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縣志卷七

關燈
河津縣志卷七目錄 藝文志 文集 共記二十七首 詩集 共記一百三十五首。

     河津縣志卷七 藝文志 鴻筆之文,國之風雨。

    鴻文在國,聖世之驗,文之系也重矣。

    顧風雲月露,靡關理要,郎靈蛇繡虎,亦必其切風土之利獘,載形勝之記注,孚人倫之月旦,始足備史乘之搜焉。

    爰志藝文,邑實多賢,賢多撰著,而非語治道,事表美揖勝,詠歏景物,流連風規于吾津者,槩略不錄。

    庶幾行墨青镂,允垂實錄;卷帙丹塹,無愧國語也。

     文集 河津縣總圖記 元王思誠朝列大夫。

     河津。

    本耿鄉城,故殷都也。

    書叙曰:祖乙圯于耿,盤庚自耿遷毫村。

    預曰:皮氏東南耿鄉是也。

    晉獻公滅□,以其地為大夫趙夙采邑。

    秦攺為皮氏縣。

    漢屬河□郡,王莽更曰延平。

    東漢複為皮氏縣。

    後魏七年,武□因巡狩至此,攺縣為龍門,因龍門山為名,屬北鄉□。

    開皇二年,廢郡,以縣屬绛州,十六年,割屬蒲州。

    武德二年屬秦州貞觀十七年州廢複屬绛州□ 稽初屬滞中府,宣和二年,攺為河津縣,至今因之,仍之,屬河中府。

    舊縣圯于汾水,金皇慶初,移于縣西北裡姑射山麓,今縣是也。

    戶一千一百八十一。

    土宜小椒,其民質直好義。

    縣境南北七十五裡,東西四十裡。

    東至稷山縣界史社三十裡,南至萬泉縣界大趙村四十裡,西至韓城縣界黃河一十裡,北至吉州界一百八十裡,東北至太平縣一百五十裡,西南至榮河縣一百裡。

     三鄉,領社三十二,村九十五,莊一十三。

     郭下三坊、宣教坊、集賢坊、明德坊。

    沃壤鄉,在縣東北。

    三十裡。

    仆射鄉,在縣西十裡。

    禹門渡在縣西北二十五裡。

    郎,古龍門關也。

    按辛氏三秦記:河津名龍門,河出龍門口,其廣不及八十步,舟楫往來,一移刻而可濟。

    凡河之流,無有便于此者,舊為津要,聖朝複立焉。

    黃河渡縣西十裡,汾水渡。

    北張渡縣東二十裡。

    具村渡縣東十裡修福渡縣南八裡連伯渡縣西南十裡黃村渡縣東南二十裡。

    萬泉縣道出南門,韓城縣道出西門,吉州道出東門。

    禹廟在縣西北龍門山上。

    廟前三碑,磨滅,不可複識。

    一碑大和中立。

    臨思閣在□門山頂,俗謂之看河樓,下有水樓,所以汲水于河也。

    五祖廟在禹廟東,三皇廟在五祖廟下。

    宣聖廟在縣衙東,城隍廟在縣衙西。

    ?極宮在禹廟左。

    天慶觀在舊城北門。

    禮岩寺在南門内,覺城寺在舊城東北隅。

    蔔子夏墓在縣西北五裡辛封裡。

     司馬遷墓前有廟,廟前有碑,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為之?石室,立碑樹垣。

    太史公自叙曰:遷生龍門,居于太和坊,是其墳墟所在矣。

    冀亭遺址在縣北十五裡。

    按左傳曰:季臼使遇冀,見郤鈌耨,其妻馌之,相敬如賓。

    言于文公,以為卿,複與之冀。

    京相璠曰:今皮氏有冀亭,古冀國所都也。

    杜預曰:皮氏縣北有冀亭,今俗謂之上亭、下亭,又謂之興亭,或其地也。

