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志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石凹、蕨嶺、西坑、大蠔、橫萌、白芒、東湧嶺皮圍、賴屋山、吉澳、杯凹、甲飒洲。
福永司管屬村莊 水貝村、合水口、馬山頭、田寮下、福德莊、榮昌圍、上山門、下山門、沙莆村、溪頭村、碧頭村、碧頭新村、江邊村、江邊新村、德威圍、萌下村、石岡村、豪湧村、霧岡村、茅洲山、潭頭村、上頭田、西山村、上莆尾、紳川村、莆尾村、山尾村、大井頭、山尾新村、靜安圍、樓岡村、黃松岡、坑尾村、南畔村、灣尾村、橋頭村、塘下湧、瓦窯頭、田心圍、燕村、羅田村、古蹊圍、聚福圍、禾屋圍、李松萌、永安圍、西田村、上辇村、赤坎村、香園村、樓村田尾、下辇村、烏木、象嶺村、東坑莆、新村、唐家村、九江圍、慶南圍、新慶村、甲子堂、鴨仔塘、大圍、龍灣村、白沙莆、興隆村、田心村、三祝堂、周家村、盤石圍、将軍圍、塘尾圍、福安圍、大墩圍、鎮南圍、永南莊、禾倉嶺、羅群圍、山頭面、文屋圍、周屋圍、禾曲嶺、根竹圍、新橋村、上寮村、南洞村、黃莆村、龍頭村、仁居圍、永安圍、白沙村、玉勒村、長圳村、水尾圍、黃家莊、萌心村、大囦村、塘下村、東山村、壆下村、洪田村、舊産岡、新産岡、鎮龍村、新村、松柏山、苫田村、薯田村、大橋村、田寮村、大田村、壆頭岡、沙井村、衙邊村、南畔村、沙園村、後亭村、馬鞍山、菱塘村、大王山、白岡村、黃竹村、造下村、灣頭村、嶺下村、白石村、山邊村、固戍村、鄧家萌、懷德村、大步湧、沙頭村、黃田村、隔田村、橋頭村、岡頭村、岡莆村、西聯村、墩頭村、湧口村、魚湧村、公爵薮、白沙苒、巷尾村、李屋村、嘴頭村、更鼓嶺、嶽壺村、倉邊村、福永村、下莆村、東坑村、柳屋、龍溪村。
福永司管屬客籍村莊附 官田、麻莆村、塘頭圍、迳貝村、渭江村、泥岡、白坑、屋場排、羅租村、白芒村、黃金洞、黃家莊、黃田村、橫村圍、塘坑圍、石隆、水坑圍、丫坑圍、亞婆髻、龍門村、黃麻莆、苈竹塘、蔗園莆、長坑圍、草尾萌、青山下、應人石、麻冚圍、龍岡仔、龍塘圍、案山村。
按:《舊志》:邑之為鄉三,為都七,為圖五十有七,為村将及五百。
考之各都,多有舛錯。
而前後無殊者,不過十之六七。
至七都長山頭、石潭、莆林村、蓮湖一帶,數十餘村,仍入東莞;拈墩、角子頭、鑒巷圍、羊凹村等十餘處,久廢無存。
新舊異名,亦難詳辨。
現查本籍村莊五百七十有奇,客籍村莊二百七十有奇,分隸于縣丞、典史、兩巡檢屬下,特一一開載,而客籍亦附後,庶都鄙井然,無難按籍而稽矣。
【注釋】 [1]“風異附”原脫,據本志本卷正文補。
[2]“占候附”原脫,據本志本卷正文補。
[3]“九州之地域”原脫,據《周禮·地官·大司徒》補。
[4]“輿圖”原脫,據本志目錄補。
[5]“新唐書”原脫“新”“書”,據《新唐書》卷三十一《天文志》補。
[6]“其分野”原脫,據《新唐書》卷三十一《天文志》補。
[7]“東”前原衍“皆屬之則”,據《新唐書》卷三十一《天文志》删。
[8]“東南負海,為星紀”原訛“東南負海之國,皆星紀矣”,據《新唐書》卷三十一《天文志》改。
[9]“二”原訛“三”,據《後漢書》志第三《律曆下》、(宋)潛說友《鹹淳臨安志》卷十八《疆域三》、雍正《廣東通志》卷二《星野志》等各引《月令章句》改。
[10]“書”原脫,據《晉書》卷十一《天文上》補。
[11]“月令”原脫,據本志本卷目錄及正文補。
[12]“廣東”原脫,據雍正《廣東通志》卷五十一《風俗志·月令》補。
[13]“谷”原訛“禾”,據雍正《廣東通志》卷五十一《風俗志·月令》改。
[14]“芭蕉垂”原脫,據雍正《廣東通志》卷五十一《風俗志·月令》補。
[15]“奴”原訛“枝”,據雍正《廣東通志》卷五十一《風俗志·月令》改。
