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志卷之七

關燈
從南門入,餘同社稷壇。

     先農壇,在東門外。

    雍正五年,知縣王師旦建。

    壇高二尺一寸,寬二丈五尺,神牌以木為之,高二尺四寸,寬六寸六分。

    趺座高五寸,寬九寸五分,紅漆金字,上寫“先農之神”。

    壇後正房三間,兩配房各一間,正房中間奉先農神牌,東間貯祭器、農具,西間貯藉田米谷,東配房置辦祭品,西配房令看守老農居住。

    壇之外周以缭垣,啟門南向。

    藉田四畝九分,在壇前,每年所收米粟,貯為各祭祀粢盛之用。

     邑厲壇,在北門外養濟院之右。

    萬曆元年,知縣吳大訓建。

    東西各二丈,南北如之,高二尺有奇。

     文昌廟,在東門外,文廟之左。

    乾隆五十一年,知縣李大根建。

     關帝廟,一在東門外,文廟之右。

    乾隆五十一年,知縣李大根建。

    一在縣治東北隅,正堂三間,門樓一座,其後為三義堂。

    明萬曆十二年,參将方伯、署縣事[15]王維翰重修。

    天啟元年,知縣陶學修重修。

    崇祯七年,知縣烏文明重修。

    康熙十一年,知縣李可成、東莞所千總王肇玺重修。

    乾隆四十四年,知縣高質敬重修。

    一在南門外教場演武廳之左。

    萬曆四十年,參将張萬紀建。

     天後廟,一在南山赤灣。

    永樂八年,中使張源重修。

    天順七年,兵科給事中王汝霖、行人劉泰、刑科給事中陳嘉猷、行人彭盛夫重修。

    萬曆八年至十五年[16],海防同知周希尹、知縣鄧淩雲、王維翰、梁大皞、丘體乾重修。

    順治十三年,都督張、守備張應科重修。

    乾隆初年,埠商倪重修。

    嘉慶二十二年,總督蔣、提督林、知縣孫海觀重修。

    一在西門外廠前“嶺南重鎮”坊左。

    一在城外南山鄉,每歲迎春,縣長官必至其處,因呼為春牛堂。

     城隍廟,在城西門内,神堂三間,正堂三間,大門三間。

    明萬曆元年,知縣吳大訓建。

    崇祯十五年,知縣周希曜重修。

    康熙十年,知縣李可成重修。

    嘉慶二十二年,知縣吳廷揚重修。

     名宦祠,在東門外,文廟之東,祀明兵部尚書汪鋐,巡道劉穩,海防同知周希尹,知縣吳大訓、喻燭、丘體乾,教谕施孔儉,訓導孫光祚,國朝兩廣總督孔毓珣,廣東巡撫楊宗仁,兩廣總督周有德,廣東巡撫王來任、楊文乾、朱宏祚,知縣金啟貞、丁棠發、唐若時一十七人。

     鄉賢祠,在東門外,文廟之西,祀晉孝子黃舒、明理學潘楫、工部員外郎吳預、孝子鄧師孟、義士陳讓五人。

     忠義祠,在東門外,文廟尊經閣西,祀明殉節訓導張純儒、布衣陳文豹、劉君培、馬明山、李登英五人。

     旗纛廟,在東莞所之左,已圮,今改祀于迎恩街守備公所。

     汪劉二公祠,在南門外崇鎮裡山川壇之側,祀明兵部尚書、前巡道汪鋐、巡道劉穩。

    萬曆元年,知縣吳大訓、耆民吳祚等建。

    康熙二十九年,知縣靳文谟重修。

    祠中租項及春秋祀事,俱歸十八約紳士支辦。

    汪、劉二公祀田附: 一、土名平山壟樟木墩,田一段,遞年租谷一十三石。

     一、土名坡頭壆,田大、小六丘,食種一石二鬥,遞年租谷六石七鬥。

     一、土名平山樟木,遞年租谷一石五鬥。

     一、土名下篁裡蓢尾,食種二石,遞年租谷四石五鬥。

     一、土名莘塘布袋畉,食種一石二鬥,遞年租谷六石。

     一、土名中心圍,塘一大口,連田共三十二畝。

     節孝祠,在城内永盈街。

    雍正二年,知縣□□□建。

    嘉慶十六年,知縣李維揄重修。

     黃孝子祠,祀晉孝子黃舒,在邑三都大鐘山下。

    萬曆元年,潘甲第、汪桂等建。

    買置祠前田畝,及置造渡船,收租供祭。

    其祠一座,周以牆垣。

    今圮,缺祭。

     鄧孝子祠,在邑五都大步墟側,祀明孝子鄧思孟,萬曆乙未年建。

    今圮。

     四侯祠,在邑三都雲林墟側,祀知縣曾孔志、陳谷、彭允年、李玄[17]。

    萬曆年間,潘甲第等建,買置土名蚺蛇坑中則田六畝八分供祀,糧稅入潘永昌戶,碑記尚存。

     元壇廟,在南門外新街口。

     康王廟,在城西永盈街,乾隆四十九年重修。

     五顯廟,在城内五通、迎恩二街中,乾隆五年重修。

     三界廟,在城南門外。

     北帝廟,在城東顯甯街,乾隆二十二年重修,嘉慶十三年建拱篷。

     報德祠,在縣治前聚秀街中,祀天後。

    凡知縣有功德于民者,其祿位牌悉祀于此。

    乾隆四十二年,重修。

     王巡撫祠,祀國朝廣東巡撫王來任,一在西鄉,一在沙頭墟,一在石湖墟。

    王巡撫奏請展界,疏見《藝文》。

     車元帥廟,在甜水坑,離城二十裡。

     沙岡古廟,祀天後,在沙岡海岸邊,廟前舊置有饷渡。

     沙河古廟,祀文、武二帝,在沙河洞中鑰,離城十裡。

    歲旱禱雨,必應。

     觀音廟,在大帽山下,觀音山之麓。

     水仙廟,在東門外學宮之右,寶安書院舊址。

    相傳,神,潮州人,總角能知雨旸之候,殁而鄉人立祠以祀,禱雨辄應。

    乾隆丙午、丁未,廣郡大旱,總督孫士毅自潮迎至廣,奉祀于越秀山三元宮,知縣李大根複迎居觀音閣以禱雨,果應如響。

    嘉慶四年,知縣張宗豳始捐廉立廟,遷祀于此。

    五年,知縣龔鲲複添建頭座。

     津 南頭渡,自南頭抵省城,原額三隻,每隻承饷銀五錢。

     按:《舊志》載:南頭抵省,渡原額四隻,今廢。

    南頭抵東莞,渡五隻,今複二隻。

    茅洲抵東莞,渡五隻,今廢。

    又雲:以上長河渡,輸饷。

    今撤海禁,次第興複。

    查南頭抵東莞,及茅洲抵東莞,渡業已久廢,惟南頭抵省,渡現在實存三隻。

     茅洲渡,自茅洲往省城,渡二隻,每隻承饷銀四錢。

     西鄉渡,自西鄉往東莞石龍,渡一隻,承饷銀四錢。

     黃松岡渡,一自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