奇峭而險絕者,無地我所、武彜。
今三山高巨不及五嶽,神秀幽遠不及六洞天,奇峭絕險不及峨悌、武彜,而空城有又兼茲四美,庸可無紀乎?都憲、督學兩公鹹當代名賢巨儒,三時鹹以觀風而來,覽物紀勝,行乖不餘得以職事廁名其間,則厚幸矣,山靈自愉快此舉也耶? 貞錄序 蔣德璟 予向以使事入旰江,則聞益藩某鄉君許字某千戶子,八歲殇,鄉君幼,即誓不再字。
及笄,往舅姑家成服,修婦道甚謹。
旰人歌詠之。
璟為言于當事:此奇女宜,亟旌。
而鄉君年裁三十許耳。
此複得丹徒。
吳公九見之姊,姓許,金沙曹生,年十四而生殇,即力請于父。
奔夫喪,哭甚哀。
瑜巳,即還父家,跌閉一室,斷葷血,禮大士,誦經,五十年一日也。
課二弟以巳。
未,戊辰連舉進士,與其弟遊者皆知有姊,呼曰吳貞姊。
或曰:貞姊不女不婦,宜呼為曹貞室。
然室即婦也。
陳眉公先生曰:在吳稱則女,在曹稱節婦,立兼著曰貞節。
蔣德璟曰:以為姊滌弟名,未綠,夫名也。
以為婦綠夫名,婦其名未婦,其實也。
然則奈古者女子之志也,其姓從夫,其名從父。
春秋畫伯姬、外季姫、朱共姬之類,皆名以父姓而稱谧。
公羊曰:其稱谧何?賢也。
左氏曰:君子如女而不婦。
女待人,婦,義事也。
蓋以逮于火為過而夫子賢而特書之。
至删詩于變風首衛共姜自誓曰:毋也天隻。
不諒人隻,傳曰:天,謂父也。
言其父母不相信也。
然,而皆以谥顯。
烈女傳書楚昭王夫人漸。
台事,亦曰貞姜。
易曰:女貞不字。
女言貞婦言節夫人。
也。
而谧之貞,猶以女待人之義格之也。
吳氏姊以夫則曹,以婦則吳,以不字則貞,宜書之曰:曹貞吳以附。
于其姬共姜、貞叢之劉。
難者曰:彼二姜三姬。
者則既字矣,吳未字也,柰何?夫貞則不字之稱也,惟不字。
故稱貞字而矢靡他,則節之而巳矣。
雖然,未盡也。
貞吳非獨能婦也,更能為子。
世有女而老于父母之膝下者哉!曹娥、饒娥,庶孝矣,未若生今。
之愉也,更能為姊。
魯義姑姊抱兄子而棄其子。
懾政姊欲名其弟而來弟之房皆非比,獨辛憲英教其弟敞差相似耳,而子更為貞。
吳幸者,及其父母二弟皆異人也,父母壯其志而成之,供姜之父母不如。
二弟能自成名,又能名其姊而布之,憲英之弟不如也。
令甲,節婦年非五十不旌。
璟。
祖母吳太恭人二十三而寡,九十六而始旌。
蓋以先受家君封故雖恨。
其晚,而猶幸其有百歲之若貞。
吳與益鄉君皆以童稚抗志,與日月争光,終身處子千百。
年三再見耳。
此豈可以常格論者?予故前表而出之,以見國家風教之盛,而并以告采風之臣,使早為之表章,以附于春秋特書之義。
張素存内翰詩州序 皇清魏裔介 玉堂鸾坡,文章之府也,故文章之士必歸焉。
文而發之于詩,文之尤易感人者也。
是以春秋大夫燕享之際,賦詩見志,而漢唐以來文人國不厭饫于丹徒縣志卷之,其光焰之盛者,一時傾慕,奕世傳誦焉。
乃說者謂詩必窮而後工,彼東山、豳風諸什,行行十九首之作,豈盡騷人逸士之所為耶?大約國家值昌大之運光嶽氣辟貞。
元會合,則必有英偉魁碩之唐力,而申暢之,宗方城。
有雲:朝廷使可無文章之士,鳳鳥不必嗚岐山,而麒麟為禱機也。
壯哉言乎!東詞林諸君子雖謬叨同。
署,而東華奔走聆誨之。
時頗少蓋。
自癸巳、甲午以後,諸同人散而官于四方,或存或沒,唱和之事,遂成絕向矣。
今年夏初,素存詩示我曰:公言詩巳久,必有以益我也。
餘讀未竟,而光氣逼人,若十将之燭于牛鬥并。
刀之剪,夫秋水也,若騕裘之不可羁羁而江河之。
瀉。
千裡也。
則喟然歎曰:是其宣揚昌大之運而以文章名世者乎!雖然,詩之為教,優柔敦厚,足以和人性情。
故唐人謂天子近臣不可以不親風雅,其學之所自,亦往往有傳。
昔杜子美謂詩是吾家事,而實本于祖審言,蘇子瞻筆舌妙天下,而實本于其。
父明允。
今素存曲江風度,玉山照人。
顧循牆伛偻。
其身弱如不勝衣,其言呐如不出口。
益本于公選。
先生之教,是其于詩也,以秋實蔚為春華而非僅鸾。
龍繡虎,為世人坫壇之赤幟巳也。
餘故述而序之,以質諸今之為詩者。
顧濂宗道學正宗序 張自烈 往予浏覽黃卷道統正系圖自伏羲洎王守仁,凡人巳又獲。
剡溪周汝登聖學宗傳伏羲逮漢、唐、宋諸儒合。
荀況、楊雄,凡六十三人,元許衡、吳黃澤凡三人。
明薛瑄迄羅汝。
芳凡三十三人。
宅。
周氏方昭闡聖學,乃推獎苟、楊,更轲、董仲舒并稱,若是者,豈足乖訓後世哉?日友人濂宗顧先生出所編道學正宗示予。
其書自羲、農、堯、舜、禹、湯、文、武、周、孔,續、顔、曾、思、孟、宋濂溪、明道、伊川、堯夫、橫渠、龜山六先生,考亭朱子殿焉。
兼博米諸注同說語錄,多所諸據,錄其極醇無疵,著于篇諸邪袤偏诐者诎勿是由進以正衛宗宗翼道,源流不紊,次第較然,等益信宗傳頗謬。
而因歎是書之為慮深,為功大也。
蓋自道學寖衰,微言乖絕,逃虛者入佛老,剽掇者泥訓诂,甚則騁臆見,叛聖經。
如歐陽修疑圖書不足信,謂系辭非人作,說詳易童子問。
楊雄以懸準易,識者譏其僭而司馬光複。
著潛虛,拟太元。
予竊心非之。
至于參稽失實則胡五峰謬以巳意增損通書,明何塘管見,則專掊擊通書正蒙、皇極經世,自诩轶出周張邵諸君子右。
它若蕭漢中卦序圖、田藝衡始天、管志道乾龍義、林兆恩心聖直指,雖時有發明,卒未能折衷大道,弊與叛經、佛老訓诂等耳。
況朱太極通書派學未甚著,程伊川推明道,得不傳之學于遺經遽泯。
濂溪師授說皆不能無弊,甚矣後世著書明道若是其難也。
今廉宗獨濱。
排衆喙,洞悉指歸,發程、朱所未盡,俾學者曉。
然識所向方,蓋不獨遠邁正界宗傳而巳,然則謂是書慮能而功大非阿私所好無疑也。
嗟平。
學者備田此而進求之道學,庶幾不為百家異說所蔽也哉。
遊京口南山詩序 福丹 辛亥四月,餘客揚州李砺園招遊金焦。
宗子發欣然從之。
既渡江,大風,江涘揚埃,白浪拍山腰,兩山微茫若被煙,而乃遊南山,經鶴林招隐洞,夾山八公諸劵餘家。
金精第峰奇石四十裡,岩洞窈冥,怪詭視南山無。
足當意。
予欲反,李子,強餘終遊蓮花洞。
天适雨至,則山石祫訝,菡萏側乖,露房綴藥,雨馬濡如,晨風滴露,蒼岸上開千辦白芍藥枝。
洞口立。
小石峰古梅樹,估帙偃蓋,倚峰蔭洞,梧桐高百尺孤生。
石角,雨益作。
山僧進櫻筍,二子據案作詩,無紙,各以白磁碟起草,摘玉簪葉書之。
予方倚棓下,作砺園種竹圖說竟,而二子詩成,并工,予遂不更作,引其篇端雲。
贈夏氏節群序 李霨 古今惟節孝之理,其興感人為無窮,而其食報于後也必厚以大。
餘嘗執此以相天下,百不失,而尤于邪口爾範夏公益征信焉。
公長嗣鄰湘太史,以歲丁未舉西宮,奏業稱旨,擢傳胪高第,讀中秘書。
餘以是時得從諸幾老後,讀太史所獻策湛淡丹徒法志上也。
片汪濊,學有原本,決為公輔之偉器。
及進而詢其梓裡,始知其出于京口節群之家。
而後歎太史之鴻名駿譽,聳然于九天聞阖之間,皆由家世之節肴所醢釀而出,非偶然也爾。
範公幼孤,母王太夫人,蕲然柏舟自誓,子夜機杼,一燈青熒。
每當霜月烏啼,寒風嗚條之際,太夫人未嘗不撫公絮泣,勉勵公備,切且至也。
公幼具至性,聞太夫人教,辄複徨感動不能。
自巳。
太史長公時,舉太夫人之所以教公者教太史。
以故。
太史髫年即讀書攻苦,期顯名,天下體公之所。
欲報太夫人者報公,以報太夫人。
迄太史列。
侍從校禮闱,太夫人時尚色笑無恙,公盤旋膝前。
依然孺子之慕,其聞教備徨感動,不能巳也,仍無異子。
夜機杼三燈青熒時。
然則當日之霜月烏啼寒風。
嗚條,此中有鸾坡鳳沼在焉。
嘉榖之??也,不??于獲。
之日,太史其獲之日也。
節孝相成凝結而為嘉。
谷也非日巳。
餘故樂為序以贈焉。
兩張太史制義序 熊伯龍 人而能文,難矣。
父子兄弟能文則益難,父子兄弟能文,難矣父子。
兄弟有道而文則尤難。
古之父子亢弟能文者,帝。
王家,莫如曹氏,士大夫莫如蘇氏,今執塗之人,而命之為曹氏,必勃然怒,命之為蘇,氏必冁然喜,豈賤帝王。
而貴士大夫哉。
彼其所以為父子兄弟者,蓋不可同日而語矣。
餘故曰:有道而文者為尤難。
也。
乃今讀兩太史制義而論其人,可不謂賢乎夫制義非古也。
然昌黎原毀諸篇,巳有漸趨八股。
之勢至于有明,遂與氣運相盛衰。
古人而生今日,未必不窮年盡氣于此矣。
公選張公,崛起本朝,冠冕南國,摧陷廓清,微言不墜,餘二十年前之王充也。
久之,素存先生以辛醜會魁,禮存先生以工未及第第二人,先後官太史,人不多其遇,而多其文。
眉山一辦香,轉而之南徐焉,可謂盛矣。
乃禮有太史為餘言:不肖兄弟甫及毀齒,兩服三檠,遂與俗絕。
亦惟是我嚴君之訓詞,砻諸錯諸,懼其為二家言,無以厭服天下士也。
餘應之曰:今世所稱天下之士,尚有逾于君家兄弟者乎?孟宗之母以大被贻子,冀其招貧士之卧,聞君子之言,亦門以内鮮才子耳。
使有伯淮、仲海之才之美,而自幼至長,依依硯席,含英咀華,如共乳湩,賞奇不益樂,析疑不益精平。
抑餘又聞素存之上公車也,禮存贻巳之未售,而裹糧相從,羁旅之勞,登朝之喜,三如素存所自為者。
及禮存危得危失,至于再三。
素存亦忘巳之日售,而庀其膏火,相其占,俾夜雨連床,隕涕繼血。
詩不雲乎: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嘗讀而悲之,如兩太史,則棠棣可以不作矣。
近代科舉之法,取士則欲其如古人,而教士則不必如古人,以緻南陔、白華,廢則俱廢,肴友廉恥,缺則俱缺,求其得人,如博之中呼,又何可望哉!吾于兩太史,悠然張仲之思,依希小雅之作,于世道有無窮之幸焉。
故為言其有道而文者如此。
至其文或經餘僭為論定,或脍炙人口巳十年,皆必傳無疑者,可以不言也。
育嬰社序 張九征 京江育嬰之社,舉于癸醜夏君爾範首事,餘與同人襄之,彷廣陵、吳門兩郡例也。
每一嬰月給乳婦銀三錢。
同社有認三嬰者,有倍認三倍認者,有數人共認三嬰者。
丙辰,爾範赴道山,而餘董事面載。
戊午則郡中紳士與新安同志分月輪執,定會所于月華山之萬歲樓,征赀驗乳,察弊厘奸,各有孟,頗稱嚴密。
規模既定,遠近樂觀。
不意午、未之秋,臯危相仍,人無宿飽,遺嬰在道,曰積月增,捐赀肝人,不足小給。
蓋廣陵所恃鹽關兩使者及行商大賈,吳門則撫軍、藩司為政,我郡皆無之,獨十數寒士呼号将伯,奔馳托缽耳。
相顧唏噓,莫知為計。
适道台璜公、石公自楚來臨,下車問俗,聞之欣然,親莅會所,首捐俸為倡,而郡守暨兩少府、縣尹諸公,莫不踴曜分俸,共成盛舉。
群嬰之生,巳絕而複續,是天心仁愛,畀以福心,而當事諸公情深保亦,古稱召父杜母,何以異此。
不佞敢再拜手,敬告同裡。
樂善者夫休陽恻隐,行道所同,赤子颠連,乍見思救,況衆擎易舉,寸壤成山,省一親朋遊戲之酒赀,丹徒縣志欲之,減三兒女帽領之裝飾,即可廣種福田,普度多命所費薄而所獲厚。
事理至明,奚待智者而後歡喜從事平。
但尤有進者,善必積而後成,德必久而後大,勿始勤而終怠,勿偶應而旋念。
施三分以至于三錢三兩,總曰發心;化二人以至于十人百人,總名同善。
樂施遂成仁裡,善氣可革兵刑,從此旱勞不作,時和年豐,且将此舉見其大端也。
陽彭山春望詞序 湯斌 京口形勝甲東南,金焦北固,其名特著,故畫舫籃輿,曰萃其下,而未有知所謂陽彭山者。
是山也,雖無奇峰危??、深澗絕壑之觀,然登其上,而三山雲樹,環翠如屏,長江洵湧,風帆隐見,與潤州城堞樓橹、煙火十餘萬家,無不近在幾席,俯仰指顧,亦登臨之勝槩也。
特其名不見于山經輿志,故騷人之遊屐不至,即或至焉,而文字不足以發之,世亦莫得而傳焉。
則山川之幸不幸,豈不以人哉!戊申三月,董子文友來自毗陵,與何子雍南、程子千三偶登此山,乘春騁望,各賦詩十章,曰陽彭山春望詞。
三子皆以詩文擅名當世,其詞雖記一時聞見所及,而江山形勝,如指諸掌。
餘聞京口盛時,名家巨族,競選山水靓冶之區,治園亭台榭,極歲時遊覽之娛。
自海艘告警,山川如故,風景頓殊,三子懷古眷今,感慨系之,宜其詞之婉麗而凄蒼也。
夫天下幽岩邃壑,徒為樵夫漁子所栖遊者多矣。
此山南望,則米元章之遺墓在焉,其西則昭明太子讀書處也。
風流文章,想見其人,何從來遊者篇什零落乎?此詞流傳于世。
吾見尋奇探幽者,詫為奇聞異迹,必将載酒登高,窮極眺望,墨版淋漓,侈為遊覽盛事,四方聞而不得至者,與金焦、北固同入夢想也。
故餘謂仙宮佛窟,士女續紛,不可言遊。
遊陽彭山者,自三子始。
書此,所以慶此山之遇也。
文槩序 程康莊 皇清受命二十二載,上方持乾符,通肆觐,房求俊乂,車書力物,大小之國畢至,文治已極。
于是天下文章之士,沈辭拂悅,各程其材,以效伎美,風發泉流,務極宏侈之觀。
京江何子雍、南程子千三方少年,天資雄邁,喜論著,自周、秦、漢、唐、宋以來,精深闳博,和平淡薄之音,名賢所遺,莫不探赜兼綜,支分而條貫矣。
然其言既存,其論已定,凡諸家之所睹記,藏之名山,傳之其人,未嘗放棄于榛莽之間,因其所已然,粲然備,則乃子者之選。
斷自明洪武迄康熙丙午,幾三百。
其文辭彙為三書,曰文槩。
其閑人止數篇,雖有事朱之學,力賊幅盡,不以多及。
嗟乎!二子者之苦心,于斯略可見矣。
