臯蘭縣志卷十八

關燈
之神,有人以主之也。

    國朝祀典,春秋之祭,城隍與社稷山川之神,皆以木主并享,豈獨城隍主以人鬼,有貌像,有生辰,而社稷等神悉無哉?如吾蘭以漢之紀将軍信為城隍之神,紀将軍人也,故有貌像生辰耳。

    紀将軍為城隍之神矣,而城隍又為何神哉?奉祀者祀城隍之神,抑祀紀将軍乎?且城隍之貌像,巍乎其高,汗乎其深者是已,城隍之生辰,築城浚隍之日是已,豈可以紀将軍之像貌生辰當之耶?此必衰世惑于異端者流,以皇天後土、嶽渎、海鎮、風雨之神悉加妄号,且以為主宰輪回等事,而繪塑于其祠,以故城隍之神亦生辰像貌之耳。

    我太祖高皇帝制定祀典,超卓前代,以衰世所加淫名僭号,悉皆革去。

    如城隍止曰某府、某州、某縣城隍之神,未聞有何人為主之稱,第偶未思及,革去廟像,而木主是用耳。

    縱使紀将軍功烈為後世仰慕,而欲廟祀之,當别建一祠于其鄉,于其著忠節處,題曰漢忠臣紀将軍之廟,亦非天下通祀也,況可為蘭州城隍之神哉?以诳楚一事觀之,其精忠偉節,英風正氣,凜不可犯,享小民淫祀,以敬忽為禍福,是乃猾吏賤卒之所為,而謂紀将軍為之哉?誠使紀将軍主城隍之神,亦惟州大夫可祭,豈應民間婦人小子渎之哉?舉俗以為盛事,而明達士夫亦為所惑而不知覺。

    悖理亂常而紊事神之典,莫此為甚。

    主禮者所當究心也,故不得不辯。

     王道成舊志曰:按溫州府志,各郡縣城隍神像,聖祖巳有旨易以木主神位矣。

     城隍神冠服辯 彭澤 澤童時從家君拜本城城隍祠,見其神戴皮弁,著黃袍,怪而問之,家君曰:此紀将軍也。

    為榮陽令。

    漢楚争衡,時羽圍榮陽甚急,将軍自許以身解之,乃為沛公衣冠,坐車中,詐雲沛公降,由東門出。

    楚人往觀,識其非,遂縱火焚之,乃求沛公,巳由北門出走矣。

    後沛公為帝,念其焚身全主,封為城隍之神,以報其功,故得此衣冠也。

    澤及冠,見程子,有曰:周公之功固大矣,皆臣子之分所當為,魯安得獨用天子禮樂哉?嗚乎!周公有大功,臣也。

    成王雖猶子,在幼沖君也。

    地成物而功歸于天,臣成治而歸功于主,雖塞天地,貫古今,亦非分外事。

    故封于魯,直當享諸侯之奉。

    成王賜以天子禮樂,伯禽受之,不皆非乎?故曰:周公其衰矣。

    況紀将軍奮不顧身,脫其君于虎口,應變一時,臣子至情,亦盡其分内事耳,豈以詐帝為榮,而欲後世以此衣冠祀之哉?況當時沛公猶漢王也,何乃以天子冠服賜其臣哉?國朝祀典,自皇天後土以下,惟以王祀,孔子同事天飨帝之典,餘嶽渎等神,皆視公、候、伯耳。

