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縣志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用。
箫、笛各六孔,有一孔而分尖塌二聲者,皆不過七音也。
鳳箫、埙、篪皆五孔而無變音,用其正也。
縷而晰之。
笙,生也,生衆音之萌蘖而發其聲華也。
一勾凡,二小上,三、大乙,四、大四、五、大凡六、雅工七、大工八、小五九、助凡十、清凡十一,清工十二,清尺十三,小六十四,大合十五,大尺十六,雅乙十七,背凡。
其七調,曰背工,曰凡四,曰靠凡,曰雅乙,曰雅工,曰雅凡,曰全簧。
笙最難調,常吹則不準,常藏亦不準,故時時要點。
然非七調全解,則不能點笙。
附點笙法,以大四為主,大四點大尺,大四點小五,小五點清尺,小五點清工、清工點大工、大工點大乙、大乙點清凡,又點大凡、大凡點勾凡、清尺,點大合、大合點小六、小六點小上、小上點雅工、雅工,點助凡、助凡,點背凡、背凡點雅乙。
管,绾也,所以绾攝衆音而使之齊一也。
其聲最洪,故以細竹并兩而吹之,抑其壯而使平也。
然氣弱者多不能二管齊鳴,今用單管,取其便也。
八孔七調,每調止有七孔,除一孔不用,其聲甚活,全在吞吐淺深輕重之間,而高下清濁頓異矣。
非若箫、笛有一定之音也。
洞箫洞,通也,所以通衆聲之壅滞而使之疏暢也。
前後六孔,按合四、上、尺、工六,其四。
字尖則為五,故六孔有七音之用,亦七調。
笛滌也,所以滌衆聲之煩穢而使之清朗也。
亦六孔,其上孔即洞箫之後孔也,亦七調,協律與洞箫同。
鳳箫五管,一黃鐘長八十七分,二,太簇長七寸七分,三、姑洗長六寸七分,四、林鐘長五寸七分四,五南呂長四寸七分,八乃黃鐘調正音,為五音之所取正,而主宰乎衆音者也,即古聽鳳凰之鳴,其雄聲六,雌聲六之謂也。
餘律退而不用,仍設之者,備其數也。
埙五孔,兩手捧而吹之,有正聲,無變聲,其音鳴鳴,所以合衆聲者也。
篪五孔,反手吹之,其用與埙同功,蓋八音得埙篪始和,純如之謂也。
歌八人,最要精選,蓋八音皆奏協律,惟歌者誦樂章,道正字,聲音依比絲竹,若不齊一,衆音皆亂矣。
舞六十四人,大成之樂,四曲有舞,四曲無舞,今無。
法宗阙裡志所載,各字有式,大約皆揖讓進退、旋折磬折之容,與樂記大武始而南出及發揚蹈厲、舞亂皆坐之類不同,蓋古制不可複考矣。
聞之樂以頌德,舞以象功,竊謂大成之舞,斷宜考先師之生平,自始而嬉陳俎豆,中而周遊列國,适周反魯,會夾谷,堕三都,晚而著述删定,以及獲麟、奠梧諸事,分為數成,有以象之,如大武之舞者,方為近古。
然非愚賤所敢議,亦非淺陋所能為也。
引導部,阙裡志不載,出于孔氏藏書。
其歌曲文頗不雅馴,僭為潤色更定之。
其吹擊音節近俗而不戾于雅,疾徐曲折,視正樂尤難。
蓋正樂四字四聲引導,曲則句有短長,節有緩急故也。
此固中古以後之所宜有也,時也。
按樂分八部:一成樂部,二歌部,三擊部,四絲部,五吹部,六舞部,七引導部,八設懸部。