夫天下之大,斯文之衆,紛馭還,必體制既立,然後可以辨其工拙。
是故有诏、制诰、露布、記序、騷賦、題跋、書論、說解、辯議、頌贊、箴銘、祭文、行狀、碑诔、墓志、疏傳、哀辭之異。
其體绮靡浏亮,披文相質,凄恻溫潤,情壯彬蔚,精微朗暢,平徹閑雅,燐燿奇肆之異。
其辭天地、江河、日月、風雷星辰、霜山山阜、人物、禽魚蟲獸、花實草木。
樓台邸第之異,其變現葳蕤揮霍,所趨各殊,雖有智鑒,不可以惟而緻。
方其肆力于文也,精思傷訊,馳骛乎上下之階,未始不以為恢恢乎其若有遇。
丹徒縣志,倦之也也。
及其機見既窮,岨悟底滞,而後歎其途之既廣,非三人事之可以推求,而勤三世以竭情于無餘者,盡可悔也。
故理之郁者,往往言不能文。
言之文矣,又或志泥而易亂。
仲尼曰:言之不文,不能行遠。
楊子曰:雕蟲篆刻,壯夫不為。
孟子皇皇周流,不暇著述,不以求乎隆隆之譽者,以此也。
今之人知尚八家矣,吾知其無有異也。
然後之緻論者,以韓相之才,不克為史,永叔和雅,時乏英氣;荊公文深而暗,南豐負質峻潔,失之寬緩;三蘇之文,沛若有餘,微傷于巧。
彼八家之于文蓋盛矣,而汲汲以窮年者,非其不及,義實相妨,又何論其材之下焉者乎?故二子者之為是選也,斷自洪武以明之文,未論定也。
迄康熙乙已,從王也盛方始也,又體無不備,故人各以其類也。
然則子者之選,非徒以是槩天下也,乃天下之文不盡槩于斯,而斯文足以槩之,抑将使天下之讀是文者,推廣其意義,蠕跻涵泳而漬漸以入焉,吾安知所雲槩者不進于古所為?即不然,恐天下之人貴遠而賤近者,陋也多而拒少。
者,失也。
拘其所見而不以自廣者,愚也;告之而不以喩者,恥也。
如此,而謂曰二子者之選,将以槩乎天下之文而求其歸焉,又烏可不思其所據也哉? 焦山古鼎圖詩後序 汪琬 古之祀典有彜器,彜之為言常也。
??者為鐘,卬者為鼎、鐘鼎。
因,彜器之大者也。
左氏傳曰:諸侯有勳而不廢,有績而載,則撫之以彜器,此天子所以錫有功也。
然則焦山之所蓄,與二王子之所詠,殆即其類與?予嘗論之,古器之與法書名畫并重也,自宋代始。
蓋當累世承平之後,朝廷無事,士大夫讀書好古,如歐陽永叔、劉原父者,争以博唯相高。
延及政和、宣和之間,天子更創禮樂,亦寖慕三代之法物,接奇索幽,取而貯諸殿閣者,不可以數計。
于是李伯時、菑伯思、薛尚功、趙德甫之屬,複相文而起,莫不規摹其款識,研窮其字畫,而諷味其文章,哙之有圖,述之有譜,夫然後鐘鼎之器益見尚于世。
今二王子從登眺之暇,摩挲鑒賞,作為詩歌,以傳道之,不啻數百言。
迹其風流好事,其何減于前宋諸君子哉?抑予有感也。
昔春秋桓公二年,書取郜大鼎于宋,說者日:取者,不當取也。
又曰:得非其有之稱也。
夫魯相宋莊,其人皆孔子之所深惡,然則賂三取,其辱此鼎也多矣,此可謂鼎之不幸也。
至于焦山所蓄者,雖嘗見污嚴氏父子,然猶幸而得反其故,深自藏匿于窮岩絕壑,浮屠氏之精舍,固不可以郜鼎者相提而語。
譬諸山林隐遁之士,遭罹患難,而卒能潔身以自全,豈不尤為可尚哉?予故并論之。
若二王子之詩,雄偉奇麗,俨然子美、退之複出,則有程通判、雷山人之評骘在。
邑諸生注感應篇序 高龍光太上者,吾不知其為何如人。
在道藏為道家之尊稱無上。
所著鹹應篇,其能乖教,多有合枞,古聖人之言,特加詳發焉耳。
尚書禹有言:惠迪吉,從逆兇。
惟影響湯有言:慶道福善禍淫,伊尹有言:惟帝不常,作善隆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又言:惟吉兇不僭在人,惟天降衆祥在德。
至孔子系易,更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數聖人未嘗明言感應,究言感應者,實不能離此數聖人之言。
數聖人渾括言之也。
渾括言之,可以教賢智,不可以教愚不肖。
且古之生人醇樸,善多而惡少,其間間裡黨塾、遒铎、官師化導之法甚詳而有則,又能勸懲之以賞罰。
迄後世人心僞薄,化導之法徒具,奉行之意漸泯,為惡者多,為善者少,而賞不足勸,罰不足懲,深心救世者,即反複痛切言之,猶恐讀者因知警醒,為大憂耳。
餘惟唐、虞授受,不過十大字而止,至後作谟作訓、作诰作誓,代愈峰而言愈繁。
孔子生周木殷教,立說已不啻幹萬言,于删書系勿外,複為之作春秋,文成數萬,某有數千。
蓋其詳略實系乎世連所為,亦不得不爾之勢也。
夫春秋書以空名定功罪,而亂臣賊子莫不知懼若此。
太上所著感應,既為疏川善惡禍福條目,尤諄樽懇醒,以黼鬼辍,大易神道設教之旨,頗有相符契者。
昔宋大儒真西山先生早序而梓行于世,嗣後為之注釋,積有百餘家。
餘仰膺特簡,出守鎮江郡,丹徒肅生陳某以新刺篇卷呈,請餘言為序。
餘嘉其注證詳切,視從前諸本更加精進。
曰:于聽政餘暇,展閱三過,期以清靜甯壹,與合郡共相樂善不倦,而生人求感求應之心幸。
母曰:斯固道家言雲爾。
故吾謂太上之說,可補功令賞罰所未及,而此十卷注證之說,又可補太上所未及進,而與前古聖人之言五相體驗可也。
程千一歸省閱太君序 湯寅 餘識于以已酉。
其時雎州吳伯其先生以郡丞 書 鎮京口時與臧焘書 【晉】劉裕 頃學尚廢弛,後進頹業,衡門之内,清風辍響。
良由戎車屢警,禮樂中息,浮夫近志,與情事染,豈可不敷崇墳籍,激勵風尚?此境人士,子姓如林,明發悅訪,想聞令軌。
然荊玉含寶,要俟開榮;幽蘭懷馨,事資扇發。
獨習寡悟,義著周典。
今經師不遠,而道業無聞,非唯志學者鮮,或是勸誘未至邪? 鎮江與胡安定書 【宋】苑仲淹 近改丹徒,并獲雅問,豈君之心不易改棄而然耶?某念入朝以來,思報人主,言事大急,貶放非三。
然仆觀大過之象,患守常經。
九四以陽處陰,越位救時,則王室有棟隆之吉;九三以陽處陽,固位安時,則天下有棟撓之兇,非如艮止之時,思不出其位者也。
吾儒之職,去先王之經,則茫平無從矣,又豈暇學人之巧,失其故步,但惟精惟一,妨生以之。
與刀景純學士書 歐陽修 乾德遂居南陽,始見謝舍人,知文丈内翰兇訃,聞問驚怛不能已巳。
文丈位望并隆,然平生亦嘗坎珂。
數年以來,方履亨塗,任要劇,其去大用尺寸間爾。
豈富與貴不可力為,而天之賦予多少有恨耶?幾天之賦子人者,又量何事而為之節也。
前既不可诘,但痛惜感悼而巳。
某自束發為學,初未有二人知者。
及首登門,使被憐照,開端誘道,勤勤不巳,至其糊若有成而後止。
雖其後遊諸公,而獲齒多士,雖有知者,皆莫之先也。
然亦自念不欲交世俗子,遭人之顧,巳不以五公相期,反趨門走門下,脅肩謟笑,甚者獻讒谏而備使令,以卑睨自親,名曰報德,非惟自私,自欲待所知以不厚,是故懼此。
惟欲少勵名節,庶不泯然無聞,用以不負所知爾。
菜之愚誠,勝守如此馔,雖胥公亦未必諒牙此心也。
自前歲得罪彜陵,奔走萬裡,身曰益窮,迹日益疏,不及冉聞語言之音,而遂為幽明之隔。
嗟夫!世俗之态,既不欲為,愚誠所守,又未克果,惟有望長号,臨柩一奠,亦又不及,此之為恨,何可道也!徒能惜不冰年,與未大用,遂與道路之人同歎爾。
知歸葬廣陵,遂謀京居,議者多雲不便,而聞理命若斯,必有以也。
若須春水下汴,某歲盡春初,當過京師,尚可三拜見,以盡區區。
身賤力微,于此之時,當有可緻,而無毫凝之肋,慚愧不旨。
與金山佛中書 蘇轼。
轼啟:人至,辱書,承體佳勝。
離揚日似迫,不複知公在郡也,但後見住山耳。
行承谕,知,世外人尚劫劫如此,吾輩何足道,則妙高詩聊應俞耳。
仆不知大颠如何人,若果出世間,豈退之能輕重哉?今日過邵伯埭,自此入塵土俠卿之鄉矣。
回望山水間,摩塵妙談,豈可複得?惟下萬為重。
不具。
奉案庵先生書 李夢陽 既見遽違,瞻戀增劇。
心旌去旆,搖搖供西。
伏念天生李成,本為祺。
朝有君實,吏戒邊隙。
顧經綸早答,岩壑淹栖。
塞塵既起,廷論乃歸,大相兀宰,老就金革,窮以大漠,殘城羸馬,焦勞心骨,想見先憂之。
容然秦嘯舊民,伏威涵澤,望公之來,員如日月之照,兩露之濡,斯所謂事半而功倍者也。
某少躭章句,曲荷陶成,迂執忤時,中歲淪斥,無由操策轅門,侍聆邊略。
然金鼓之音,旌旗之色,恒若親之,斯雖想系之餘懷,亦聞見之素心也。
委箋名作,自慮知識蕪淺,黑白或混,青黃自菑。
然命嚴意懇,弗敢固遜。
綠節钺過汴,時,内人暴病,夜警困瘁,會風又襲之,逾月始平。
諸帙定,涉秋畢矣。
鄙詩二篇,敢上左右,非能步驟來章,幸置贈什卷末,亦骥尾之附也。
聞有脅痛之疾,事體定後,想勿藥矣。
伏惟強食節勞,為社稷,為生民,自愛不宣。
奉邃庵先生書 李夢陽 伏念,日者途館趨侍,河舟登别,踟蹰春野,伫望風帆,感槩今昔,衷曲凄惋。
憶在沖年,獲叨镕範,萍蓬飄逐,忽焉衰暮。
公逾七襲,愚過半百,會不信宿,複此違隔。
人非木石,誰堪此懷也。
大作十刑校定者,遺者,自訟槁耳。
愚嘗靜繹潛究,推求旨緒。
西巡諸作,矜持嚴整,大而未化。
立朝之作,廊廟冠冕,俊衆與則。
邊塞之作,忠誠奮揚,規畫槩見。
歸田之作,幽渺流行,情渙意層,變化百出矣。
原之者厚,故觸之則發,驅之則伏,寫無景,用之無留情,遂使工辭者畏其渾淪,負氣者讓其雄高,攻意者服其巧妙。
雖唐朱調雜,今古辂泯,瑜暇靡掩,軌步因三,然所謂慮失者也。
代名筆後,必有知子雲者。
縷縷之談,未及面陳,敢附此以聞。
奉窮庵先生書 李夢陽 徐州使至,知蒲輪北矣。
公之出處,天下關之初,公之南也。
愚嘗私計,出則利國,處則利身,且今夢傅。
小尹之秋,孰能使公獨以身利哉?夫治朝亦有雜進,君子不無異同。
今欲主張國是,定雜為三,合異為同,非公是利,而将誰利哉?往者公之柄政也,議者謂公喜通才,獎辯給,抵門士,侮戴吏,故其顯名高位者,程事簿書之夫縷,而雅裕慎俗之徒寡,爽快取辦之流,揚,而先憂識微之士抑,委曲活變之風行,而小成慎義之心灰。
至今言官猶以此病公,而不知道以正行,事由通濟。
聖人通天下之情,達天下之變,而後成天下之亹,而夫日有中昃時。
孟本斯嘗竊觀下之才,正得不如宏治,宏不如成化,豈否泰消生,才有高下邪?抑有之而未用邪?用之而未盡邪?斯非後生小子之所知,亦非所宜言者。
以道義骨肉,弗覺縷縷至此。
大作四種五冊,勘檢各畢,敢緘什來使以還,企瞻光範。
北鬥在天,斟酌元氣,霖兩四海。
畎畝之民,伏俟太平,無任尉幸歡忭之至。
答茅丹徒鹿門書 唐順之 兄始至邑,而巽峰公有所龃龉,仆深疑于兩賢之不相厄,故嘗懇懇以下交之說勸之巽峰,而複以上交之說為吾兄言之。
既而同心共濟,歡然無間,則既免于暌孤之吝,而果獲利元夫之吉矣。
不謂中路乃複猜嫌,如兄所示,今人太息,則是既脫之孤,而複張之弧也。
若有鬼神焉,交鬥其間,奈何?雖然,在吳峰則不免為不能容才,在吾兄則不失為動心忍性之助也。
自古上下相順,則為益猶少,惟上下相忤,則操心慮危,委曲相濟,為益尤多。
此昔愛惡比之藥石美炙,而益之為卦,益用兇事,以十朋之龜也。
兄更參透此關。
何往而非受益之地哉?乞歸三節,雖所知非人之所能勸阻,然願兄更濡忍,審處其間,勿輕為去就可也。
不得一面談,耿耿何極! 再複唐司谏書 茅坤 日者痛故郎中唐公孝廉,至衰白不攺,今且沒矣。
非得海内大賢厚望之士題其墓,今士大夫共傳之,則唐君之訪,當與露草同委矣。
來者泯泯,則生者地。
此。
士大夫之出而仕,孰不甘心于富貴纨绮、池台歌舞之侈,其身及其子孫,而亦何羨于彼之書?庶不屬棺,棺不及其葬為也。
某添縣吏之後,則采其诐而聞之海内大賢厚望之士,固某之責矣。
故敢因王生之抱經南來,而具書以請。
先生雲雲,得無重于采仆之鄙陋,而輕于祁唐氏之行說矣乎?且唐君無過人才智,獨其當父系獄者三年,卒為号恸而土寝蚊處于其外,沒之曰亦如之。
自起豕至刑署郎,绾州縣印绶,并大夫以上,二十年于茲,而身沒之日,無三椽以栖其棺。
據某言之,雖夫必與聞乎道,謂非肴廉不可也。
先生猶以未及而為辭,何欤?古人有聞其風而吊其墓者矣,亦有得其道路之遺而為之傳記者矣,往往悲歌慷慨,借之詞采,以遺後世。
先生唯注其人可與否耳,而何暇擇其而不而乎?星附光于月則爍,铎因響于風則遠。
唐君潔白之??,非先生之文不傳,傳之亦不遠。
百年之後,士大夫載質而出,猶且讀其文,思慕其人,徘徊于唐氏墓草之側,而或不售意于彼之富貴纨绮、池台歌舞者,是則先生之賜也,亦予有司之事也,惟高明亮焉。
外承示文稿一襲,且命坤。
稍為議評,筌次其後。
某慚非工于文者,初不敢妄屬,而繼至者再,私揣先生之情,或欲令不肖??與聞金石之末而使之同聲爾。
謹忘鄙陋,略加商确,如别楮教之,幸甚。
複丹徒邑谕唐白野先生書 茅坤 解官南還,承公手書,鳴咽嗟咨,若将吊不肖之奪官,而又憐非其罪者。
雖然,公讀古今傳記,嘗上下數千年矣,其間可悲可詫、可憤可涕之事,不知其幾。
金焦之下,大江之浒,得無猶有漁父鼓枻歌而過者乎?歸來山中,左手持南華,右手持棋局,醉則援筆賦文章,稍稍淋漓宴嬉,以恣其丘壑之思,或自一道也。
幸公姑置之門下之土,所當從吏時舊遊,或他鄉先生記及為報曰,已草北山移文久矣。
其言事不恭,不當以聞于文人。
行恐公遠念,故不得不以所自适者發公一笑也。