    又有如賓鄉,今不知所在。

    皮氏縣在城西二裡陽村。

    二城相對,遺址猶在。

    龍門在縣西北二十五裡。

    按水經雲:龍門山,大禹所鑿,廣八十步,臨崖際,遺□尚存。

    竹書紀年:晉昭公元年,河亦于龍門三裡。

    梁惠成王四年,河赤于龍門三日。

    京房易妖占:河水赤,下,民恨。

    三秦記曰:鯉魚三月則上渡龍門,得濟為龍,否則點額而還。

    姑射山,在縣治東北。

    黃河迳縣西十裡。

    汾水在縣南八裡,西南十五裡□河。

    隋文中子王通,字仲淹,河汾人。

    今縣南三十裡有通化村,廟下有集賢裡。

    龍門山有石洞,蓋文中子避亂隐居之所。

    東臯子王績,字無功,文中子之弟也,棄官隐黃頰山,以琴酒自娛。

     貞觀十八年撰。

    隋書。

    今縣東有東臯村。

    王勃字子安,六歲善屬文,與兄勔、劇,俱以文藻齊名。

    勃仕沛王府修撰。

    薛季昶,龍門人,為雍州長史,威名甚著,仕至戶部侍郎。

    薛仕貴,龍門人,從唐太宗征遼有功,拜鐵勒道行軍大總管,見唐本傳。

    今縣東十裡大黃村,其故裡也,有廟在焉。

    村中猶有姓薛者,蓋其後也。

    廬處字子野,永泰初舉進士高第,仕至銀青光祿大夫、工部尚書。

    幼讀書于龍門,深知易,著春秋、孝經,每以經義決獄,時議稱焉。

    漢趙岐,字邠卿,京兆人,仕州廉稱。

    後舉理劇,為皮氏長,抑強計奸,大興學校,甚著能聲。

    有孟子注行于世。

    唐王銮為龍門令,有能名,李勉薦之,時稱知人。

    課鈔歲三百四十七錠四十兩五錢六分四厘,賦稅粟八百三石七鬥六升五合二勺。

    土産:炭窯、磁窯,旌表節婦喬薛村史宅、趙氏、清澗村蔺宅,妯娌薛氏、曹氏雲。

     重修河津縣儒學記 明薛瑄文清公。

     河津儒學,創自國初,逮今百年,或門宇敝漏,或堂屋弗完,漸失創學之意。

    天順二年,慎知縣事天水趙恺,笃意修作。

    縣丞馬騰、主簿王廒、典史宮慶,鹹協厥意。

    乃鸠匠氏相度鳳門、堂之類,可修者葺之,可撤者新之,未具者作之,遂以積歲所儲水瓦諸物以周其用。

    大門、棂星門則易其木瓦腐環者而完修之;明倫堂則撤而攺作,完好規度,皆有加于前。

    退省堂、馔堂、号房凡二十間,則皆未有者而作新焉。

    始工于是年正月十二日,訖工于閏二月。

    賦工興事,比皆處之有法。

    材瓦之類,既取之素儲,匠役悉在官者,一物一力,率無擾于鄉民。

    工告訖事,司訓張虻率諸生馬順等來請文記其事。

    餘惟曰:學則三代共之,教人之法,考諸載籍,可見已。

    自漢、唐以來,英賢之君,亦未嘗不以興學為急務。

    但其時道絕傳于孟轲氏百千載之間,而教人之法,或溺于專門詞章,或雜于異端術數,視□代學校之政為有間矣。

    我皇明統四海之初,□□古?學教人之法,以為接孟氏之傳者,惟程、朱氏之學之道為至醇。

    于是既内?大學文,外設郡縣學,教人取士之法,悉以程、朱氏之說為主,而上溯羲、農、堯、舜、禹、湯、文、武、周、孔、思、曾、孟氏立教垂世之典,由是三代教人之法,煥然複明于世,猗與盛哉! 今茲縣僚能知為政之首務,學舍皆完葺作新,為師為弟子以教以學者,亦必以程、朱氏之說為本,庶幾人有實學,學有實用,而有以仰副國家?學之意雲。

