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縣志卷六下

關燈
在靡他。

    勵苦節者三十一年,現年已五十六歲。

    教子允慧成立入泮。

     韓氏辛醜進士畢盛贊長男世法妻。

    年二十二歲,世法死,氏矢志不嫁。

    時家道式微,氏處之泰然,曰:吾命也。

    年七十二歲卒。

    卒後,立弟之子海東為嗣。

     張氏畢海樯妻。

    年二十三歲而寡,苦節三十五年,教二子俱入泮。

    氏現年五十八歲存。

     朱氏仇能之妻。

    年二十六歲而寡,遺一孤子仇恬然,年甫四歲。

    氏柏舟自矢,并無異志,撫孤成立。

    至辛卯科,恬然中武舉。

    氏苦節五十一年。

    于乾隆六年,氏年七十七歲病故。

     安氏邑庠生安于拙女,己未進士孫宗元長男庠生宿室妻。

    年二十三歲,宿室卒,遺二子在襁褓中,氏堅貞自矢,事舅姑,撫幼子,苦節四十餘年,壽六十三歲卒。

    孫名弘瑾,中康熙庚子科舉人。

     劉氏儒學庠生劉禹輔之妻,系益都紅廟莊别族劉成章之女。

    時氏年十五歲,适配禹輔為妻,越十四年而禹輔沒,時氏年二十八歲。

    氏堅貞守志,已曆四十八年。

    今氏年七十六歲。

    現存。

    王氏成命錫妻,王承泰女,于康熙十年歸于命錫,時氏年十五歲,至年二十四歲,命錫卒,遺二女無子,氏矢志守貞,苦節四十八年,心力俱瘁。

    于雍正六年,氏年七十歲卒。

     畢氏監生李皆吉妻。

    年二十二歲而寡,一子茵在襁褓中,氏矢志靡他,守節三十三年,壽五十五歲卒。

    子茵中式乾隆丙辰加科舉人。

     李氏王林妻。

    十七适林,居二載,翁死,林家素貧,欲逐末于外,以母老不忍決。

    氏曰:行矣,勿憂母也。

    林外出凡五年,氏之孝謹甚著。

    林死,氏年二十七,一女一子俱幼。

    氏力奉袁姑,雖荒歉疊遭,而姑無菜色。

    姑病,氏奉侍湯藥,三年無怠志。

    初,翁與夫死俱未葬,及姑殁,氏率弱子拮據營葬,盡哀盡禮,鄉人賢之。

    卒年六十三,邑令黃表其墓。

     孫氏庠生王之網妻,署蓬萊縣教谕孫幹女。

    二十四歲而孀,撫幼子力行,至于成立,氏年八十八歲卒。

    韓氏王力行妻韓玉吉女。

    二十九歲,力行病故,遺一子景魁。

    氏上奉孀姑,生事卒葬悉如禮,現年六十七歲存。

    韓氏安景富妻,郡廪生韓遴女。

    年二十六歲夫死,冰霜自凜,奉姑育子,慈孝并盡,淑慎貞潔,實出天性焉。

     王氏庠生周繩儒妻,增生王之桂女。

    氏年二十八歲夫故,矢志不移,孝奉孀姑,慈撫遺孤圖道,髫齡入泮,固恩勤之報雲。

     王氏庠生念祖李女,适庠生張永祚為繼室。

    氏年二十五歲而永祚卒,有子擴甫二歲。

    氏矢志守貞,事翁姑孝謹,克盡婦職。

    滌瀡溫凊,朝夕承歡,始終無間。

    前子抗方十四歲,衣食撫育,一體均愛,見者不知其為異母兒也。

    今氏年已七十,子孫繩繩,方興未艾,鹹以為貞節之報雲。

     孫氏博山侯選州同知廷礦女,十七歲适張方慶動,年二十七歲而方慶卒。

    氏矢志守貞,上事翁姑,下撫幼稚,孝慈兼至,茹蘖飲冰,倍曆艱辛,松筠之節,同于皎日。

    現今年已七十五歲。

     譚氏九州次女,十五歲歸庠生張宣慶,年二十而宣慶卒,子道麟甫周歲。