與笪我真憲副書 錢謙益 暌隔日久,音問疏闊,而仰止之懷,與馳企俱積,夢思食息,何日忘之。
老兄養恬積望,蔚為儒宗,視弟之鹿鹿世網塵土而目者,何啻千裡。
十裡君日久,自惟根器淺劣,又侵搖禅懸二氏,于太上之旨,槩乎未聞,而掩關息影,作數卷中蠹魚。
書生貧薄,面孔與落穆神情,宛然如故,或亦老兄之所心許也。
老兄年來多家庭骨肉之感,言之猶為宛怛,況身當其事者耶?缺陷世界,與搏沙眷屬,儒門宗旨尚未了了,要當以禅味消之。
弟于多愁多病,風波宦海之中,體貼得之者,敢以為仁兄獻。
偶過京口,知過白門,盈盈一水,有如河漢。
世局波翻,實籍大賢撐住,為此語,實非世情也。
冷局以藏拙為事,又多。
憂讒畏譏,燕市舊遊,明春尚未能相尋,有念契闊,執筆怃然。
與張杏新論振濟事 皇清何不 比歲旱荒,當路者若秦越人之相視悠悠,不一關心。
尊叔祖學憲公,痛切桑梓生命,慨焉捐金,首倡振濟,更竭慮咨畫,緻煩我兄下詢??荛。
仁人君子,函育億兆,用意自是不同,但值此動皆掣肘,言辄昭尤之時,其慎其難,百倍往日。
而議蠲議振,從前救荒諸策,事事都覺阻礙無已,則做漢鴻嘉間,吏民以義收食貧民,入谷助振者,遷秩賜爵可也。
或則仿宋文公彥博、趙公拚明周公忱平粜法,更且移咨上流,開遏耀之禁可也。
或則斟酌常平、惠民、社倉諸法,變通權宜,兼許入粟贖罪可也。
或則以虛名收實效,如明之用散官空銜,鼓勸富民慕善可也。
凡此諸說,在昔皆為良法,在今恐為迂談。
然總之,得人以行,雖迂談亦足為惠;不得人以行,雖良法未免滋弊。
孟子曰:徒法不能自行。
今日之謂也。
至若今歲秋糧,如得求允攺折,一縣存留,可有數萬石米。
諺雲:損舟半渡,一瓢千金。
拯溺之急,殆有類然。
伏惟我兄達之學憲公,倘有可采,或亦小補罅隙之三助。
簡談廣文論勸振事 何正 數月以來,饑殍流亡,僵晏道路,富貴之家,貪而益吝,輪振之令甫下,紛紛轉相營脫,而饕餮之流,且得因之以攫财利。
此何畢豺虎之食人也。
人心若是,良足資憂。
昔唐荊川與華補庵書,有雲:世人惜财如惜血,苟出橐中朽腐棄餘,足活宗族間裡無限乖絕之命。
乃暌暌相視,不少動心,以為生财之道宜如此,蓋财生而心亦焉火矣。
某念荊川之時,風俗人心甚淳厚,爾日徭輕賦薄,水旱災祲,又不數見告,民鮮有極富,亦鮮極窮者,何荊川言之五是。
假值今時,正不知歎息痛恨為奚若。
聞先生明日往丹徒鎮勸谕,于獎誘外,更有以發聾震聩,俾人心翻然不變,千損其一二,振事其庶幾矣。
亡令豪強擅巧,下弱因浮,幸甚幸甚!題故書後。
金山楞伽阿取多羅寶經集注題辭 宋蘇轼 楞伽阿版多羅寶。
經:先佛所說微妙第三真實了義,故謂之佛。
語心品,祖師達摩以付二祖曰:吾觀震旦所有經教。
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
祖祖相授,以為心法,如醫之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後世達者,神而既之,如盤走珠,如琳走盤,無不可者。
若出新意而棄舊學,以為無用。
非愚無知,則狂而巳。
近歲學者各宗其師,務從簡便,得一句三偈,自謂了證,至使婦人孺子抵掌嬉笑,争談禅悅,高者為名,下者為利,餘波末流,無所不至,而佛法微矣。
譬如便作醫師,不由濟論,直授方藥,以之療病,非不或中。
至于遇病辄應,懸斷生死,則與知經學古者不可同日語矣。
世人徒見其有三至之功,或捷于古人,謂難經不學而可,豈不誤哉!楞伽義應幽耿,字簡古,誦者或不能句,而況遺文以得義,忘義以可心者乎?此其所以寂寥于世,幾廢而備存也。
太子太保樂全先生張公安道,以廣大心得清澤覺。
慶曆中嘗為滁州,至僧舍,偶見此經,入手恍然如獲舊物。
開卷未終,夙障水解。
細視筆畫,手迹宛然,悲喜太息,從是悟入,堂以經首四偈發明心要。
轼遊于公之門十年矣。
今年三月,過南都,見公于私第,公時年七十九,幻滅都盡,惠光渾圜,而轼亦老于憂患,百念灰冷。
公以為可教者,乃授此經,且以錢三十萬,使印施于江、淮間。
而金山長老佛印大師了元曰:印施有盡,若書而刻之,則無盡。
轼乃為書之,而了元使其侍者曉機走錢塘,求善工刻之,闆遂以為金山常往。
元豐八年九月九日。
頤京口集 熊克元 豈中何彥和纂潤州集,起東漢迄南唐,至宋朝則未服也。
乾道壬辰夏,太守文昌常伯當塗宋公因命克裒開寶以來,别為三集,與彥和所次并,且以見朱之文風,煥出前代。
于是盡模境内石刻,又編閱諸集,仍訪前賢子孫,得詩文六百餘篇,厘為二十卷,目之曰京口乾道集。
給錢十。
五萬屬克。
刊焉。
曾宋公被旨事郡缗不能雕卷而雜文十卷,姑藏之學宮。
他日好事君子羅昭,轉多,铨釋愈精。
則當悉取而厘正之,勒成巨編以垂久遠,乃克之。
志也。
秋九月十五日,郡文學建安熊克記。
題京口續集 熊克 京口集既成。
久之,又得二卷,遂續于末。
噫!自南唐以上諸集具存。
曾彥和之纂潤州集也,宜無所遺,而克最為淺聞,猶能為補八十餘篇。
矧近世文集,人所未見者尚多,區區掇拾,正恐未得其半。
他日豈無望。
君子。
乾道癸已問正月四曰,建安能克謹題。
仁宗宸翰後題辭 明楊榮 石宗皇帝昔在春宮,禮賢重士,推誠用人。
士之才行端謹者,雖在韋布,亦見優待。
丹徒何彥澄以明醫侍左右,學精行飾,上深重之,特破眷遇。
仁宗禦屢之,固不拜,禮之若賓臣。
至于雲藥,不待面谕,多用親紮,或直授成方,或詳書體候,亦間識以稱其字。
彥澄不名,蓋恢之也。
彥澄前後所得積紙,自慶千載之遇,獲至寶。
之多,恒珍襲之。
鼎湖龍去,于今八年,感慕無巳,又久而或散逸也。
謹裝一威冊,承為家寶。
小傅楊士奇既為題識,彥澄複屬經榮識之。
臣樂謂世有先代聖賢墨迹者,皆知寶受以傳于家。
況彥澄親荷仁廟之知,外遇之厚,天語告诏,如家人父子然者,又豈前代聖賢之迹所可拟哉?何氏子孫尚當藏之,以傳于世世。
焦山瘗顧銘跋 王世貞 瘗鶴銘餘往歲遊焦山,後崖水落時,得之,僅數字耳,而此帖乃百許字,蓋取舊本刻之壯觀亭者,刻手精,頗不失初意,可玩也。
其書炳炬今古,第不知為何人造。
潤州圖經謂為王右軍,至蘇子瞻、黃魯直确以非右車不能也。
歐陽永叔疑是顧況,尤無據。
黃長睿謂為陶隐居,又謂即丹陽尉王瓒。
瓒腕力弱,不辦此隐居雖近似,要之亦懸斷也。
餘不識書,竊以為此銘古拙奇峭,雄偉飛逸,固書家之雄,而結體疏慢者,于不随者,恐右軍不得。
至于鋒秃穎露,非盡其本質,亦以石頑水湖之故,而魯直極推之,又酷愛之,得無作捧心憐女耶?取魯直書作小推诘,渠不能不面赤也。
焦山瘗鶴銘跋 王世貞 焦山瘁鶴銘,或以為陶隐居,或以為顧況,或謂即王瓒筆。
獨蘇長公、黃太史以為非右軍不能,而苕溪漁隐辨其誤,似更有據。
餘所藏舊榻銘,書僅缺字,蓋郡守模之壯觀亭者,雖結法加密,而天真微刓。
葉伯寅常從其舅氏周六觀遊焦山,于水中探刻石,摩英久之,不及榻,時時怅恨。
昨年秋,得遠尚之本,備十六字加裝橫,屬餘題其後。
六觀。
雅君子清言為時冠,不幸早天,伯寅念之無切,毋亦寄渭陽之思,于朱方之化耶?題畢,三歎。
捧鶴銘跋 程康莊 鶴蛻有名,見于焦山,書勢入神,宜積久以必傳。
載陽逸、上皇樵人二人者,無時代姓名可考,以為??自願。
逋翁如聖教序、沙門集右軍字僞之大藏名者,且何從得右軍黃迹而克辦此乎?又意其為陶貞白。
貞白隐于良常,以華陽度之,當是。
且華陽在潤州境内,焦山相去頗近,可謂協矣。
當其往來幽境,欲借名山以傳,姑秘其名字,令後人推索得之,亦猶郭景純以瓜發埋于石簿山意耳。
考貞白昔欲上昊,頗以名心為累。
陸敬遊以十赉當九錫,其文辄稱引仙家鶴銘,雅屬好事,得無類是?今觀其字,結搆甚有蘊藉,當在虞、褚諸公之上,故是人朝名手,其為貞白益信矣。
銘石崩于江崖,湖次侵蝕,其榻本獨唐、宋之間為完,即在歐公時,備得六十餘字,後此可知。
藐茲山靈,不能禁馮夷見奪,惜哉!予倅茲郡,尋近代殘本,亦不可得,為之恨然。
辛醜秋,計逋客出玉煙堂帖相賞,獲睹此銘,從初榻全本,傲而刻之,而神情近似。
餘因數觀銘之在今日,名存實亡,況江間洲渚,既絕人煙,此焦山而望洪荒在目,又誰從山中尋。
此勝,且屬嗚有耶?因捐俸勒石,庶幾後世登臨之士,得共寶之,不沒古人之用心雲爾。
北固山題名 王士正 焦山與昆籥子别,遂遵江岸,獨尋北固、甘露之勝。
登淩雲亭,憩多景樓,緬季奴之雄風,憶梁帝之勝遊,吊海嶽、淨名之故迹,江山猶可髣髴,而其人巳邈。
搔首四顧,慷慨不能巳。
生生庵題名 王士正 永豐程公峋守京口,日與林臯大師為山澤遊,不減王、謝之與。
林公乃更鑿放生池,作生生期于甘露寺春秋樓下,其風流照映,有足多者。
予以庚子來遊,去公守潤,曰未二十年,而風流搖落,遂無複繼,況于數千百世之下乎?時順治十七年冬十。
題京口遊山詩後 程世英 京口遊山詩,乃宇内賢大夫士遊京口題詠諸名山,或古詩,或今體,而武鄉程昆侖先生倅京口時,彙梓以行者也。
先生官不過三郡倅,非有古者藩真剌史之尊,其祿位氣勢足以招緻天下之遊。
下之客凡過京口,未有不以先生為歸者。
愛出自天性不平,官之崇卑,此中召之,故未易為俗吏道也。
方先生為倅時,正京口兵燹之後,初設重鎮,倅之職又當贊理大将軍軍府,宜日無暇刻。
乃先生顧時時從諸賢大夫士遊金焦、北固、人公、黃鶴招隐諸山,文?從容,流連倡答。
餘與何子雍南,每共追陪。
而毗陵之董子文友、鄒子讦士,陽羨之陳子其年,以鄰郡相近,嘗經年在京口相酬和。
賢大夫士之來者,亦往往因餘、董數人,辄不忍别去。
如此者凡六七年。
往聞屠長卿、陳木叔諸公令江南時,所緻賓客為極盛。
使先生生數十年或二三十年之前,其氣類所當不止此。
然此亦足以傳矣。
方是時,吳冉渠先生相繼貳守京口,王阮亭、李維揚、謝獻庵倅毗陵,吳伯成、梁溪周公、樂園盧公、澹岩李公石台又同時為重臣,故凡客至江南者,北壤接境,館舍相望,任手網缪,極盡主客之好。
至今未十年,諸公或死。
遷官去,或罷谲去,今者獨梁溪在耳。
先生則以歲戊申稍遷,貳守皖城,今左遷剌耀州,撫置。
曩者風流赓答,杳不可複得,而餘輩文友??士,相繼天殁,其年窮而遊四方,辄隔年不見。
然則江山文酒之樂,不轉盻間,離合聚散,巳惘然動人。
今昔之感如此巳。
癸醜秋日題京遊山詩後。
辨 金陵辨 明林魁 杜牧之詩:金陵津渡小山樓,三宿行人祇自愁。
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八洲。
蓋唐人指京口、金陵。
按張氏行役記:甘露寺在金陵山上。
李約初至金陵,于李騎坐,屢贊招隐寺标緻。
杜審權自潤州刺史除尚書左仆射,制曰:頃罷機務,鎮于金陵。
駱複王送暗五還潤州詩序雲:言返維桑,修途指金陵之地。
元稹寄折西大夫李德裕詩雲:金陵太守曾相伴。
如此者不可枚舉。
蓋當時江甯、句容俱隸潤州故也。
京城辨 林魁 京城,說者謂荊王賈居之,故名。
或又以為由孫權所居而然。
舊志雲:荊字既不同,權未嘗稱尊号,奚為名京?說者非也。
按京者,人力所為,高邱也,亦有非人力所為者,人力所為,公孫瓒所築易京。
也,非人力所為。
榮陽、京索,是也今地名徐陵即京,非人力所為也。
京上郡城城前浦口即是京下。
謂孫權曰:吳去此數百裡,有驚急,赴救為難,将軍無意屯京乎?權日:秣陵有小江二百餘裡,可以安大船,吾方理水軍,當移據。
蓋吳先都京,後都建邺,則京口亦謂之京。
今按東策兄弟蓄問鼎之志,故以殊稱加其居地耳。
或史傳追稱之謂,亦未可知也。
建陵辨 林魁 武帝父更尊臣文皇帝,廟号大祖,陵曰建陵陵。
有碑日太祖又皇帝之神道。
歐陽公集古錄以此碑為宋文帝棘道碑。
按宋陵号長甯,自在蔣山,特其八字,與宋主廟号俱同,公蓋誤爾。
陵見宋齊書建康實錄甚明。
考蒜山考林魁:蒜山在丹徒縣西三裡,北臨江,上無峰嶺,山生澤蒜,因以為名。
按皆孫恩浮海奄至丹徒,率衆登蒜山,劉裕奔擊,大破之,投崖赴水死者甚衆。
唐劉展我田神功将三千軍于瓜洲,将濟江,複将步騎萬餘陳于蒜山。
又徐知诰常遊蒜山,除地為廣,塲虎皮為大幄,率僚屬會于下。
舊志又謂蒜山松林中可蔔居。
蘇子瞻詩:蘇山幸有閑田地,著此無家房。
客觀此,則舊寬廣可容萬人,宋時猶可居止,不知何年淪入于江也。
文陸二公辭相考 程敏政 予嘗與雪朱元綱月考元敕修朱史,稱陸公秀夫為左承相,文公天祥為右丞相。
然黃文獻公陸君實傳後序謂宋亡之事興,籍無稽,造使棱訪,未至而史成。
久之,鄧光萹諸家各以填海錄、指南錄諸書來上,乃知陸公官止佥書樞密院事,文公官止樞密使、同都督譜軍,二人雖嘗拜相,力辭不受,而指南錄又文公所自著也。
予因及覆參司,悉攺舊史之誤。
世習稱三公為相巳久,傳于驟更,惟彭文憲公意合,遂奏于禦而梓行之。
說 改壽邱山為聖像山說一 皇清談志 諱名之說何助乎?人死則諱之,生而諱,非古也。
二名不偏諱,諱偏非古也。
臨文不諱,不獨諱口之稱,并諱筆之涉,尤非古也。
然諱至今日益嚴矣。
凡為國諱者,死諱,生亦諱,偏亦諱,臨文亦諱,奏事犯者。
