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志卷之七
關燈
小
中
大
松岡往東莞石龍,渡一隻,承饷銀六錢;一自黃松岡往省,渡一隻,承饷銀四錢。
以上長行饷渡八隻,共征饷銀三兩七錢。
沙岡渡,自沙岡往灣下後海,渡一隻,原承饷銀六錢。
鄧洪惠承稅渡。
赤尾渡,自赤尾往馬草隴,渡一隻,原承饷銀四錢。
屯門渡,自屯門往大奚山白芒,渡一隻,原承饷銀六錢。
石下渡,自石下往橫岡,渡一隻,原承饷銀七錢五分。
瀝源渡,自瀝源往大步頭,渡一隻,原承饷銀四錢。
烏溪沙渡,自烏溪沙往大步頭,渡一隻,原承饷銀四錢。
隔岸萌渡,自隔岸萌往馬草隴,渡一隻,原承饷銀四錢。
茅洲田尾渡,自茅洲天後廟往對面河壆,渡一隻,原承饷銀一兩二錢。
白芒渡,自大奚山白芒往元萌,渡一隻,原承饷銀七錢五分。
以上橫水饷渡九隻,共征饷銀五兩五錢。
佛山渡,自南頭抵佛山,渡額二隻,久廢。
下步渡,自下步抵東莞,渡額二隻,久廢。
茅洲渡,自茅洲抵東莞,渡額五隻,久廢。
白石渡,《舊志》載:鄧洪儀承稅渡。
黃岡渡,《舊志》載:鄧洪儀承稅渡。
烏石渡。
圓江渡。
碧頭渡。
岡頭渡。
新田渡。
麻雀嶺渡。
羅湖渡。
塔子前渡,自歸德場抵三門亭子步頭。
以上橫水渡,共十隻,見《舊志》,姑存其名。
按:《府志》載:新安往東莞,渡饷銀一兩。
南頭來府,渡船二隻,饷銀四錢。
茅洲橫水,渡饷銀一兩。
新安往府,渡饷銀一兩。
今查新安各渡,多不相符,惟就現在具報納饷者,編列于上。
餘見《舊志》者,僅存其名。
蓋今昔興革不同,不必強合也。
梁 南門橋,在縣城南門外。
東門橋,在縣城東門外。
北埠橋,在縣城南崇鎮鋪,長石六架,明正德年修建。
廣惠橋,在崇鎮沙鋪湧下直街,舊以木架,名南頭埠橋。
嘉靖年間,參将湯克寬易以石,名廣惠橋。
乾隆丙戌年,重修,新造兩旁欄杆。
順母橋,在墩頭裡,舊傳有子分居,隔河迎母,遂購長石架橋。
大闆橋,在墩頭裡,鄉人鄭可言建。
便民橋,在下步墟。
嘉靖年間,巡檢周世奇建。
龍津橋,在歸德之西石塔下。
嚴母橋,在三都岡頭村。
福湧橋,在三都福永巡司之東,長石六架。
引龍橋,在墩頭鎮沙,兩橋相連如曲尺,又名曲尺橋。
隔岸橋,在隔岸村之右[18]。
周家村石橋,崇祯九年,知縣李玄[19]建。
天渡橋,在月岡屯蔡家圍前。
康熙二十六年,巡檢廖膺寵建。
惠民橋,在深圳。
康熙二十八年,巡檢廖膺寵建。
塘坑橋,在六都大步迳下。
石陂頭橋,在上水石陂下。
康熙五十一年,庠生廖幹仲建。
東興橋,在上水沙塘陂下。
乾隆十三年建。
蓮塘橋,在上水村右,通沙塘陂,水灌田。
松萌坑橋,在新屋村側。
黃泥窞嘴橋,在松柏萌村北。
吉慶橋,在羅坊之右。
乾隆丁亥年,廖蘊璞、監生廖尚德建。
卧波橋,在五都水牛嶺下,長石三架。
乾隆五十九年,屏山貢生鄧芝蘭、監生鄧豹變建。
屏山湧橋,在屏山村側。
利涉橋,在七都大平燕山圍側。
嘉慶七年,旌表節婦葉陳氏,同耆員葉廷珪建。
菍陂橋,在梅林村側。
嘉慶十四年,監生黃學超建。
大陂橋,在梅林村前。
嘉慶十五年,監生鄭光翰兄弟建。
聖靈橋,在月岡屯。
嘉慶辛未年,赤墈鄉人同建,夜有神火至此,因名。
五福橋,在墩頭裡。
乾隆庚子,生員梁輻等阖鄉倡修。