成樂部麾領堂上之樂節,領階下之舞,旗,領引導之衆,皆所以司起止,統進退者也。
此亦全樂之儀文,而聲容之标準也。
設懸部則掌收發及各部器具之位置而已。
邑乘續修,已畢,于癸亥四月,刊刻齊備矣。
于閏四月初十日,新奉到欽頌樂章二阕,理宜補入志書,饬令諸生肄習,以便春秋祭祀,昭格神明,烝嘗勿僭,永垂萬世。
春祭樂章: 迎神樂奏鹹平之章:大哉孔子,先覺先知,與天地參,萬世之師。
祥征麟绂,韻答金絲,佹日月既揭,乾坤清夷。
初獻樂奏甯平之章:予懷明德,玉振金聲,生民未有展也大成。
俎豆千古。
春秋上丁,清酒既載,其香始升。
亞獻,樂奏安平之章:式禮莫愆,升堂再獻,響協鼖镛,誠孚罍甗。
肅肅雍雍,譽髦斯彥。
禮陶樂淑,相觀而善。
終獻,樂奏景平之章:自古在昔,先民有作。
皮弁祭菜,于論思樂。
惟天牗民,伍仩伬伍。
惟聖時若,彜倫攸叙,至今木铎。
徹馔,樂奏鹹平之章:先師有言伬祭則受福。
四海黉宮,疇敢不肅。
禮成告伬,禮成告徹。
二母疏母渎伉伬。
樂所自生,中原有菽。
送神,樂奏鹹平之章:凫繹峨峨,洙泗洋洋。
景行行止,流澤無疆。
聿昭祀事,祀事孔明。
化我蒸民,育我膠庠。
秋祭樂章: 迎神樂奏鹹平之章:大哉孔子,先覺先知,與天地參,萬世之師。
祥征麟緩,韻答金絲,日月既揭,乾坤清夷。
初獻樂奏甯平之章:予懷明德,玉振金聲,生民未有展也大成。
俎豆千古。
春秋上丁,清酒既載,其香始升。
系忘矣。
二續學校矣。
亞獻,樂奏安平之章:式禮莫愆。
升堂再獻,響恊鼖镛,誠孚罍本。
肅肅雍雍,譽髦斯彥。
禮陶樂淑,相觀而善。
終獻,樂奏景平之章:自古在昔,先民有作。
皮弁祭菜,于論思樂。
惟天牗民,惟聖時若,彜倫攸叙,至今木铎。
徹馔,樂奏鹹平之章:先師有言,祭則受福。
四海黉宮,疇敢不肅。
禮成告徹,毋疏毋渎。
樂所自生,中原有菽。
送神,樂奏鹹平之章:凫繹峨峨,伏洙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澤無疆。
聿昭祀事。
祀事孔明,化我蒸民,育我膠庠。
祀典 社稷壇、風雲雷雨、山川壇、城隍廟、邑厲壇、鄉厲壇、八蠟廟、馬神廟、土地祠、旗纛亭、鄭康成祠、玄帝廟、東嶽廟、三官廟、關帝廟、贅世先生祠、沈公祠、中丞公祠、昭代名臣祠。
桐公廟 舊志載有懋功祠,在邑北三十裡傳家莊南,祀唐英公徐世??。
祠,今在浮山驿可西岸,規模宏敞,前為大殿三楹,後為小殿,中有石像二,最後為塳,高丈餘,周數十步,土人呼為相公廟,村資名焉。
訛傳既久,遂有??功之稱,且入縣志。
按史載世??陪葬昭陵,無緣墓,此,通志已辨之矣。
且祠前兩巨碑,大書掠剩李相公,有教授丁珏記,何得牽八英公耶?迩來複加重修,鄉民惟事耳食,居然稱為懋功矣。
今據碑文,特為改正。
續祀典 風雲雷雨山川壇會典:各府州縣風雲雷雨、山川、城隍之神,共一壇,設三神位,風雲雷雨居中,山川居左,城隍居右。
每歲春秋仲月,用上戊日緻祭。
祭用制帛七,風雲雷雨帛四,山川帛二,城隍帛一,俱白色。
祭品羊一、豕一、铏一,邊四、豆四,簠簋各二。
