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新安縣志序
關燈
小
中
大
古無郡縣也,而邦國四方,莫不有志。子夏得百二十國寶書。墨子雲:“吾見百國《春秋》。”古志如此其備也。漢袁湯為陳留太守,作《耆舊傳》,褒善叙舊,以勸風俗。其事在圈稱所撰以前,是即今郡縣志之權輿矣。昔朱子甫至南康,即征郡志,論者以為知所先務,餘嘗深體此意焉。
丙子,官斯土,檢閱《舊志》。自康熙戊辰,前令靳公修纂後,迄今百數十年。其間因革損益,幾經變易矣,當議重修。旋以交卸,未果。戊寅,複任此邦,即殷然以此為念。适承憲檄,以接奉部咨應入《大清一統志》事宜,如有遺漏,造冊補送。大府即乘此纂修《廣東通志》,饬令采訪事實,以備選錄。餘奉命惟謹,而亦可藉此一新縣志,是固餘之本願也。然終以簿領殷湊,不能一手成之。爰謀之邑人士,聘吾鄉王明經崇熙為總纂,考碑碣,收圖籍,遐稽博覽,廣采兼收;因即近聞,參諸《舊志》,昔之詳者不敢略于今,今之詳者不得不加于昔,其中訛者正之,冗者汰之,缺者補之,悉舉其體例,而變通焉;事本為因義,不嫌創舉,凡山川、城郭、戶口、土田、官制、兵防,及夫庶事之廢興,舊章之沿革,百産之衰旺,人物、藝文之增踵,無不粲然具陳,而非以矜博洽也。
昔江文通論:“史之難,無出于志。”誠以志者,憲章之所系,事該而核,體正而嚴,足以信今而傳後,斯足述耳。是書之成,不惟存一方之掌故,且以備省志之取裁,并以供史館之采擇,庶使海隅遐陬,不外聲教之訖,而同登風俗之書,謂非厚幸欤!是為序。
時嘉慶二十四年己卯閏四月下浣,賜進士出身、知新安縣事、前署佛岡廳直隸同知、南州舒懋官萸房氏自識于邑署之雙柳軒。
丙子,官斯土,檢閱《舊志》。自康熙戊辰,前令靳公修纂後,迄今百數十年。其間因革損益,幾經變易矣,當議重修。旋以交卸,未果。戊寅,複任此邦,即殷然以此為念。适承憲檄,以接奉部咨應入《大清一統志》事宜,如有遺漏,造冊補送。大府即乘此纂修《廣東通志》,饬令采訪事實,以備選錄。餘奉命惟謹,而亦可藉此一新縣志,是固餘之本願也。然終以簿領殷湊,不能一手成之。爰謀之邑人士,聘吾鄉王明經崇熙為總纂,考碑碣,收圖籍,遐稽博覽,廣采兼收;因即近聞,參諸《舊志》,昔之詳者不敢略于今,今之詳者不得不加于昔,其中訛者正之,冗者汰之,缺者補之,悉舉其體例,而變通焉;事本為因義,不嫌創舉,凡山川、城郭、戶口、土田、官制、兵防,及夫庶事之廢興,舊章之沿革,百産之衰旺,人物、藝文之增踵,無不粲然具陳,而非以矜博洽也。
昔江文通論:“史之難,無出于志。”誠以志者,憲章之所系,事該而核,體正而嚴,足以信今而傳後,斯足述耳。是書之成,不惟存一方之掌故,且以備省志之取裁,并以供史館之采擇,庶使海隅遐陬,不外聲教之訖,而同登風俗之書,謂非厚幸欤!是為序。
時嘉慶二十四年己卯閏四月下浣,賜進士出身、知新安縣事、前署佛岡廳直隸同知、南州舒懋官萸房氏自識于邑署之雙柳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