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志卷之十
關燈
小
中
大
經政略三 禮制、祀典
禮制
慶賀
萬壽聖節。
是日五更,文武各官俱衣朝衣,遵照《會典》,設香案,文武分班,行三跪九叩禮。
前後三日,俱蟒衣。
恭遇皇後千秋令節、元旦、長至,節儀同。
恭遇頒诏,凡诏書至,地方官員朝服,具龍亭、彩輿、儀仗、鼓樂,出郊外迎;使者捧诏書,放龍亭中,行禮,鼓樂前導,至公庭中,行禮,展讀如儀。
宣講《聖谕》。
每月朔、望,預擇寬潔公所,屆期文、武官俱至,衣蟒衣,禮生唱序班,行三跪九叩頭禮;興,退班,齊至講所。
軍民人等,環列肅聽,禮生唱:“恭請開講。
”司講禮生詣香案前,跪,恭捧《上谕》登台。
木铎老人跪,宣讀。
畢,禮生唱:“請宣講《上谕》第一條。
”宣講生按次講,畢,退。
救護 凡遇日食,前期,布香案于縣署露台,金鼓列儀門,樂人列台下,拜位列露台上,俱向日。
至期,陰陽生報:“日初虧。
”文、武官俱用朝服贊唱,行三跪九叩禮。
班首官擊鼓三聲,衆鼓齊鳴。
及報:“複圓。
”鼓聲止,各官行三跪九叩禮,畢。
月食,儀注同。
迎春 每歲立春,遵照《會典》,迎春于東郊,出土牛、儀注。
先期,塑造春牛、芒神。
前一日,各官常服,迎至縣門外,土牛向南,芒神在東,西向。
立春日,早,陳設香燭、酒果。
各官俱朝衣,行一跪三叩禮。
祭畢,舁土牛、芒神,用香亭、鼓樂前導,各官朝服後随,至東郊。
各官執彩仗,環立土牛兩旁,擊鼓。
各官環鞭土牛三,禮畢,退。
按:今有司迎春,皆前一日,朝服于東郊,迎舁土牛、芒神,安設縣治儀門外。
次日,照依立春時刻,祀芒神,即于安設原處鞭春。
又按:《月令》:“季冬之月,作土牛以送寒氣,示農耕之早晚。
”注雲:“十二月建醜為牛。
如立春在十二月望,則策牛人近前,示農早也。
在月晦及正月旦,則居中,示農平也。
在正月望,則近後,示農晚也。
”冬至後辰日,歲德方,取土桑、柘木為骨,長八尺,按八節;高四尺,按四時;尾一尺二寸,按十二時。
踏闆,陽年用衙門左扇,陰年用右扇。
牛色,以立春日日幹為頭、角、耳色;支為身色;納音為蹄、尾、肚色。
如甲子日立春,甲,木,青色;子,水,黑色;納音屬金,用白色;陽年,牛口開,尾左繳;陰年,牛口合,籠頭拘索有法。
芒神,本勾芒氏之神,為策牛人,俗呼太歲。
以立春日支為服色,如亥水日,黃衣青系腰之類,取支神受克也。
罨耳鞋褲、老少高低、鞭法,俱取立春年、日、時,并納音,祭拜,以牛頭向東。
《祝文》:惟神職司五谷,恩育三農。
今屆首春,合修祀事。
伏冀神庥廣庇,年谷順成。
尚飨! 莅任 莅任先日,緻齋于城隍廟。
淩晨,祭城隍,遂詣本縣治,祭儀門。
禮畢,俱公服,向東北謝恩,易服,受參。
到任三日後,詣學,行香。
每月朔望行香 先詣文廟,次城隍廟,次天後廟,次土地祠。
祀典 文廟 至聖先師木主定式:高二尺三寸七分,闊四寸,厚七分;座高四寸,長七寸,厚三寸;朱地金書。
四配木主定式:高一尺五寸,闊三寸二分,厚五分;座高四寸,長六寸,厚二寸八分。
十哲木主定式:高一尺四寸,闊二寸六分,厚五分;座高二寸六分,長四寸,厚二寸。
兩庑先賢木主定式:與十哲同。
先儒木主定式:高一尺三寸四分,闊二寸三分,厚四分;座高二寸三分,長四寸,厚二寸。
每歲春、秋仲月上丁日,緻祭,齋二日。
每歲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聖誕,緻齋,不設祭。
正殿:至聖先師孔子。
祭品:帛一,白色。
牛一,雍正元年加。
羊一,豕一,登一,铏二,簠四,簋四,笾十,豆十,酒鐏一,白磁爵三。
四配:複聖顔子,述聖子思子,宗聖曾子,亞聖孟子。
祭品:帛四,白色。
豕一,羊一,铏各一,簠二,簋二,笾八,豆八,酒鐏一,白磁爵三。