陳設行禮。
壇制高三尺五十,方,廣二丈五尺,四出,各有陛,南陛五級,東西北皆三級,四面各十五丈,缭以周垣,出入以南門。
有庫房、神廚、宰牲所、齊宿所等制。
神牌各一,以木為之,高二尺三寸,廣四寸五分,厚九分,跌高四寸五分,朱漆青字,各書神号,臨祭設之,供用高案。
祭日,省牲,陳設瘗毛血于坎,行迎神、奠帛、讀祝、三獻、飲福、受胙、徹馔、送神、望燎等儀。
社稷壇會典:各府州縣社稷壇,每歲春秋仲月上戊日祭,用制帛二,俱黑色。
陳設行禮。
壇制高三尺,方廣二丈五尺,四出陛各三級,北向向為前,前九丈五尺,後旁各五丈,缭以周垣,出入以北門。
庫房、神廚、神牌等制,俱與風雲壇同,惟壇南正中埋石主一座,高二尺五寸,方一寸,去壇南二尺五寸,下入土中,上露圓尖,并改望燎為望瘗,及供用矮案為異。
先農壇初建于北關西教塲地,後于雍正五年奉文,當建于東方,遂移此壇廟建于東方學田之中。
後又以學田原系承糧起解之地,不得營建壇所,使糧銀無辦。
又将教塲閑地換成學田,令學中佃種,以完糧銀。
又奉文使農夫佃耤壇地,每年納米二石二鬥五合,以供春秋祭祀粢盛,遂為定例。
自雍正五年為始,每歲仲春亥日,州縣等官率屬員耆老耕耤田,祭先農之神。
壇制高二尺五寸,寬二丈五尺,正廳三間,中奉先農神牌,東貯祭器農具,西貯耤田租榖。
廂屋二間,東備祭品,西住農民,南向。
大門一座,四面缭垣,随壇地四畝九分,耕牛一隻,農具一副,祭品用制帛一、羊一、豕一,铏一,笾豆四,簠簋各二,陳設行禮。
城隍廟會典:府州縣城隍,令有司歲時緻祭,每月朔望行香。
蓋自唐時已令天下通祀矣。
厲壇每歲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祭無祀鬼神于城北厲壇。
府州為郡厲壇,縣為邑厲壇,每祭以城隍主之。
壇制于城之北郭,周圍五丈五尺,高二尺四寸,前出陛三級,缭以周垣,門南向。
每歲緻祭,先期之三日,主祭官詣廟焚發告文,至日設城隍神位以主其祀。
關帝廟會典:順治九年,敕封忠義神武關靈大帝,每歲五月十三日緻祭。
雍正三年,诏令天下郡縣春秋祀關帝以太牢。
又追崇三代,封曾祖為光昭公,祖為裕畐公,父為成忠公,置位于後殿,一體緻祭。
祭品五月十三日,前殿月制帛一、牛一、羊一、豕一,菒品五祭。
後殿以公爵禮,不用太牢,餘悉同。
春秋二祭,用制帛一、牛一、革一、豕一,笾豆各十。
後殿用制帛各一、羊各一、豕各一,笾豆各八。
火神廟會典:每歲六月十三日祭祀火之神。
舊制祀大辰,以阏伯配。
按大辰,大火星也。
阏伯,陶唐氏之火王也。
旗纛廟會典:每歲九月初一日祭軍牙六纛之神。
今州縣俱于驚蟄、霜降二日祭之。
馬神廟會典:每歲九月初一日祭馬王之神。
周官牧人掌天馬之屬,春祭馬祖,夏祭先牧,秋祭馬社,冬祭馬步。
按馬祖,天驷房星也。
先牧,始養馬者也。
馬社,始乘馬者也。
馬步,謂神之災害于馬者也。
八蠟廟會典:郡縣均設,歲時緻祭。
按禮記郊恃牲:田:天子大蠟八,一先啬,二司啬,三農師,四郵表吸,五貓虎,六防,七水庸,八比出。