罪之,闱牍黜之,著為合從是準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師與君親而巳。
吾是以有疑于壽邱山之丹徒縣志之九說說焉。
夫邱,孔子名也。
國君命名不以山川。
壽邱之名,不知始于何時,命名者當避山川,則命山者當避聖諱也。
如曰:前此不諱也,獨不曰今此皆諱平?夫以大聖人之名,顧不得比于後王君公、先生、大人君親師之謂,何其仍之也?且世之為孔子諱者至矣,凡四子書,遇其名讀作某字,今亦可作壽山,于不可也。
或曰:當孔子名則某之,不當名不某也。
然則周之前無論矣。
文、武、周公皆聖人也,周文之詩曰克昌厥後,書曰:予小子發,朱子曰:生子昌,曰子發,立,曰周公旦,亦皆當名。
何不聞某之,而獨某孔子,知必有取爾也。
蓋以孔子先師也,人不可呼君親之名,尤不可呼師之名。
君親時師萬世,故不某文武、周公而某孔子也。
或日:審爾,則尊師者莫如子貢、有若,而三則曰他人之賢者立陵,二則曰:泰山之于邱垤。
今之壽邱亦猶是也,何傷乎?曰:是殆臨文不諱之義也。
況其為涉筆之語,非敵面之辭哉?或曰:今亦安見其敵百乎?夫學宮,至聖先師之學宮也,孔子之靈,實式憑之。
吾黨于此,見羹焉,見牆焉,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神之格思,不可度思,殆無時不陟降于此非待明。
禋肸蚃而後式臨之也。
壽邱非他學宮之山也,學喜而依是山,是山而歸,然在學宮之後,于面呼名奚辨焉?故壽邱宜更學宮内之壽邱宜急更更。
之聖像山。
昔明之中葉,诏天下學宮立木主聖像于山,今适以彼易此,使千億世下,登七敬而畏之,庶幾生榮死哀之意耶?或日:此微時故宅名邱,蓋取悠且久也。
嗚呼!何地而延以偏安雜霸之名加之,豈非童子所羞稱哉?吾尤惡其冒不韪也,遂著其說,俟刊之邑乘,頒為定名雲。
攺聖像山說二 談一志 予莅學職,初聞山名戚然不安,著說攺之。
說成,有告我者曰:子亦知壽邱所以不改名之故乎?在明世宗時,易像為主,聖像遂葬是山,世以家為壽穴,壽邱之名适與之合,故弗攺也。
予用之,益戄然曰:信斯言也,改尚可緩平哉!前之以似孔子也,後之葬,亦以似孔子也。
今梵牛遍天下,其為土木刑骸,何可勝數。
當其廢壞,木者火焚,土者水化耳,獨至孔子以葬稱之,則茲山即南徐之孔林矣。
古人有招魂之葬,有衣冠之葬,況塑像之俨然在焉者乎?吾見士夫之葬其親也,必為之發行狀,求志銘,狀上必稱諱某,而諱不敢自書也,則曰某人填諱。
今天下讀書識字之人,莫非孔氏之徒,即莫非孔氏之子也,欲書其諱,則誰為填者?填尚不二,而無群起而呼之哉?準于招魂、衣冠之葬,茲山體魄所藏,吾黨重所藏,比于前美牆吟蚃之義為益切,其不敢當面呼名,又何疑焉?而攺尚可須臾緩耶?且名壽邱為聖像,思孔子不見,見世之葬是像者,如見孔子焉,而孔子之名雖隐而彌著也。
說未竟,諸生有義于列者曰:盡如先生言,克類而推,将邱姓者不得列學宮,封邱、沈邱諸邑不得祖孔耶?行曰:不然,漢以廟諱敗,莊如為嚴,齊以父諱。
改慶好為貧,唐以祖諱,攺虎林為武林,至明以國号,改明州為甯波,嘗昭昭在史冊間也。
夫于走縣九說君與親,至今尚傳不廢,獨柰何萬世師之名,襲焉不覺哉?然或姓之不改,則其人不敢忘祖父,亦猶親親之義,不命之攺,不教也。
邑之不攺,則必待大吏請之,朝廷從之,結遲而木及舉行也。
若茲山僅啟口耳,非有統系之難更,輿乘之刊定也,何憚而不為攺欤?且山之攺名者多矣,遠不具論。
即如茲邑之浮玉易名金山,北固易名北顧,而壽邱不可名聖像山耶?雖然,此既其名也。
若既其實,則胸中時有聖人,聞呼其名,悚焉如傷。
聞人不善,尚如聞父母之。
名,自呼師之名,與群起而呼萬世師之名,豈非身為不善之甚者哉?因是而亟攺,則當思夫攺。
之之義同是八也。
我之名則書人呼之、斥之,或三摘之,而聖人工之名,則千百世下不敢或犯,亦何修而至于此。
學聖人者秘不敢美知聖人,其亦免于呼斥。
而指摘烏可也?抑又思夫改之之義,日犯聖。
人之名二日改焉,可也。
使身犯聖人之矩,獲繩墨,其亦三曰攺焉,否也。
且聖人之名,人犯,而人攺之愈。
兄師道之尊,若夫益跖之名,則雖孝子丹徒縣,容說。
能慈孫,百世不能改也。
母日:吾有其實而不得其名,幸矣,何必夏弦易轍之無急乎?則今日因不敢犯聖人之名,而并不敢下違聖人之實,所雲過則弗情攺,有如此山矣。
頌 齊丹徒故宮頌 梁沈約 聖祖神傑,堯蹤漢烈嶽峻雄,圖天張。
武節。
墜命既升,引略将騁。
清渭走??,濁河獻警。
恃峭劍關,憑深桂嶺。
彜章委阙,禮樂沈河。
拯壓。
傾構,引溺危波。
盡物稱瑞。
窮靈委和,懸精翼日丹。
羽巢诃。
贊 焦光征君赀灤蔡過 倚欤征君,常此懸默。
衡門之下,栖遲他息。
泌之溯洋,樂以忘食。
觀鳴九臯,音亮帝側。
乃征乃用,将授衮職。
昊天不吊,賢人遘慝。
不遺老,屏此四國。
如何穹蒼,不譜斯感。
惜哉朝廷,補故舊德,恨爾學士,将何法則。
金山長老寶覺師真僭 蘇轼 之俨然,即之也溫。
是惟寶覺大士之像。
因是識師,是則非師。
因師識道,道亦如是。
甘露寺陸探微盡鄉子贊 蘇轼: 圓其目,仰其鼻,奮髯吐舌威見齒;舞其足,前共耳,左顧右踯喜見尾。
雖猛而和蓋其戲。
嚴嚴高堂護燕幾,啼呼颠沛走百鬼。
嗟呼,妙哉古陸子。
陸秀夫像贊 明宋濂 身抱龍髯兮,眼不見水。
鳳阙雖遐兮龍堂則迩。
玉雪徼如兮,肯污泥滓,赤日出海兮,爾心不死。
墓志銘 湖州長史蘇君墓志銘 宋歐陽修: 故湖州長史蘇君有賢女杜氏,自君之赉,布衣蔬食,居數歲,提君之孤子,斂其平生文章,走南京,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生,猶可伸于處。
其父太子太師以告于予,予為集久其文而序之,以著君之大節與其所以屈伸,得欠以沒,诮世之君子當為國家樂育賢才者。
且悲君之不幸,其妻蔔以嘉祐元年十月某日。
葬君于潤州丹徒縣儀裡鄉檀山石門村,又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人間,猶可神于地下。
于是杜公及君之子秘,皆以書來乞銘以葬。
君諱舜欽,字子美,其上世居蜀,後徙開封府,為開封人。
自君之祖諱易簡,以文章有名,太宗時,承旨翰林,為學士、參知政事,官至禮部侍郎。
父諱耆,官至工部郎中、正人賢院。
君小以父蔭補太廟齋耶,調荥陽尉,非所好也。
巳而鎖其廳去。
舉進士中第,改光祿寺主簿,知蒙城縣。
丁父憂,服除,知長垣斯,遷大理許事,監在京樓店務。
君狀貌奇偉,慷有大志,少好古,工為文章,所至皆有善政。
官于京師,位雖卑。
數上疏論朝廷大事,敢道人之所難言。
範文正公薦君,召試,得集賢校理。
自兀昊反,兵山無功,而天下殆于久安,尤困兵事。
天子奪然用三四大臣,欲盡革衆獘以紀民。
于是時,範文正公與今富丞相多所設施,而小人不使顧。
人主方信用,思有以椷動,未得其根。
以君,文正公之所薦,而宰相杜公壻也,乃以事中君,坐監難奏院祠神,奏用市故紙錢會客為自盜,除名。
君名重天下,所會客皆三時賢俊,悉坐貶逐,然後中君者喜曰:吾一網盡之矣。
其後三四大臣繼罷去,天下事卒不複施為。
君攜妻子居蘇州,買水石作滄浪亭,曰益讀書,側肆于六經,而時發其憤悶于歌詩,至其所激,往往驚絕。
又喜行書,皆可愛,故其雖短章醉墨,落筆争為人所傳。
天下之士聞其名而慕,見其所傳而喜,往揖其貌而竦,聽其論而驚以服,久與其居,而不能舍以去也。
居數年,後複得湖州長史。
慶曆八年十二日某日,以疾卒幹蘇州,享年四十有三。
君先娶卯氏,後娶桂氏。
三子:夫日況,将作監主,次日液,曰激。
女長适前進士陳纮,次尚幼。
初君罪時,以奏用錢為盜,無敢辨其宛者。
自君卒後,天子感悟,凡所彼逐之臣複名用,皆顯列于朝,而至今無複為君言者,宜其欲求伸于地下也,宜予。
述其得罪以苑之詳,而使後世知其有以也。
既又長言以為之辭,庶幾井寫予之所以哀君者。
其辭曰:謂為無力兮,孰擊而去之?謂為有力兮,胡不返子之歸,豈彼能而此不為。
善百舉而不進兮,一毀終世以颠??。
荒孰問兮杳難知。
嗟子之中兮,有蘊而無施。
文章發耀兮,星日交輝。
雖冥冥以掩恨兮,施昭昭其垂。
南陽縣君謝氏墓志銘 歐陽修 遺曆四年秋,予反宛陵,梅聖俞來自吳興,出其哭而悲日:吾妻謝氏亡矣,丐我以銘而葬焉。
居三歲,中書凡七八至,未嘗不以謝氏。
且曰:吾妻故太子賓客諱濤之女,希深之深,父子為時聞人,而世顯榮。
謝氏生于成,年十以歸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斂以嫁之衣。
甚矣,吾貧可知也。
然謝氏怡然處之,治其束有常法。
其飲食器皿雖不及豐侈,而必精以旨;其衣無故新,而濟濯縫紉必潔以完。
所至官舍雖厚陋,而庭牛灑掃必肅以嚴。
其平居語言容止必以和。
吾窮于世久矣,其出而幸與賢士大夫遊樂,入則見吾妻之怡怡而念其憂。
使吾不以富貢貧賤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吾嘗與士大夫語,謝氏多從戶屏竊聽之,間則盡能商确其人才能賢否,及時事之得失,皆有條理。
吾官吳興,或自外醉而歸,必問曰:人日孰與飲而樂乎?聞其賢者也則悅,否則歎曰:君所交皆二時賢隽,豈其屈已下之耶?惟以道德焉,故合者尤寡。
今與是人飲歡邪?是歲,南方旱,仰見飛蝗而歎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因益賊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
我婦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其所以能安居貧而困者,其性識明而知道理多此類。
嗚呼!其生也之貧,而沒也又無以厚焉,謂惟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為可貴,殁而得此,庶幾以慰其魂,且塞予悲。
此吾所以請銘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銘?夫人享年三十七,用夫恩封南陽縣君。
三男三女,以其年七月七日卒于高郵梅氏,世葬宛陵,以貧不能歸也。
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潤州之某縣某原。
銘曰:高崖斷谷兮,京口之原。
山蒼水深兮,土厚而堅。
居之不可樂兮。
蔔者曰然。
骨肉雖士兮,魂氣則天。
何必故鄉兮,然後為安。
虞部郎中刁君墓志銘 王安石 刁氏于江南為顯姓。
當李氏時,君曾祖諱某,甚貴寵,嘗節度昭信軍,卒葬昭信城南。
皇祖諱某,亦嘗仕李氏,歸朝廷,以尚書兵部郎中直秘閣終。
黃宗時,其墓在汀甯牛首之北。
後秘閣再世不大遂,然多名人。
在世講中。
尚書屯田員外郎諱某者,葬丹徒,于君為皇考,故君為丹徒人。
君諱某,字某,嘗與進士不中,遂用皇祖蔭仕州縣,以尚書虞部郎十知賓德軍,歸,卒于京師,年六十一。
後卒之若于日,治平二年二月十五日,葬丹徒樂亭村。
君敦厚謹飾,治内外皆嚴以有恩,所居官舉其治,以此多薦者。
初娶孫氏,後娶郭氏
詳其所作。
任比赍以奇警,熊南沙以簡古,唐荊川以明。
暢,而陳後門之精細,土遵岩之委曲趙浚。
谷之雄渾,各随其材力。
呂江峰獨以雅、攸擅名七子所。
長果,是不可及。
但任失之靡麗,熊悃濟唐失之軟弱,而失之梁晦者,陳失之與網繞者,乃趙與王也。
呂亦自謂有方,闆之失其短處。
自不可掩。
古人多有諱短,如曹子建贻楊德祖書,備論同時。
數子,不少假借。
雪浪齋集與曆詩人。
各有評駁。
惟予兼有七病,素無三長,亦廁名于其間。
任有考功集,能有内外集,并肯決錄。
唐集十二卷,陳集不分卷二冊。
王有居、玩若堂二集,各七卷,而趙集十五斷,予亦雜。
者從集亦不分卷,凡十厚冊。
帷江峰不知其集之多少存亡,忽其長子克念緻書雲:編定先君遺稿,願有次第。
已托桂陵胡子為之後序,而以前序屬予。
予方為其集系心,聞此,不勝喜慰,遂為之序其槩,以見諸子同遊之美,及得與之隆如此。
雖為之作序,尚未得其全集,止據平日所見,詩則沉著肩快,文則平正謙明,而雅緻不足以盡之,方闆不足以病之矣。
山志序 屠隆 山然後悟天地靈秀,瑰異跌宕之觀無盡,合内久之變幻,要渺而莫可究诘者何茫?元氣後訝翕張而出之,聚而成象,名之,聚而成塊,名之曰地。
又天地之氣結而為山人,川之大者,是為江海。
而江海之中,又複山東力朔。
神異經所傳蓬萊、方丈、瀛洲山海中多珍禽異獸,靈栗珞州,往往為高情勝氣者所豔慕。
又相傳以為巨鳌戴之,橫波乘漲,世罕得登,幾恍惚汗漫。
而所謂金焦、北固三山者,在潤州,靈詭空假,庥幾大海山之亞。
