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縣志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水。
七年,般陽蟲食麥。
九年三月,霜殺桑。
至大無年春,般陽大饑。
四月,大風雨雹。
二年七月,蝗,大水。
延祐元年三月,大雨雪,三日,隕霜殺桑。
六年六月,大雨水。
秋,饑。
至治元年春,般陽饑,以粟赈之。
泰定元年六月,蝗。
二年六月,淄州蝗。
緻和元年六月,雨水,害稼。
至正六年,大饑,地震七日始止。
七年三月,地震,有聲如雷。
十年十二月,大饑,遣尚書武鼎來赈。
十九年,蝗,大饑。
二十九年二月,不雨,至于六月,蝗。
明成化七年八月,大饑,人相食。
九年複饑,人相食。
三月,晝晦,自申至戌。
弘治五年,大饑,人相食。
六年,大熟,麥生于不墾之田,谷穗熟,剪而複秀。
正德四年,蝗。
十三年,大水,壞民廬舍。
嘉靖八年七月,蝗。
十一年六月,大水。
十五年六月,蝗。
二,七月,蝻。
十七年,孝婦河竭,自晨至午。
二十年六月,蝗。
二十一年閏五月,地震三日,霖雨,至于二曰六月。
二十二年六月,地震。
二十三年十二月,稷,地震。
二十四年三月,嚴霜殒物。
六月,大水,壞民廬舍。
二十五年春夏旱,五月蝗。
二十六年還夏,二旱。
六月二十九日二更,地震。
七月,風雨,飄瓦拔木。
二十八年春、夏旱,蝗、蝻、螟交作。
六月,雹,禾不登。
二十九年五月,雹。
十一月雷。
三十二年,旱,饑。
三十三年,大疫。
春饑,人相食。
六月,蝗,冬不雪。
三十五年冬,大雪,井凍不可汲,僵者填道。
三十六年七月,暴風淫雨三日,壞民廬舍,害稼殆盡。
三十七年春,饑,人相食。
四月,雹。
五月,雨雹,有大如鬥者。
六月,暴風雨雹,大水,浮耒耜于河隄柳樹上。
三十八年春,旱。
四月十八日,雹深盈尺。
三十九年二月二十三日,風霾竟日,道路匍匐以歸親識。
相遇不能辨。
春夏不雨。
七月初十日,霖雨,至二十日始霁。
五月至八月,蝗蝻螟負盤害稼。
九月連日雷震雨雹,歲乃不登。
隆慶四年四月,地震。
六年正月,旱,至七月方兩雨。
萬曆元年,大旱。
四年五月十四日未時,黑風自西北起,折禾拔木,天地晦暝。
五年,大旱,蝗蝻食禾殆盡。
六年,虸蚌食榖。
七年,大旱,人食榆楊葉。
八年,大旱,榆楊皮根殆盡。
十一年八月,地震。
十二年,蝗蟲傷榖。
十三年,大旱。
十四年,大旱。
十五年,旱甚。
十六年,淫雨連月不止,壞城垣,毀民居。
二十四年,蝻傷禾。
二十八年四月二十四日申時,怪風驟起,白晝如夜,雹降,小者如卵,大者如杵,壞坊傷人,落地無聲。
附錄居東集一則,見鴻書日:萬曆曆子夏四月二十四日,淄川縣大風雨雹,城堞鏟落二百餘大磚石皆在城上,無漂搖搖下者。
城隍廟樹六七圍者二十餘株,盡拔折。
東壁有幹木丈餘,檠一飛瓦,若累不墜。
城中坊石傾頹殆盡,人壓死無算。
巨石鐵檻,碎若齑粉。
獨高氏坊下菜傭閑風中人,語甚急,曰:不可動,不可動!兩坊夾持,五石俱沖毀,此坊居中獨存。
坊柱先日開裂,次日複合。
官民廬舍發楊一空。
有王氏屋三間,自西院移置東院,門窗戶牖,衣服筆記,死然如初。
