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縣志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留舊管官俸、役食銀壹千壹百伍拾捌兩貳錢肆分陸厘。
新收奉文增添教職俸銀肆拾捌兩肆錢捌分,奉文添給孤貧口糧銀貳拾捌兩捌錢。
實在官俸役食銀壹千貳百叁拾伍兩伍錢貳分陸厘。
内本縣知縣壹員,俸銀肆拾伍兩,門子貳名,工食連閏銀壹拾壹兩貳錢壹分。
皂隸拾貳名,工食連閏銀陸拾柒兩貳錢陸分。
仵作肆名,工食連閏銀貳拾貳兩肆錢貳分。
馬快捌名,工食連閏銀壹百貳拾伍兩伍錢柒分伍厘。
民壯叁拾名,工食連閏銀貳百肆拾兩。
看監禁卒捌名,工食連閏銀捌拾玖兩陸錢捌分。
轎傘、扇夫柒名,工食連閏銀叁拾玖兩貳錢叁分伍厘。
庫子肆名,工食連閏銀貳拾貳兩肆錢貳分。
鬥級肆名,工食連閏銀貳拾貳兩肆錢貳分。
縣丞壹員,俸銀肆拾兩。
門子壹名,工食連閏銀伍兩陸錢伍厘。
皂隸肆名,工食連閏銀貳拾貳兩肆錢貳分。
馬夫壹名,工食連閏钑伍兩陸錢伍厘。
典史壹員,俸銀叁拾壹兩伍錢貳分。
門子壹名,工食連閏銀伍兩陸錢伍厘。
皂隸肆名,工食連閏銀貳拾貳兩肆錢貳分。
馬夫壹名,工食連閏銀伍兩陸錢伍厘。
儒學教谕壹員,俸銀肆拾兩。
又複設訓導壹員,俸銀肆拾兩。
齊夫叁名,工食連閏銀叁拾柒兩貳錢。
膳夫貳名,工食連閏銀壹拾叁兩柒錢柒分陸厘。
門鬥叁名,工食連閏銀貳拾貳兩叁錢貳分。
遞鋪司兵拾伍名,工食連閏銀柒拾捌兩貳錢叁分。
孤貧伍拾名口,連閏歲夫月糧并冬衣布花銀壹百捌拾兩。
舊管裡甲夫馬工料銀貳百肆拾壹兩玖分玖厘柒毫陸絲壹忽柒微壹纖捌沙柒塵伍渺。
開除一件,查參一件查參朦昆造冊等事。
案内奉裁驢頭、草料、雜用等項,歸入起運銀伍兩肆錢肆分陸厘貳毫陸絲壹忽柒微壹纖捌沙肆塵伍渺。
實在裡甲夫馬銀貳百叁拾伍兩陸錢伍分叁厘伍毫。
内走遞馬伍匹草料連閏銀玖拾叁兩,馬夫叁名柒分半,工食連閏銀肆拾陸兩伍錢;走遞驢壹頭草料連閏銀玖兩叁錢。
白夫陸名半,工食連閏銀捌拾兩陸錢。
鞍屜、棚廠槽鍘等項銀陸兩貳錢伍分叁厘伍毫。
舊管雜支銀壹百叁拾兩柒錢肆分陸厘陸毫肆忽柒微捌纖伍沙。
新收奉文增添廪生廪糧銀壹百壹拾伍兩柒錢叁分叁厘肆毫。
開除奉文撥歸丁地銀肆兩陸錢叁分肆毫伍絲捌忽玖微貳纖。
實在雜支銀貳百肆拾壹兩捌錢肆分玖厘伍毫肆絲伍忽捌微陸纖伍沙。
修理龍亭、帳幔等項銀壹錢肆分肆厘玖毫柒絲陸忽陸微伍沙。
祭祀文廟銀叁拾伍兩,啟聖、鄉賢、名宦祠銀肆兩,山川、社稷壇銀肆兩,孤魂、邑厲壇銀肆兩叁錢捌分。
縣學文廟香燭銀壹兩貳錢伍分,鄉飲銀伍兩壹錢玖分叁厘壹毫玖絲壹忽捌微。
廪生廪糧銀壹百柒拾叁兩陸錢壹毫。
歲貢生袍帽傘蓋銀壹拾兩叁錢捌分陸厘叁毫捌絲叁忽陸微壹纖。
歲貢生正副盤費銀壹兩柒錢叁分壹厘陸絲叁忽玖微叁纖。
歲貢生迎賀旗匾等項銀貳兩壹錢陸分叁厘捌毫貳絲玖忽玖微貳纖。
一、額外課程銀壹拾肆兩伍錢捌分,稅契銀盡收盡解,當稅銀叁拾伍兩,牛驢抽稅銀肆兩伍錢,牙雜稅銀叁兩壹錢。