     遊龍門山記 前人 出河津縣西郭門,西北三十裡抵龍門。

    東西皆層巒危峰,橫出天漢,大河自西北山峽中來,至是山斷河出,兩璧俨立相望,神禹疏鑿之勞,于此為大。

    由東南麓穴岩稱木,桴虛駕水為棧道,盤曲而上,瀕河而寬,平地可二三畝,多石少土,中有禹廟,宮曰明德,制極宏麗。

    進谒亭下,悚肅思德者夊之。

    庭多有青松奇木,□負土石,突走連結枝葉,疏密交陰,皮幹蒼勁,偃蹇形狀,毅若壯夫,離立,相持,不相下。

    宮門西南一石峰危出半流,步石蹬登絕頂,頂有臨思閣,以風高不可木,甃甓石為之。

    倚閣門俯視大河,奔湍三面,觸激石峰,疑若搖持。

    北顧巨峽冊崖翠璧,生雲走霧,開合晦明,倏忽萬變。

    西則連山宛宛而去,東視大山,巍然與天浮。

    南望洪濤漫流,石洲沙渚,高原缺岸,煙村霧樹,風帆浪舸,渺茫出沒,太華、潼關、雍、豫諸山,仿佛見之,蓋天下之奇觀也。

     下磴道石峰東穿石崖,橫豎施木,憑空為樓,樓心穴闆,上置井床,辘轳懸繘,河汲,憑欄檻,涼風飄潇,若列禦寇騎氣在空中立也。

    複自水樓北道出宮後百餘步,至石谷,下視窈然,東距山,西臨河谷,南北崖相去尋尺,上橫老槎為橋,蹐步以渡。

    谷北二百舉武小祠,扁曰後土。

    北山鬥起,下與河際,遂窮祠東有石龛,窿然若大屋,懸石參差,若人形,若鳥翼,若獸吻,若肝肺,若疣贅,若懸鼎,若編磬,若璞未鑿,若礦未爐,其狀莫窮。

    懸泉滴石上,锵然有聲。

    龛下石縱橫羅列,偃者、側者、立者,若幾若屏,可席,可怠可倚。

    氣陰陽雖甚暑,不可煩燠,但妻神寒肌,不可久處。

    複自槎橋道由明德宮左曆石梯,上東南山,複有道院,地勢與臨思閣相高下,亦可以眺望河山之勝。

    遂自石梯下棧道臨流觀渡,并東山而歸。

    時宣德元年丙午夏五月二十五日,同遊者楊景端也。

     龍門山昔時另為一志,今廢失久矣。

    搜讨舊本,合邑藏書家絕少流傳者。

    載稽域中全志,名山大川皆隸郡邑,無别锓一志例。

    茲就龍門碑碣所存,采其詩文賦記,典核不刊者,備入藝文,以補其鈌。

    文清公斯篇,殆冠冕雲。

    餘詩文仿此分載。

    重?薛文清公詞堂記呂楠狀元文清公薛先生祠,在其縣南街東面。

     粵自弘治九年之夏,給事有奏,禮部具題,敕下省邑鼎?祠宇,無旸名額,崇儒重道,日照月臨。

    爾乃草創之初,規制隘陋,久且傾頹。

    嘉靖五年三月,山西按察副使王公按部河津,奮然興懷,欲以本道賊罰米石量除百金,為增修具。

    遂告諸巡撫都禦史江公、巡按禦史馬公、儲公、初公,鹹嘉所舉,有褒揚辭。

    馬公又撥金六十攺?舊坊,初公亦為祠事,先降十金。

    于是王公委平陽同知許君琦、猗氏知縣張翼董其事,乃買民地僧院,增拓厥基,?廟五穩,廊庑重門,鳥革翚飛。

    謂楠嘗從儲、初二公至河津,谒先生也,請記共事。

    嗟乎!先生今代□道學,其一人乎!先生之生也,紫衣兆母齊之夢,啼聲動祖義之蔔。

    五髒露如水晶,其清透骨;七歲通乎論孟,其智鄰神。

    方垂髫鬌,參議欲請見而不往;既嬰法豸,師保求識面而不得。

     道若可行,雖卑官不屈;義如難從,于權勢奚顧。

    玉田谪戍,皆元之耆儒也,不敢以師自居,稱聖門之有人。