南街國氏巷屋脊上有桌一張,平敧,上面肴?布列杯中,酒滿不溢。
物色之,乃近地人家筵客物也。
客因風尚在,其家未去。
街民某家有十二甕,飄去,不知所之。
次日,行人從黃姑庵得其二,中盛米蔬,如故,無颠破。
文學某生有紅紗一疋,緘束笥内,上有封識手号,飄至空中,俨然某生紗也,而廚笥未發。
如昨。
離城十餘裡,高梁二莊屋盡毀。
風後見樹上翻挂一盆,觸而墜地,不破盆,幽咽如啼聲,逾刻乃止。
離城十五裡,有土地祠,祠前有古樹,不知幾百年,霹去半身,剩一枯枝,上有鷹巢未毀,鷹雛四,是日悉飛去。
樵者晨起入山,望見滿山長人,伏石下,熟視良久,風動,則着損披衣者皆樹也。
城中人衣履吹去者,多自此間得。
是日先大雨雹,如馬蹄,如杵,婦男争戴笠取視。
俄而晦暝,天地不辨,屋瓦上如車輪聲。
行人傍岩曲,望見雲中巨人,身指一節丈餘,往來忙優,上下身首俱不見。
或見雲初起處,有人捧長牒,展兩足,踏兩獸背上,坐兩小兒,持鞭疾擊獸,獸搖拽不前。
良久。
既而入城為風,或見紅綠衣人持短兵格鬥,或見長繩千尺翻。
轉絡繹,傳語略同,實古今未有之變也。
四十三年,大饑,人相食。
天啟元年,旱,蝗。
二年二月癸未,地震。
崇祯三年,孝水黃至長山始清。
十年,牛疫。
秋,虸蚌生,害稼。
十一年夏,旱,夕時有赤氣如火,亘天,凡三月。
十三年,大饑,人相食。
十六年夏,雨雹于雙溝之東,大者一,入地尺餘,以席覆之,不盡,如碌軸者甚多。
邑令親往觀焉。
十七年三月丙午,大風自西北來,盡晦。
國朝順治五年,大水,壞六龍橋,孝水兩岸樹皆拔去。
六月二十九日,範陽河溢,壞城北尚家莊房屋,一時俱盡。
九年五月壬申,雨雹,大者如盂,碎瓦傷人。
時正獲麥,晚者災。
十三年,蝗,無秋。
康熙三年三月二十四日,隕霜殺麥。
四年春,大旱,秋饑,蒙蠲本年田租。
七年六月十七日,地大震,裂城牆八丈,搖落垛口一千三百九十一,城内壞,官民房五百五十七鄉村,壞房屋無算,壓傷人畜,死者四人。
七月二日,連雨八晝夜,至九日乃止。
嗣後連震數月。
是年旱,榖不登,菽有莢無粒。
蒙觸本年田租十分之一,發銀四百兩、米陸百石來赈。
九年閏二月二十七日,地震。
十一年四月十二日,雨雹。
五月不雨,至于七月,雨蝗蝻,虸蚌傷榖。
十年春、夏旱,麥不登。
十三年四月二十日、二十日連雨雹。
夏旱,六月二十日始雨。
十四年春,不雨。
四月十二日,隕霜,殺麥及桑。
十八日複隕霜,麥枯殆盡。
四月不雨,至于六月,雨。
十二月初四日雨,初七日、初十日複雨,河冰解,積雪消,至十一日始寒。
十五年二月驚蟄,聞雷,夜雨。
春分前後大睅二十六日。
二十七日大雨,二十九日大雨。
三月三日俱。
大雪,樹介。
十七年四月不雨,五月二十六日始雨,複旱,沴氣為?,人多病疫,至六月二十二日乃雨。
秋大饑。
十八年夏,旱,秋虸蚌大饑,流移載道,兇荒異常。
題請出栗赈濟,蠲田租十之三,而宦戶不與焉。
二十年春夏旱,秋多雨,菽不登,再稅間架一年。
二十一年春夏不雨,大無麥,報旱災。
六月十三日始雨。
望日大雨,河水汜溢。
二十一日二十二日,連晝夜大雨,漂沒田廬,淹死人畜。
西關重修石橋,垂成複圯,又倒塌城垣三處。
繼而冰雹大作,遍地虸蚌。
郡守勘災報上,止準旱災免糧。
