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志卷之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僧喚師,師便辭去,雲:“當往交、廣之間。
” 遂以木杯渡海,憩邑屯門山,後人因名曰杯渡山。
複駐錫于靈渡山,山有寺,亦名靈渡寺。
乾和中,靖海都巡檢[12]陳巡命工镌其像于瑞應岩。
元祐,廣帥蔣之奇有詩并序,刻于上。
元 清一叟,邑人,住海光寺。
後參學吳越徑山端禅師,以其通内外典,留掌書記。
未幾,宣政院舉充韶之南華寺住持。
從郡志增入。
國朝 塵異大師,邑下梅林人。
幼入羅浮華首台,從天然和尚焚修,法名今旦,号塵異。
苦行清修,禅參上乘,為匡廬法嗣。
其弟自梅林攜瓜與師,内一瓜,師不肯受,曰:“此非出家所宜食也。
”弟怪之,弗敢诘,回家告衆人,悉不解。
弟往所摘瓜田,細審之,始知此瓜系别田瓜蔓暗引過田生者,乃共服師之神。
弟回,師贈一律雲:“三十六年夢裡身,辭家久作異鄉人。
心情淡比江流水,蹤迹輕同陌上塵。
一缽随緣家計闊,千針閑補衲衣新。
歸逢宗黨問餘狀,為報窮僧眼已昏。
” 以上釋。
按:《舊志》載有唐休咎禅師、大鑒禅師二則,但雲:“休咎,乾和中,節度使李複初迎至扶胥鎮,憩南海王廟,谒王,因留住海光寺。
”查郡志及《番禺志》,俱稱海光寺在波羅廟側,則休咎住錫處,乃番禺扶胥鎮之海光寺,非安邑南門外之海光寺,明矣。
大鑒雖有像,塑于今海光寺,然當年實未到此,與邑無涉,故郡志已将列入南海。
今皆從删,以昭傳信。
【注釋】 [1]“壽婦”原脫,據本志本卷正文補。
[2]按,“一百有一歲”,光緒《廣州府志》卷一百三十八《列傳二十七·耆壽》作“一百三歲”。
[3]按,“一百有一歲”,光緒《廣州府志》卷一百三十八《列傳二十七·耆壽》作“一百二歲”,後文“乾隆五十二年”光緒《廣州府志》則作“乾隆五十三年”。
[4]“仙”原脫,據文意補。
[5]按,“譚公道”,本志及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卷四百四十五《惠州府·仙釋》作“元”人;道光《廣東通志》卷三百二十八《列傳六十一·釋老一》、光緒《廣州府志》卷一百四十一《列傳三十·方外二》則作“唐”人。
[6]“惋”原訛“腕”,據文意改。
按,“腕惜”不通順,“惋惜”意為可惜、引以為憾。
[7]“釋”原脫,據文意補。
[8]按,該僧實名“杯度”,以“神異”知名,傳見于(梁)釋慧皎《高僧傳》(湯用彤校注)卷十《神異下·宋京師杯度》,“杯渡禅師”當為本地傳名。
[9]“來”原脫,據(梁)釋慧皎《高僧傳》(湯用彤校注)卷十《神異下·宋京師杯度》補。
[10]“母”原脫,據(梁)釋慧皎《高僧傳》(湯用彤校注)卷十《神異下·宋京師杯度》補。
[11]“赤”原脫,據(梁)釋慧皎《高僧傳》(湯用彤校注)卷十《神異下·宋京師杯度》補。
[12]“檢”原訛“簡”,據康熙《新安縣志》卷十三《雜志·仙釋》、嘉慶《東莞縣志》卷三十五《釋道》改。
按,本段内容,(梁)釋慧皎《高僧傳》(湯用彤校注)卷十《神異下·宋京師杯度》無載,當為本地傳說。
” 遂以木杯渡海,憩邑屯門山,後人因名曰杯渡山。
複駐錫于靈渡山,山有寺,亦名靈渡寺。
乾和中,靖海都巡檢[12]陳巡命工镌其像于瑞應岩。
元祐,廣帥蔣之奇有詩并序,刻于上。
元 清一叟,邑人,住海光寺。
後參學吳越徑山端禅師,以其通内外典,留掌書記。
未幾,宣政院舉充韶之南華寺住持。
從郡志增入。
國朝 塵異大師,邑下梅林人。
幼入羅浮華首台,從天然和尚焚修,法名今旦,号塵異。
苦行清修,禅參上乘,為匡廬法嗣。
其弟自梅林攜瓜與師,内一瓜,師不肯受,曰:“此非出家所宜食也。
”弟怪之,弗敢诘,回家告衆人,悉不解。
弟往所摘瓜田,細審之,始知此瓜系别田瓜蔓暗引過田生者,乃共服師之神。
弟回,師贈一律雲:“三十六年夢裡身,辭家久作異鄉人。
心情淡比江流水,蹤迹輕同陌上塵。
一缽随緣家計闊,千針閑補衲衣新。
歸逢宗黨問餘狀,為報窮僧眼已昏。
” 以上釋。
按:《舊志》載有唐休咎禅師、大鑒禅師二則,但雲:“休咎,乾和中,節度使李複初迎至扶胥鎮,憩南海王廟,谒王,因留住海光寺。
”查郡志及《番禺志》,俱稱海光寺在波羅廟側,則休咎住錫處,乃番禺扶胥鎮之海光寺,非安邑南門外之海光寺,明矣。
大鑒雖有像,塑于今海光寺,然當年實未到此,與邑無涉,故郡志已将列入南海。
今皆從删,以昭傳信。
【注釋】 [1]“壽婦”原脫,據本志本卷正文補。
[2]按,“一百有一歲”,光緒《廣州府志》卷一百三十八《列傳二十七·耆壽》作“一百三歲”。
[3]按,“一百有一歲”,光緒《廣州府志》卷一百三十八《列傳二十七·耆壽》作“一百二歲”,後文“乾隆五十二年”光緒《廣州府志》則作“乾隆五十三年”。
[4]“仙”原脫,據文意補。
[5]按,“譚公道”,本志及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卷四百四十五《惠州府·仙釋》作“元”人;道光《廣東通志》卷三百二十八《列傳六十一·釋老一》、光緒《廣州府志》卷一百四十一《列傳三十·方外二》則作“唐”人。
[6]“惋”原訛“腕”,據文意改。
按,“腕惜”不通順,“惋惜”意為可惜、引以為憾。
[7]“釋”原脫,據文意補。
[8]按,該僧實名“杯度”,以“神異”知名,傳見于(梁)釋慧皎《高僧傳》(湯用彤校注)卷十《神異下·宋京師杯度》,“杯渡禅師”當為本地傳名。
[9]“來”原脫,據(梁)釋慧皎《高僧傳》(湯用彤校注)卷十《神異下·宋京師杯度》補。
[10]“母”原脫,據(梁)釋慧皎《高僧傳》(湯用彤校注)卷十《神異下·宋京師杯度》補。
[11]“赤”原脫,據(梁)釋慧皎《高僧傳》(湯用彤校注)卷十《神異下·宋京師杯度》補。
[12]“檢”原訛“簡”,據康熙《新安縣志》卷十三《雜志·仙釋》、嘉慶《東莞縣志》卷三十五《釋道》改。
按,本段内容,(梁)釋慧皎《高僧傳》(湯用彤校注)卷十《神異下·宋京師杯度》無載,當為本地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