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縣志卷一

關燈
雲收,玻璃更爽。

     附龍門八景 層樓倚漢 看河樓壁立西崖之嶺,周遭悉用甃崖,高風烈木不任也。

    登樓四顧,目窮千裡矣。

     曲棧連雲 舊名石棧連雲從山足折而上,半山迥處,徑削如塹,以筏周之,盤回若?鳥道左顧,則下臨黃流,不可即也。

     鳴泉漱王 山後傾洞如穴,乳泉滴其間,日夜不絕,聲琤琤然,姝可聽也。

    滴久成泓,雖盛夏亦覺寒沁逼人。

     飛閣流丹 閣半枕崖,其半憑虛而架,臨河空際,相傳着手間架處,公輸班遺迹也。

    風起閣動,可以歌列子禦風之篇矣。

     懸崖挂月 舊名南亭。

    夜月實,則月在崖,不在亭也。

    崖南峙北面,甚孤迥,月出。

    則所受獨偏,至夜深川滿月蒲若在崖下一挂字,取真境矣。

     空谷驚雷 山空如答,其響連貫,真不減驚雷也。

    春朝賽社,裡人以此争勝,而當事過臨,巨駁一聲,峰巒欲動馬。

    八景惟此,湏人力成之,舊名雷聲一震,殊無當也。

     秋水歸帆 三夏水急浪湧,即竹茂不敢渡,津門無論舟楫也。

    入四秋水殺帆,往來如織矣。

    石上有句雲:波平客到看山靜,浪穩舟移覺棹輕。

    其謂是乎?舊名北口秋風,于景末切。

     春鱗汲浪 三汲浪異迹,實神巧也,何從見之?舊名桃浪三汲,今更是名,禹門三月桃花浪。

    唐人雖有斯語,亦指其時池雲爾。

    春鱗變化,據爾雅及三秦記,理或有然與。

     風俗 按縣境水深土厚,俗尚勤樸。

    南原地廣人稀,專事農畝,并無貿易。

    比鄉沃野地窄,民以負戴供食,繼以河崩沙壓,居民甚若。

    習俗因貧就簡,尚有樸風。

    士大夫才學氣節,俱以王、薛為宗。

    至于賦稅輸納,必先四民而倡之。

    民雖窮,若必仰效急公,争先正供,視鄰封分數獨多。

    是以境鮮遊惰之民,邑多貞節之婦。

    閨門嚴肅,翁婦避嫌,男不納贅,女不招壻,婦不閑遊,宅肆不相通,男女不貿易,此其所可尚者。

    但習沿尚鬼,未攺殷俗,婚智論财,弗恤怨曠,持政者當亟挽焉。

     山川臬源附。

     按龍門在縣西北二十五裡,兩山壁立,中通河流,形如門關,東西澗八十步。

    一雲禹門,即禹鑿處也。

    西與韓城梁山并峙。

    山岩?禹廟,有殿閣、亭觀、碑詠。

    梁山在龍門山北。

    書雲:導河積石,至于龍門。

    詩雲:梁山奕奕。

    左傳:梁山,晉望,即今紫金山也。

    詳見龍門。

    □□山縣北三十裡。

    姑射山縣東北接稷山縫州境三□五裡。

    黃頰山縣東北四十裡。

    東臯子王??有詩,刻石尚存。

    雙峰山,縣北四十裡。

    兩峰并峙,疏屬山,文中子歸隐處。

    枕汾水。

    或雲臨河者非。

    峨嵋嶺,在縣南,即汾原,與萬泉、榮河連境。

    一統志所謂東至太行,西入于黃河者是也。

    黃河縣西一十五裡,北至龍門山出,西南入榮河境。

    汾河縣南八裡,東至稷山界來,西南流至榮河汾陰後土祠下,入于河。

    隆慶四年,東徙,至胡廬灘入河庶。

    馬峪泉水縣東比四十裡一原坡下。

    唐貞觀中,縣尹長孫恕鑿山修為二渠,灌幹澗故鎮民田。

    至元大德間,下流澆故鎮者仍舊。

    上流一渠澆平澗者,因猛雨沖斷,水落下停,民仍供水田稅糧,裡社窘焉。

    明隆慶五年,知縣張汝乾捐俸鑿山通渠,水利複興。

     瓜峪泉水縣東北四十裡水母廟下,亦長孫恕間鑿者。

     以上二峪水各有清濁二渠,築自唐時,清水□泉出灌近山南北二午芹民田濁水,待天雨溪壑。

    □□□僧樓,南方平、孫彪,東長光淂下亭、清澗。

    等裡民田宋大觀間,豎二碑,刻石,圖置縣廳,今尚在焉。

    □戶部侍郎淩公奉例興修,榜谕更定,遵守無壞。

    獨□水分渠,泒定三女西長大澗,灌東長光淂、下亭、清澗等裡者。

    嘉靖十一年間,為山水瀑漲,崩入黃河,積沖大溝,深幾百尺,不惟亢燥七裡民田,而北山通濟道路亦因以絕。

    嘉靖三十五年,知縣高文學興修水利,诟訪邑士大夫及鄉民,申請當道,守巡王、趙二公文移,郎乘冬服,大興工役,嚴督刻期,三月告成。

    高一百尺,厚六丈,上為土橋,通濟南北,傍疏棱渠,溉田千頃,誠無窮之大利也。

    惜巅頂失加防護,一流複壞。

    明萬曆初年,知縣張汝乾親視舊址,急難築修,先于上流渠道自寺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