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績錄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節公使錢,貯米三千斛,為常平積。
奏下其法他州。
張希一,字簡翁,開封人。
仁宗時累使遼,遼人以雄州不當禁漁界河為言,希一曰:“界河之禁,起于大國統和年,今文移尚存。
”遼人詞塞。
張利一,字和叔,希一弟,知雄州。
遼人刺兩輸民為兵,民不堪其辱,利一綏來之。
有大姓舉族南徙,慕而來者至二萬。
利一發倉廩赈恤,且移牒涿州。
自是不敢複刺。
高繼勳,字紹先,亳州蒙城人,仁宗時知雄州。
契丹獵燕薊,候卒報有兵入鈔,邊州皆警。
繼勳曰:“契丹賴漢金缯,豈敢損盟好耶?”居自若。
已乃知渤海人叛契丹,行剽兩界也。
王臨,字太觀,大名成安人,雄州判官,即沿邊安撫都監。
契丹刺兩輸人為義軍,來歸者數萬。
或請遣還,臨曰:“彼歸我而遣之,必為亂,不如因而撫之。
”自是來者益多,契丹悔失計。
後知廣信軍。
餘見《宋史》本傳。
劉舜卿,字希元,開封人,神宗時知雄州。
契丹系州民獄,索之,不聽。
會有使者至,因捕取其一以相當,必得釋乃遣。
契丹兵竊關鎖,吏密以聞。
舜卿但易其門鍵,大之。
後數日,契丹牒送盜并鎖至,舜卿曰:“吾未嘗亡鎖。
”命加于門,不合,并盜還之。
敵大慚,治盜罪。
在雄六年,恩信周洽。
李格非,濟南人。
紹聖中,通判廣信軍。
有士人說禍福,出必乘車,格非遇之,叱左右收之,窮治其奸,杖而出諸境。
楊應詢,字仲謀,徽宗時為河北緣邊安撫使。
帝以歸信、容城兩縣弓手為契丹所憚,欲增為千人。
或恐生事,應詢曰:“吾欲備他盜,彼安能禁我?”卒增之。
知雄州。
朝廷多取西夏地,契丹以姻娅為言,遣吏乞還,不得,擁兵犯塞。
中外恫疑,應詢曰:“是特為虛聲吓我耳!願治兵積粟,雲有備,彼将聞風自戢。
”明年,果還兵。
郭成,知雄州,以功遷防禦使。
疏财好施,襟度豁如。
曹偕,字光道,知雄州。
議者欲廢塘泺為田,偕曰:“何承矩、李允則營此,所以累年限契丹,廢之不可。
” 王漢之,徽宗時知瀛州。
上言:“自何承矩規塘泺之地屯田,東達于海,其後又修保塞五州為堤道,備種所宜木三百萬本,此中國萬世之利也。
今寖失其道,願講行之。
”雄州歸信、容城災,兩輸戶請蠲稅,不聽。
漢之言:“雄州規小利,失大體,萬一契丹蠲之,為朝廷羞。
” 金 馬諷,字良弼,大漷陰人,歸信令。
境有河曰“八尺口”,每秋潦漲溢,害良田,諷視地高下,疏決之,其患遂息。
召為尚書省令史。
《金史》有傳。
完顔宗賢,太宗監國,為永定軍(駐今雄縣)節度使。
天德初,召入,雄州父老相率張青繩、懸明鏡于公署,老幼填門,三日乃得去。
元 王時可,至正間知歸信縣,兼管諸軍奧魯勸農事。
作《均樂亭記》。
明 楊松,洪武初為總師都督,率兵八千戍雄縣,後為燕前鋒張玉、副千戶朱能襲破其東門,敗走易陽橋,被執,不屈而死。