以上則例,俱照本縣本年賦役全書開載。
兵防 教塲,在北門外二裡許,廣肆拾步,袤壹百貳拾步,有演武廳,有将台,有轅門。
每歲驚蟄、霜降,祭旗纛,練習武事。
舊設城守民壯柒拾名,今伍拾名,而提标歲撥千總或把總壹員,率兵丁來防守,半歲一更換焉。
今提标奉裁,俱撫标把總率兵丁防守。
續兵防 大東、小東,神京之左臂也。
環山負海,洋洋大風,捍衛顧不重哉!舊制登州一鎮,統轄全省,今複設立兖營,藩屏西陲,兼催漕運,極稱善制。
近又于青州要地,建立滿城一座,東登、西德,遙相控制,更為盧深計遠,萬世無疆之業也。
淄川地處山僻,道路不通,無庸專營。
祇将濟南城守營分撥來防,捍禦食庫,豈非因時制宜之善策哉?教塲坐落北門外二裡許,橫闊六十八步,長闊八十二步,計地二十三畝四分零。
自雍正五年奉文建造先農壇宇,用地四畝九分。
是年十月内又奉文移建東郊,遂建于學田地内。
又因學田地有學租錢糧,不便空懸,又将教塲原建農壇地四畝九分,以抵學田地承糧耕種。
除外,今存教塲地十八畝七分。
汛地今屬濟南城守營,撥來千總一員防守,馬兵四名,步兵十六名。
城守原額民壯五十名,自雍正十三年奉文裁減二十名,存三十名,現今奉文裁汰,詳議在案,未奉文定額。
門兵每門五名,四門共設二十名。
前以量鬥為食,今裁去量鬥,亦并無工食。
川深忘趨。
防汛千總姓氏:沈靜威年到任年,升即墨守備,仕至泰安營參将。
徐晖雍正三年到任,雍正七年升署地守營守備事。
聶成德雍正八年到任,乾隆三年俸滿引死,在京侯補。
吳文英乾隆三年到任,年遠者無考。
郵傳 裡甲夫馬,舊編走遞青夫叁拾名,走遞白夫肆拾名,走遞馬貳伶伍匹,走遞騾陸頭。
于順治十一年為查明驿站衡僻,以均協濟。
一業議設走遞馬拾貳匹,走遞騾陸頭,撥馬牌子壹名,走遞馬夫玖名,白夫叁拾名,青夫拾貳名,舗司拾名,舗兵拾壹名。
今再奉裁減,止留走遞馬伍匹,走遞騾貳頭,馬夫叁名,白夫陸名半青夫叁名,撥馬牌子壹名,遞舗司兵仍貳拾壹名。
按故明洪武初,立太仆寺于滁州,專督馬政。
永樂間,寺臣議請散養于近輔,而山東尚未之及也。
宣德四年,始令濟、兖、東三府領養孳生馬,每伍丁養骒馬壹匹,叁丁養兒馬壹匹。
山東之民自是始困。
成化六年,奏定兩京種馬額數,每年照例納駒,于内揀選備用,及補種馬之缺。
嗣後災疲相尋。
五德二年,禦史王奏令馬戶别買解俵,官民便之。
嘉靖四十二年,巡撫張又請于解俵馬内,濟、東二府以十分為率,派取本色陸分,折色肆分,每折壹匹征銀貳拾肆兩解京,東人稍蒙其惠。
其種馬原為孳備而設,既别買解俵,種馬總屬無用。
内擇其不堪者變賣一半,每匹定價銀拾兩解寺,其餘一半存留者,即為養馬正戶,變賣者為幫戶。
淄川縣奉例變賣貳百柒拾匹,歲解備用馬壹百捌匹。
又代沾化縣解壹匹,本折各半,本色每匹征銀叁拾兩,折色每匹征銀貳拾肆兩,俱解太仆寺。
終明之世。
國朝順治二年,奉旨,無論本折,俱征銀叁拾兩,共該銀叁千貳百柒拾兩。
除荒外,今實征銀叁千伍拾兩壹分捌厘捌毫伍絲肆忽貳微捌纖。
又種馬草料銀伍百叁兩陸錢柒分貳厘捌毫叁絲捌忽叁微貳纖。