北固峙潤州北,??臨長江,沙岸若崩,海門若畫,業稱南徐曰觀。
而金作兩山,則屹然大江中流,琳宮金刹矗其上,而信鼍蛟蜃走其下,極煙雲之吞,葉漢波之硖擊。
古今之篇遷,朝市之五更,人恸之銷沈,而了莫之易也。
振衣崇岡,濯足長沈,揮仰之間,何其适也。
美哉!丹徒縣志赦之九。
觀。
标韻者可以濟勝,抱奇者可以宣藻,立功者可以扼險,知道者可以歡化。
曠朗之士,栖迹情曠陁中起共波四周,盡大江而居之,纖埃不到,自謂五市所隔絕。
每當煙銷霞散,潮生月出海。
萬望知薛,灑然樂之,超若羽化,蟬蝣塵溘,如古自先者流,穆乎清風,直出六合之外。
故日置韻者可以濟勝。
文人名流,登而扪焉,覽其幽勝,其臣麗而吐為瑤華,文彩照乎山,而名字留于古,如張處士、孫宗正名章秀旬,至今于此山無。
雄故曰:抱奇者可以宣藻英雄,經不之才。
乃室憑高眺遠,顧瞻形勢,澤國設險,海門雄踞扼明,而守要害,則萬夫莫能濟。
奸人不敢窺,而大江南北,高枕而卧。
故日立功者可以扼險。
江胡然而流,山胡然而峙?其翕蕩而不泐也,孰為之宰?其浮而不墜也,孰為之根?是天地之至妙也。
故曰知追者可。
以觀化。
而又在東南内地,與三神山之遠海中,恍惚汗漫而不可究诘者異矣。
其地勝,其形奇其本巨。
其理核,故足賞也。
萬曆辛巳冬日,餘陪都憲零陵呂公登三山,公言于督學使者蕲小公李公欣然命博士治三山志,而以前序見。
夫天下。
名山,其高且巨者無如五嶽,其神秀而遂者,無如三十六洞天,其奇峭而險絕者,無地我所、武彜。
今三山高巨不及五嶽,神秀幽遠不及六洞天,奇峭絕險不及峨悌、武彜,而空城有又兼茲四美,庸可無紀乎?都憲、督學兩公鹹當代名賢巨儒,三時鹹以觀風而來,覽物紀勝,行乖不餘得以職事廁名其間,則厚幸矣,山靈自愉快此舉也耶? 貞錄序 蔣德璟 予向以使事入旰江,則聞益藩某鄉君許字某千戶子,八歲殇,鄉君幼,即誓不再字。
及笄,往舅姑家成服,修婦道甚謹。
旰人歌詠之。
璟為言于當事:此奇女宜,亟旌。
而鄉君年裁三十許耳。
此複得丹徒。
吳公九見之姊,姓許,金沙曹生,年十四而生殇,即力請于父。
奔夫喪,哭甚哀。
瑜巳,即還父家,跌閉一室,斷葷血,禮大士,誦經,五十年一日也。
課二弟以巳。
未,戊辰連舉進士,與其弟遊者皆知有姊,呼曰吳貞姊。
或曰:貞姊不女不婦,宜呼為曹貞室。
然室即婦也。
陳眉公先生曰:在吳稱則女,在曹稱節婦,立兼著曰貞節。
蔣德璟曰:以為姊滌弟名,未綠,夫名也。
以為婦綠夫名,婦其名未婦,其實也。
然則奈古者女子之志也,其姓從夫,其名從父。
春秋畫伯姬、外季姫、朱共姬之類,皆名以父姓而稱谧。
公羊曰:其稱谧何?賢也。
左氏曰:君子如女而不婦。
女待人,婦,義事也。
蓋以逮于火為過而夫子賢而特書之。
至删詩于變風首衛共姜自誓曰:毋也天隻。
不諒人隻,傳曰:天,謂父也。
言其父母不相信也。
然,而皆以谥顯。
烈女傳書楚昭王夫人漸。
台事,亦曰貞姜。
易曰:女貞不字。
女言貞婦言節夫人。
也。
而谧之貞,猶以女待人之義格之也。
吳氏姊以夫則曹,以婦則吳,以不字則貞,宜書之曰:曹貞吳以附。
于其姬共姜、貞叢之劉。
難者曰:彼二姜三姬。
者則既字矣,吳未字也,柰何?夫貞則不字之稱也,惟不字。
故稱貞字而矢靡他,則節之而巳矣。
雖然,未盡也。
貞吳非獨能婦也,更能為子。
世有女而老于父母之膝下者哉!曹娥、饒娥,庶孝矣,未若生今。
之愉也,更能為姊。
魯義姑姊抱兄子而棄其子。
懾政姊欲名其弟而來弟之房皆非比,獨辛憲英教其弟敞差相似耳,而子更為貞。
吳幸者,及其父母二弟皆異人也,父母壯其志而成之,供姜之父母不如。
二弟能自成名,又能名其姊而布之,憲英之弟不如也。
令甲,節婦年非五十不旌。
璟。
祖母吳太恭人二十三而寡,九十六而始旌。
蓋以先受家君封故雖恨。
其晚,而猶幸其有百歲之若貞。
吳與益鄉君皆以童稚抗志,與日月争光,終身處子千百。
年三再見耳。
此豈可以常格論者?予故前表而出之,以見國家風教之盛,而并以告采風之臣,使早為之表章,以附于春秋特書之義。
張素存内翰詩州序 皇清魏裔介 玉堂鸾坡,文章之府也,故文章之士必歸焉。
文而發之于詩,文之尤易感人者也。
是以春秋大夫燕享之際,賦詩見志,而漢唐以來文人國不厭饫于丹徒縣志卷之,其光焰之盛者,一時傾慕,奕世傳誦焉。
乃說者謂詩必窮而後工,彼東山、豳風諸什,行行十九首之作,豈盡騷人逸士之所為耶?大約國家值昌大之運光嶽氣辟貞。
元會合,則必有英偉魁碩之唐力,而申暢之,宗方城。
有雲:朝廷使可無文章之士,鳳鳥不必嗚岐山,而麒麟為禱機也。
壯哉言乎!東詞林諸君子雖謬叨同。
署,而東華奔走聆誨之。
時頗少蓋。
自癸巳、甲午以後,諸同人散而官于四方,或存或沒,唱和之事,遂成絕向矣。
今年夏初,素存詩示我曰:公言詩巳久,必有以益我也。
餘讀未竟,而光氣逼人,若十将之燭于牛鬥并。
刀之剪,夫秋水也,若騕裘之不可羁羁而江河之。
瀉。
千裡也。
則喟然歎曰:是其宣揚昌大之運而以文章名世者乎!雖然,詩之為教,優柔敦厚,足以和人性情。
故唐人謂天子近臣不可以不親風雅,其學之所自,亦往往有傳。
昔杜子美謂詩是吾家事,而實本于祖審言,蘇子瞻筆舌妙天下,而實本于其。
父明允。
今素存曲江風度,玉山照人。
顧循牆伛偻。
其身弱如不勝衣,其言呐如不出口。
益本于公選。
先生之教,是其于詩也,以秋實蔚為春華而非僅鸾。
龍繡虎,為世人坫壇之赤幟巳也。
餘故述而序之,以質諸今之為詩者。
顧濂宗道學正宗序 張自烈 往予浏覽黃卷道統正系圖自伏羲洎王守仁,凡人巳又獲。
剡溪周汝登聖學宗傳伏羲逮漢、唐、宋諸儒合。
荀況、楊雄,凡六十三人,元許衡、吳黃澤凡三人。
明薛瑄迄羅汝。
芳凡三十三人。
宅。
周氏方昭闡聖學,乃推獎苟、楊,更轲、董仲舒并稱,若是者,豈足乖訓後世哉?日友人濂宗顧先生出所編道學正宗示予。
其書自羲、農、堯、舜、禹、湯、文、武、周、孔,續、顔、曾、思、孟、宋濂溪、明道、伊川、堯夫、橫渠、龜山六先生,考亭朱子殿焉。
兼博米諸注同說語錄,多所諸據,錄其極醇無疵,著于篇諸邪袤偏诐者诎勿是由進以正衛宗宗翼道,源流不紊,次第較然,等益信宗傳頗謬。
而因歎是書之為慮深,為功大也。
蓋自道學寖衰,微言乖絕,逃虛者入佛老,剽掇者泥訓诂,甚則騁臆見,叛聖經。
如歐陽修疑圖書不足信,謂系辭非人作,說詳易童子問。
楊雄以懸準易,識者譏其僭而司馬光複。
著潛虛,拟太元。
予竊心非之。
至于參稽失實則胡五峰謬以巳意增損通書,明何塘管見,則專掊擊通書正蒙、皇極經世,自诩轶出周張邵諸君子右。
它若蕭漢中卦序圖、田藝衡始天、管志道乾龍義、林兆恩心聖直指,雖時有發明,卒未能折衷大道,弊與叛經、佛老訓诂等耳。
況朱太極通書派學未甚著,程伊川推明道,得不傳之學于遺經遽泯。
濂溪師授說皆不能無弊,甚矣後世著書明道若是其難也。
今廉宗獨濱。
排衆喙,洞悉指歸,發程、朱所未盡,俾學者曉。
然識所向方,蓋不獨遠邁正界宗傳而巳,然則謂是書慮能而功大非阿私所好無疑也。
嗟平。
學者備田此而進求之道學,庶幾不為百家異說所蔽也哉。
遊京口南山詩序 福丹 辛亥四月,餘客揚州李砺園招遊金焦。
宗子發欣然從之。
既渡江,大風,江涘揚埃,白浪拍山腰,兩山微茫若被煙,而乃遊南山,經鶴林招隐洞,夾山八公諸劵餘家。
金精第峰奇石四十裡,岩洞窈冥,怪詭視南山無。
足當意。
予欲反,李子,強餘終遊蓮花洞。
天适雨至,則山石祫訝,菡萏側乖,露房綴藥,雨馬濡如,晨風滴露,蒼岸上開千辦白芍藥枝。
洞口立。
小石峰古梅樹,估帙偃蓋,倚峰蔭洞,梧桐高百尺孤生。
石角,雨益作。
山僧進櫻筍,二子據案作詩,無紙,各以白磁碟起草,摘玉簪葉書之。
予方倚棓下,作砺園種竹圖說竟,而二子詩成,并工,予遂不更作,引其篇端雲。
贈夏氏節群序 李霨 古今惟節孝之理,其興感人為無窮,而其食報于後也必厚以大。
餘嘗執此以相天下,百不失,而尤于邪口爾範夏公益征信焉。
公長嗣鄰湘太史,以歲丁未舉西宮,奏業稱旨,擢傳胪高第,讀中秘書。
餘以是時得從諸幾老後,讀太史所獻策湛淡丹徒法志上也。
片汪濊,學有原本,決為公輔之偉器。
及進而詢其梓裡,始知其出于京口節群之家。
而後歎太史之鴻名駿譽,聳然于九天聞阖之間,皆由家世之節肴所醢釀而出,非偶然也爾。
範公幼孤,母王太夫人,蕲然柏舟自誓,子夜機杼,一燈青熒。
每當霜月烏啼,寒風嗚條之際,太夫人未嘗不撫公絮泣,勉勵公備,切且至也。
公幼具至性,聞太夫人教,辄複徨感動不能。
自巳。
太史長公時,舉太夫人之所以教公者教太史。
以故。
太史髫年即讀書攻苦,期顯名,天下體公之所。
欲報太夫人者報公,以報太夫人。
迄太史列。
侍從校禮闱,太夫人時尚色笑無恙,公盤旋膝前。
依然孺子之慕,其聞教備徨感動,不能巳也,仍無異子。
夜機杼三燈青熒時。
然則當日之霜月烏啼寒風。
嗚條,此中有鸾坡鳳沼在焉。
嘉榖之??也,不??于獲。
之日,太史其獲之日也。
節孝相成凝結而為嘉。
谷也非日巳。
餘故樂為序以贈焉。
兩張太史制義序 熊伯龍 人而能文,難矣。
父子兄弟能文則益難,父子兄弟能文,難矣父子。
兄弟有道而文則尤難。
古之父子亢弟能文者,帝。
王家,莫如曹氏,士大夫莫如蘇氏,今執塗之人,而命之為曹氏,必勃然怒,命之為蘇,氏必冁然喜,豈賤帝王。
而貴士大夫哉。
彼其所以為父子兄弟者,蓋不可同日而語矣。
餘故曰:有道而文者為尤難。
也。
乃今讀兩太史制義而論其人,可不謂賢乎夫制義非古也。
然昌黎原毀諸篇,巳有漸趨八股。
之勢至于有明,遂與氣運相盛衰。
古人而生今日,未必不窮年盡氣于此矣。
公選張公,崛起本朝,冠冕南國,摧陷廓清,微言不墜,餘二十年前之王充也。
久之,素存先生以辛醜會魁,禮存先生以工未及第第二人,先後官太史,人不多其遇,而多其文。
眉山一辦香,轉而之南徐焉,可謂盛矣。
乃禮有太史為餘言:不肖兄弟甫及毀齒,兩服三檠,遂與俗絕。
亦惟是我嚴君之訓詞,砻諸錯諸,懼其為二家言,無以厭服天下士也。
餘應之曰:今世所稱天下之士,尚有逾于君家兄弟者乎?孟宗之母以大被贻子,冀其招貧士之卧,聞君子之言,亦門以内鮮才子耳。
使有伯淮、仲海之才之美,而自幼至長,依依硯席,含英咀華,如共乳湩,賞奇不益樂,析疑不益精平。
抑餘又聞素存之上公車也,禮存贻巳之未售,而裹糧相從,羁旅之勞,登朝之喜,三如素存所自為者。
及禮存危得危失,至于再三。
素存亦忘巳之日售,而庀其膏火,相其占,俾夜雨連床,隕涕繼血。
詩不雲乎: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嘗讀而悲之,如兩太史,則棠棣可以不作矣。
近代科舉之法,取士則欲其如古人,而教士則不必如古人,以緻南陔、白華,廢則俱廢,肴友廉恥,缺則俱缺,求其得人,如博之中呼,又何可望哉!吾于兩太史,悠然張仲之思,依希小雅之作,于世道有無窮之幸焉。
故為言其有道而文者如此。
至其文或經餘僭為論定,或脍炙人口巳十年,皆必傳無疑者,可以不言也。
育嬰社序 張九征 京江育嬰之社,舉于癸醜夏君爾範首事,餘與同人襄之,彷廣陵、吳門兩郡例也。
每一嬰月給乳婦銀三錢。
同社有認三嬰者,有倍認三倍認者,有數人共認三嬰者。
丙辰,爾範赴道山,而餘董事面載。
戊午則郡中紳士與新安同志分月輪執,定會所于月華山之萬歲樓,征赀驗乳,察弊厘奸,各有孟,頗稱嚴密。
規模既定,遠近樂觀。
不意午、未之秋,臯危相仍,人無宿飽,遺嬰在道,曰積月增,捐赀肝人,不足小給。
蓋廣陵所恃鹽關兩使者及行商大賈,吳門則撫軍、藩司為政,我郡皆無之,獨十數寒士呼号将伯,奔馳托缽耳。
相顧唏噓,莫知為計。
适道台璜公、石公自楚來臨,下車問俗,聞之欣然,親莅會所,首捐俸為倡,而郡守暨兩少府、縣尹諸公,莫不踴曜分俸,共成盛舉。
群嬰之生,巳絕而複續,是天心仁愛,畀以福心,而當事諸公情深保亦,古稱召父杜母,何以異此。
不佞敢再拜手,敬告同裡。
樂善者夫休陽恻隐,行道所同,赤子颠連,乍見思救,況衆擎易舉,寸壤成山,省一親朋遊戲之酒赀,丹徒縣志欲之,減三兒女帽領之裝飾,即可廣種福田,普度多命所費薄而所獲厚。
事理至明,奚待智者而後歡喜從事平。
但尤有進者,善必積而後成,德必久而後大,勿始勤而終怠,勿偶應而旋念。
施三分以至于三錢三兩,總曰發心;化二人以至于十人百人,總名同善。
樂施遂成仁裡,善氣可革兵刑,從此旱勞不作,時和年豐,且将此舉見其大端也。
陽彭山春望詞序 湯斌 京口形勝甲東南,金焦北固,其名特著,故畫舫籃輿,曰萃其下,而未有知所謂陽彭山者。
是山也,雖無奇峰危??、深澗絕壑之觀,然登其上,而三山雲樹,環翠如屏,長江洵湧,風帆隐見,與潤州城堞樓橹、煙火十餘萬家,無不近在幾席,俯仰指顧,亦登臨之勝槩也。
特其名不見于山經輿志,故騷人之遊屐不至,即或至焉,而文字不足以發之,世亦莫得而傳焉。
則山川之幸不幸,豈不以人哉!戊申三月,董子文友來自毗陵,與何子雍南、程子千三偶登此山,乘春騁望,各賦詩十章,曰陽彭山春望詞。