按,“荔奴”即荔枝奴,為龍眼别名,非荔枝。
[16]“始”原訛“益”,據雍正《廣東通志》卷五十一《風俗志·月令》改。
福永司管屬村莊 水貝村、合水口、馬山頭、田寮下、福德莊、榮昌圍、上山門、下山門、沙莆村、溪頭村、碧頭村、碧頭新村、江邊村、江邊新村、德威圍、萌下村、石岡村、豪湧村、霧岡村、茅洲山、潭頭村、上頭田、西山村、上莆尾、紳川村、莆尾村、山尾村、大井頭、山尾新村、靜安圍、樓岡村、黃松岡、坑尾村、南畔村、灣尾村、橋頭村、塘下湧、瓦窯頭、田心圍、燕村、羅田村、古蹊圍、聚福圍、禾屋圍、李松萌、永安圍、西田村、上辇村、赤坎村、香園村、樓村田尾、下辇村、烏木、象嶺村、東坑莆、新村、唐家村、九江圍、慶南圍、新慶村、甲子堂、鴨仔塘、大圍、龍灣村、白沙莆、興隆村、田心村、三祝堂、周家村、盤石圍、将軍圍、塘尾圍、福安圍、大墩圍、鎮南圍、永南莊、禾倉嶺、羅群圍、山頭面、文屋圍、周屋圍、禾曲嶺、根竹圍、新橋村、上寮村、南洞村、黃莆村、龍頭村、仁居圍、永安圍、白沙村、玉勒村、長圳村、水尾圍、黃家莊、萌心村、大囦村、塘下村、東山村、壆下村、洪田村、舊産岡、新産岡、鎮龍村、新村、松柏山、苫田村、薯田村、大橋村、田寮村、大田村、壆頭岡、沙井村、衙邊村、南畔村、沙園村、後亭村、馬鞍山、菱塘村、大王山、白岡村、黃竹村、造下村、灣頭村、嶺下村、白石村、山邊村、固戍村、鄧家萌、懷德村、大步湧、沙頭村、黃田村、隔田村、橋頭村、岡頭村、岡莆村、西聯村、墩頭村、湧口村、魚湧村、公爵薮、白沙苒、巷尾村、李屋村、嘴頭村、更鼓嶺、嶽壺村、倉邊村、福永村、下莆村、東坑村、柳屋、龍溪村。
福永司管屬客籍村莊附 官田、麻莆村、塘頭圍、迳貝村、渭江村、泥岡、白坑、屋場排、羅租村、白芒村、黃金洞、黃家莊、黃田村、橫村圍、塘坑圍、石隆、水坑圍、丫坑圍、亞婆髻、龍門村、黃麻莆、苈竹塘、蔗園莆、長坑圍、草尾萌、青山下、應人石、麻冚圍、龍岡仔、龍塘圍、案山村。
按:《舊志》:邑之為鄉三,為都七,為圖五十有七,為村将及五百。
考之各都,多有舛錯。
而前後無殊者,不過十之六七。
至七都長山頭、石潭、莆林村、蓮湖一帶,數十餘村,仍入東莞;拈墩、角子頭、鑒巷圍、羊凹村等十餘處,久廢無存。
新舊異名,亦難詳辨。
現查本籍村莊五百七十有奇,客籍村莊二百七十有奇,分隸于縣丞、典史、兩巡檢屬下,特一一開載,而客籍亦附後,庶都鄙井然,無難按籍而稽矣。
【注釋】 [1]“風異附”原脫,據本志本卷正文補。
[2]“占候附”原脫,據本志本卷正文補。
[3]“九州之地域”原脫,據《周禮·地官·大司徒》補。
[4]“輿圖”原脫,據本志目錄補。
[5]“新唐書”原脫“新”“書”,據《新唐書》卷三十一《天文志》補。
[6]“其分野”原脫,據《新唐書》卷三十一《天文志》補。
[7]“東”前原衍“皆屬之則”,據《新唐書》卷三十一《天文志》删。
[8]“東南負海,為星紀”原訛“東南負海之國,皆星紀矣”,據《新唐書》卷三十一《天文志》改。
[9]“二”原訛“三”,據《後漢書》志第三《律曆下》、(宋)潛說友《鹹淳臨安志》卷十八《疆域三》、雍正《廣東通志》卷二《星野志》等各引《月令章句》改。
[10]“書”原脫,據《晉書》卷十一《天文上》補。
[11]“月令”原脫,據本志本卷目錄及正文補。
[12]“廣東”原脫,據雍正《廣東通志》卷五十一《風俗志·月令》補。
[13]“谷”原訛“禾”,據雍正《廣東通志》卷五十一《風俗志·月令》改。
[14]“芭蕉垂”原脫,據雍正《廣東通志》卷五十一《風俗志·月令》補。
[15]“奴”原訛“枝”,據雍正《廣東通志》卷五十一《風俗志·月令》改。
按,“荔奴”即荔枝奴,為龍眼别名,非荔枝。
[16]“始”原訛“益”,據雍正《廣東通志》卷五十一《風俗志·月令》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