又馬塲租地銀貳兩肆錢陸分伍厘捌毫伍絲肆忽伍微,通在前額解戶部數内。
據此,則現今貢賦之内已折馬價矣。
後之持籌者念之哉! 續郵傳 現行則例:走遞馬五匹系原額,走遞騾無。
走遞驢一頭,原額驢貳頭,于雍正十三年七月十二日奉查參朦混造冊等事案内裁去驢頭,今存一頭。
走遞馬夫三名七分半系原額;白夫六名,半系原額。
青夫無原額青夫三名,于雍正三年十月初九日奉文裁訖。
撥馬牌子無原額撥馬牌子一名,于雍正三年十月奉文裁訖。
遞鋪兵十五名,遞鋪十座,馬夫、白夫、馬匹、驢頭等項,每年扣閏月銀七兩四錢,有閏則領,無閏則解。
其小建銀兩以一歲三百六十日為則,遇歲小建幾日,按日扣解。
各役閏月銀兩,系攤在工食銀兩内,并不扣解。
共小建銀兩與馬夫小建同。
鹽法 明萬曆二十二年以前行鹽票,至二十三年行鹽引,每季額賣壹百陸拾貳引,每引駝鹽陸百斤,每引納銀伍錢伍分伍厘,季終解運司。
後以行引不便,複行鹽票。
國朝鹽票自康熙二年歸商,每年四季,共該鹽引壹千玖百叁拾貳張,每張納銀壹錢叁分叁厘壹毫玖絲肆忽,共該銀貳百伍拾柒兩叁錢叁分捌毫捌忽,解鹽法道。
加增鹽引壹百玖拾叁張,納銀貳百壹拾陸兩捌。
錢玖分玖厘陸毫肆絲陸忽肆纖貳塵陸渺,解鹽法道。
私鹽舊例,每季額獲玖千斤,每斤銀壹厘柒毫,共銀壹拾伍兩叁錢。
每季差民壯伍名巡緝,捉獲鹽犯并私鹽斤數,申報鹽法道。
如無,季終扣民壯工食銀,解鹽捕廳,轉解運司。
後經革除,無定額。
續鹽法 舊額淄川鹽票于康熙二年歸商,自雍正三年額設四季鹽票計貳千壹百貳拾伍張。
每票壹張,應征課銀貳錢貳分叁厘壹毫陸絲柒忽貳微柒纖貳沙肆塵捌渺玖漠伍埃,共該銀肆百柒拾肆兩貳錢叁分肆毫伍絲肆忽肆纖貳塵陸渺,解鹽法道衙門交兌。
新增淄川鹽票,于雍正六年增票貳千壹百柒拾伍張。
每票壹張,應征銀貳錢貳分叁厘壹毫陸絲柒忽貳微柒纖貳沙肆塵捌渺玖漠伍埃。
又于雍正八年加增票壹千貳百張,開除雍正十二年為分設縣治等事,案内撥歸博山縣票貳百貳張,實在淄州現行之票計伍千貳百玖拾捌張,應共征銀壹千壹百捌拾貳兩叁錢肆分貳毫壹絲柒忽肆纖肆沙壹塵貳埃,解鹽法道衙門交兌。
餘票一項,按年之豐歉增減,原無定額。
災祥 東魏元象元年,淄州大水,蝦蟆鳴于樹上。
齊武平四年,淄州饑。
六月、八月,大水。
唐上元三年,淄州大水。
開元二十五年五月,河溢。
大中四年秋,淄州大水。
五年夏,蝗,螟害稼。
宋乾德三年八月,淄州河溢。
四年八月,淄州河溢。
開寶二年,淄州大水。
三年,淄州水災,害民田。
七年,淄州旱。
九年,淄州水,害田。
太平興國九年八月,淄州霖雨,孝婦河漲溢,壞官寺、民田。
淳化無年七月,淄州蝗。
祥符二年七月,淄州大水。
三年七月,淄州嘉禾多穗,異畝同穎。
景祐元年,淄州蝗。
崇甯元年,淄州禾合穗。
宣和元年十月,淄州獲黑兔。
金明昌二年,旱,大饑。
大安二年四月,大旱。
六月,淫雨,大饑,鬥米至千餘錢。
元至元元年,淄州大水。
二年,淄州雹。
五年,大水,免本年田租。
六年,大水,命赈之。
七年十月,赈淄萊路饑。
十一月,複赈淄萊路饑。
八年,蝗。