    舅姑以氏早寡,拟今改适,以微詞觇其意,氏泫然泣下曰:未亡人原不望生,但以舅老姑病,又呱呱者方在襁褓,是以未忍即死。

    不然,吾畢命久矣。

    氏性至孝,舅老得痿痹疾,氏竭力奉養,得其歡心。

    未幾,舅姑先後亡殁,時道麟甫九歲,喪葬皆氏竭力營辦,族黨鹹歎其賢焉。

    現今已五十歲,守志已三十一年矣。

     孫氏僎女張轾妻。

    轾卒,氏年二十五歲,子得祿方在襁褓,家徒壁立。

    氏矢志守貞,荼毒勞瘁,盡夜紡績,以給朝夕。

    孝事翁姑,撫育幼子,伶仃孤苦,之死靡他。

    苦節三十一年,今已五十五歲。

     畢氏監生張毓慶妻。

    年三十歲夫殁,氏孝翁姑,承顔順志,撫育遺子立功,肄業國學。

    立言、立朝同列膠庠,苦節四十八年,今年七十八歲。

    現存。

     孫氏監生王勉妻。

    勉于康熙四十九年病故,氏年二十八歲,矢志柏舟,養姑撫子,苦節二十三年,于雍正十一年八月病故。

    查雍正元年恩诏,凡婦女守節十五年以上,年逾四十而卒者,并得旌表。

    今孫氏正與例合,理宜入志,以垂不朽。

     劉氏監生張級繼妻。

    級殁時,氏年二十九歲寡居。

    無子,苦志守節,因過嗣堂兄張續之子為子,更名際慶,年方八歲,氏撫養百方,并得成立。

    苦節三十九年。

    于雍正六年,氏年六十八歲卒。

     張氏系鄉民張文信室女,于康熙三十八年正月适配本縣民王錫冕為繼室,時氏年十九歲。

    錫冕于康熙四十年病故,時氏年二十一歲。

    甘賦柏舟,矢死靡他。

    撫遺孤王文秀,未滿一周,推乾就濕,恩勤笃至,幸而子得成立。

    氏霜操自勵飲冰,茹荼苦節四十三年。

    今氏年六十三歲,現存。

     袁氏若望女,年十九歲,适庠生張永裕第四子魁,逾二年而魋卒。

    氏無子,翁姑憐其茕茕無依,因議令改适。

    氏矢志守貞,以死自誓。

    會長兄冠生生作保,氏即于是日跪求嫂氏乞為嗣。

    嫂嘉其志,許之。

    氏悲喜交集,曰:未亡人有嗣子矣。

    乳哺衣食,鞠育倍至。

    及七歲就外傅,督課雖嚴,然未嘗不隐痛倍加體恤也。

    氏天性至孝,姑老多病,侍飲食湯藥,無間晨夕。

    翁病危笃,氏痛切中心,向夕刲股籲天,乞延翁壽。

    病愈。

    鄉人稱歎,鹹謂孝婦至誠感格所緻。

    具呈投縣存案。

    今氏年已四十有五,而苦節幽芳,猶未榮膺旌典,蓋有待于後雲。

     陳氏孝子王敏入妻,性貞慧,值明季土寇為亂,合卺未成禮,遽倉皇奔匿山谷。

    氏遙見其夫衣白而伏,遽脫青衣,遣婢持覆之。

    少頃賊至,辄望白處追射,敏入卒免。

    既而氏以早失怙,未娴女紅,失姑意,遣歸氏,大歸,毫無怨意。

    後翁姑漸老,複迎氏。

    時歲大饑,氏鬻簪珥供甘旨,助小姑婚嫁。

    翁姑病,氏親為滌溺器,除糞箕,翁姑至為感泣。

    族屬裡黨鹹稱為孝婦焉。

    唐太史次其事,為作夫婦孝義合傳,蓋實錄雲。

     王氏,諸生王炜女也。

    幼而端莊,長适張克和為妻。

    張本農家,氏,于歸即躬操作,習勤儉,琴瑟靜好,娣姒和諧,家庭間從無間言。

    而其事舅姑也,尤稱色養。

    不幸姑有腹痛之疾,已曆數年,每一發作,瀕于危殆。

    氏百方療治,痊疴無聞。

    乾隆二年正月,姑病複作,至十六日晚,氏慫恿克和就寝,家人俱睡,氏設幾案,燃香燭,偏左袒,匐匍禱天,願以身代。