    京師城隍之神皆然,況州郡乎?紀将軍有神,必不自安也,是必亂臣賊子欲混冠裳以資叛逆,故僭加之。

    惜當時未之改正。

    今為郡縣者忽而不以上聞,坐使因襲至此耳。

    是乃正名分,崇祀典,亦孔子惜繁纓之道意,故辯之,以俟知者。

    若城隍之神,不可以紀将軍主之,且不可以為有生辰之渎祀。

    澤昔有辯,故不複贅。

     哨馬營記 黃谏 正統十二年,都阃李公奉命築哨馬營堡于河北大岔口,越十有四日,工完。

    二十有三日癸醜,大合衛縣之官屬将校、熊罴之士及邑人老稚以落之。

    軍民和會,阗郭溢郛。

    既卒事,其邑之官僚士庶,鹹以此為禦邊之重務,不可不紀其歲月。

    乃至書于予,請為之記。

    予邑人也,既受命,不敢辭。

    其詞曰:奧維臯蘭,乃古金城郡,西控大河,素稱雄鎮。

    大河之北,有山嵲嶪,環衛列峙,下瞰廣川,既平且曠,通乎絕塞。

    不毛之地,介乎西境,大夏之墟,迢遞綿邈,來通斯邑。

    賊寇往來,必經乎是。

    然其形勢險隘,允為扼塞。

    聖天子在位之十年,以是為重鎮,命公守此。

    單車來臨,遂相其土地,用是規畫。

    逮次年之冬,請于朝。

    今年春,申命陝西藩臬兩司,乃往偕公相其地宜,集工庀材,經之營之,人皆樂趨,不日而就。

    崇墉接漢,高壘連雲,邊備以固,邑人以甯。

    控扼險要,東至咽喉,斯為重事。

    大谟是舉,天子之武,惟公是布;天子之文,惟公是山。

    宣山勢巍巍,河流渾渾,天子萬年,邦國永安。

    乃伐山石,刻之日月,尚俾來者知作之所始。

     河北大岔口堡記 黃谏 陝右之屬衛曰蘭州,古為金城郡,國朝治邑隸臨兆,以是地北據大河,西通沙漠,乃建武衛以保障之。

    今上皇帝在位之十年,以山東都指揮佥事李公進以把總守備之任,使鎮其地。

    既至,既修城浚隍,完要塞,以為守邊計。

    黃河西北十裡有山,蜿蚓相接,中有路曰大岔口,僅容往來人行。

    二十裡,出口外,平川一望如掌,與瓦刺赤。

    金、哈密地相接,公以是為慮,欲與山口築哨馬堡,以防奸宄。

    十一年冬,畫圖以聞,報可。

    今年春,始經理之。

    越月工完,以百戶一員,率銳卒百餘守之。

    是舉也,蘭邑近城,地多瘠,非得灌溉之利,鋤治之勤,則其獲也鮮。

    河北之地,多在山阪,每遇時雨方霁,邑人競往播種,不待灌溉鋤治,而所收者十倍。

    往往以地臨邊,恐被侵掠,故前此守備者禁弗許,今則有所保障,不禁其耕種矣。

    每隆冬盛寒,冰梁既合,必嚴設守衛以備之,今則塞其要隘,無複慮矣。

    之二者,其所利于民生,益于封疆者甚大,□書之以告。

     金城關記 黃谏 黃河經臯蘭城北,距城西八十步,架浮梁以渡河。

    河之北有關,凡甘肅官員之朝會,陜右民庶之轉輸,腹裡軍士之輪班操備,皆逾于是。

    舊關創自洪武甲子,乃指揮佥事楊廉移置,至次年乙醜工完,計今年乙醜凡六十一年。

    其城垣頹圯,戌樓傾壞,而邊備亦廢弛弗修。

    去歲冬,朝廷以瓦刺潛蓄窺視邊徼之心,乃命鎮守陝西右都禦史陳公镒巡撫邊衛,整饬武備,選将練兵以禦之。

    公至蘭州,相是地通連外境,為西陲重鎮,宜得大臣以守備馬事聞于朝,遂以山東佥都司事李公進膺欽差把總守備之任。

    至則首以是關為西州要塞,其隳圯若此,豈所以杜威遠夷,而屏藩中國也哉?乃恢畫經理,勸工募力,重修葺之。

    拓其城郭,甃以磚石,而戌樓睥睨以次而成。

    其外又廣其地為甕城。

    城内正北築台,高丈餘,上構真武殿。

    肇工于正統十年八月十一日辛亥至,次年三月初三,庚午迄工,衛之官屬喜公能成是功而不煩民力也,乃相率征文以記其修葺之歲月。

    予惟修城郭,完要塞,守備者之重事也。

    李公守備是邦,委托其而,能先緻謹□,此誠知所重輕矣。

    然不迫之以速成,而必興事于秋後者,恐妨農之耕獲也。