二十四年,般陽霖雨害稼。
二十九年三月,霜殺桑。
六月,般陽蝗。
大德五年六月,般陽
新收奉文增添教職俸銀肆拾捌兩肆錢捌分,奉文添給孤貧口糧銀貳拾捌兩捌錢。
實在官俸役食銀壹千貳百叁拾伍兩伍錢貳分陸厘。
内本縣知縣壹員,俸銀肆拾伍兩,門子貳名,工食連閏銀壹拾壹兩貳錢壹分。
皂隸拾貳名,工食連閏銀陸拾柒兩貳錢陸分。
仵作肆名,工食連閏銀貳拾貳兩肆錢貳分。
馬快捌名,工食連閏銀壹百貳拾伍兩伍錢柒分伍厘。
民壯叁拾名,工食連閏銀貳百肆拾兩。
看監禁卒捌名,工食連閏銀捌拾玖兩陸錢捌分。
轎傘、扇夫柒名,工食連閏銀叁拾玖兩貳錢叁分伍厘。
庫子肆名,工食連閏銀貳拾貳兩肆錢貳分。
鬥級肆名,工食連閏銀貳拾貳兩肆錢貳分。
縣丞壹員,俸銀肆拾兩。
門子壹名,工食連閏銀伍兩陸錢伍厘。
皂隸肆名,工食連閏銀貳拾貳兩肆錢貳分。
馬夫壹名,工食連閏钑伍兩陸錢伍厘。
典史壹員,俸銀叁拾壹兩伍錢貳分。
門子壹名,工食連閏銀伍兩陸錢伍厘。
皂隸肆名,工食連閏銀貳拾貳兩肆錢貳分。
馬夫壹名,工食連閏銀伍兩陸錢伍厘。
儒學教谕壹員,俸銀肆拾兩。
又複設訓導壹員,俸銀肆拾兩。
齊夫叁名,工食連閏銀叁拾柒兩貳錢。
膳夫貳名,工食連閏銀壹拾叁兩柒錢柒分陸厘。
門鬥叁名,工食連閏銀貳拾貳兩叁錢貳分。
遞鋪司兵拾伍名,工食連閏銀柒拾捌兩貳錢叁分。
孤貧伍拾名口,連閏歲夫月糧并冬衣布花銀壹百捌拾兩。
舊管裡甲夫馬工料銀貳百肆拾壹兩玖分玖厘柒毫陸絲壹忽柒微壹纖捌沙柒塵伍渺。
開除一件,查參一件查參朦昆造冊等事。
案内奉裁驢頭、草料、雜用等項,歸入起運銀伍兩肆錢肆分陸厘貳毫陸絲壹忽柒微壹纖捌沙肆塵伍渺。
實在裡甲夫馬銀貳百叁拾伍兩陸錢伍分叁厘伍毫。
内走遞馬伍匹草料連閏銀玖拾叁兩,馬夫叁名柒分半,工食連閏銀肆拾陸兩伍錢;走遞驢壹頭草料連閏銀玖兩叁錢。
白夫陸名半,工食連閏銀捌拾兩陸錢。
鞍屜、棚廠槽鍘等項銀陸兩貳錢伍分叁厘伍毫。
舊管雜支銀壹百叁拾兩柒錢肆分陸厘陸毫肆忽柒微捌纖伍沙。
新收奉文增添廪生廪糧銀壹百壹拾伍兩柒錢叁分叁厘肆毫。
開除奉文撥歸丁地銀肆兩陸錢叁分肆毫伍絲捌忽玖微貳纖。
實在雜支銀貳百肆拾壹兩捌錢肆分玖厘伍毫肆絲伍忽捌微陸纖伍沙。
修理龍亭、帳幔等項銀壹錢肆分肆厘玖毫柒絲陸忽陸微伍沙。
祭祀文廟銀叁拾伍兩,啟聖、鄉賢、名宦祠銀肆兩,山川、社稷壇銀肆兩,孤魂、邑厲壇銀肆兩叁錢捌分。
縣學文廟香燭銀壹兩貳錢伍分,鄉飲銀伍兩壹錢玖分叁厘壹毫玖絲壹忽捌微。
廪生廪糧銀壹百柒拾叁兩陸錢壹毫。
歲貢生袍帽傘蓋銀壹拾兩叁錢捌分陸厘叁毫捌絲叁忽陸微壹纖。
歲貢生正副盤費銀壹兩柒錢叁分壹厘陸絲叁忽玖微叁纖。
歲貢生迎賀旗匾等項銀貳兩壹錢陸分叁厘捌毫貳絲玖忽玖微貳纖。
一、額外課程銀壹拾肆兩伍錢捌分,稅契銀盡收盡解,當稅銀叁拾伍兩,牛驢抽稅銀肆兩伍錢,牙雜稅銀叁兩壹錢。
以上則例,俱照本縣本年賦役全書開載。
兵防 教塲,在北門外二裡許,廣肆拾步,袤壹百貳拾步,有演武廳,有将台,有轅門。
每歲驚蟄、霜降,祭旗纛,練習武事。