    金陵鎮守,皆時之巨珰也。

    不敢以勢自處,雖卻扇而不怒。

    疏講學以禦侮,敵既入而遽退;布恩信以撫苗,檄方馳而蠻平。

    辨冤獲咎,逆宮保而不悔。

    懲奸伸法,雖豪石亦罔赦。

    或雪夜以抄經,雖獄院而誦易。

    志在作人,一磬士之必錄,法若可伸,于軍妻之必辨。

    既受爵于公朝,不知私室之謝恩。

    欲傅道于來學,豈對科舉之旁問。

    稱疾出閣,甯犯乎吉祥。

    慷慨就獄,思比于劉球。

    英廟易服以見,若昔汲黯之必冠;石亨請敕與歸,則比許衡之懸梁。

    見幾而行于醴酒不設之時,得書而比于居洛不答之老。

    守照戶牗之志監。

    銀塲而黜貪墨。

    一時軒、耿諸公,不足以方其清也。

    為菽粟布帛之文,錄讀書而究性理,一時劉、李諸公,不足以并其文也。

    故蹇、夏、三、楊勳矣,人或議其節;張、劉、許、周節矣,人或議其幾。

    吳、陳、羅、胡有極高明之學,道中庸恐未同;黃、李、王于有以身狥國之勇,盡精微恐不逮。

     若乃先生以力行為讀書,以明道為修辭,清而不詭,異而且同。

    潛學孔、顔,杭志程、朱,老不殊,壯困未攺,通、許、魯、齊之後,未有見其能比者也。

    故當其存時,或曰今夫子,或曰真鐵漢,或曰好官一人,或曰不愧往哲,或曰躬行實踐;或曰學巳至乎樂地,其不平者,止權貴耳。

    及其既沒,或曰今之真儒,常人孔廟;或曰明體适用,比元大儒,當入從祀。

    或曰潛心理學,可祀廟庭;或曰有功名教,侑食廟庭,無泰。

    其未祀者,蓋有待耳。

    然則今日之舉,振頹風而警後學,廣德意而顯前哲,豈為泰乎?且是祠王公之父。

    丞河津時,受委上司所督修者也。

    丞嘗言:當事則制□掌印,程期則逼于尊官,使?置之未稱,雖棄官而□悔。

    豈期家嗣憲副,思光前民,維修遺績,夢雖微于□氏,□實兆子有薛。

    謂先生之□神,□□□之□□誓靈之不沒,庶寝成之孔安。

    先生諱瑄,字德溫,别□□軒。

    文清,其谥雲。

     文清書院記 王盛韓城人,山西參政。

     □津縣城内大街西,有文清薛先生舊宅一區,乃先生逍休講明理學之處。

    曆年既久,舍宇傾頹。

    弘治戊申,贲、盛以先生弟子,由科第谏議擢今官,巡曆至此,不忍觀視,遂捐價金二十八兩,責成滿州同知潘林、邑簿胡睿修之,題其門曰文清書院。

     既而巡按繡安汝陽劉宗敬,巡守河東道寅長同門右方伯益都陳廉夫暨大參蒲城王尚忠、上虞王荩臣,少參壽昌徐敬夫,憲副鹽山胡源梁,鹹與贊助。

    以故大廈三層,臨街五間,中三間,後祠堂三間。

    壬子贲二月落成。

    先生家孫秋官元吉以弟子能知師,托為紀其事。

    竊惟道之大原出于天,而全盡于聖賢。

    大聖孔子集堯、舜、禹、湯、文、武君臣之道統而折中之,删述六經,垂憲萬世,有見而知之者,亦有聞而知之者。

    若顔、魯、思、孟之師弟授受于當時,此道也。

    周、程、張、朱之師弟授受于後世,亦此道也。

    道學之真,朱子之後,許公繼之。

    我朝百餘年來,應天相斯文之寄,接朱、許道統之傅,其宗師文清先生者乎?先生明聖賢性理之學,緻知力行,交修并進,由風憲進廷尉,直不見容,安命而歸,充理學以淑諸人于書院者數年,若固有之。