三子皆以詩文擅名當世,其詞雖記一時聞見所及,而江山形勝,如指諸掌。
餘聞京口盛時,名家巨族,競選山水靓冶之區,治園亭台榭,極歲時遊覽之娛。
自海艘告警,山川如故,風景頓殊,三子懷古眷今,感慨系之,宜其詞之婉麗而凄蒼也。
夫天下幽岩邃壑,徒為樵夫漁子所栖遊者多矣。
此山南望,則米元章之遺墓在焉,其西則昭明太子讀書處也。
風流文章,想見其人,何從來遊者篇什零落乎?此詞流傳于世。
吾見尋奇探幽者,詫為奇聞異迹,必将載酒登高,窮極眺望,墨版淋漓,侈為遊覽盛事,四方聞而不得至者,與金焦、北固同入夢想也。
故餘謂仙宮佛窟,士女續紛,不可言遊。
遊陽彭山者,自三子始。
書此,所以慶此山之遇也。
文槩序 程康莊 皇清受命二十二載,上方持乾符,通肆觐,房求俊乂,車書力物,大小之國畢至,文治已極。
于是天下文章之士,沈辭拂悅,各程其材,以效伎美,風發泉流,務極宏侈之觀。
京江何子雍、南程子千三方少年,天資雄邁,喜論著,自周、秦、漢、唐、宋以來,精深闳博,和平淡薄之音,名賢所遺,莫不探赜兼綜,支分而條貫矣。
然其言既存,其論已定,凡諸家之所睹記,藏之名山,傳之其人,未嘗放棄于榛莽之間,因其所已然,粲然備,則乃子者之選。
斷自明洪武迄康熙丙午,幾三百。
其文辭彙為三書,曰文槩。
其閑人止數篇,雖有事朱之學,力賊幅盡,不以多及。
嗟乎!二子者之苦心,于斯略可見矣。
夫天下之大,斯文之衆,紛馭還,必體制既立,然後可以辨其工拙。
是故有诏、制诰、露布、記序、騷賦、題跋、書論、說解、辯議、頌贊、箴銘、祭文、行狀、碑诔、墓志、疏傳、哀辭之異。
其體绮靡浏亮,披文相質,凄恻溫潤,情壯彬蔚,精微朗暢,平徹閑雅,燐燿奇肆之異。
其辭天地、江河、日月、風雷星辰、霜山山阜、人物、禽魚蟲獸、花實草木。
樓台邸第之異,其變現葳蕤揮霍,所趨各殊,雖有智鑒,不可以惟而緻。
方其肆力于文也,精思傷訊,馳骛乎上下之階,未始不以為恢恢乎其若有遇。
丹徒縣志,倦之也也。
及其機見既窮,岨悟底滞,而後歎其途之既廣,非三人事之可以推求,而勤三世以竭情于無餘者,盡可悔也。
故理之郁者,往往言不能文。
言之文矣,又或志泥而易亂。
仲尼曰:言之不文,不能行遠。
楊子曰:雕蟲篆刻,壯夫不為。
孟子皇皇周流,不暇著述,不以求乎隆隆之譽者,以此也。
今之人知尚八家矣,吾知其無有異也。
然後之緻論者,以韓相之才,不克為史,永叔和雅,時乏英氣;荊公文深而暗,南豐負質峻潔,失之寬緩;三蘇之文,沛若有餘,微傷于巧。
彼八家之于文蓋盛矣,而汲汲以窮年者,非其不及,義實相妨,又何論其材之下焉者乎?故二子者之為是選也,斷自洪武以明之文,未論定也。
迄康熙乙已,從王也盛方始也,又體無不備,故人各以其類也。
然則子者之選,非徒以是槩天下也,乃天下之文不盡槩于斯,而斯文足以槩之,抑将使天下之讀是文者,推廣其意義,蠕跻涵泳而漬漸以入焉,吾安知所雲槩者不進于古所為?即不然,恐天下之人貴遠而賤近者,陋也多而拒少。
者,失也。
拘其所見而不以自廣者,愚也;告之而不以喩者,恥也。
如此,而謂曰二子者之選,将以槩乎天下之文而求其歸焉,又烏可不思其所據也哉? 焦山古鼎圖詩後序 汪琬 古之祀典有彜器,彜之為言常也。
??者為鐘,卬者為鼎、鐘鼎。
因,彜器之大者也。
左氏傳曰:諸侯有勳而不廢,有績而載,則撫之以彜器,此天子所以錫有功也。
然則焦山之所蓄,與二王子之所詠,殆即其類與?予嘗論之,古器之與法書名畫并重也,自宋代始。
蓋當累世承平之後,朝廷無事,士大夫讀書好古,如歐陽永叔、劉原父者,争以博唯相高。
延及政和、宣和之間,天子更創禮樂,亦寖慕三代之法物,接奇索幽,取而貯諸殿閣者,不可以數計。
于是李伯時、菑伯思、薛尚功、趙德甫之屬,複相文而起,莫不規摹其款識,研窮其字畫,而諷味其文章,哙之有圖,述之有譜,夫然後鐘鼎之器益見尚于世。
今二王子從登眺之暇,摩挲鑒賞,作為詩歌,以傳道之,不啻數百言。
迹其風流好事,其何減于前宋諸君子哉?抑予有感也。
昔春秋桓公二年,書取郜大鼎于宋,說者日:取者,不當取也。
又曰:得非其有之稱也。
夫魯相宋莊,其人皆孔子之所深惡,然則賂三取,其辱此鼎也多矣,此可謂鼎之不幸也。
至于焦山所蓄者,雖嘗見污嚴氏父子,然猶幸而得反其故,深自藏匿于窮岩絕壑,浮屠氏之精舍,固不可以郜鼎者相提而語。
譬諸山林隐遁之士,遭罹患難,而卒能潔身以自全,豈不尤為可尚哉?予故并論之。
若二王子之詩,雄偉奇麗,俨然子美、退之複出,則有程通判、雷山人之評骘在。
邑諸生注感應篇序 高龍光太上者,吾不知其為何如人。
在道藏為道家之尊稱無上。
所著鹹應篇,其能乖教,多有合枞,古聖人之言,特加詳發焉耳。
尚書禹有言:惠迪吉,從逆兇。
惟影響湯有言:慶道福善禍淫,伊尹有言:惟帝不常,作善隆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又言:惟吉兇不僭在人,惟天降衆祥在德。
至孔子系易,更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數聖人未嘗明言感應,究言感應者,實不能離此數聖人之言。
數聖人渾括言之也。
渾括言之,可以教賢智,不可以教愚不肖。
且古之生人醇樸,善多而惡少,其間間裡黨塾、遒铎、官師化導之法甚詳而有則,又能勸懲之以賞罰。
迄後世人心僞薄,化導之法徒具,奉行之意漸泯,為惡者多,為善者少,而賞不足勸,罰不足懲,深心救世者,即反複痛切言之,猶恐讀者因知警醒,為大憂耳。
餘惟唐、虞授受,不過十大字而止,至後作谟作訓、作诰作誓,代愈峰而言愈繁。
孔子生周木殷教,立說已不啻幹萬言,于删書系勿外,複為之作春秋,文成數萬,某有數千。
蓋其詳略實系乎世連所為,亦不得不爾之勢也。
夫春秋書以空名定功罪,而亂臣賊子莫不知懼若此。
太上所著感應,既為疏川善惡禍福條目,尤諄樽懇醒,以黼鬼辍,大易神道設教之旨,頗有相符契者。
昔宋大儒真西山先生早序而梓行于世,嗣後為之注釋,積有百餘家。
餘仰膺特簡,出守鎮江郡,丹徒肅生陳某以新刺篇卷呈,請餘言為序。
餘嘉其注證詳切,視從前諸本更加精進。
曰:于聽政餘暇,展閱三過,期以清靜甯壹,與合郡共相樂善不倦,而生人求感求應之心幸。
母曰:斯固道家言雲爾。
故吾謂太上之說,可補功令賞罰所未及,而此十卷注證之說,又可補太上所未及進,而與前古聖人之言五相體驗可也。
程千一歸省閱太君序 湯寅 餘識于以已酉。
其時雎州吳伯其先生以郡丞 書 鎮京口時與臧焘書 【晉】劉裕 頃學尚廢弛,後進頹業,衡門之内,清風辍響。
良由戎車屢警,禮樂中息,浮夫近志,與情事染,豈可不敷崇墳籍,激勵風尚?此境人士,子姓如林,明發悅訪,想聞令軌。
然荊玉含寶,要俟開榮;幽蘭懷馨,事資扇發。
獨習寡悟,義著周典。
今經師不遠,而道業無聞,非唯志學者鮮,或是勸誘未至邪? 鎮江與胡安定書 【宋】苑仲淹 近改丹徒,并獲雅問,豈君之心不易改棄而然耶?某念入朝以來,思報人主,言事大急,貶放非三。
然仆觀大過之象,患守常經。
九四以陽處陰,越位救時,則王室有棟隆之吉;九三以陽處陽,固位安時,則天下有棟撓之兇,非如艮止之時,思不出其位者也。
吾儒之職,去先王之經,則茫平無從矣,又豈暇學人之巧,失其故步,但惟精惟一,妨生以之。
與刀景純學士書 歐陽修 乾德遂居南陽,始見謝舍人,知文丈内翰兇訃,聞問驚怛不能已巳。
文丈位望并隆,然平生亦嘗坎珂。
數年以來,方履亨塗,任要劇,其去大用尺寸間爾。
豈富與貴不可力為,而天之賦予多少有恨耶?幾天之賦子人者,又量何事而為之節也。
前既不可诘,但痛惜感悼而巳。
某自束發為學,初未有二人知者。
及首登門,使被憐照,開端誘道,勤勤不巳,至其糊若有成而後止。
雖其後遊諸公,而獲齒多士,雖有知者,皆莫之先也。
然亦自念不欲交世俗子,遭人之顧,巳不以五公相期,反趨門走門下,脅肩謟笑,甚者獻讒谏而備使令,以卑睨自親,名曰報德,非惟自私,自欲待所知以不厚,是故懼此。
惟欲少勵名節,庶不泯然無聞,用以不負所知爾。
菜之愚誠,勝守如此馔,雖胥公亦未必諒牙此心也。
自前歲得罪彜陵,奔走萬裡,身曰益窮,迹日益疏,不及冉聞語言之音,而遂為幽明之隔。
嗟夫!世俗之态,既不欲為,愚誠所守,又未克果,惟有望長号,臨柩一奠,亦又不及,此之為恨,何可道也!徒能惜不冰年,與未大用,遂與道路之人同歎爾。
知歸葬廣陵,遂謀京居,議者多雲不便,而聞理命若斯,必有以也。
若須春水下汴,某歲盡春初,當過京師,尚可三拜見,以盡區區。
身賤力微,于此之時,當有可緻,而無毫凝之肋,慚愧不旨。
與金山佛中書 蘇轼。
轼啟:人至,辱書,承體佳勝。
離揚日似迫,不複知公在郡也,但後見住山耳。
行承谕,知,世外人尚劫劫如此,吾輩何足道,則妙高詩聊應俞耳。
仆不知大颠如何人,若果出世間,豈退之能輕重哉?今日過邵伯埭,自此入塵土俠卿之鄉矣。
回望山水間,摩塵妙談,豈可複得?惟下萬為重。
不具。
奉案庵先生書 李夢陽 既見遽違,瞻戀增劇。
心旌去旆,搖搖供西。
伏念天生李成,本為祺。
朝有君實,吏戒邊隙。
顧經綸早答,岩壑淹栖。
塞塵既起,廷論乃歸,大相兀宰,老就金革,窮以大漠,殘城羸馬,焦勞心骨,想見先憂之。
容然秦嘯舊民,伏威涵澤,望公之來,員如日月之照,兩露之濡,斯所謂事半而功倍者也。
某少躭章句,曲荷陶成,迂執忤時,中歲淪斥,無由操策轅門,侍聆邊略。
然金鼓之音,旌旗之色,恒若親之,斯雖想系之餘懷,亦聞見之素心也。
委箋名作,自慮知識蕪淺,黑白或混,青黃自菑。
然命嚴意懇,弗敢固遜。
綠節钺過汴,時,内人暴病,夜警困瘁,會風又襲之,逾月始平。
諸帙定,涉秋畢矣。
鄙詩二篇,敢上左右,非能步驟來章,幸置贈什卷末,亦骥尾之附也。
聞有脅痛之疾,事體定後,想勿藥矣。
伏惟強食節勞,為社稷,為生民,自愛不宣。
奉邃庵先生書 李夢陽 伏念,日者途館趨侍,河舟登别,踟蹰春野,伫望風帆,感槩今昔,衷曲凄惋。
憶在沖年,獲叨镕範,萍蓬飄逐,忽焉衰暮。
公逾七襲,愚過半百,會不信宿,複此違隔。
人非木石,誰堪此懷也。
大作十刑校定者,遺者,自訟槁耳。
愚嘗靜繹潛究,推求旨緒。
西巡諸作,矜持嚴整,大而未化。
立朝之作,廊廟冠冕,俊衆與則。
邊塞之作,忠誠奮揚,規畫槩見。
歸田之作,幽渺流行,情渙意層,變化百出矣。
原之者厚,故觸之則發,驅之則伏,寫無景,用之無留情,遂使工辭者畏其渾淪,負氣者讓其雄高,攻意者服其巧妙。
雖唐朱調雜,今古辂泯,瑜暇靡掩,軌步因三,然所謂慮失者也。
代名筆後,必有知子雲者。
縷縷之談,未及面陳,敢附此以聞。
奉窮庵先生書 李夢陽 徐州使至,知蒲輪北矣。
公之出處,天下關之初,公之南也。
愚嘗私計,出則利國,處則利身,且今夢傅。
小尹之秋,孰能使公獨以身利哉?夫治朝亦有雜進,君子不無異同。
今欲主張國是,定雜為三,合異為同,非公是利,而将誰利哉?往者公之柄政也,議者謂公喜通才,獎辯給,抵門士,侮戴吏,故其顯名高位者,程事簿書之夫縷,而雅裕慎俗之徒寡,爽快取辦之流,揚,而先憂識微之士抑,委曲活變之風行,而小成慎義之心灰。
至今言官猶以此病公,而不知道以正行,事由通濟。
聖人通天下之情,達天下之變,而後成天下之亹,而夫日有中昃時。
孟本斯嘗竊觀下之才,正得不如宏治,宏不如成化,豈否泰消生,才有高下邪?抑有之而未用邪?用之而未盡邪?斯非後生小子之所知,亦非所宜言者。
以道義骨肉,弗覺縷縷至此。
大作四種五冊,勘檢各畢,敢緘什來使以還,企瞻光範。
北鬥在天,斟酌元氣,霖兩四海。
畎畝之民,伏俟太平,無任尉幸歡忭之至。
答茅丹徒鹿門書 唐順之 兄始至邑,而巽峰公有所龃龉,仆深疑于兩賢之不相厄,故嘗懇懇以下交之說勸之巽峰,而複以上交之說為吾兄言之。
既而同心共濟,歡然無間,則既免于暌孤之吝,而果獲利元夫之吉矣。
不謂中路乃複猜嫌,如兄所示,今人太息,則是既脫之孤,而複張之弧也。
若有鬼神焉,交鬥其間,奈何?雖然,在吳峰則不免為不能容才,在吾兄則不失為動心忍性之助也。
自古上下相順,則為益猶少,惟上下相忤,則操心慮危,委曲相濟,為益尤多。
此昔愛惡比之藥石美炙,而益之為卦,益用兇事,以十朋之龜也。
兄更參透此關。
何往而非受益之地哉?乞歸三節,雖所知非人之所能勸阻,然願兄更濡忍,審處其間,勿輕為去就可也。
不得一面談,耿耿何極! 再複唐司谏書 茅坤 日者痛故郎中唐公孝廉,至衰白不攺,今且沒矣。
非得海内大賢厚望之士題其墓,今士大夫共傳之,則唐君之訪,當與露草同委矣。
來者泯泯,則生者地。
此。
士大夫之出而仕,孰不甘心于富貴纨绮、池台歌舞之侈,其身及其子孫,而亦何羨于彼之書?庶不屬棺,棺不及其葬為也。
某添縣吏之後,則采其诐而聞之海内大賢厚望之士,固某之責矣。
故敢因王生之抱經南來,而具書以請。
先生雲雲,得無重于采仆之鄙陋,而輕于祁唐氏之行說矣乎?且唐君無過人才智,獨其當父系獄者三年,卒為号恸而土寝蚊處于其外,沒之曰亦如之。
