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志卷之三

關燈
以為藩籬。

    ”大頭竹,可為筏。

    他如紫竹、毬竹、鳳尾竹、羅漢竹,同實異名,不可勝數,然非邑中所産,概不附載。

     藤 藤之類不一,有黃藤、白藤、沙藤、金剛藤之殊。

    惟蚺蛇藤,凡遇有蚺蛇之所,即有此藤。

    捕蛇者以藤圈牽之,蛇不敢強。

    舍此藤,則不能伏。

    俗呼為葛藤。

     冶葛,毒草也,蔓生,葉如羅勒,光而厚,一名胡蔓藤,即斷腸草,食之能殺人,其葉節節對生如蒟,俗名對面蒟。

     鳥 鹧鸪,随陽鳥也,毛色赤黑,而遍斑白點。

    天寒則口喑,暖則對啼,啼必連轉數音。

    飛必向南,日在南故也。

    早晚有霜露則不飛,飛必銜木葉以自蔽,恐霜露沾其背,聲為之啞,故性絕畏霜露。

    鳴多自呼,曰:“行不得也哥哥。

    ”聲尤凄切。

     鹌與鹑,其形相似,鹌色黑無斑,始由鼠化,終複為鼠,夏有冬無;鹑毛有斑點,始由蝦蟆、黃魚化,終以卵生,四時常有。

    今通呼為鹌鹑,性善鬥。

     畫眉,産邑之畫眉山,類黃莺而小,善鳴,好鬥,人多珍之。

     兜兜雀,其名自呼,産邑之大奚山中,出則有大風。

     豁雞,雞頭鳥喙,尾長下垂,鳴聲豁豁,性嗜蛇,能治骨節折傷。

    其哺子時,取其雛,折兩足,以蛇飼之,屢折屢複,故有奇驗。

     江鷗,在漲海中随潮上下,常以三月風至,乃還洲嶼。

    頗知風色,若群飛至岸,必有大風,海船每因此暫泊。

     獸 虎,黃色而斑,長嘯風生,百獸震恐,故為山獸之君。

    邑中諸山,往往有之。

     猴,乃猕猿之屬,能谙人性,穴處山谷中,千百為群。

    邑之伶仃山、擔杆山等處,所産最繁,俗呼馬骝。

     黃麞[9],即獐,似鹿而小,毛黃黑色,性善驚,觸物則走,飲水見影辄奔。

    道書雲:“獐鹿無魂,故動辄慞惶也。

    ”官富、大帽、馬鞍等山皆有之。

     地隴豬,似豬而小,藏山麓穴中,夜則食薯芋,獵人捕之,一身皆不能傷,惟在軟嘴處擊之則倒。

    其肉可益陰虛之症。

    山豬,即毫豬,身有棘刺,能振發以射人,頗為禾稼之害,俗名箭豬。

    獺,水獸也,一名猵獺,類青狐而小,啄尖足骈,能知水性,高下為穴,善捕魚。

    獵人于春前捕之,取其皮以為裘。

     鱗 海鳅,大者長數十丈,眼大如箕,牡蛎、蚌、螺叢生背上,峍岏如山,一名?魚。

     ?魚,大者十餘丈,嘴骨數尺,排齒如鋸,有力善鬥。

    《廣輿記》名狼藉。

    諺雲:“海鳅雖大?魚強。

    ” 鱀魚,重數百斤,嘴如豭喙,脊若鋒刃,有烏、白二種,一作。

    諺曰:“白、烏,不勞頻至,至則有風災。

    ”唐詩雲:“江豚吹浪夜還風。

    ”謂此。

    肉甚腥,不可食。

    漁人捕之以煎膏,夜照讀而不傷目。

     ?魚,圓頭縮尾,狹鱗扁身,肉厚細嫩,刺與骨皆脆,美味甘平,食之肥健益氣。

    一名鏡魚,以其形如鏡也。

    有黑、白二種,白者為良。

     ?魚,大者長二三尺,身圓皮滑,無鱗骨脆,味甘,肉多脂,性畏姜。

    若以姜拌,則味失真而臭。

     馬鲛,即馬膏?也,滑皮,尖嘴,長身,乂尾,以臘月出,至三、四月乃海魚之美者。

    語雲:“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馬膏?。

    ” 馬五,一名馬母,似鲈,鱗細而肉頗粗,為馬鲛之次,其甘美在頭。

     黃花魚,周身金鱗,頭有石,瑩潔似玉,長尺許,采于大澳海中。

    自九月至十一月,漁者暮聽其聲,用罟合圍以取,則曰打黃花。

    色白者名白花,細小者名黃花從,其膠甚美。

    語曰:“黃、白二花,味勝南嘉。

    ” 泥頂魚,大者數百斤,身長,色青黑,皮厚,人取其皮曝幹,烹食甚佳。

     石斑魚,身有斑點,其味甚美。

    又有名秤星者,身紅,滿綴小金星,與泥頂魚俱出海中水深處。

     鲚魚,至冬益肥。

    鲈魚、鱲魚,至夏益肥。

    諺曰:“寒鲚熱鲈。

    ”又曰:“熱鱲一以寒而美,一以熱而美。

    ”鱲有數種:白牙、黃腳、赤鱲、黑鱲,以白牙、黃腳為上。

    鲚,亦有紅、白二種,白者尤美,其子絕佳。

     鳣魚,類鲚而小,亦至冬而美。

     細鱗魚,似鱲而鱗細,其首尤鮮。

     魚,大者重數十斤,以仲春出,望之如黑雲,漁者合圍取之,其下堆積數十百丈。

    叉一魚,次魚飲其血複上,複刺,如是相連不斷。

    故得其一,則源源而來。

     鰽白魚,身扁如鲥,色白,鱗軟,産于季春時最盛。

     貼沙魚,一名版魚,種類不一,色有青紅、斑黑,身有長、短、大、小,鱗有粗、細,細鱗而長大者佳。

    喜貼沙上,即《爾雅》所謂比目魚也。

    一名鲽,鹹、淡水皆有之。

    《吳都賦》雲:“雙則比目,片則王餘。

    ”内有一種名七日鮮,經數日,其味不變。

    又一種口偏左,名左口,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