     英廟複禦皇極,聞先生道學之宗,特起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知制诰,處元老經綸之地,以行其道于天下。

    幾半載,見幾明決,連上三疏,得明農之請,喜語人曰:讀書事今日才了。

    四方學者雲集,盛之從遊,适際其時。

    先出生倦倦,以複性正學為教,書院之授受,又孰有出于此道耶?天順甲申,先生享年七十有六,易篑之際,尚有此心惟覺性天通之句,乃曰古聖賢所不免。

    從容而卒,人見其白氣沖天。

    此關世運之隆替,豈偶然而已哉?朝廷嘉其正學,傅後,贈禮部尚書,谥文清,遣進士修墳葬祭,弟子皆為之心喪而治任焉。

    豪傑有拓其事迹而累薦者,命下人鄉賢祠祀之。

    籲道之顯晦,有時愚觀先生所著讀書錄、續錄、文集,無非發揮性理之淵源,辯異端,扶正學,以闡明前聖之道于後世,終當從祀孔子廟庑,而列朱、許諸賢之後。

    然天裡□彜,不能民滅,後之人睹此書院,必有心領神會而興起斯道者,則此之書院,其杏壇、丹山之所乎?因并記共弟子及從遊答問者姓名于後雲。

    弘治壬子贲三月吉日。

     河津縣新?三賢祠記 雍焯監察禦史、前河津知縣。

     河津古龍門邑,郭西有子夏祠,子夏居西河,而是為流寓之地。

    祠近有蔔氏,世傅其裔也。

    漢史稱司馬遷龍門人,今祠墓在大河西墺,隸韓城,蓋漢邑或夾河雲。

    文中子王通亦邑士,近有祠其故裡者。

    裡名通化,世傳即所生地。

    邑北山有王績隐處,并詩刻,今尚在。

    而沁州、太平文各有通祠,亦或其僑寓雲。

    乃邑治故無祠,嘉靖二十三年冬,侍禦喻公以鹾政至邑,邑諸生且欲合三子而祠一室,書上院。

    院檄俞下,而蔔地逼猥,不稱于祠。

    明年四月,餘持符至,乃攺築于面南廢庚,爽曠異常。

    毀垣芟鞠,拓基崇階,始事于夏,而考成于冬。

    堂搆五楹,聯以覆詹,左右齊室,中庭三楹,祠門稱是。

    隸庖廁所各一堂,龛三主而幄藏之。

    于惟□祠,負罔抱揚,隆然于佛寺神宇之間。

    昔頹垣而□□地矣。

    有司率學官弟子歲再舉禮,而三氏之裔亦與趨跄。

    自時厥後,諸生邱止惟切,而宦遊者瞻依有在,則祠與邑将并永休焉。

    夫三子之生,相後千載,予之生,又後千載,同堂之祠,乃自今日,無亦以事之克?顧有時耶? 是祠也,作事始予而趨後者何。

    丞洋李簿。

    鼎二僚去官,而予備員,迄于今逾三祀矣。

    為其久而漫昧也,聊紀歲月,以垂嗣世。

    若三子之道與文,則有識者所共聞,無俟予言。

    嘉靖戍申秋八月吉日。

     重修文清薛敬軒先生祠記 李承華,曲沃人,陰監察禦史。

     佘嘗謂士之享榮名,垂不朽,為天下後世之所崇祀者,代有其人。

    然求其學足以究天人,功足以扶世教,道足以紹絕統,為人人之所共崇,雖愚夫愚婦罔弗賢馬,則固難其人矣。

    我朝文清薛先生,鐘河山之靈,秉剛粹之氣,由内達外,溯始至終,言動進退,一以體認天理為心。

    而洙、泗濂、洛之傅,得先生為益明。

