臯蘭縣志卷四

關燈
史金城關,橋北西向者即宋史京玉關。

    舊志不誣矣。

    明史京玉、金城名位互異,不知何所考據。

    至若鳳林名同河州古關,舊志謂外有王保保城,是橋北東向而與京玉對峙也。

    第未詳何代所置耳。

    明史謂在西南,今縣西南數十裡内,無其舊迹,亦不傳其空名,或因河州古關而誤指其處與?又謂南有阿幹鎮關,亦摩雲關之誤也。

    又按隋書,金城郡有關官,雖未志名與地,而固已有關矣。

    新唐書地理志:蘭州金城郡北有金城關,是宋特于收複蘭州之後,重為修葺耳。

    岑參金城關詩:古戍依重險,高樓接五涼。

    山根盤驿道,河水浸城牆。

    又張籍詩:鳳林關裹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

    邊将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

    皆其确證也。

     橋津 鎮遠橋即黃河浮橋。

    西北出鎮遠門,有萬國梯航坊,西為望河樓,北檐有匾額曰萬裡黃河止一橋。

    橋南為中流磐石坊,又曰天下第一橋。

    登白塔山俯視橋蜿蜒水面,緻可觀也。

     王道成舊志雲:明洪武五年,宋國公馮勝遣守禦業指揮趙祥建于城西七裡。

    越四年,衛國公鄧愈移建州西十裡,為古浮橋。

    十八年,守禦指揮楊廉移置城西北距金城關二百步,制以巨舟二十四艘,橫亘黃河上,架以木梁,棚以木闆,圍以欄楯。

    兩岸為鐵柱四,木柱四十五,鐵纜二,麻纜、草纜倍之,各長一百二十丈,共維之,河凍則拆,水泮複建。

    今橋。

    南一鐵柱,刻大明洪武五年壬子秋,宣武将軍金蘭守備趙祥立。

    一鐵柱,刻總兵官魏國公建斯柱于浮橋之南,繋纜一百二十丈。

    洪武九年八月,蘭州衛指揮王鎮監鑄。

    北一柱刻同。

    永樂中,守備苗旺以河橋造舟費大于兩岸,甃出埠頭,省舟之二,水急易壞。

    正統間,守備指揮李進退修埠頭,增舟,複舊乃濟。

    隆、萬以來,額設臣舟二十,歲修銀四百兩,麻草纜萬六千斤。

    近被洪水沖壞,鐵纜一墜河底,浮沉為患。

    三十四年,監收同知阮聲和省視船頭低伏,水沖易崩,乃改造高聳,不緻激觸。

    又多方立法,獲原纜于沙泥中,如有神助,于是橋鎖完固,輪蹄皆濟。

     國朝乾隆元年,署巡撫劉公于義複退修埠頭,增舟,仍為二十四艘。

    新制鐵纜二,各長一百二十丈,草纜之外,加以棕纜,橋乃益固矣。

     按宋史,金玉關本名把拶橋,是以橋名為關名也。

    又按趙充國圖上方略,其一以為治橋道以制西域,伸威千裡,從枕席上過師,則橋之由來遠矣。

     卧橋西津橋、惠遠橋、西秀橋、沙井橋、南秀橋、先登橋、船底岡橋、石橋橋兒溝橋。

     白石頭河渡口、一條城河渡口、鐘家河渡口、新城河渡口、八盤河渡口、小寺溝渡口。

     按今鐘家河、新城、八盤、小寺溝四渡口,皆漢時古渡。

    蓋枝陽在湟??之北,往來金城,其渡口水勢平緩,無如鐘家河者。

    至于令居、浩亹、允吾、允街,其地皆橫跨湟??,往來金城,則舍新城、八盤、小寺、三渡,更無可濟之處。

     裡堡 明編戶七裡,後損黃筍一裡,為三裡三坊。

    裡曰東川,坊曰東南、東北、西北。

    今通以裡名。

    蘭州監收廳歸并臯蘭縣,接管六鄉、蘭泉鄉、豐潤鄉、盈山鄉、郡所鄉、河北鄉、安邊鄉。

     東關堡、買子堡、一條城堡、西古城堡、積積灘堡、鹽場堡、安甯堡、沙井堡、保定堡、鎮虜堡、永泰堡、寬溝堡、三眼井堡、紅水堡、夏官營、大柳樹營、秦旗營、新營、貢馬營、十裡店、甘草店、三角鎮、鐵古城。

     邊城王道成舊志:舊邊城河南自靖虜衛大狼溝起,迤西至沈浴峽止,通計四百餘裡;河北自鹽場堡起,西至沙岡墩止,計五千六百二十丈。

    又河南桑園邊城七百一十三丈,崎崄口起,至小水河止,小邊城四百五十丈。

    新邊城自盧塘、永泰川起,迤西至扒沙界止,通計九十裡。

     按所謂河南四百餘裡者,即古長城也。

    蓋長城起自縣西,迤東遠去,總與河為曲折耳。

    桑園,明肅藩種桑處,在縣東二十五裡。

    河至此,兩岸青石壁立十餘仞,闊僅二三十丈,名桑園峽。

    稍東益逼仄,為崎崄口峽,又東為沈浴峽,其水半作盤渦,入者不複可出,故名。

    自桑園以下,河為兩山所束者二百餘裡,将出山口,數作瀑布勢,始瀉為巨川。

    所謂七百一十三丈、四百五十丈,則為萬曆元年築補長城之圯者。

    大抵河之險,仲春至孟冬,洵為可恃,而凍結之時,水與岸平,即峽之絕險,亦坦途矣。

    故邊城為當時所倚重也。

     臯蘭縣志卷之四疆域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