潘忠,以都督副楊松戍雄縣,兵敗,死之。
陳複初,建文朝靖難兵起,以禮部侍郎監軍雄縣。
李景隆敗績于白溝河,複初具朝服,南向再拜,躍馬入于河,死之。
瞿能,建文時為領軍都督,與陳複初同事,而戰功最烈,兵敗,死之。
事見《通紀》。
(以上四人,祀西門内忠孝節義祠。
舊志雲:“二、八月上戊日,由縣官緻祭。
”今圮。
) 程九鼎,括蒼人,洪武初知雄縣。
時初脫兵燹,榛莽弗治,九鼎竭力草創,百務修舉。
又具人倫鑒,如識劉觀于諸生,後卒為名臣。
祀名宦。
常毅,黎陽人,宣德間知雄縣。
廉察恭慎,勤恤民隐。
嘗修學校、新祭器。
秦纮,單縣進士,授禦史。
天順間,以言事谪雄縣。
勤明廉慎,政教并舉,境内肅然,公庭晝靜。
暇日,召集諸生,親為講解。
後忤中官,被逮于京,雄之旄倪數千人伏阙請貸,诏宥之。
祀名宦。
蕭琮,大同舉人,成化初任雄縣教谕。
心地光明,勤于啟迪,士子鹹頌之。
劉傑,泌水人,成化時知雄縣。
剛方勇略,不畏強禦。
王夢賢,字良弼,夏津舉人,宏治間知雄縣。
廉勤公正,才思敏達,政治有方,修舉廢墜,百務皆興。
祀名宦。
劉英,掖縣進士,弘治間知雄縣。
剛直明敏,慷慨敢言,禮士愛民,令行禁止,民亦稱便。
升知州。
陳言,長樂進士。
德量淵宏,制行謹厚,工書能文,至剔蠹弊、毀淫祠,尤力焉。
未久,以外艱去。
後升監察禦史。
杜珝,濰縣舉人。
沈靜簡默,勤恤民隐,人鹹愛慕之。
尋以憂去。
馬紀,字直卿,鈞州進士。
廉能勤慎,明敏公平,赈恤流亡,醫濟瘟疫,省約浮費,芟刈豪強,各得其當
奏下其法他州。
張希一,字簡翁,開封人。
仁宗時累使遼,遼人以雄州不當禁漁界河為言,希一曰:“界河之禁,起于大國統和年,今文移尚存。
”遼人詞塞。
張利一,字和叔,希一弟,知雄州。
遼人刺兩輸民為兵,民不堪其辱,利一綏來之。
有大姓舉族南徙,慕而來者至二萬。
利一發倉廩赈恤,且移牒涿州。
自是不敢複刺。
高繼勳,字紹先,亳州蒙城人,仁宗時知雄州。
契丹獵燕薊,候卒報有兵入鈔,邊州皆警。
繼勳曰:“契丹賴漢金缯,豈敢損盟好耶?”居自若。
已乃知渤海人叛契丹,行剽兩界也。
王臨,字太觀,大名成安人,雄州判官,即沿邊安撫都監。
契丹刺兩輸人為義軍,來歸者數萬。
或請遣還,臨曰:“彼歸我而遣之,必為亂,不如因而撫之。
”自是來者益多,契丹悔失計。
後知廣信軍。
餘見《宋史》本傳。
劉舜卿,字希元,開封人,神宗時知雄州。
契丹系州民獄,索之,不聽。
會有使者至,因捕取其一以相當,必得釋乃遣。
契丹兵竊關鎖,吏密以聞。
舜卿但易其門鍵,大之。
後數日,契丹牒送盜并鎖至,舜卿曰:“吾未嘗亡鎖。
”命加于門,不合,并盜還之。
敵大慚,治盜罪。
在雄六年,恩信周洽。
李格非,濟南人。
紹聖中,通判廣信軍。
有士人說禍福,出必乘車,格非遇之,叱左右收之,窮治其奸,杖而出諸境。
楊應詢,字仲謀,徽宗時為河北緣邊安撫使。
帝以歸信、容城兩縣弓手為契丹所憚,欲增為千人。