二分三厘,謂一歲無二災之例也。
秋,大無禾。
二十二年元旦,雪,占主禮。
八日立春申刻,地震。
三春雨旸時若,二麥大有,但兇年之後,人多疠疫也。
二十三年夏,有麥。
秋月霪霖為患,谷穗生芽,收入最簿。
二十五年四月、五月多風少雨。
六月雨。
七月十八日,雨雹,有蝗害稼。
續災祥 康熙三十八年,聖祖南巡,臨約突泉上發,诏免康熙二十九年山東一省田租。
是日,士庶充寒,歡騰道左。
四十三年,谷貴錢賤,民饑。
六月初八日得雨,禾苗茂盛。
七月,虸蚌生,遍地如蟻,繼之以蝗,歲歉,诏免本年田租,開倉赈濟。
四十四年,特恩再免本年田租,大有年。
五十九年秋歉。
六十年旱,麥不登。
六十一年,旱。
雍正元年,旱,米貴。
三年二月,日月合璧,五星聚于娵訾。
五年,蝗來,禾稼未損。
七年十一月丙甲,慶雲見于阙裡。
八年,大水。
九年春,谷價大貴,民饑。
十年七月丁酉,慶雲見于孔林。
乾隆三年春旱,秋虸蚌生。
六年冬,旱。
兵事 石晉天福八年,平盧節度使楊光遠反,以兵脅刺史翟進宗至青州,不屈而死。
開運元年五月,李守貞讨楊光遠。
六月,克淄州。
宋鹹平二年,契丹入寇,遊騎掠淄州。
建炎元年十二月丙寅,金右副元帥宗輔狥地淄青,烏林答泰欲敢宋将李成于淄州。
金崇甯元年,泰安寇劉二祖寇掠淄州。
貞祐元年,元太祖兵下山東,淄州民奉奧敦世英及弟保和迎降,軍事判官齊鷹揚等死之,兵旋退。
世英先世仕金,為淄州刺史,名不可考。
二年,濰州紅襖賊李全寇掠淄州,邑人國安用附之。
興定元年四月,濟南、泰安、滕、兖等州土賊并起,肆行剽掠,淄州被圍。
行省侯摯遣總領提控王廷玉将兵來救,張順死之,城賴以完。
十月辛未,元兵攻淄州。
十二月己醜,元兵破淄州。
金季,山東群盜起,曆城,張榮率卿民據黉堂嶺,衆稍盛,遂略章邱、鄒平、濟陽、長山、辛市、蒲台、新城及淄州之地而有之。
兵至則清野入山。
至元太祖二十年丙戌,始舉兵與地納款于元。
元至正七八年三月庚子,毛貴陷般陽路,總管張名德死之。
明洪武初年,兵次鄒平,元總管李德修率衆迎降。
嘉靖二十五年,顔神鎮、姚世清作亂,境内騷然。
萬曆四十三年,饑民揭竿聚衆為盜,旋定。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有兵警,遊騎徧四郊,城無害。
十四年,曆城佛峪賊起,邑人禦之于西郊,王茂德等叛去,縣丞詹目觐遇害。
十五年十二月,有兵警,城無害。
十七年三月,王茂德自西來,駐周村,夜率賊攻城,拒卻之。
四月,李自成僞縣尹孔仕魯來。
五月,流賊李自成僞權将軍郭姓者,率兵數千自南來,抵城下,拒之,引去。
六月,王茂德自東複還,率其黨駐兵城北,号召及數萬,極力攻城,城中亦極力禦之,殺其渠魁韓士茂,城僅全,而鄉中蹂躏不堪矣。
國朝順治四年六月壬午,高苑賊謝遷先伏賊城内,夜半垂繩引賊上,城遂潰。
遷見城堅,據之,号召東山羽黨數千入馬,大兵旋集,鑿長濠圍之,凡兩月,從地道引火轟城,城崩,賊始殲。
五年六年,鄒、滕、峄、泗土賊多至數千,少或數百,屢屢來寇,焚殺掠,鄉村,大受荼毒。
續兵事 順治四年,土寇謝遷陷城以後,距今百年矣。
淄川父老,目不見兵戈,耕田而食,鑿井而飲,耆老壽終,孤幼遂長,室家和而頌聲作焉。