舊設城守民壯柒拾名,今伍拾名,而提标歲撥千總或把總壹員,率兵丁來防守,半歲一更換焉。
今提标奉裁,俱撫标把總率兵丁防守。
續兵防 大東、小東,神京之左臂也。
環山負海,洋洋大風,捍衛顧不重哉!舊制登州一鎮,統轄全省,今複設立兖營,藩屏西陲,兼催漕運,極稱善制。
近又于青州要地,建立滿城一座,東登、西德,遙相控制,更為盧深計遠,萬世無疆之業也。
淄川地處山僻,道路不通,無庸專營。
祇将濟南城守營分撥來防,捍禦食庫,豈非因時制宜之善策哉?教塲坐落北門外二裡許,橫闊六十八步,長闊八十二步,計地二十三畝四分零。
自雍正五年奉文建造先農壇宇,用地四畝九分。
是年十月内又奉文移建東郊,遂建于學田地内。
又因學田地有學租錢糧,不便空懸,又将教塲原建農壇地四畝九分,以抵學田地承糧耕種。
除外,今存教塲地十八畝七分。
汛地今屬濟南城守營,撥來千總一員防守,馬兵四名,步兵十六名。
城守原額民壯五十名,自雍正十三年奉文裁減二十名,存三十名,現今奉文裁汰,詳議在案,未奉文定額。
門兵每門五名,四門共設二十名。
前以量鬥為食,今裁去量鬥,亦并無工食。
川深忘趨。
防汛千總姓氏:沈靜威年到任年,升即墨守備,仕至泰安營參将。
徐晖雍正三年到任,雍正七年升署地守營守備事。
聶成德雍正八年到任,乾隆三年俸滿引死,在京侯補。
吳文英乾隆三年到任,年遠者無考。
郵傳 裡甲夫馬,舊編走遞青夫叁拾名,走遞白夫肆拾名,走遞馬貳伶伍匹,走遞騾陸頭。
于順治十一年為查明驿站衡僻,以均協濟。
一業議設走遞馬拾貳匹,走遞騾陸頭,撥馬牌子壹名,走遞馬夫玖名,白夫叁拾名,青夫拾貳名,舗司拾名,舗兵拾壹名。
今再奉裁減,止留走遞馬伍匹,走遞騾貳頭,馬夫叁名,白夫陸名半青夫叁名,撥馬牌子壹名,遞舗司兵仍貳拾壹名。
按故明洪武初,立太仆寺于滁州,專督馬政。
永樂間,寺臣議請散養于近輔,而山東尚未之及也。
宣德四年,始令濟、兖、東三府領養孳生馬,每伍丁養骒馬壹匹,叁丁養兒馬壹匹。
山東之民自是始困。
成化六年,奏定兩京種馬額數,每年照例納駒,于内揀選備用,及補種馬之缺。
嗣後災疲相尋。
五德二年,禦史王奏令馬戶别買解俵,官民便之。
嘉靖四十二年,巡撫張又請于解俵馬内,濟、東二府以十分為率,派取本色陸分,折色肆分,每折壹匹征銀貳拾肆兩解京,東人稍蒙其惠。
其種馬原為孳備而設,既别買解俵,種馬總屬無用。
内擇其不堪者變賣一半,每匹定價銀拾兩解寺,其餘一半存留者,即為養馬正戶,變賣者為幫戶。
淄川縣奉例變賣貳百柒拾匹,歲解備用馬壹百捌匹。
又代沾化縣解壹匹,本折各半,本色每匹征銀叁拾兩,折色每匹征銀貳拾肆兩,俱解太仆寺。
終明之世。
國朝順治二年,奉旨,無論本折,俱征銀叁拾兩,共該銀叁千貳百柒拾兩。
除荒外,今實征銀叁千伍拾兩壹分捌厘捌毫伍絲肆忽貳微捌纖。
又種馬草料銀伍百叁兩陸錢柒分貳厘捌毫叁絲捌忽叁微貳纖。
又馬塲租地銀貳兩肆錢陸分伍厘捌毫伍絲肆忽伍微,通在前額解戶部數内。
據此,則現今貢賦之内已折馬價矣。
後之持籌者念之哉! 續郵傳 現行則例:走遞馬五匹系原額,走遞騾無。