    先正推其為昭代理學一人,信非厚誣,非天下後世之所共崇且賢者哉?宗而祀之,宜矣。

    先是,儒臣累疏請從□□子時為私□議所□□,敕于先主故裡講學處,廓而祀之,堂庑門垣,巍如翚如,厥度弘如,歲二事祀焉,所以闡先生之學,碩厥功而弘厥道也。

    祠?迄今六十餘年,其間專慕德教者,間嘗修葺,然歲久湮郁,風雨剝落,不無蠹蝕。

    乃嘉靖癸導,侍禦尚君遏先生祠谒焉曰:國有先生,祀事弗嚴,惟吾職羞。

     遂發金若幹,檄邑高侯督葺之。

    侯憝歲歉,甲寅秋成,始鸠工飾材,量程度費,剔蠹以完,易腐以新,官靡妨務,民不匮力。

    再閱月而祠告成,棟宇仍舊,絢暨奕如,視昔若有增焉。

    其裔孫惟傑、惟慶輩持杖征餘記。

    夫先生道德淑人心,忠貞載太史,聞望在天下後世,行将正祀典,從孔庭廟享,無??與天壤相為悠久。

    茲一鄉之祀,一宇之葺,豈足為先生記哉?雖然,觀侍禦之崇尚,邑君之駿奔,俾四方士式崇闾而睹德輝,如親炙焉,則樂德公善之誠,仰止風教之義,于是乎可征也巳。

    餘後先生生殆百年,且學未聞道,不以不文辭者,亦曠世之感而竊私淑焉者也。

    僭為之記。

    尚君諱維持,進士河。

    南羅山人,風猷素著,茲其崇正學之一端雲。

     河津縣興革利獘事宜四款 邑人趙用光常院二學士。

     一議修葺先賢祠廟:本縣理學名臣薛文清公,當世廟時從祀孔廷,其所生地縣南名平遠者,有祠廟一區,制頗軒敞。

    舊規有司春秋舉祀,止在城内祠中,而平遠者實未嘗有事,以故近年以來,遂極頹敝,荒垣敗屋,内者凄然。

    夫文清以醇學笃行,祀瞽宗而型後進,而栖神之地,令無完宇,豈重道崇儒至意,抑何以風示天下也? 伏乞俯賜設處修葺,計所費不過百十金止耳,于以崇廟貌而嚴祀事,以觀型來學,有厚賴焉。

    若其後人原有世襲五經博士一員,數十年來,正泒雖繁,而承襲巳廢,舉而複之,固不容易易為也,所不敢議。

     一、議措處鹽池修堤夫錢:河東鹽池,每歲于池邊修築堤坊,以禦水患,所用夫役,俱于蒲、解二州所屬十縣調取。

    其日用工食,舊照丁泒起,近數年來,照則泒起,頗亦稱便。

    但各州縣距運司近者數十裡,遠者二三百裡,令衆役離家室而役于彼,食于彼,以露宿于彼,往往有脫而逃者矣。

    逃複解,解複逃,樸聲與哭聲相應,而民怨與堤俱崇,其不便一、每州縣夫若□□吝,委本處省祭官一人統之,此一人者,遂視衆役為奇貨,工食未入衆役之手,而巳極意扣克之術矣。

    今衆役束空腹而操畚鐘,以故有槁死池上不葬者,有乞食而歸者,有即加利稱貸于此省奈歸不能償,以至破家者。

    夫懸厚實以招民,民猶不饒,見當此輩之侵牟而魚肉之也。

    其不便二。

    夫古者用民必于農隙。

    今百姓之餘力有幾,而池工之修築無時,往往值耕斂之候。

     今之舍穑事而郎公工,民于此時無奈公家之督責,荷鐘出門,而巳無以為卒歲之計矣。

    徘徊岐路,控籲無從,郎古歌鴻鴈而嗟宣驕,不慘于此,其不便三。

    夫河東行鹽處所,西而秦,南而豫,至廣遠矣。

    姑無論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