自起豕至刑署郎,绾州縣印绶,并大夫以上,二十年于茲,而身沒之日,無三椽以栖其棺。
據某言之,雖夫必與聞乎道,謂非肴廉不可也。
先生猶以未及而為辭,何欤?古人有聞其風而吊其墓者矣,亦有得其道路之遺而為之傳記者矣,往往悲歌慷慨,借之詞采,以遺後世。
先生唯注其人可與否耳,而何暇擇其而不而乎?星附光于月則爍,铎因響于風則遠。
唐君潔白之??,非先生之文不傳,傳之亦不遠。
百年之後,士大夫載質而出,猶且讀其文,思慕其人,徘徊于唐氏墓草之側,而或不售意于彼之富貴纨绮、池台歌舞者,是則先生之賜也,亦予有司之事也,惟高明亮焉。
外承示文稿一襲,且命坤。
稍為議評,筌次其後。
某慚非工于文者,初不敢妄屬,而繼至者再,私揣先生之情,或欲令不肖??與聞金石之末而使之同聲爾。
謹忘鄙陋,略加商确,如别楮教之,幸甚。
複丹徒邑谕唐白野先生書 茅坤 解官南還,承公手書,鳴咽嗟咨,若将吊不肖之奪官,而又憐非其罪者。
雖然,公讀古今傳記,嘗上下數千年矣,其間可悲可詫、可憤可涕之事,不知其幾。
金焦之下,大江之浒,得無猶有漁父鼓枻歌而過者乎?歸來山中,左手持南華,右手持棋局,醉則援筆賦文章,稍稍淋漓宴嬉,以恣其丘壑之思,或自一道也。
幸公姑置之門下之土,所當從吏時舊遊,或他鄉先生記及為報曰,已草北山移文久矣。
其言事不恭,不當以聞于文人。
行恐公遠念,故不得不以所自适者發公一笑也。
與笪我真憲副書 錢謙益 暌隔日久,音問疏闊,而仰止之懷,與馳企俱積,夢思食息,何日忘之。
老兄養恬積望,蔚為儒宗,視弟之鹿鹿世網塵土而目者,何啻千裡。
十裡君日久,自惟根器淺劣,又侵搖禅懸二氏,于太上之旨,槩乎未聞,而掩關息影,作數卷中蠹魚。
書生貧薄,面孔與落穆神情,宛然如故,或亦老兄之所心許也。
老兄年來多家庭骨肉之感,言之猶為宛怛,況身當其事者耶?缺陷世界,與搏沙眷屬,儒門宗旨尚未了了,要當以禅味消之。
弟于多愁多病,風波宦海之中,體貼得之者,敢以為仁兄獻。
偶過京口,知過白門,盈盈一水,有如河漢。
世局波翻,實籍大賢撐住,為此語,實非世情也。
冷局以藏拙為事,又多。
憂讒畏譏,燕市舊遊,明春尚未能相尋,有念契闊,執筆怃然。
與張杏新論振濟事 皇清何不 比歲旱荒,當路者若秦越人之相視悠悠,不一關心。
尊叔祖學憲公,痛切桑梓生命,慨焉捐金,首倡振濟,更竭慮咨畫,緻煩我兄下詢??荛。
仁人君子,函育億兆,用意自是不同,但值此動皆掣肘,言辄昭尤之時,其慎其難,百倍往日。
而議蠲議振,從前救荒諸策,事事都覺阻礙無已,則做漢鴻嘉間,吏民以義收食貧民,入谷助振者,遷秩賜爵可也。
或則仿宋文公彥博、趙公拚明周公忱平粜法,更且移咨上流,開遏耀之禁可也。
或則斟酌常平、惠民、社倉諸法,變通權宜,兼許入粟贖罪可也。
或則以虛名收實效,如明之用散官空銜,鼓勸富民慕善可也。
凡此諸說,在昔皆為良法,在今恐為迂談。
然總之,得人以行,雖迂談亦足為惠;不得人以行,雖良法未免滋弊。
孟子曰:徒法不能自行。
今日之謂也。
至若今歲秋糧,如得求允攺折,一縣存留,可有數萬石米。
諺雲:損舟半渡,一瓢千金。
拯溺之急,殆有類然。
伏惟我兄達之學憲公,倘有可采,或亦小補罅隙之三助。
簡談廣文論勸振事 何正 數月以來,饑殍流亡,僵晏道路,富貴之家,貪而益吝,輪振之令甫下,紛紛轉相營脫,而饕餮之流,且得因之以攫财利。
此何畢豺虎之食人也。
人心若是,良足資憂。
昔唐荊川與華補庵書,有雲:世人惜财如惜血,苟出橐中朽腐棄餘,足活宗族間裡無限乖絕之命。
乃暌暌相視,不少動心,以為生财之道宜如此,蓋财生而心亦焉火矣。
某念荊川之時,風俗人心甚淳厚,爾日徭輕賦薄,水旱災祲,又不數見告,民鮮有極富,亦鮮極窮者,何荊川言之五是。
假值今時,正不知歎息痛恨為奚若。
聞先生明日往丹徒鎮勸谕,于獎誘外,更有以發聾震聩,俾人心翻然不變,千損其一二,振事其庶幾矣。
亡令豪強擅巧,下弱因浮,幸甚幸甚!題故書後。
金山楞伽阿取多羅寶經集注題辭 宋蘇轼 楞伽阿版多羅寶。
經:先佛所說微妙第三真實了義,故謂之佛。
語心品,祖師達摩以付二祖曰:吾觀震旦所有經教。
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
祖祖相授,以為心法,如醫之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後世達者,神而既之,如盤走珠,如琳走盤,無不可者。
若出新意而棄舊學,以為無用。
非愚無知,則狂而巳。
近歲學者各宗其師,務從簡便,得一句三偈,自謂了證,至使婦人孺子抵掌嬉笑,争談禅悅,高者為名,下者為利,餘波末流,無所不至,而佛法微矣。
譬如便作醫師,不由濟論,直授方藥,以之療病,非不或中。
至于遇病辄應,懸斷生死,則與知經學古者不可同日語矣。
世人徒見其有三至之功,或捷于古人,謂難經不學而可,豈不誤哉!楞伽義應幽耿,字簡古,誦者或不能句,而況遺文以得義,忘義以可心者乎?此其所以寂寥于世,幾廢而備存也。
太子太保樂全先生張公安道,以廣大心得清澤覺。
慶曆中嘗為滁州,至僧舍,偶見此經,入手恍然如獲舊物。
開卷未終,夙障水解。
細視筆畫,手迹宛然,悲喜太息,從是悟入,堂以經首四偈發明心要。
轼遊于公之門十年矣。
今年三月,過南都,見公于私第,公時年七十九,幻滅都盡,惠光渾圜,而轼亦老于憂患,百念灰冷。
公以為可教者,乃授此經,且以錢三十萬,使印施于江、淮間。
而金山長老佛印大師了元曰:印施有盡,若書而刻之,則無盡。
轼乃為書之,而了元使其侍者曉機走錢塘,求善工刻之,闆遂以為金山常往。
元豐八年九月九日。
頤京口集 熊克元 豈中何彥和纂潤州集,起東漢迄南唐,至宋朝則未服也。
乾道壬辰夏,太守文昌常伯當塗宋公因命克裒開寶以來,别為三集,與彥和所次并,且以見朱之文風,煥出前代。
于是盡模境内石刻,又編閱諸集,仍訪前賢子孫,得詩文六百餘篇,厘為二十卷,目之曰京口乾道集。
給錢十。
五萬屬克。
刊焉。
曾宋公被旨事郡缗不能雕卷而雜文十卷,姑藏之學宮。
他日好事君子羅昭,轉多,铨釋愈精。
則當悉取而厘正之,勒成巨編以垂久遠,乃克之。
志也。
秋九月十五日,郡文學建安熊克記。
題京口續集 熊克 京口集既成。
久之,又得二卷,遂續于末。
噫!自南唐以上諸集具存。
曾彥和之纂潤州集也,宜無所遺,而克最為淺聞,猶能為補八十餘篇。
矧近世文集,人所未見者尚多,區區掇拾,正恐未得其半。
他日豈無望。
君子。
乾道癸已問正月四曰,建安能克謹題。
仁宗宸翰後題辭 明楊榮 石宗皇帝昔在春宮,禮賢重士,推誠用人。
士之才行端謹者,雖在韋布,亦見優待。
丹徒何彥澄以明醫侍左右,學精行飾,上深重之,特破眷遇。
仁宗禦屢之,固不拜,禮之若賓臣。
至于雲藥,不待面谕,多用親紮,或直授成方,或詳書體候,亦間識以稱其字。
彥澄不名,蓋恢之也。
彥澄前後所得積紙,自慶千載之遇,獲至寶。
之多,恒珍襲之。
鼎湖龍去,于今八年,感慕無巳,又久而或散逸也。
謹裝一威冊,承為家寶。
小傅楊士奇既為題識,彥澄複屬經榮識之。
臣樂謂世有先代聖賢墨迹者,皆知寶受以傳于家。
況彥澄親荷仁廟之知,外遇之厚,天語告诏,如家人父子然者,又豈前代聖賢之迹所可拟哉?何氏子孫尚當藏之,以傳于世世。
焦山瘗顧銘跋 王世貞 瘗鶴銘餘往歲遊焦山,後崖水落時,得之,僅數字耳,而此帖乃百許字,蓋取舊本刻之壯觀亭者,刻手精,頗不失初意,可玩也。
其書炳炬今古,第不知為何人造。
潤州圖經謂為王右軍,至蘇子瞻、黃魯直确以非右車不能也。
歐陽永叔疑是顧況,尤無據。
黃長睿謂為陶隐居,又謂即丹陽尉王瓒。
瓒腕力弱,不辦此隐居雖近似,要之亦懸斷也。
餘不識書,竊以為此銘古拙奇峭,雄偉飛逸,固書家之雄,而結體疏慢者,于不随者,恐右軍不得。
至于鋒秃穎露,非盡其本質,亦以石頑水湖之故,而魯直極推之,又酷愛之,得無作捧心憐女耶?取魯直書作小推诘,渠不能不面赤也。
焦山瘗鶴銘跋 王世貞 焦山瘁鶴銘,或以為陶隐居,或以為顧況,或謂即王瓒筆。
獨蘇長公、黃太史以為非右軍不能,而苕溪漁隐辨其誤,似更有據。
餘所藏舊榻銘,書僅缺字,蓋郡守模之壯觀亭者,雖結法加密,而天真微刓。
葉伯寅常從其舅氏周六觀遊焦山,于水中探刻石,摩英久之,不及榻,時時怅恨。
昨年秋,得遠尚之本,備十六字加裝橫,屬餘題其後。
六觀。
雅君子清言為時冠,不幸早天,伯寅念之無切,毋亦寄渭陽之思,于朱方之化耶?題畢,三歎。
捧鶴銘跋 程康莊 鶴蛻有名,見于焦山,書勢入神,宜積久以必傳。
載陽逸、上皇樵人二人者,無時代姓名可考,以為??自願。
逋翁如聖教序、沙門集右軍字僞之大藏名者,且何從得右軍黃迹而克辦此乎?又意其為陶貞白。
貞白隐于良常,以華陽度之,當是。
且華陽在潤州境内,焦山相去頗近,可謂協矣。
當其往來幽境,欲借名山以傳,姑秘其名字,令後人推索得之,亦猶郭景純以瓜發埋于石簿山意耳。
考貞白昔欲上昊,頗以名心為累。
陸敬遊以十赉當九錫,其文辄稱引仙家鶴銘,雅屬好事,得無類是?今觀其字,結搆甚有蘊藉,當在虞、褚諸公之上,故是人朝名手,其為貞白益信矣。
銘石崩于江崖,湖次侵蝕,其榻本獨唐、宋之間為完,即在歐公時,備得六十餘字,後此可知。
藐茲山靈,不能禁馮夷見奪,惜哉!予倅茲郡,尋近代殘本,亦不可得,為之恨然。
辛醜秋,計逋客出玉煙堂帖相賞,獲睹此銘,從初榻全本,傲而刻之,而神情近似。
餘因數觀銘之在今日,名存實亡,況江間洲渚,既絕人煙,此焦山而望洪荒在目,又誰從山中尋。
此勝,且屬嗚有耶?因捐俸勒石,庶幾後世登臨之士,得共寶之,不沒古人之用心雲爾。
北固山題名 王士正 焦山與昆籥子别,遂遵江岸,獨尋北固、甘露之勝。
登淩雲亭,憩多景樓,緬季奴之雄風,憶梁帝之勝遊,吊海嶽、淨名之故迹,江山猶可髣髴,而其人巳邈。
搔首四顧,慷慨不能巳。
生生庵題名 王士正 永豐程公峋守京口,日與林臯大師為山澤遊,不減王、謝之與。
林公乃更鑿放生池,作生生期于甘露寺春秋樓下,其風流照映,有足多者。
予以庚子來遊,去公守潤,曰未二十年,而風流搖落,遂無複繼,況于數千百世之下乎?時順治十七年冬十。
題京口遊山詩後 程世英 京口遊山詩,乃宇内賢大夫士遊京口題詠諸名山,或古詩,或今體,而武鄉程昆侖先生倅京口時,彙梓以行者也。
先生官不過三郡倅,非有古者藩真剌史之尊,其祿位氣勢足以招緻天下之遊。
下之客凡過京口,未有不以先生為歸者。
愛出自天性不平,官之崇卑,此中召之,故未易為俗吏道也。
方先生為倅時,正京口兵燹之後,初設重鎮,倅之職又當贊理大将軍軍府,宜日無暇刻。
乃先生顧時時從諸賢大夫士遊金焦、北固、人公、黃鶴招隐諸山,文?從容,流連倡答。
餘與何子雍南,每共追陪。
而毗陵之董子文友、鄒子讦士,陽羨之陳子其年,以鄰郡相近,嘗經年在京口相酬和。
賢大夫士之來者,亦往往因餘、董數人,辄不忍别去。
如此者凡六七年。
往聞屠長卿、陳木叔諸公令江南時,所緻賓客為極盛。
使先生生數十年或二三十年之前,其氣類所當不止此。
然此亦足以傳矣。
方是時,吳冉渠先生相繼貳守京口,王阮亭、李維揚、謝獻庵倅毗陵,吳伯成、梁溪周公、樂園盧公、澹岩李公石台又同時為重臣,故凡客至江南者,北壤接境,館舍相望,任手網缪,極盡主客之好。
至今未十年,諸公或死。
遷官去,或罷谲去,今者獨梁溪在耳。
先生則以歲戊申稍遷,貳守皖城,今左遷剌耀州,撫置。
曩者風流赓答,杳不可複得,而餘輩文友??士,相繼天殁,其年窮而遊四方,辄隔年不見。
然則江山文酒之樂,不轉盻間,離合聚散,巳惘然動人。
今昔之感如此巳。
癸醜秋日題京遊山詩後。
辨 金陵辨 明林魁 杜牧之詩:金陵津渡小山樓,三宿行人祇自愁。
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八洲。
蓋唐人指京口、金陵。
按張氏行役記:甘露寺在金陵山上。
李約初至金陵,于李騎坐,屢贊招隐寺标緻。
杜審權自潤州刺史除尚書左仆射,制曰:頃罷機務,鎮于金陵。
駱複王送暗五還潤州詩序雲:言返維桑,修途指金陵之地。
元稹寄折西大夫李德裕詩雲:金陵太守曾相伴。
如此者不可枚舉。
蓋當時江甯、句容俱隸潤州故也。
京城辨 林魁 京城,說者謂荊王賈居之,故名。
或又以為由孫權所居而然。
舊志雲:荊字既不同,權未嘗稱尊号,奚為名京?說者非也。
按京者,人力所為,高邱也,亦有非人力所為者,人力所為,公孫瓒所築易京。
也,非人力所為。
榮陽、京索,是也今地名徐陵即京,非人力所為也。
京上郡城城前浦口即是京下。
謂孫權曰:吳去此數百裡,有驚急,赴救為難,将軍無意屯京乎?權日:秣陵有小江二百餘裡,可以安大船,吾方理水軍,當移據。
蓋吳先都京,後都建邺,則京口亦謂之京。
今按東策兄弟蓄問鼎之志,故以殊稱加其居地耳。
或史傳追稱之謂,亦未可知也。
建陵辨 林魁 武帝父更尊臣文皇帝,廟号大祖,陵曰建陵陵。