走遞驢一頭,原額驢貳頭,于雍正十三年七月十二日奉查參朦混造冊等事案内裁去驢頭,今存一頭。
走遞馬夫三名七分半系原額;白夫六名,半系原額。
青夫無原額青夫三名,于雍正三年十月初九日奉文裁訖。
撥馬牌子無原額撥馬牌子一名,于雍正三年十月奉文裁訖。
遞鋪兵十五名,遞鋪十座,馬夫、白夫、馬匹、驢頭等項,每年扣閏月銀七兩四錢,有閏則領,無閏則解。
其小建銀兩以一歲三百六十日為則,遇歲小建幾日,按日扣解。
各役閏月銀兩,系攤在工食銀兩内,并不扣解。
共小建銀兩與馬夫小建同。
鹽法 明萬曆二十二年以前行鹽票,至二十三年行鹽引,每季額賣壹百陸拾貳引,每引駝鹽陸百斤,每引納銀伍錢伍分伍厘,季終解運司。
後以行引不便,複行鹽票。
國朝鹽票自康熙二年歸商,每年四季,共該鹽引壹千玖百叁拾貳張,每張納銀壹錢叁分叁厘壹毫玖絲肆忽,共該銀貳百伍拾柒兩叁錢叁分捌毫捌忽,解鹽法道。
加增鹽引壹百玖拾叁張,納銀貳百壹拾陸兩捌。
錢玖分玖厘陸毫肆絲陸忽肆纖貳塵陸渺,解鹽法道。
私鹽舊例,每季額獲玖千斤,每斤銀壹厘柒毫,共銀壹拾伍兩叁錢。
每季差民壯伍名巡緝,捉獲鹽犯并私鹽斤數,申報鹽法道。
如無,季終扣民壯工食銀,解鹽捕廳,轉解運司。
後經革除,無定額。
續鹽法 舊額淄川鹽票于康熙二年歸商,自雍正三年額設四季鹽票計貳千壹百貳拾伍張。
每票壹張,應征課銀貳錢貳分叁厘壹毫陸絲柒忽貳微柒纖貳沙肆塵捌渺玖漠伍埃,共該銀肆百柒拾肆兩貳錢叁分肆毫伍絲肆忽肆纖貳塵陸渺,解鹽法道衙門交兌。
新增淄川鹽票,于雍正六年增票貳千壹百柒拾伍張。
每票壹張,應征銀貳錢貳分叁厘壹毫陸絲柒忽貳微柒纖貳沙肆塵捌渺玖漠伍埃。
又于雍正八年加增票壹千貳百張,開除雍正十二年為分設縣治等事,案内撥歸博山縣票貳百貳張,實在淄州現行之票計伍千貳百玖拾捌張,應共征銀壹千壹百捌拾貳兩叁錢肆分貳毫壹絲柒忽肆纖肆沙壹塵貳埃,解鹽法道衙門交兌。
餘票一項,按年之豐歉增減,原無定額。
災祥 東魏元象元年,淄州大水,蝦蟆鳴于樹上。
齊武平四年,淄州饑。
六月、八月,大水。
唐上元三年,淄州大水。
開元二十五年五月,河溢。
大中四年秋,淄州大水。
五年夏,蝗,螟害稼。
宋乾德三年八月,淄州河溢。
四年八月,淄州河溢。
開寶二年,淄州大水。
三年,淄州水災,害民田。
七年,淄州旱。
九年,淄州水,害田。
太平興國九年八月,淄州霖雨,孝婦河漲溢,壞官寺、民田。
淳化無年七月,淄州蝗。
祥符二年七月,淄州大水。
三年七月,淄州嘉禾多穗,異畝同穎。
景祐元年,淄州蝗。
崇甯元年,淄州禾合穗。
宣和元年十月,淄州獲黑兔。
金明昌二年,旱,大饑。
大安二年四月,大旱。
六月,淫雨,大饑,鬥米至千餘錢。
元至元元年,淄州大水。
二年,淄州雹。
五年,大水,免本年田租。
六年,大水,命赈之。
七年十月,赈淄萊路饑。
十一月,複赈淄萊路饑。
八年,蝗。
二十四年,般陽霖雨害稼。
二十九年三月,霜殺桑。
六月,般陽蝗。
大德五年六月,般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