按先啬者,神農也;司啬者,後稷也。
農者,田唆也。
郵表畷者,井田間道也。
謂畫疆分理,若郵亭之為表于畷,祀其始事之人也。
貓食田鼠,虎食田豕,迎其神而祭之也。
防者,謂昔為隄防之人,使吾禦水災也。
水庸者,謂昔為畝浍溝恤之人,使吾備旱潦也。
昆蟲者,謂蝗蝻、螟螽、蟊螣之屬,有所司之神,能驅除之也。
歲以十二月初八日祭劉猛将軍廟,郡縣均設,春秋緻祭。
通志:神為南宋劉宰,金壇人,紹熙元年進士,仕至浙東倉司幹官,告歸,隐居三十年,卒,谥文清。
以正直為神,驅蝗保穑。
按宋史劉宰本傳,實無驅蝗保穑之事,而亦無文清之谥,想通志自别有據也。
又按周禮族師:春秋祭酺。
酺與步同,為人物災害之神。
注疏:漢時有蜎螟之酺神,有人物之步神。
宋紹興中,議舉酺祭,蝗蟲為災則祀之。
今之祀劉,想亦祭酺之遺意耶?劉廟于雍正五年奉文建在西門外右側。
先醫廟會典:先醫廟每歲春二月、冬十一月上甲日緻祭。
正列三皇、伏羲、神農、軒轅,左右四配,勾芒、風後、祝融、力牧。
東庑十四人,僦貸、李天師、岐伯、鬼俞區、伯高、俞跗、少俞、少師、桐君、太乙、雷公、馬師皇、伊尹、神應王、扁鵲、倉公、淳于意、張機。
西庑十四人:華陀、王叔和、皇甫谧、抱樸子、葛洪、巢元方真人、孫忍邈、藥王、韋慈藏、啟元子、王水、錢乙、朱肱、李昶、劉完素、張元素、朱彥修。
通志雲:各郡縣間有立天醫廟者,所祀互有不同,謹載之,以示定制雲。
府君廟在城東關,祀唐崔子五也。
按子玉,定興人,太宗時為長子、湰陽、衛三邑令,有奇迹,殁為神主幽冥事,世稱護國西齊王,鹹廟祀之。
箫、笛各六孔,有一孔而分尖塌二聲者,皆不過七音也。
鳳箫、埙、篪皆五孔而無變音,用其正也。
縷而晰之。
笙,生也,生衆音之萌蘖而發其聲華也。
一勾凡,二小上,三、大乙,四、大四、五、大凡六、雅工七、大工八、小五九、助凡十、清凡十一,清工十二,清尺十三,小六十四,大合十五,大尺十六,雅乙十七,背凡。
其七調,曰背工,曰凡四,曰靠凡,曰雅乙,曰雅工,曰雅凡,曰全簧。
笙最難調,常吹則不準,常藏亦不準,故時時要點。
然非七調全解,則不能點笙。
附點笙法,以大四為主,大四點大尺,大四點小五,小五點清尺,小五點清工、清工點大工、大工點大乙、大乙點清凡,又點大凡、大凡點勾凡、清尺,點大合、大合點小六、小六點小上、小上點雅工、雅工,點助凡、助凡,點背凡、背凡點雅乙。
管,绾也,所以绾攝衆音而使之齊一也。
其聲最洪,故以細竹并兩而吹之,抑其壯而使平也。
然氣弱者多不能二管齊鳴,今用單管,取其便也。
八孔七調,每調止有七孔,除一孔不用,其聲甚活,全在吞吐淺深輕重之間,而高下清濁頓異矣。
非若箫、笛有一定之音也。
洞箫洞,通也,所以通衆聲之壅滞而使之疏暢也。
前後六孔,按合四、上、尺、工六,其四。
字尖則為五,故六孔有七音之用,亦七調。
笛滌也,所以滌衆聲之煩穢而使之清朗也。
亦六孔,其上孔即洞箫之後孔也,亦七調,協律與洞箫同。