十哲:東六位:先賢闵子名損,先賢冉子名雍,先賢端木子名賜,先賢仲子名由,先賢蔔子名商,先賢有子名若。
乾隆三年升。
祭品:帛一,白色。
豕一,铏各一,簠各一,簋各一,笾各四,豆各四,豕首一,白磁爵三。
十哲:西六位:先賢冉子名耕,先賢宰子名予,先賢冉子名求,先賢言子名偃,先賢颛孫名師,先賢朱子名熹。
康熙五十一年升。
按:祭品與東六位同。
東庑:先賢蘧瑗,先賢澹台滅明,先賢原憲,先賢南宮适,先賢商瞿,先賢漆雕開,先賢司馬耕,先賢巫馬施,先賢顔辛,先賢曹恤,先賢公孫龍[1],先賢秦商,先賢顔高,先賢壤驷赤,先賢石作蜀,先賢公夏首,先賢後處,先賢奚容蒧,先賢顔祖,先賢句井疆,先賢秦祖,先賢縣成,先賢公祖句茲,先賢燕伋,先賢樂欬,先賢狄黑,先賢孔忠,先賢公西蒧,先賢顔之仆,先賢施之常,先賢申枨,先賢左丘明,先賢秦冉,先賢牧皮,先賢公都子,先賢公孫醜,先賢張載,先賢程颢,先儒公羊高,先儒孔安國,先儒毛苌,先儒高堂生,先儒鄭康成,先儒諸葛亮,先儒王通,先儒司馬光,先儒歐陽修,先儒胡安國,先儒尹焞,先儒呂祖謙,先儒蔡沈,先儒陸九淵,先儒陳淳,先儒魏了翁,先儒王栢,先儒許衡,先儒許謙,先儒吳澄,先儒王守仁,先儒薛瑄,先儒羅欽順,先儒陸隴其。
祭品:帛一,白色。
豕三,簠一,簋一,簠、簋每案一。
笾四,豆四,銅爵各一。
西庑:先賢林放,先賢宓不齊,先賢公冶長,先賢公哲哀,先賢高柴,先賢樊須,先賢商澤,先賢梁鳣,先賢冉孺,先賢伯虔,先賢冉季,先賢漆雕徒父,先賢漆雕哆,先賢公西赤,先賢任不齊,先賢公良孺,先賢公肩定,先賢鄡單,先賢罕父黑,先賢榮旂,先賢左人郢,先賢鄭國,先賢原亢,先賢廉潔,先賢叔仲會,先賢公西輿如,先賢邽巽,先賢陳亢,先賢琴張,先賢步叔乘,先賢秦非,先賢顔哙,先賢顔何,先賢縣亶,先賢樂正克,先賢萬章,先賢周敦頤,先賢程頤,先賢邵雍,先儒谷梁赤,先儒伏勝,先儒後蒼,先儒董仲舒
是日五更,文武各官俱衣朝衣,遵照《會典》,設香案,文武分班,行三跪九叩禮。
前後三日,俱蟒衣。
恭遇皇後千秋令節、元旦、長至,節儀同。
恭遇頒诏,凡诏書至,地方官員朝服,具龍亭、彩輿、儀仗、鼓樂,出郊外迎;使者捧诏書,放龍亭中,行禮,鼓樂前導,至公庭中,行禮,展讀如儀。
宣講《聖谕》。
每月朔、望,預擇寬潔公所,屆期文、武官俱至,衣蟒衣,禮生唱序班,行三跪九叩頭禮;興,退班,齊至講所。
軍民人等,環列肅聽,禮生唱:“恭請開講。
”司講禮生詣香案前,跪,恭捧《上谕》登台。
木铎老人跪,宣讀。
畢,禮生唱:“請宣講《上谕》第一條。
”宣講生按次講,畢,退。
救護 凡遇日食,前期,布香案于縣署露台,金鼓列儀門,樂人列台下,拜位列露台上,俱向日。
至期,陰陽生報:“日初虧。
”文、武官俱用朝服贊唱,行三跪九叩禮。
班首官擊鼓三聲,衆鼓齊鳴。
及報:“複圓。
”鼓聲止,各官行三跪九叩禮,畢。
月食,儀注同。
迎春 每歲立春,遵照《會典》,迎春于東郊,出土牛、儀注。
先期,塑造春牛、芒神。
前一日,各官常服,迎至縣門外,土牛向南,芒神在東,西向。
立春日,早,陳設香燭、酒果。
各官俱朝衣,行一跪三叩禮。
祭畢,舁土牛、芒神,用香亭、鼓樂前導,各官朝服後随,至東郊。
各官執彩仗,環立土牛兩旁,擊鼓。
各官環鞭土牛三,禮畢,退。
按:今有司迎春,皆前一日,朝服于東郊,迎舁土牛、芒神,安設縣治儀門外。
次日,照依立春時刻,祀芒神,即于安設原處鞭春。
又按:《月令》:“季冬之月,作土牛以送寒氣,示農耕之早晚。
”注雲:“十二月建醜為牛。
如立春在十二月望,則策牛人近前,示農早也。
在月晦及正月旦,則居中,示農平也。
在正月望,則近後,示農晚也。
”冬至後辰日,歲德方,取土桑、柘木為骨,長八尺,按八節;高四尺,按四時;尾一尺二寸,按十二時。