帝治之高深,不且與上下而同流哉! 淄川縣志卷三終
七年,般陽蟲食麥。
九年三月,霜殺桑。
至大無年春,般陽大饑。
四月,大風雨雹。
二年七月,蝗,大水。
延祐元年三月,大雨雪,三日,隕霜殺桑。
六年六月,大雨水。
秋,饑。
至治元年春,般陽饑,以粟赈之。
泰定元年六月,蝗。
二年六月,淄州蝗。
緻和元年六月,雨水,害稼。
至正六年,大饑,地震七日始止。
七年三月,地震,有聲如雷。
十年十二月,大饑,遣尚書武鼎來赈。
十九年,蝗,大饑。
二十九年二月,不雨,至于六月,蝗。
明成化七年八月,大饑,人相食。
九年複饑,人相食。
三月,晝晦,自申至戌。
弘治五年,大饑,人相食。
六年,大熟,麥生于不墾之田,谷穗熟,剪而複秀。
正德四年,蝗。
十三年,大水,壞民廬舍。
嘉靖八年七月,蝗。
十一年六月,大水。
十五年六月,蝗。
二,七月,蝻。
十七年,孝婦河竭,自晨至午。
二十年六月,蝗。
二十一年閏五月,地震三日,霖雨,至于二曰六月。
二十二年六月,地震。
二十三年十二月,稷,地震。
二十四年三月,嚴霜殒物。
六月,大水,壞民廬舍。
二十五年春夏旱,五月蝗。
二十六年還夏,二旱。
六月二十九日二更,地震。
七月,風雨,飄瓦拔木。
二十八年春、夏旱,蝗、蝻、螟交作。
六月,雹,禾不登。
二十九年五月,雹。
十一月雷。
三十二年,旱,饑。
三十三年,大疫。
春饑,人相食。
六月,蝗,冬不雪。
三十五年冬,大雪,井凍不可汲,僵者填道。
三十六年七月,暴風淫雨三日,壞民廬舍,害稼殆盡。
三十七年春,饑,人相食。
四月,雹。
五月,雨雹,有大如鬥者。
六月,暴風雨雹,大水,浮耒耜于河隄柳樹上。
三十八年春,旱。
四月十八日,雹深盈尺。
三十九年二月二十三日,風霾竟日,道路匍匐以歸親識。
相遇不能辨。
春夏不雨。
七月初十日,霖雨,至二十日始霁。
五月至八月,蝗蝻螟負盤害稼。
九月連日雷震雨雹,歲乃不登。
隆慶四年四月,地震。
六年正月,旱,至七月方兩雨。
萬曆元年,大旱。
四年五月十四日未時,黑風自西北起,折禾拔木,天地晦暝。
五年,大旱,蝗蝻食禾殆盡。
六年,虸蚌食榖。
七年,大旱,人食榆楊葉。
八年,大旱,榆楊皮根殆盡。
十一年八月,地震。
十二年,蝗蟲傷榖。
十三年,大旱。
十四年,大旱。
十五年,旱甚。
十六年,淫雨連月不止,壞城垣,毀民居。
二十四年,蝻傷禾。
二十八年四月二十四日申時,怪風驟起,白晝如夜,雹降,小者如卵,大者如杵,壞坊傷人,落地無聲。
附錄居東集一則,見鴻書日:萬曆曆子夏四月二十四日,淄川縣大風雨雹,城堞鏟落二百餘大磚石皆在城上,無漂搖搖下者。
城隍廟樹六七圍者二十餘株,盡拔折。
東壁有幹木丈餘,檠一飛瓦,若累不墜。
城中坊石傾頹殆盡,人壓死無算。
巨石鐵檻,碎若齑粉。
獨高氏坊下菜傭閑風中人,語甚急,曰:不可動,不可動!兩坊夾持,五石俱沖毀,此坊居中獨存。
坊柱先日開裂,次日複合。
官民廬舍發楊一空。
有王氏屋三間,自西院移置東院,門窗戶牖,衣服筆記,死然如初。
南街國氏巷屋脊上有桌一張,平敧,上面肴?布列杯中,酒滿不溢。
物色之,乃近地人家筵客物也。
客因風尚在,其家未去。
街民某家有十二甕,飄去,不知所之。
