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關燈
小
中
大
新安,漢博羅縣地。晉鹹和六年,置東官郡,治寶安縣。隋廢郡,屬南海。唐至德二年,改名東莞。明萬曆元年,析東莞,置新安縣。國初,省入東莞。康熙八年,複置。當分析時,縣境與東莞犬牙繡錯,其四至八到,《舊志》不能核實。廣東沿海州縣,皆抵海而止。唯新安一縣,内洋島嶼,下有居民,與他所不同。管轄市墟,又有土著、客籍之分,《舊志》亦略而不著。此縣志所以當重為編輯也。
我朝重熙累洽,政教覃敷,舉凡經政、海防、風俗、人物,久道化成,日新月盛,而記載阙如,非守土者之責欤!昔者昌黎至始興,即索圖經;朱子守南康,先征郡志,豈非為政者之先務乎!
元蒙恩節制兩粵,有重修《廣東通志》之役。于是新安舒令懋官,與邑之紳士,重輯縣志,聘西江王明經崇熙為總纂。書成,繕寫呈閱。是志于疆域、道裡、土客戶籍,以及山川、人物,了如指掌,校之《舊志》綦詳焉。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序雲:“古今言地理者,凡數十[1]家。尚古遠者,或搜古而略今;采謠俗者,多傳疑而失實。”斯編酌古征今,繁簡有法,可免于吉甫之诋诃矣。
賜進士出身、诰授光祿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禦史、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饷、加三級儀征阮元序。
嘉慶二十有三年春,宮保阮節帥設局修粵東省志,命餘總司其事。于是讨轶搜遺,各府、州、縣志悉取而寓目焉。新安舒大令适以所輯《續新安縣志》示餘,?繹數遍,竊訝其分門詳晰,取義謹嚴,迥超凡手。夫志者,與史書相表裡者也。省志既舉其綱,邑志乃詳其目。凡制度之沿革,人材之登進,以及忠孝廉節之代興,皆宜随時增收,以資考核。若曆久不加編輯,則文獻無征,觀感無自,所關非細。然則舉廢修墜,其亦守土者之責欤?
新安分自東莞,晉時曾建為郡,領海壖諸邑,宋、齊時為保安軍。《明史·地理志》注:“新安,本東莞守禦所。萬曆元年,乃置為縣。”我朝文教覃敷,薄海内外,鹹隸版圖。《一統志》所載:“新安,初省入東莞。康熙八年,複置為縣,隸廣州。”邑雖彈丸,山海錯峙,民蜑雜居,實沿海之要區也。《舊志》修于康熙戊辰,迄今已百餘年矣。舒君适宰斯土,慈惠之師,催科不事,甫下車,即留心邑志,暇則親履四境,延訪故老。而同鄉王明經崇熙,時适遊斯地,因延聘總纂,相與考訂潤色,凡山川之扼塞,财賦之盈虛,戶口之登耗,莫不胪舉備陳,使覽者如指諸掌。
《舊志》體例既乖,采訪未實,如“沿革”為全書綱領,《舊志》僅附“地理[2]”;“海防”為嶺表要務,《舊志》不列專條。況邑之疆域,東至三管筆海,西至礬石海,南至擔杆山,沙水浩漫,番彜出沒,極為險要。《新志》皆繪圖列考,八到分明。複為附籍客民,詳其氏族;洲居村落,補入“輿圖”。言邊防者,可即一隅而知嶺海全勢焉。他若“宮室志”改為“建置略”,“田賦志”省入“經政略”,“名宦”舊附“人物”,今則專列“宦迹”一門。苟非娴于史裁,曷克分類樹義如此其精且密耶!