踏闆,陽年用衙門左扇,陰年用右扇。
牛色,以立春日日幹為頭、角、耳色;支為身色;納音為蹄、尾、肚色。
如甲子日立春,甲,木,青色;子,水,黑色;納音屬金,用白色;陽年,牛口開,尾左繳;陰年,牛口合,籠頭拘索有法。
芒神,本勾芒氏之神,為策牛人,俗呼太歲。
以立春日支為服色,如亥水日,黃衣青系腰之類,取支神受克也。
罨耳鞋褲、老少高低、鞭法,俱取立春年、日、時,并納音,祭拜,以牛頭向東。
《祝文》:惟神職司五谷,恩育三農。
今屆首春,合修祀事。
伏冀神庥廣庇,年谷順成。
尚飨! 莅任 莅任先日,緻齋于城隍廟。
淩晨,祭城隍,遂詣本縣治,祭儀門。
禮畢,俱公服,向東北謝恩,易服,受參。
到任三日後,詣學,行香。
每月朔望行香 先詣文廟,次城隍廟,次天後廟,次土地祠。
祀典 文廟 至聖先師木主定式:高二尺三寸七分,闊四寸,厚七分;座高四寸,長七寸,厚三寸;朱地金書。
四配木主定式:高一尺五寸,闊三寸二分,厚五分;座高四寸,長六寸,厚二寸八分。
十哲木主定式:高一尺四寸,闊二寸六分,厚五分;座高二寸六分,長四寸,厚二寸。
兩庑先賢木主定式:與十哲同。
先儒木主定式:高一尺三寸四分,闊二寸三分,厚四分;座高二寸三分,長四寸,厚二寸。
每歲春、秋仲月上丁日,緻祭,齋二日。
每歲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聖誕,緻齋,不設祭。
正殿:至聖先師孔子。
祭品:帛一,白色。
牛一,雍正元年加。
羊一,豕一,登一,铏二,簠四,簋四,笾十,豆十,酒鐏一,白磁爵三。
四配:複聖顔子,述聖子思子,宗聖曾子,亞聖孟子。
祭品:帛四,白色。
豕一,羊一,铏各一,簠二,簋二,笾八,豆八,酒鐏一,白磁爵三。
十哲:東六位:先賢闵子名損,先賢冉子名雍,先賢端木子名賜,先賢仲子名由,先賢蔔子名商,先賢有子名若。
乾隆三年升。
祭品:帛一,白色。
豕一,铏各一,簠各一,簋各一,笾各四,豆各四,豕首一,白磁爵三。
十哲:西六位:先賢冉子名耕,先賢宰子名予,先賢冉子名求,先賢言子名偃,先賢颛孫名師,先賢朱子名熹。
康熙五十一年升。
按:祭品與東六位同。
東庑:先賢蘧瑗,先賢澹台滅明,先賢原憲,先賢南宮适,先賢商瞿,先賢漆雕開,先賢司馬耕,先賢巫馬施,先賢顔辛,先賢曹恤,先賢公孫龍[1],先賢秦商,先賢顔高,先賢壤驷赤,先賢石作蜀,先賢公夏首,先賢後處,先賢奚容蒧,先賢顔祖,先賢句井疆,先賢秦祖,先賢縣成,先賢公祖句茲,先賢燕伋,先賢樂欬,先賢狄黑,先賢孔忠,先賢公西蒧,先賢顔之仆,先賢施之常,先賢申枨,先賢左丘明,先賢秦冉,先賢牧皮,先賢公都子,先賢公孫醜,先賢張載,先賢程颢,先儒公羊高,先儒孔安國,先儒毛苌,先儒高堂生,先儒鄭康成,先儒諸葛亮,先儒王通,先儒司馬光,先儒歐陽修,先儒胡安國,先儒尹焞,先儒呂祖謙,先儒蔡沈,先儒陸九淵,先儒陳淳,先儒魏了翁,先儒王栢,先儒許衡,先儒許謙,先儒吳澄,先儒王守仁,先儒薛瑄,先儒羅欽順,先儒陸隴其。
祭品:帛一,白色。
豕三,簠一,簋一,簠、簋每案一。
笾四,豆四,銅爵各一。
西庑:先賢林放,先賢宓不齊,先賢公冶長,先賢公哲哀,先賢高柴,先賢樊須,先賢商澤,先賢梁鳣,先賢冉孺,先賢伯虔,先賢冉季,先賢漆雕徒父,先賢漆雕哆,先賢公西赤,先賢任不齊,先賢公良孺,先賢公肩定,先賢鄡單,先賢罕父黑,先賢榮旂,先賢左人郢,先賢鄭國,先賢原亢,先賢廉潔,先賢叔仲會,先賢公西輿如,先賢邽巽,先賢陳亢,先賢琴張,先賢步叔乘,先賢秦非,先賢顔哙,先賢顔何,先賢縣亶,先賢樂正克,先賢萬章,先賢周敦頤,先賢程頤,先賢邵雍,先儒谷梁赤,先儒伏勝,先儒後蒼,先儒董仲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