    既而氏天性勃發,情極意懇,左手撮乳下肉,右手持利刃,用力刲之,割肉三寸許,擲刀砉然而克和覺矣。

    覺而燭之,舉家驚悸。

    氏方坦夷自若,手撚爐中香灰一撮,敷上刀口,不痛不楚,并無血濡。

    異哉!異哉!自是姑病日愈,氏之傷痕,不逾月亦平。

    邑令唐聞之,表其門曰孝懿可風。

     王氏成?妻,庠生王開疆女也。

    ?系成楷子,出嗣于成棟,尋棟死,妻亦卒。

    ?本生母韓氏染病,醫藥無資,所娶王氏鬻簪珥佐焉。

    韓有眼疾,腫爛難堪,聞人言用舌餂之,可少愈。

    王氏即效其法,果得少痊。

    如是餂者六七年。

    比韓年老,出入皆人負之,一飲一食,皆需人哺,王任之不懈也。

    聞之者,鄉裡群稱成門有孝婦雲。

     韓氏生員宋和鼎之妻,年十九歲夫死,守寡,苦節六十五年,壽八十四歲卒。

     王氏鄉民宋紹聖之妻,年十八歲而寡,苦節四十二年,壽五十九歲卒。

     高氏生員李元培之繼室,系贈河南道監察禦史高所研之室女。

    元培于順治九年病故時,氏年二十五歲而孀。

    氏教子煌入泮,苦節五十三年。

    壽至七十八歲卒。

    李氏孫大藩妻,系李天佑室女,年二十七歲夫亡,并無子女,苦節四十六年,今現年七十三歲存。

     僑寓傳 宋崔遵度字堅白,本江陵人,後徙淄川。

    太平興國間,舉進士,授著作佐,即李至薦之,出知忠州。

    景德初,改為編修。

    遵度與物無競,淳澹清素,掌右史十餘年,仁宗诏宰相擇耆德有學術之士,佥曰:遵度力學有士行,時稱長者。

    遂命為王友,加吏部兼谕德,使契丹。

    卒贈工部侍郎。

    有文集二十卷行于世。

    宋史本傳。

     蔡元卿,其先洛陽人,祖绾,為膠水令,遂家焉。

    元卿幼不為戲,長而好學。

    一日歎曰:男子生而有四方之志,吾從事于文,豈跼身環堵,而能通天下之志乎?乃遠遊,至江西胡氏之義學,與群士居,非禮不由,非道不談。

    五年業成,複歸于齊,鄉老請薦之。

    時方尚雕蟲技,元卿以學古不合于有司,退居淄州。

    郡之北郊,有田數十頃,而衣食之,未嘗屈于人。

    有豪士至門,願輸錢五十萬,請為陶朱之事,以肥其家。

    元卿謝之曰:吾伏臘之餘,尚可為酒醴,詠歌之音,足以悅性情。

    吾之仁義不得施于民生,忍以貨殖而取之乎?豪士慚而引去。

    元卿退于斯,終于斯,體猊魁梧,偉其衣冠,人皆望而畏之。

    而性本慈孝,故參知政事文忠公,齊之諸父也,元卿親愛之,過于己子。

    每得文忠所著,則喜盈顔面,示于識者曰:起吾家者耶!四子俱以文忠蔭補。

    子禀再舉進士,仕至監察禦史,贈元卿大理寺丞,見範文正公傳。

     國朝朱敦厚,字逸庵,直隸大興人。

    順治甲午舉人。

    康熙丁未進士,任靖江知縣,侯補中書,改授濰縣知縣,流寓淄邑,三十餘年。

     仙釋傳 鹿皮公,淄川人,少為府小吏,才巧,舉手成器。

    岑山上有神象,人不能到。

    小吏請府君,請木工斤斧三十人,作轉輪,造縣閣,意思橫生,數十日,梯道成,上其巅作祠屋,留止其旁,其二間以自固,食芝草,飲神泉。

    七十餘年。

    淄水來山下,呼宗族,得六十餘人,命上山半水出,盡漂一郡,沒者萬計。

    小吏辭遣家室,今下山,著鹿皮衣,升閣而去。

    後百餘年,下賣藥齊市也。

    見水經注,列仙傳同。

    皆不言何代。

    岑山今無考。