次日,行人從黃姑庵得其二,中盛米蔬,如故,無颠破。
文學某生有紅紗一疋,緘束笥内,上有封識手号,飄至空中,俨然某生紗也,而廚笥未發。
如昨。
離城十餘裡,高梁二莊屋盡毀。
風後見樹上翻挂一盆,觸而墜地,不破盆,幽咽如啼聲,逾刻乃止。
離城十五裡,有土地祠,祠前有古樹,不知幾百年,霹去半身,剩一枯枝,上有鷹巢未毀,鷹雛四,是日悉飛去。
樵者晨起入山,望見滿山長人,伏石下,熟視良久,風動,則着損披衣者皆樹也。
城中人衣履吹去者,多自此間得。
是日先大雨雹,如馬蹄,如杵,婦男争戴笠取視。
俄而晦暝,天地不辨,屋瓦上如車輪聲。
行人傍岩曲,望見雲中巨人,身指一節丈餘,往來忙優,上下身首俱不見。
或見雲初起處,有人捧長牒,展兩足,踏兩獸背上,坐兩小兒,持鞭疾擊獸,獸搖拽不前。
良久。
既而入城為風,或見紅綠衣人持短兵格鬥,或見長繩千尺翻。
轉絡繹,傳語略同,實古今未有之變也。
四十三年,大饑,人相食。
天啟元年,旱,蝗。
二年二月癸未,地震。
崇祯三年,孝水黃至長山始清。
十年,牛疫。
秋,虸蚌生,害稼。
十一年夏,旱,夕時有赤氣如火,亘天,凡三月。
十三年,大饑,人相食。
十六年夏,雨雹于雙溝之東,大者一,入地尺餘,以席覆之,不盡,如碌軸者甚多。
邑令親往觀焉。
十七年三月丙午,大風自西北來,盡晦。
國朝順治五年,大水,壞六龍橋,孝水兩岸樹皆拔去。
六月二十九日,範陽河溢,壞城北尚家莊房屋,一時俱盡。
九年五月壬申,雨雹,大者如盂,碎瓦傷人。
時正獲麥,晚者災。
十三年,蝗,無秋。
康熙三年三月二十四日,隕霜殺麥。
四年春,大旱,秋饑,蒙蠲本年田租。
七年六月十七日,地大震,裂城牆八丈,搖落垛口一千三百九十一,城内壞,官民房五百五十七鄉村,壞房屋無算,壓傷人畜,死者四人。
七月二日,連雨八晝夜,至九日乃止。
嗣後連震數月。
是年旱,榖不登,菽有莢無粒。
蒙觸本年田租十分之一,發銀四百兩、米陸百石來赈。
九年閏二月二十七日,地震。
十一年四月十二日,雨雹。
五月不雨,至于七月,雨蝗蝻,虸蚌傷榖。
十年春、夏旱,麥不登。
十三年四月二十日、二十日連雨雹。
夏旱,六月二十日始雨。
十四年春,不雨。
四月十二日,隕霜,殺麥及桑。
十八日複隕霜,麥枯殆盡。
四月不雨,至于六月,雨。
十二月初四日雨,初七日、初十日複雨,河冰解,積雪消,至十一日始寒。
十五年二月驚蟄,聞雷,夜雨。
春分前後大睅二十六日。
二十七日大雨,二十九日大雨。
三月三日俱。
大雪,樹介。
十七年四月不雨,五月二十六日始雨,複旱,沴氣為?,人多病疫,至六月二十二日乃雨。
秋大饑。
十八年夏,旱,秋虸蚌大饑,流移載道,兇荒異常。
題請出栗赈濟,蠲田租十之三,而宦戶不與焉。
二十年春夏旱,秋多雨,菽不登,再稅間架一年。
二十一年春夏不雨,大無麥,報旱災。
六月十三日始雨。
望日大雨,河水汜溢。
二十一日二十二日,連晝夜大雨,漂沒田廬,淹死人畜。
西關重修石橋,垂成複圯,又倒塌城垣三處。
繼而冰雹大作,遍地虸蚌。
郡守勘災報上,止準旱災免糧。
二分三厘,謂一歲無二災之例也。
秋,大無禾。
二十二年元旦,雪,占主禮。
八日立春申刻,地震。
三春雨旸時若,二麥大有,但兇年之後,人多疠疫也。
二十三年夏,有麥。