有碑日太祖又皇帝之神道。
歐陽公集古錄以此碑為宋文帝棘道碑。
按宋陵号長甯,自在蔣山,特其八字,與宋主廟号俱同,公蓋誤爾。
陵見宋齊書建康實錄甚明。
考蒜山考林魁:蒜山在丹徒縣西三裡,北臨江,上無峰嶺,山生澤蒜,因以為名。
按皆孫恩浮海奄至丹徒,率衆登蒜山,劉裕奔擊,大破之,投崖赴水死者甚衆。
唐劉展我田神功将三千軍于瓜洲,将濟江,複将步騎萬餘陳于蒜山。
又徐知诰常遊蒜山,除地為廣,塲虎皮為大幄,率僚屬會于下。
舊志又謂蒜山松林中可蔔居。
蘇子瞻詩:蘇山幸有閑田地,著此無家房。
客觀此,則舊寬廣可容萬人,宋時猶可居止,不知何年淪入于江也。
文陸二公辭相考 程敏政 予嘗與雪朱元綱月考元敕修朱史,稱陸公秀夫為左承相,文公天祥為右丞相。
然黃文獻公陸君實傳後序謂宋亡之事興,籍無稽,造使棱訪,未至而史成。
久之,鄧光萹諸家各以填海錄、指南錄諸書來上,乃知陸公官止佥書樞密院事,文公官止樞密使、同都督譜軍,二人雖嘗拜相,力辭不受,而指南錄又文公所自著也。
予因及覆參司,悉攺舊史之誤。
世習稱三公為相巳久,傳于驟更,惟彭文憲公意合,遂奏于禦而梓行之。
說 改壽邱山為聖像山說一 皇清談志 諱名之說何助乎?人死則諱之,生而諱,非古也。
二名不偏諱,諱偏非古也。
臨文不諱,不獨諱口之稱,并諱筆之涉,尤非古也。
然諱至今日益嚴矣。
凡為國諱者,死諱,生亦諱,偏亦諱,臨文亦諱,奏事犯者。
罪之,闱牍黜之,著為合從是準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師與君親而巳。
吾是以有疑于壽邱山之丹徒縣志之九說說焉。
夫邱,孔子名也。
國君命名不以山川。
壽邱之名,不知始于何時,命名者當避山川,則命山者當避聖諱也。
如曰:前此不諱也,獨不曰今此皆諱平?夫以大聖人之名,顧不得比于後王君公、先生、大人君親師之謂,何其仍之也?且世之為孔子諱者至矣,凡四子書,遇其名讀作某字,今亦可作壽山,于不可也。
或曰:當孔子名則某之,不當名不某也。
然則周之前無論矣。
文、武、周公皆聖人也,周文之詩曰克昌厥後,書曰:予小子發,朱子曰:生子昌,曰子發,立,曰周公旦,亦皆當名。
何不聞某之,而獨某孔子,知必有取爾也。
蓋以孔子先師也,人不可呼君親之名,尤不可呼師之名。
君親時師萬世,故不某文武、周公而某孔子也。
或日:審爾,則尊師者莫如子貢、有若,而三則曰他人之賢者立陵,二則曰:泰山之于邱垤。
今之壽邱亦猶是也,何傷乎?曰:是殆臨文不諱之義也。
況其為涉筆之語,非敵面之辭哉?或曰:今亦安見其敵百乎?夫學宮,至聖先師之學宮也,孔子之靈,實式憑之。
吾黨于此,見羹焉,見牆焉,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神之格思,不可度思,殆無時不陟降于此非待明。
禋肸蚃而後式臨之也。
壽邱非他學宮之山也,學喜而依是山,是山而歸,然在學宮之後,于面呼名奚辨焉?故壽邱宜更學宮内之壽邱宜急更更。
之聖像山。
昔明之中葉,诏天下學宮立木主聖像于山,今适以彼易此,使千億世下,登七敬而畏之,庶幾生榮死哀之意耶?或日:此微時故宅名邱,蓋取悠且久也。
嗚呼!何地而延以偏安雜霸之名加之,豈非童子所羞稱哉?吾尤惡其冒不韪也,遂著其說,俟刊之邑乘,頒為定名雲。
攺聖像山說二 談一志 予莅學職,初聞山名戚然不安,著說攺之。
說成,有告我者曰:子亦知壽邱所以不改名之故乎?在明世宗時,易像為主,聖像遂葬是山,世以家為壽穴,壽邱之名适與之合,故弗攺也。
予用之,益戄然曰:信斯言也,改尚可緩平哉!前之以似孔子也,後之葬,亦以似孔子也。
今梵牛遍天下,其為土木刑骸,何可勝數。
當其廢壞,木者火焚,土者水化耳,獨至孔子以葬稱之,則茲山即南徐之孔林矣。
古人有招魂之葬,有衣冠之葬,況塑像之俨然在焉者乎?吾見士夫之葬其親也,必為之發行狀,求志銘,狀上必稱諱某,而諱不敢自書也,則曰某人填諱。
今天下讀書識字之人,莫非孔氏之徒,即莫非孔氏之子也,欲書其諱,則誰為填者?填尚不二,而無群起而呼之哉?準于招魂、衣冠之葬,茲山體魄所藏,吾黨重所藏,比于前美牆吟蚃之義為益切,其不敢當面呼名,又何疑焉?而攺尚可須臾緩耶?且名壽邱為聖像,思孔子不見,見世之葬是像者,如見孔子焉,而孔子之名雖隐而彌著也。
說未竟,諸生有義于列者曰:盡如先生言,克類而推,将邱姓者不得列學宮,封邱、沈邱諸邑不得祖孔耶?行曰:不然,漢以廟諱敗,莊如為嚴,齊以父諱。
改慶好為貧,唐以祖諱,攺虎林為武林,至明以國号,改明州為甯波,嘗昭昭在史冊間也。
夫于走縣九說君與親,至今尚傳不廢,獨柰何萬世師之名,襲焉不覺哉?然或姓之不改,則其人不敢忘祖父,亦猶親親之義,不命之攺,不教也。
邑之不攺,則必待大吏請之,朝廷從之,結遲而木及舉行也。
若茲山僅啟口耳,非有統系之難更,輿乘之刊定也,何憚而不為攺欤?且山之攺名者多矣,遠不具論。
即如茲邑之浮玉易名金山,北固易名北顧,而壽邱不可名聖像山耶?雖然,此既其名也。
若既其實,則胸中時有聖人,聞呼其名,悚焉如傷。
聞人不善,尚如聞父母之。
名,自呼師之名,與群起而呼萬世師之名,豈非身為不善之甚者哉?因是而亟攺,則當思夫攺。
之之義同是八也。
我之名則書人呼之、斥之,或三摘之,而聖人工之名,則千百世下不敢或犯,亦何修而至于此。
學聖人者秘不敢美知聖人,其亦免于呼斥。
而指摘烏可也?抑又思夫改之之義,日犯聖。
人之名二日改焉,可也。
使身犯聖人之矩,獲繩墨,其亦三曰攺焉,否也。
且聖人之名,人犯,而人攺之愈。
兄師道之尊,若夫益跖之名,則雖孝子丹徒縣,容說。
能慈孫,百世不能改也。
母日:吾有其實而不得其名,幸矣,何必夏弦易轍之無急乎?則今日因不敢犯聖人之名,而并不敢下違聖人之實,所雲過則弗情攺,有如此山矣。
頌 齊丹徒故宮頌 梁沈約 聖祖神傑,堯蹤漢烈嶽峻雄,圖天張。
武節。
墜命既升,引略将騁。
清渭走??,濁河獻警。
恃峭劍關,憑深桂嶺。
彜章委阙,禮樂沈河。
拯壓。
傾構,引溺危波。
盡物稱瑞。
窮靈委和,懸精翼日丹。
羽巢诃。
贊 焦光征君赀灤蔡過 倚欤征君,常此懸默。
衡門之下,栖遲他息。
泌之溯洋,樂以忘食。
觀鳴九臯,音亮帝側。
乃征乃用,将授衮職。
昊天不吊,賢人遘慝。
不遺老,屏此四國。
如何穹蒼,不譜斯感。
惜哉朝廷,補故舊德,恨爾學士,将何法則。
金山長老寶覺師真僭 蘇轼 之俨然,即之也溫。
是惟寶覺大士之像。
因是識師,是則非師。
因師識道,道亦如是。
甘露寺陸探微盡鄉子贊 蘇轼: 圓其目,仰其鼻,奮髯吐舌威見齒;舞其足,前共耳,左顧右踯喜見尾。
雖猛而和蓋其戲。
嚴嚴高堂護燕幾,啼呼颠沛走百鬼。
嗟呼,妙哉古陸子。
陸秀夫像贊 明宋濂 身抱龍髯兮,眼不見水。
鳳阙雖遐兮龍堂則迩。
玉雪徼如兮,肯污泥滓,赤日出海兮,爾心不死。
墓志銘 湖州長史蘇君墓志銘 宋歐陽修: 故湖州長史蘇君有賢女杜氏,自君之赉,布衣蔬食,居數歲,提君之孤子,斂其平生文章,走南京,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生,猶可伸于處。
其父太子太師以告于予,予為集久其文而序之,以著君之大節與其所以屈伸,得欠以沒,诮世之君子當為國家樂育賢才者。
且悲君之不幸,其妻蔔以嘉祐元年十月某日。
葬君于潤州丹徒縣儀裡鄉檀山石門村,又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人間,猶可神于地下。
于是杜公及君之子秘,皆以書來乞銘以葬。
君諱舜欽,字子美,其上世居蜀,後徙開封府,為開封人。
自君之祖諱易簡,以文章有名,太宗時,承旨翰林,為學士、參知政事,官至禮部侍郎。
父諱耆,官至工部郎中、正人賢院。
君小以父蔭補太廟齋耶,調荥陽尉,非所好也。
巳而鎖其廳去。
舉進士中第,改光祿寺主簿,知蒙城縣。
丁父憂,服除,知長垣斯,遷大理許事,監在京樓店務。
君狀貌奇偉,慷有大志,少好古,工為文章,所至皆有善政。
官于京師,位雖卑。
數上疏論朝廷大事,敢道人之所難言。
範文正公薦君,召試,得集賢校理。
自兀昊反,兵山無功,而天下殆于久安,尤困兵事。
天子奪然用三四大臣,欲盡革衆獘以紀民。
于是時,範文正公與今富丞相多所設施,而小人不使顧。
人主方信用,思有以椷動,未得其根。
以君,文正公之所薦,而宰相杜公壻也,乃以事中君,坐監難奏院祠神,奏用市故紙錢會客為自盜,除名。
君名重天下,所會客皆三時賢俊,悉坐貶逐,然後中君者喜曰:吾一網盡之矣。
其後三四大臣繼罷去,天下事卒不複施為。
君攜妻子居蘇州,買水石作滄浪亭,曰益讀書,側肆于六經,而時發其憤悶于歌詩,至其所激,往往驚絕。
又喜行書,皆可愛,故其雖短章醉墨,落筆争為人所傳。
天下之士聞其名而慕,見其所傳而喜,往揖其貌而竦,聽其論而驚以服,久與其居,而不能舍以去也。
居數年,後複得湖州長史。
慶曆八年十二日某日,以疾卒幹蘇州,享年四十有三。
君先娶卯氏,後娶桂氏。
三子:夫日況,将作監主,次日液,曰激。
女長适前進士陳纮,次尚幼。
初君罪時,以奏用錢為盜,無敢辨其宛者。
自君卒後,天子感悟,凡所彼逐之臣複名用,皆顯列于朝,而至今無複為君言者,宜其欲求伸于地下也,宜予。
述其得罪以苑之詳,而使後世知其有以也。
既又長言以為之辭,庶幾井寫予之所以哀君者。
其辭曰:謂為無力兮,孰擊而去之?謂為有力兮,胡不返子之歸,豈彼能而此不為。
善百舉而不進兮,一毀終世以颠??。
荒孰問兮杳難知。
嗟子之中兮,有蘊而無施。
文章發耀兮,星日交輝。
雖冥冥以掩恨兮,施昭昭其垂。
南陽縣君謝氏墓志銘 歐陽修 遺曆四年秋,予反宛陵,梅聖俞來自吳興,出其哭而悲日:吾妻謝氏亡矣,丐我以銘而葬焉。
居三歲,中書凡七八至,未嘗不以謝氏。
且曰:吾妻故太子賓客諱濤之女,希深之深,父子為時聞人,而世顯榮。
謝氏生于成,年十以歸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斂以嫁之衣。
甚矣,吾貧可知也。
然謝氏怡然處之,治其束有常法。
其飲食器皿雖不及豐侈,而必精以旨;其衣無故新,而濟濯縫紉必潔以完。
所至官舍雖厚陋,而庭牛灑掃必肅以嚴。
其平居語言容止必以和。
吾窮于世久矣,其出而幸與賢士大夫遊樂,入則見吾妻之怡怡而念其憂。
使吾不以富貢貧賤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吾嘗與士大夫語,謝氏多從戶屏竊聽之,間則盡能商确其人才能賢否,及時事之得失,皆有條理。
吾官吳興,或自外醉而歸,必問曰:人日孰與飲而樂乎?聞其賢者也則悅,否則歎曰:君所交皆二時賢隽,豈其屈已下之耶?惟以道德焉,故合者尤寡。
今與是人飲歡邪?是歲,南方旱,仰見飛蝗而歎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因益賊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
我婦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其所以能安居貧而困者,其性識明而知道理多此類。
嗚呼!其生也之貧,而沒也又無以厚焉,謂惟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為可貴,殁而得此,庶幾以慰其魂,且塞予悲。
此吾所以請銘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銘?夫人享年三十七,用夫恩封南陽縣君。
三男三女,以其年七月七日卒于高郵梅氏,世葬宛陵,以貧不能歸也。
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潤州之某縣某原。
銘曰:高崖斷谷兮,京口之原。
山蒼水深兮,土厚而堅。
居之不可樂兮。
蔔者曰然。
骨肉雖士兮,魂氣則天。
何必故鄉兮,然後為安。
虞部郎中刁君墓志銘 王安石 刁氏于江南為顯姓。
當李氏時,君曾祖諱某,甚貴寵,嘗節度昭信軍,卒葬昭信城南。
皇祖諱某,亦嘗仕李氏,歸朝廷,以尚書兵部郎中直秘閣終。
黃宗時,其墓在汀甯牛首之北。
後秘閣再世不大遂,然多名人。
在世講中。
尚書屯田員外郎諱某者,葬丹徒,于君為皇考,故君為丹徒人。
君諱某,字某,嘗與進士不中,遂用皇祖蔭仕州縣,以尚書虞部郎十知賓德軍,歸,卒于京師,年六十一。
後卒之若于日,治平二年二月十五日,葬丹徒樂亭村。
君敦厚謹飾,治内外皆嚴以有恩,所居官舉其治,以此多薦者。
初娶孫氏,後娶郭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