    舊志謂淄東南山,然莫指其處。

    淄水人不經今縣境内,存疑可也。

    載通志。

     劉棟,淄州人,有道之士也。

    布衣淄巾,詐為愚懵無知之狀。

    養母甚孝,所居臨池,一旦忽扶其母登山,是夕大水平地丈餘,人始疑而異之。

    其後去城數裡,作窟室以居,别築小室以居其母。

    朝暮出視母寝食訖,複還窟默坐,如是十餘年。

    士大夫欲見者,入窟室中,相對,不交一談,問亦不對,但雲:速修速修而已。

    母卒,營葬訖,一旦翻空棄去,不知所在。

    見列仙通紀。

    避水似鹿皮公,但淄城漂沒,于史無考。

    然往時城中建坊者,掘地下至丈餘,數見故竈俨然,則漂沒之事,亦誠有之矣。

     于半仙居城西冶頭店,性質樸無僞,家有鐵拐仙人畫像,于日具香紙齋奉,閱數歲。

    嘗蚤起趨縣役,天尚昧,中途見一人,宛然所供畫像,曰:非吾李仙師耶?遂挽衣求度,曰:汝随我行,慎勿開目。

    須臾至一處,開目視之,則波濤拍天,茫無畔。

    岸乃東海也,驚怖不敢進,苦告歸,因探囊中金與之,于旬日方抵家,稍稍言其事。

    後年至九十,無疾而終,人稱之為于半仙。

     芙蓉道楷禅師,幼學辟谷,隐伊陽山,後試法華得度。

    宋大觀初,開封尹李孝壽奏師道行卓冠叢林,宜有以褒顯之。

    敕賜紫及定照師号。

    師力陳昔誓,不受利名,具表辭,上不允,令孝壽躬往,谕天子旌善之意,師确然不回,上怒,收付有司。

    有司憐其無罪,曰:長老枯瘁有疾乎?言有疾,即于法免刑。

    師曰:已悉厚意,乃不敢妄言,實無疾也。

    恬然受刑,編管淄州,從之者愈衆。

    明年冬,敕自便庵于芙蓉湖。

    示衆略曰:夫出家者,為厭塵勞,求脫生死,休心息含,斷絕攀緣。

    遇聲遇色,如石上栽花;見利見名,如眼中着屑。

    無始以來,此等不是不曾經曆,何湏苦苦貪戀。

    語多不載。

    政和八年五月十四日,索筆書偈曰:吾年七十六,世緣今已足。

    生不愛天堂,死不怕地獄。

    散手橫行三界外,騰騰任運何拘束。

    移時乃逝。

     文幼字夙悟,姓徐,淄州甘泉人。

    宋天禧四年,依龍興寺僧悟達。

    明道二年披剃。

    又二年,受戒具,去遊四京間。

    嘉祐四年,丞相賈魏公鎮忠武,嘗一識之。

    明年,奏賜紫方袍,非其求也。

    博通經律,尤精百法論,所至屢為其徒講解。

    重修經藏,補諸經之缺。

    唐伭沼法師葬塔壞,為重修之。

    元豐元年,東州大饑,師于近郊起三塳,瘗殍亡者萬餘人,屬教授商億為文以祭。

    性穎悟,兼通外學,善占宅。

    營兆。

    三年,還自觀城至齊州,感疾,終于明水鎮之惠覺院。

    門人護其榇歸火之,葬沼法。

    師塔之北,商億為文記之,碑今在普安禅寺。

     外傳附 淄之人物,志略備矣。

    又有人不足傳,而載在史冊,不可或遺者,國安用是也,因為外傳以别之。

    國用安先名安用,淄州人,紅襖賊李全餘黨也。

    曾歸元,為都元帥、行山東路尚書省事。

    後歸金,以安用為開府儀同三司、平章政事兼都元帥、京東、山東等路行尚書省事,特封兖王。

    用安形一狀,短小無須,喜與輕薄子遊,日擊鞠衢市間,顧盻自矜,其人固不足取。

    然金史為之立傳,既屬淄人,姑為附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