    苟使民力一匮,雖外侮不侵,于治何補?雖然,昔先零諸羌背畔,趙充國馳至金城,分屯要塞,而羌人竟不煩兵而下。

    今西虜之在沙漠,聞朝廷之選邊将,公能體朝廷之心,急所先務,修城完塞,練習軍士,休息民力,如此,則必将怖懾遁逃矣。

    噫!一夫怒當關,百萬不敢傍。

    謹書于石,冀将士之胥助雲。

     重修金城關記 張棟 金河當兩河重險,自漢以來重之。

    蓋辟之人身,三韓五郡,則匈奴左右臂,而遼與金城咽喉也。

    扼咽喉以斷其臂,至便計也。

    本朝開基,四郡仍漢、唐之舊,而斥地則自關以北尚數百裡。

    曾渝定火城,見隴畔遺迹,與由涼莊徑抵甯夏,故道猶存。

    正、嘉以來,守臣不戒,浸湮損沒,遂使松山前後莽為虜穴,胡兒往往立黃河飲馬,甚謂當闖奪河橋,大肆恐喝,則此關為尤重矣。

    歲乙未,予備兵于此,與恭戎閻□登九龍台之巅,周環四顧,見洪波西來,層巒北峙,居然天塹。

    獨金城關路絻一線,西達四郡,而關門頹矮,僅數木覆其上,宜虜之易視也。

    遂謀所以設險者,恭戎則直任其事,而石伐之山,木取之稅。

    甃台構基,直接河流。

    門上為注孔防火,山城為炮眼防攻,上為樓三楹,拟下石矢,可百步,人不能近,蓋屹然足守不。

    獨雄壯可觀巳矣。

    工起于丁酉歲四月初六日,竣于九月廿二日,凡費金錢若幹,口糧若幹。

    诹日偕計部周昆明氏落成之。

    會金米兔等數十夷來求款,呼賞其上,謂曰:若能逾此望河橋乎?各夷咋舌不敢應。

    民部乃酌而謂曰:是真重險矣。

    然楚不以彭蠡恒霸,吳不以大江永存,蜀道稱雄陳倉幾逾泰山永固函谷。

    數夷在人謀也哉!予與恭戎稽首謝焉,因并歲月記之石。

     西石城記 彭澤 蘭州治西五十裡許有古城馬,郡志以為漢故充吾,周環三裡有奇,廢為古迹久矣。

    宏治戊午秋,巡撫都憲許公季升,始允守備都阃梁公瑄之請,今修之,用遏虜沖。

    乙未,檄蘭州衛指揮使周候倫董其役。

    凡軍民夫匠計若幹名,每歲率以農隙一月修之。

    曆庚申至辛酉冬,城池之工畢。

    壬戌,廬舍官署之工畢。

    癸亥,樓橹門禁之工畢。

    儲峙有庾,訓教有學,程督嚴而不苛,分布公而不狥,用不及公帑,科不及兵民,皆候所經畫而規措之者。

    既告成,乃請于撫鎮諸公,分兵守禦之,以為當阛阓并起,貨物充積,生理且漸裕。

    馬城之耆庶仰而歎曰:昔為豺狼食,今為華物居,昔為荊榛場,今為衣冠會,誰之功與?乃相率屬澤以為記。

    澤唯國以民為本,而兵以衛乎民,使無城池以捍衛之,甯能暴師于久耶?然土木之工,先王所重,不得巳而後舉之,所謂以佚道使民者固矣。

    苟董之者不得其人,不亦重困其民哉!世有大興工作,費公帑而資侵漁者,候能因力生财,上下無擾,而厥績用。

    底于成,其賢于人何啻倍蓰哉!蓋候報國憂民之心,出于天性,而學問足以輔之,故其施為有如此者。

    特書以為候功名遠大,期為後之重修是城者勖,固宜。

    況澤于候有師生之雅,而耆庶拳拳思報,有周人忠厚之風,于是乎書。

     三眼井堡記 荊州俊 三眼井堡,在州北五百裡,與紅水、蘆□等堡,棋布星列,皆新複地也。

    爰自我太祖驅逐殘元,舟造寰區,此地巳入版圖,殆後正統巳巳之變,淪入于異域。

    百五十年,索罕、定火諸城遺址尚存,而大小松山莽為虜薮矣。

    虜恃地利,東冠延緩、甯夏,南犯固靖、蘭州,西侵武威、張掖,往往飲馬黃河,邊民竦息,沿邊将吏莫敢誰何,未聞有窺穹廬一矢相加者。

     今天子神武天授,禦極之初,虜即款貢,二十餘年,乃複寒盟。

     天子震怒,益饬武備,專任督撫大臣,嚴勵各邊将士,直搗巢穴,一時斬馘招降以數萬計,松山氈幕為之一空。

    時大司馬田公撫治甘涼,慨然興恢複之計,區畫巳定,圖上方略。

     天子可其奏,于是畫界築邊,工役大起。

    予方承乏臬憲,備兵金城,同靖虜兵憲李公偕蕭、孫二總戎,督率隴上郡吏材官,運諸捍禦,各盡乃職。

    起工于二十七年三月,至六月事竣。