或恐生事,應詢曰:“吾欲備他盜,彼安能禁我?”卒增之。
知雄州。
朝廷多取西夏地,契丹以姻娅為言,遣吏乞還,不得,擁兵犯塞。
中外恫疑,應詢曰:“是特為虛聲吓我耳!願治兵積粟,雲有備,彼将聞風自戢。
”明年,果還兵。
郭成,知雄州,以功遷防禦使。
疏财好施,襟度豁如。
曹偕,字光道,知雄州。
議者欲廢塘泺為田,偕曰:“何承矩、李允則營此,所以累年限契丹,廢之不可。
” 王漢之,徽宗時知瀛州。
上言:“自何承矩規塘泺之地屯田,東達于海,其後又修保塞五州為堤道,備種所宜木三百萬本,此中國萬世之利也。
今寖失其道,願講行之。
”雄州歸信、容城災,兩輸戶請蠲稅,不聽。
漢之言:“雄州規小利,失大體,萬一契丹蠲之,為朝廷羞。
” 金 馬諷,字良弼,大漷陰人,歸信令。
境有河曰“八尺口”,每秋潦漲溢,害良田,諷視地高下,疏決之,其患遂息。
召為尚書省令史。
《金史》有傳。
完顔宗賢,太宗監國,為永定軍(駐今雄縣)節度使。
天德初,召入,雄州父老相率張青繩、懸明鏡于公署,老幼填門,三日乃得去。
元 王時可,至正間知歸信縣,兼管諸軍奧魯勸農事。
作《均樂亭記》。
明 楊松,洪武初為總師都督,率兵八千戍雄縣,後為燕前鋒張玉、副千戶朱能襲破其東門,敗走易陽橋,被執,不屈而死。
潘忠,以都督副楊松戍雄縣,兵敗,死之。
陳複初,建文朝靖難兵起,以禮部侍郎監軍雄縣。
李景隆敗績于白溝河,複初具朝服,南向再拜,躍馬入于河,死之。
瞿能,建文時為領軍都督,與陳複初同事,而戰功最烈,兵敗,死之。
事見《通紀》。
(以上四人,祀西門内忠孝節義祠。
舊志雲:“二、八月上戊日,由縣官緻祭。
”今圮。
) 程九鼎,括蒼人,洪武初知雄縣。
時初脫兵燹,榛莽弗治,九鼎竭力草創,百務修舉。
又具人倫鑒,如識劉觀于諸生,後卒為名臣。
祀名宦。
常毅,黎陽人,宣德間知雄縣。
廉察恭慎,勤恤民隐。
嘗修學校、新祭器。
秦纮,單縣進士,授禦史。
天順間,以言事谪雄縣。
勤明廉慎,政教并舉,境内肅然,公庭晝靜。
暇日,召集諸生,親為講解。
後忤中官,被逮于京,雄之旄倪數千人伏阙請貸,诏宥之。
祀名宦。
蕭琮,大同舉人,成化初任雄縣教谕。
心地光明,勤于啟迪,士子鹹頌之。
劉傑,泌水人,成化時知雄縣。
剛方勇略,不畏強禦。
王夢賢,字良弼,夏津舉人,宏治間知雄縣。
廉勤公正,才思敏達,政治有方,修舉廢墜,百務皆興。
祀名宦。
劉英,掖縣進士,弘治間知雄縣。
剛直明敏,慷慨敢言,禮士愛民,令行禁止,民亦稱便。
升知州。
陳言,長樂進士。
德量淵宏,制行謹厚,工書能文,至剔蠹弊、毀淫祠,尤力焉。
未久,以外艱去。
後升監察禦史。
杜珝,濰縣舉人。
沈靜簡默,勤恤民隐,人鹹愛慕之。
尋以憂去。
馬紀,字直卿,鈞州進士。
廉能勤慎,明敏公平,赈恤流亡,醫濟瘟疫,省約浮費,芟刈豪強,各得其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