鳳箫五管,一黃鐘長八十七分,二,太簇長七寸七分,三、姑洗長六寸七分,四、林鐘長五寸七分四,五南呂長四寸七分,八乃黃鐘調正音,為五音之所取正,而主宰乎衆音者也,即古聽鳳凰之鳴,其雄聲六,雌聲六之謂也。
餘律退而不用,仍設之者,備其數也。
埙五孔,兩手捧而吹之,有正聲,無變聲,其音鳴鳴,所以合衆聲者也。
篪五孔,反手吹之,其用與埙同功,蓋八音得埙篪始和,純如之謂也。
歌八人,最要精選,蓋八音皆奏協律,惟歌者誦樂章,道正字,聲音依比絲竹,若不齊一,衆音皆亂矣。
舞六十四人,大成之樂,四曲有舞,四曲無舞,今無。
法宗阙裡志所載,各字有式,大約皆揖讓進退、旋折磬折之容,與樂記大武始而南出及發揚蹈厲、舞亂皆坐之類不同,蓋古制不可複考矣。
聞之樂以頌德,舞以象功,竊謂大成之舞,斷宜考先師之生平,自始而嬉陳俎豆,中而周遊列國,适周反魯,會夾谷,堕三都,晚而著述删定,以及獲麟、奠梧諸事,分為數成,有以象之,如大武之舞者,方為近古。
然非愚賤所敢議,亦非淺陋所能為也。
引導部,阙裡志不載,出于孔氏藏書。
其歌曲文頗不雅馴,僭為潤色更定之。
其吹擊音節近俗而不戾于雅,疾徐曲折,視正樂尤難。
蓋正樂四字四聲引導,曲則句有短長,節有緩急故也。
此固中古以後之所宜有也,時也。
按樂分八部:一成樂部,二歌部,三擊部,四絲部,五吹部,六舞部,七引導部,八設懸部。
成樂部麾領堂上之樂節,領階下之舞,旗,領引導之衆,皆所以司起止,統進退者也。
此亦全樂之儀文,而聲容之标準也。
設懸部則掌收發及各部器具之位置而已。
邑乘續修,已畢,于癸亥四月,刊刻齊備矣。
于閏四月初十日,新奉到欽頌樂章二阕,理宜補入志書,饬令諸生肄習,以便春秋祭祀,昭格神明,烝嘗勿僭,永垂萬世。
春祭樂章: 迎神樂奏鹹平之章:大哉孔子,先覺先知,與天地參,萬世之師。
祥征麟绂,韻答金絲,佹日月既揭,乾坤清夷。
初獻樂奏甯平之章:予懷明德,玉振金聲,生民未有展也大成。
俎豆千古。
春秋上丁,清酒既載,其香始升。
亞獻,樂奏安平之章:式禮莫愆,升堂再獻,響協鼖镛,誠孚罍甗。
肅肅雍雍,譽髦斯彥。
禮陶樂淑,相觀而善。
終獻,樂奏景平之章:自古在昔,先民有作。
皮弁祭菜,于論思樂。
惟天牗民,伍仩伬伍。
惟聖時若,彜倫攸叙,至今木铎。
徹馔,樂奏鹹平之章:先師有言伬祭則受福。
四海黉宮,疇敢不肅。
禮成告伬,禮成告徹。
二母疏母渎伉伬。
樂所自生,中原有菽。
送神,樂奏鹹平之章:凫繹峨峨,洙泗洋洋。
景行行止,流澤無疆。
聿昭祀事,祀事孔明。
化我蒸民,育我膠庠。
秋祭樂章: 迎神樂奏鹹平之章:大哉孔子,先覺先知,與天地參,萬世之師。
祥征麟緩,韻答金絲,日月既揭,乾坤清夷。
初獻樂奏甯平之章:予懷明德,玉振金聲,生民未有展也大成。
俎豆千古。
春秋上丁,清酒既載,其香始升。
系忘矣。
二續學校矣。
亞獻,樂奏安平之章:式禮莫愆。
升堂再獻,響恊鼖镛,誠孚罍本。
肅肅雍雍,譽髦斯彥。
禮陶樂淑,相觀而善。
終獻,樂奏景平之章:自古在昔,先民有作。
皮弁祭菜,于論思樂。
惟天牗民,惟聖時若,彜倫攸叙,至今木铎。
徹馔,樂奏鹹平之章:先師有言,祭則受福。