秋月霪霖為患,谷穗生芽,收入最簿。
二十五年四月、五月多風少雨。
六月雨。
七月十八日,雨雹,有蝗害稼。
續災祥 康熙三十八年,聖祖南巡,臨約突泉上發,诏免康熙二十九年山東一省田租。
是日,士庶充寒,歡騰道左。
四十三年,谷貴錢賤,民饑。
六月初八日得雨,禾苗茂盛。
七月,虸蚌生,遍地如蟻,繼之以蝗,歲歉,诏免本年田租,開倉赈濟。
四十四年,特恩再免本年田租,大有年。
五十九年秋歉。
六十年旱,麥不登。
六十一年,旱。
雍正元年,旱,米貴。
三年二月,日月合璧,五星聚于娵訾。
五年,蝗來,禾稼未損。
七年十一月丙甲,慶雲見于阙裡。
八年,大水。
九年春,谷價大貴,民饑。
十年七月丁酉,慶雲見于孔林。
乾隆三年春旱,秋虸蚌生。
六年冬,旱。
兵事 石晉天福八年,平盧節度使楊光遠反,以兵脅刺史翟進宗至青州,不屈而死。
開運元年五月,李守貞讨楊光遠。
六月,克淄州。
宋鹹平二年,契丹入寇,遊騎掠淄州。
建炎元年十二月丙寅,金右副元帥宗輔狥地淄青,烏林答泰欲敢宋将李成于淄州。
金崇甯元年,泰安寇劉二祖寇掠淄州。
貞祐元年,元太祖兵下山東,淄州民奉奧敦世英及弟保和迎降,軍事判官齊鷹揚等死之,兵旋退。
世英先世仕金,為淄州刺史,名不可考。
二年,濰州紅襖賊李全寇掠淄州,邑人國安用附之。
興定元年四月,濟南、泰安、滕、兖等州土賊并起,肆行剽掠,淄州被圍。
行省侯摯遣總領提控王廷玉将兵來救,張順死之,城賴以完。
十月辛未,元兵攻淄州。
十二月己醜,元兵破淄州。
金季,山東群盜起,曆城,張榮率卿民據黉堂嶺,衆稍盛,遂略章邱、鄒平、濟陽、長山、辛市、蒲台、新城及淄州之地而有之。
兵至則清野入山。
至元太祖二十年丙戌,始舉兵與地納款于元。
元至正七八年三月庚子,毛貴陷般陽路,總管張名德死之。
明洪武初年,兵次鄒平,元總管李德修率衆迎降。
嘉靖二十五年,顔神鎮、姚世清作亂,境内騷然。
萬曆四十三年,饑民揭竿聚衆為盜,旋定。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有兵警,遊騎徧四郊,城無害。
十四年,曆城佛峪賊起,邑人禦之于西郊,王茂德等叛去,縣丞詹目觐遇害。
十五年十二月,有兵警,城無害。
十七年三月,王茂德自西來,駐周村,夜率賊攻城,拒卻之。
四月,李自成僞縣尹孔仕魯來。
五月,流賊李自成僞權将軍郭姓者,率兵數千自南來,抵城下,拒之,引去。
六月,王茂德自東複還,率其黨駐兵城北,号召及數萬,極力攻城,城中亦極力禦之,殺其渠魁韓士茂,城僅全,而鄉中蹂躏不堪矣。
國朝順治四年六月壬午,高苑賊謝遷先伏賊城内,夜半垂繩引賊上,城遂潰。
遷見城堅,據之,号召東山羽黨數千入馬,大兵旋集,鑿長濠圍之,凡兩月,從地道引火轟城,城崩,賊始殲。
五年六年,鄒、滕、峄、泗土賊多至數千,少或數百,屢屢來寇,焚殺掠,鄉村,大受荼毒。
續兵事 順治四年,土寇謝遷陷城以後,距今百年矣。
淄川父老,目不見兵戈,耕田而食,鑿井而飲,耆老壽終,孤幼遂長,室家和而頌聲作焉。
帝治之高深,不且與上下而同流哉! 淄川縣志卷三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