福隆橋,在大鵬城西北,土名黃泥潭。
嘉慶十六年,監生王廣勳建。
班鸠坑石橋,嘉慶年間,監生曾桂昭建。
水浪坑石橋,嘉慶年間,監生曾翼南建。
白石下圍石橋,往來官路。
嘉慶年間,曾恪宗建。
通市橋,在石圍塘上,乾隆庚寅年造。
社河橋,在清溪之西。
乾隆年間,耆民曾振海建。
後水沖圯。
嘉慶八年,曾振沼重建。
濟安橋,在葵湧,監生潘光大建。
集福橋,在沙灣。
乾隆丙子年,鄉民鄧登升建。
高步橋,在錦田之南。
康熙年間,鄉人建。
敬母橋,在錦田村後。
康熙四十九年,鄧俊元建。
西坑橋,在大鵬城西門外。
官坑橋,在大鵬城北,通廣惠沖衢。
乾隆三十六年,邑庠李福建。
榮蔭橋,在大鵬城東,嘉慶十年建。
登雲橋,在大鵬城西。
嘉慶二十二年,縣丞餘鳴九、守備張清亮倡建。
王母橋,一在墟東,一在墟西。
大坑橋,在大坑村前,嘉慶十二年建。
紅橋,在gui頭山上,近燕村水貝合水口。
将軍坑橋,在惠岡村後,新橋監生曾翼南建。
佛子凹橋,在白石下村前二裡,新橋監生曾桂昭建。
永興橋,在新橋村之西,鎖前溪而跨兩岸,當往來要沖,東接黃松岡、烏石岩諸路,西連雲林、茅洲諸墟。
康熙年間,監生曾橋川建。
日久傾頹。
乾隆五十年,武生曾大雄、欽賜翰林曾聯魁、貢生曾騰光、曾應中等倡捐重建。
周圍俱以白石砌之,闊三丈餘,長十丈餘,高五丈餘。
橋孔有三,上列欄杆,工程浩繁,頗為堅固。
悅安橋,在鵝公嶺村側。
嘉慶六年,平湖村監生劉文華妻張氏建。
坊表 騰蛟,在學宮。
起鳳,在學宮。
嶺南崇鎮,在南門外恩德鋪,明總兵王德化建。
嶺南重鎮,在西門外,參将方伯建。
青雲接武,在黃客埠,為舉人利仁立。
進士,在西鄉,為浙江麗水
以上長行饷渡八隻,共征饷銀三兩七錢。
沙岡渡,自沙岡往灣下後海,渡一隻,原承饷銀六錢。
鄧洪惠承稅渡。
赤尾渡,自赤尾往馬草隴,渡一隻,原承饷銀四錢。
屯門渡,自屯門往大奚山白芒,渡一隻,原承饷銀六錢。
石下渡,自石下往橫岡,渡一隻,原承饷銀七錢五分。
瀝源渡,自瀝源往大步頭,渡一隻,原承饷銀四錢。
烏溪沙渡,自烏溪沙往大步頭,渡一隻,原承饷銀四錢。
隔岸萌渡,自隔岸萌往馬草隴,渡一隻,原承饷銀四錢。
茅洲田尾渡,自茅洲天後廟往對面河壆,渡一隻,原承饷銀一兩二錢。
白芒渡,自大奚山白芒往元萌,渡一隻,原承饷銀七錢五分。
以上橫水饷渡九隻,共征饷銀五兩五錢。
佛山渡,自南頭抵佛山,渡額二隻,久廢。
下步渡,自下步抵東莞,渡額二隻,久廢。
茅洲渡,自茅洲抵東莞,渡額五隻,久廢。
白石渡,《舊志》載:鄧洪儀承稅渡。
黃岡渡,《舊志》載:鄧洪儀承稅渡。
烏石渡。
圓江渡。
碧頭渡。
岡頭渡。
新田渡。
麻雀嶺渡。
羅湖渡。
塔子前渡,自歸德場抵三門亭子步頭。
以上橫水渡,共十隻,見《舊志》,姑存其名。
按:《府志》載:新安往東莞,渡饷銀一兩。
南頭來府,渡船二隻,饷銀四錢。
茅洲橫水,渡饷銀一兩。
新安往府,渡饷銀一兩。
今查新安各渡,多不相符,惟就現在具報納饷者,編列于上。
餘見《舊志》者,僅存其名。
蓋今昔興革不同,不必強合也。
梁 南門橋,在縣城南門外。
東門橋,在縣城東門外。
北埠橋,在縣城南崇鎮鋪,長石六架,明正德年修建。
廣惠橋,在崇鎮沙鋪湧下直街,舊以木架,名南頭埠橋。