四海黉宮,疇敢不肅。
禮成告徹,毋疏毋渎。
樂所自生,中原有菽。
送神,樂奏鹹平之章:凫繹峨峨,伏洙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澤無疆。
聿昭祀事。
祀事孔明,化我蒸民,育我膠庠。
祀典 社稷壇、風雲雷雨、山川壇、城隍廟、邑厲壇、鄉厲壇、八蠟廟、馬神廟、土地祠、旗纛亭、鄭康成祠、玄帝廟、東嶽廟、三官廟、關帝廟、贅世先生祠、沈公祠、中丞公祠、昭代名臣祠。
桐公廟 舊志載有懋功祠,在邑北三十裡傳家莊南,祀唐英公徐世??。
祠,今在浮山驿可西岸,規模宏敞,前為大殿三楹,後為小殿,中有石像二,最後為塳,高丈餘,周數十步,土人呼為相公廟,村資名焉。
訛傳既久,遂有??功之稱,且入縣志。
按史載世??陪葬昭陵,無緣墓,此,通志已辨之矣。
且祠前兩巨碑,大書掠剩李相公,有教授丁珏記,何得牽八英公耶?迩來複加重修,鄉民惟事耳食,居然稱為懋功矣。
今據碑文,特為改正。
續祀典 風雲雷雨山川壇會典:各府州縣風雲雷雨、山川、城隍之神,共一壇,設三神位,風雲雷雨居中,山川居左,城隍居右。
每歲春秋仲月,用上戊日緻祭。
祭用制帛七,風雲雷雨帛四,山川帛二,城隍帛一,俱白色。
祭品羊一、豕一、铏一,邊四、豆四,簠簋各二。
陳設行禮。
壇制高三尺五十,方,廣二丈五尺,四出,各有陛,南陛五級,東西北皆三級,四面各十五丈,缭以周垣,出入以南門。
有庫房、神廚、宰牲所、齊宿所等制。
神牌各一,以木為之,高二尺三寸,廣四寸五分,厚九分,跌高四寸五分,朱漆青字,各書神号,臨祭設之,供用高案。
祭日,省牲,陳設瘗毛血于坎,行迎神、奠帛、讀祝、三獻、飲福、受胙、徹馔、送神、望燎等儀。
社稷壇會典:各府州縣社稷壇,每歲春秋仲月上戊日祭,用制帛二,俱黑色。
陳設行禮。
壇制高三尺,方廣二丈五尺,四出陛各三級,北向向為前,前九丈五尺,後旁各五丈,缭以周垣,出入以北門。
庫房、神廚、神牌等制,俱與風雲壇同,惟壇南正中埋石主一座,高二尺五寸,方一寸,去壇南二尺五寸,下入土中,上露圓尖,并改望燎為望瘗,及供用矮案為異。
先農壇初建于北關西教塲地,後于雍正五年奉文,當建于東方,遂移此壇廟建于東方學田之中。
後又以學田原系承糧起解之地,不得營建壇所,使糧銀無辦。
又将教塲閑地換成學田,令學中佃種,以完糧銀。
又奉文使農夫佃耤壇地,每年納米二石二鬥五合,以供春秋祭祀粢盛,遂為定例。
自雍正五年為始,每歲仲春亥日,州縣等官率屬員耆老耕耤田,祭先農之神。
壇制高二尺五寸,寬二丈五尺,正廳三間,中奉先農神牌,東貯祭器農具,西貯耤田租榖。
廂屋二間,東備祭品,西住農民,南向。
大門一座,四面缭垣,随壇地四畝九分,耕牛一隻,農具一副,祭品用制帛一、羊一、豕一,铏一,笾豆四,簠簋各二,陳設行禮。
城隍廟會典:府州縣城隍,令有司歲時緻祭,每月朔望行香。
蓋自唐時已令天下通祀矣。
厲壇每歲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祭無祀鬼神于城北厲壇。