    凡築邊自烏蘭、哈思吉至大靖泗水堡,延裹四百裡,建堡十有二,而三眼井其一也,分屬蘭州衛,移軍守之,慎擇材官,得百戶苗守榮領其事。

    榮故将家子,體貌強健,智勇兼資,當築工時,任總提調,一時鮮俪。

    既受任,乃能遵予折授,劈荊斬茅,采松山之木,僦為公署、倉場營房,俾軍有所依,城建樓橹,門設月城,挑壕二層,足可禦侮;建元帝、關王、馬神、山神諸廟,足可徼福。

     居三年,虜無入冠之警,而有招降獲馬之績,榮固不負斯任哉。

    今且命工砻石,丐予文以記歲月。

    夫夷狄之為中國患,自古有之。

    而方叔振旅,薄收太原之功;漢祖開基,漫遺白登之诮。

    至如充國屯田,金城豔羨,然史之所稱,不過先零、罕幵之坐困而已。

    若乃掃其穴,犁其庭,開拓其疆土者,一見于國初,舟見于今日,豐功偉績,超轶千古,俾後人有所憑籍,為國家萬世不拔之業者,端有賴哉。

    聖天子之威靈,群工之效力,豈忍泯泯無傳?乃勉為文述其巅未,庶後之讀斯文者,知堡之所由建雲。

     永泰城碑銘 邢雲路 王者體國經野,辟土服遠,章明四訖之化,規恢萬載之業,□哉邈乎,弗可尚已。

    我皇上禦極以來,勳放天壤,澤被寰海,山川四向,各止其所。

    乃有越在西徼,地曰松疆,卻彼匈奴,弼我金城者。

    曩為皇祖龍飛,興複一統之圖,後為胡虜蠶食,分裂群醜之據。

    蓋自成、宏迄于隆、萬,殆百年間,棄而不守。

    至今上戊戌,我皇赫怒,張皇六師,爰命大司馬。

    李公汶、田公樂等主其籌,元戎達君雲、蕭君如董等治其旅,率七郡鷹揚虎贲佽飛之士,合先大司馬鄭公洛首事,所收歸命羌氏骁騎,合得十萬餘人,誓衆同日。

    分道出師,雲擁風從,霆擊電掃,從天下地,直抵穹廬,遂破巢卵,腦枭獍,折馘千計,俘獲萬餘。

    餘孽奔北,窮搜陵谷,掃清大漠,賀蘭以西千餘裡亡王庭,由是化胡為華。

    光複舊物。

    當斯時也,雖則科地分屯,起塢列鄣。

    稍稍為桑土計,然以草創之際,日不暇給。

    嗣是大司馬顧公其志鎮撫是方,乃複咨文臣方嶽荊君州郡等,武臣元戎孫君仁等,度扼吭之要害,疇基定之熟計,義築連城諸堡,為犄角率然之勢。

    疏上報可。

    間餘實以承之,備兵來莅茲土。

    越歲,餘乃奉率公檄,偕文武諸将吏,協志戳力,胼胝奏功。

     經始于三十五年丁未春三月,迄三十六年戊申夏六月落成。

    城凡三,大曰永泰,次鎮虜,暨保定。

    墩院若台燧,凡百三十餘,廣袤千八百裡。

    東轶蘆靖,西跨莊、涼,北界沙碛,前濱臨鞏,若群山而四維之也。

    其間崇岡隐天,鄧林蔽日,華實之毛,衣食自出。

    厥有塘湟,聯乃盧落,兵衛器械,亦皆具備。

    乃以是年秋移臯蘭參軍,駐兵永泰,而諸偏裨都護所隸卒多寡以次戌實諸堡砦焉。

    越歲乙酉春,厥居既定,邊鄙不警,然後羞谷旅祭,告厥成功。

    神人胥暢,山川以甯,上以缵恢拓之鴻業,下以贻永世籓籬之固圉,其斯以為盛乎!大司馬顧公乃進餘曰:我心有營,惟予度之;我疆式廓,惟予奠之。

    我上告成,惟予銘之。

    餘遜謝不得。

    于是封山勒銘,用彰威德。

     銘曰:瞻彼松嚴,矗矗崇岡。

    星分北落,嶽鎮西方。

    襟帶山河,為金為湯。

    何物狼貪,狡馬鼠竊。

    帝命虎臣,犁庭掃穴。

    柳槍夜落,蟊賊朝滅。

    蕩彼滑夷,歸我版圖。

    乃眷疆域,扶輿奧區。

    華裔界限,既雄且都。

    元老狀猷,規模宏遠。

    議築三城,韓公之悃。

    蕭軌曹踵。

    惟餘蹇蹇,重險神臯。

    陟陟嶙峋。

    随山刊木,先以勞民。

    既決天阃,複開天垠。

    連城百雉,說築梯空。

    龍盤虎踞,增拟阆風。

    繕耳各别,聯校疏通,體勢亘綿,走集巨固。

    參旗錯列,壁壘盤互。

    坼堠星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