嘉靖年間,參将湯克寬易以石,名廣惠橋。
乾隆丙戌年,重修,新造兩旁欄杆。
順母橋,在墩頭裡,舊傳有子分居,隔河迎母,遂購長石架橋。
大闆橋,在墩頭裡,鄉人鄭可言建。
便民橋,在下步墟。
嘉靖年間,巡檢周世奇建。
龍津橋,在歸德之西石塔下。
嚴母橋,在三都岡頭村。
福湧橋,在三都福永巡司之東,長石六架。
引龍橋,在墩頭鎮沙,兩橋相連如曲尺,又名曲尺橋。
隔岸橋,在隔岸村之右[18]。
周家村石橋,崇祯九年,知縣李玄[19]建。
天渡橋,在月岡屯蔡家圍前。
康熙二十六年,巡檢廖膺寵建。
惠民橋,在深圳。
康熙二十八年,巡檢廖膺寵建。
塘坑橋,在六都大步迳下。
石陂頭橋,在上水石陂下。
康熙五十一年,庠生廖幹仲建。
東興橋,在上水沙塘陂下。
乾隆十三年建。
蓮塘橋,在上水村右,通沙塘陂,水灌田。
松萌坑橋,在新屋村側。
黃泥窞嘴橋,在松柏萌村北。
吉慶橋,在羅坊之右。
乾隆丁亥年,廖蘊璞、監生廖尚德建。
卧波橋,在五都水牛嶺下,長石三架。
乾隆五十九年,屏山貢生鄧芝蘭、監生鄧豹變建。
屏山湧橋,在屏山村側。
利涉橋,在七都大平燕山圍側。
嘉慶七年,旌表節婦葉陳氏,同耆員葉廷珪建。
菍陂橋,在梅林村側。
嘉慶十四年,監生黃學超建。
大陂橋,在梅林村前。
嘉慶十五年,監生鄭光翰兄弟建。
聖靈橋,在月岡屯。
嘉慶辛未年,赤墈鄉人同建,夜有神火至此,因名。
五福橋,在墩頭裡。
乾隆庚子,生員梁輻等阖鄉倡修。
福隆橋,在大鵬城西北,土名黃泥潭。
嘉慶十六年,監生王廣勳建。
班鸠坑石橋,嘉慶年間,監生曾桂昭建。
水浪坑石橋,嘉慶年間,監生曾翼南建。
白石下圍石橋,往來官路。
嘉慶年間,曾恪宗建。
通市橋,在石圍塘上,乾隆庚寅年造。
社河橋,在清溪之西。
乾隆年間,耆民曾振海建。
後水沖圯。
嘉慶八年,曾振沼重建。
濟安橋,在葵湧,監生潘光大建。
集福橋,在沙灣。
乾隆丙子年,鄉民鄧登升建。
高步橋,在錦田之南。
康熙年間,鄉人建。
敬母橋,在錦田村後。
康熙四十九年,鄧俊元建。
西坑橋,在大鵬城西門外。
官坑橋,在大鵬城北,通廣惠沖衢。
乾隆三十六年,邑庠李福建。
榮蔭橋,在大鵬城東,嘉慶十年建。
登雲橋,在大鵬城西。
嘉慶二十二年,縣丞餘鳴九、守備張清亮倡建。
王母橋,一在墟東,一在墟西。
大坑橋,在大坑村前,嘉慶十二年建。
紅橋,在gui頭山上,近燕村水貝合水口。
将軍坑橋,在惠岡村後,新橋監生曾翼南建。
佛子凹橋,在白石下村前二裡,新橋監生曾桂昭建。
永興橋,在新橋村之西,鎖前溪而跨兩岸,當往來要沖,東接黃松岡、烏石岩諸路,西連雲林、茅洲諸墟。
康熙年間,監生曾橋川建。
日久傾頹。
乾隆五十年,武生曾大雄、欽賜翰林曾聯魁、貢生曾騰光、曾應中等倡捐重建。
周圍俱以白石砌之,闊三丈餘,長十丈餘,高五丈餘。
橋孔有三,上列欄杆,工程浩繁,頗為堅固。
悅安橋,在鵝公嶺村側。
嘉慶六年,平湖村監生劉文華妻張氏建。
坊表 騰蛟,在學宮。
起鳳,在學宮。
嶺南崇鎮,在南門外恩德鋪,明總兵王德化建。
嶺南重鎮,在西門外,參将方伯建。
青雲接武,在黃客埠,為舉人利仁立。
進士,在西鄉,為浙江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