餘與舒、王二君既同裡,又宦遊同方。舒君之力學愛民,王君之殚聞洽見,雅所素稔。今得此志而讀之,益歎其學之宏、識之大焉。昔朱紫陽甫至南康,即征郡志,蓋表微闡幽,司教者藉是以流示斯民,俾默化于法所不行、政所不及者,皆于是乎在。覽是志者,其勿以為空文也可。
賜進士出身、中憲大夫、廣東督糧道、分巡廣州府、南野盧元偉序。
【注釋】
[1]“十”原訛“千”,據(唐)李吉甫撰、(清)孫星衍校、張駒賢考證《元和郡縣志》原序改。
[2]“理”原訛“裡”,據康熙《新安縣志》卷三《地理志·沿革》改。
我朝重熙累洽,政教覃敷,舉凡經政、海防、風俗、人物,久道化成,日新月盛,而記載阙如,非守土者之責欤!昔者昌黎至始興,即索圖經;朱子守南康,先征郡志,豈非為政者之先務乎!
元蒙恩節制兩粵,有重修《廣東通志》之役。于是新安舒令懋官,與邑之紳士,重輯縣志,聘西江王明經崇熙為總纂。書成,繕寫呈閱。是志于疆域、道裡、土客戶籍,以及山川、人物,了如指掌,校之《舊志》綦詳焉。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序雲:“古今言地理者,凡數十[1]家。尚古遠者,或搜古而略今;采謠俗者,多傳疑而失實。”斯編酌古征今,繁簡有法,可免于吉甫之诋诃矣。
賜進士出身、诰授光祿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禦史、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饷、加三級儀征阮元序。
嘉慶二十有三年春,宮保阮節帥設局修粵東省志,命餘總司其事。于是讨轶搜遺,各府、州、縣志悉取而寓目焉。新安舒大令适以所輯《續新安縣志》示餘,?繹數遍,竊訝其分門詳晰,取義謹嚴,迥超凡手。夫志者,與史書相表裡者也。省志既舉其綱,邑志乃詳其目。凡制度之沿革,人材之登進,以及忠孝廉節之代興,皆宜随時增收,以資考核。若曆久不加編輯,則文獻無征,觀感無自,所關非細。然則舉廢修墜,其亦守土者之責欤?
新安分自東莞,晉時曾建為郡,領海壖諸邑,宋、齊時為保安軍。《明史·地理志》注:“新安,本東莞守禦所。萬曆元年,乃置為縣。”我朝文教覃敷,薄海内外,鹹隸版圖。《一統志》所載:“新安,初省入東莞。康熙八年,複置為縣,隸廣州。”邑雖彈丸,山海錯峙,民蜑雜居,實沿海之要區也。《舊志》修于康熙戊辰,迄今已百餘年矣。舒君适宰斯土,慈惠之師,催科不事,甫下車,即留心邑志,暇則親履四境,延訪故老。而同鄉王明經崇熙,時适遊斯地,因延聘總纂,相與考訂潤色,凡山川之扼塞,财賦之盈虛,戶口之登耗,莫不胪舉備陳,使覽者如指諸掌。
《舊志》體例既乖,采訪未實,如“沿革”為全書綱領,《舊志》僅附“地理[2]”;“海防”為嶺表要務,《舊志》不列專條。況邑之疆域,東至三管筆海,西至礬石海,南至擔杆山,沙水浩漫,番彜出沒,極為險要。《新志》皆繪圖列考,八到分明。複為附籍客民,詳其氏族;洲居村落,補入“輿圖”。言邊防者,可即一隅而知嶺海全勢焉。他若“宮室志”改為“建置略”,“田賦志”省入“經政略”,“名宦”舊附“人物”,今則專列“宦迹”一門。苟非娴于史裁,曷克分類樹義如此其精且密耶!
餘與舒、王二君既同裡,又宦遊同方。舒君之力學愛民,王君之殚聞洽見,雅所素稔。今得此志而讀之,益歎其學之宏、識之大焉。昔朱紫陽甫至南康,即征郡志,蓋表微闡幽,司教者藉是以流示斯民,俾默化于法所不行、政所不及者,皆于是乎在。覽是志者,其勿以為空文也可。
賜進士出身、中憲大夫、廣東督糧道、分巡廣州府、南野盧元偉序。
【注釋】
[1]“十”原訛“千”,據(唐)李吉甫撰、(清)孫星衍校、張駒賢考證《元和郡縣志》原序改。
[2]“理”原訛“裡”,據康熙《新安縣志》卷三《地理志·沿革》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