府州為郡厲壇,縣為邑厲壇,每祭以城隍主之。
壇制于城之北郭,周圍五丈五尺,高二尺四寸,前出陛三級,缭以周垣,門南向。
每歲緻祭,先期之三日,主祭官詣廟焚發告文,至日設城隍神位以主其祀。
關帝廟會典:順治九年,敕封忠義神武關靈大帝,每歲五月十三日緻祭。
雍正三年,诏令天下郡縣春秋祀關帝以太牢。
又追崇三代,封曾祖為光昭公,祖為裕畐公,父為成忠公,置位于後殿,一體緻祭。
祭品五月十三日,前殿月制帛一、牛一、羊一、豕一,菒品五祭。
後殿以公爵禮,不用太牢,餘悉同。
春秋二祭,用制帛一、牛一、革一、豕一,笾豆各十。
後殿用制帛各一、羊各一、豕各一,笾豆各八。
火神廟會典:每歲六月十三日祭祀火之神。
舊制祀大辰,以阏伯配。
按大辰,大火星也。
阏伯,陶唐氏之火王也。
旗纛廟會典:每歲九月初一日祭軍牙六纛之神。
今州縣俱于驚蟄、霜降二日祭之。
馬神廟會典:每歲九月初一日祭馬王之神。
周官牧人掌天馬之屬,春祭馬祖,夏祭先牧,秋祭馬社,冬祭馬步。
按馬祖,天驷房星也。
先牧,始養馬者也。
馬社,始乘馬者也。
馬步,謂神之災害于馬者也。
八蠟廟會典:郡縣均設,歲時緻祭。
按禮記郊恃牲:田:天子大蠟八,一先啬,二司啬,三農師,四郵表吸,五貓虎,六防,七水庸,八比出。
按先啬者,神農也;司啬者,後稷也。
農者,田唆也。
郵表畷者,井田間道也。
謂畫疆分理,若郵亭之為表于畷,祀其始事之人也。
貓食田鼠,虎食田豕,迎其神而祭之也。
防者,謂昔為隄防之人,使吾禦水災也。
水庸者,謂昔為畝浍溝恤之人,使吾備旱潦也。
昆蟲者,謂蝗蝻、螟螽、蟊螣之屬,有所司之神,能驅除之也。
歲以十二月初八日祭劉猛将軍廟,郡縣均設,春秋緻祭。
通志:神為南宋劉宰,金壇人,紹熙元年進士,仕至浙東倉司幹官,告歸,隐居三十年,卒,谥文清。
以正直為神,驅蝗保穑。
按宋史劉宰本傳,實無驅蝗保穑之事,而亦無文清之谥,想通志自别有據也。
又按周禮族師:春秋祭酺。
酺與步同,為人物災害之神。
注疏:漢時有蜎螟之酺神,有人物之步神。
宋紹興中,議舉酺祭,蝗蟲為災則祀之。
今之祀劉,想亦祭酺之遺意耶?劉廟于雍正五年奉文建在西門外右側。
先醫廟會典:先醫廟每歲春二月、冬十一月上甲日緻祭。
正列三皇、伏羲、神農、軒轅,左右四配,勾芒、風後、祝融、力牧。
東庑十四人,僦貸、李天師、岐伯、鬼俞區、伯高、俞跗、少俞、少師、桐君、太乙、雷公、馬師皇、伊尹、神應王、扁鵲、倉公、淳于意、張機。
西庑十四人:華陀、王叔和、皇甫谧、抱樸子、葛洪、巢元方真人、孫忍邈、藥王、韋慈藏、啟元子、王水、錢乙、朱肱、李昶、劉完素、張元素、朱彥修。
通志雲:各郡縣間有立天醫廟者,所祀互有不同,謹載之,以示定制雲。
府君廟在城東關,祀唐崔子五也。
按子玉,定興人,太宗時為長子、湰陽、衛三邑令,有奇迹,殁為神主幽冥事,世稱護國西齊王,鹹廟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