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縣續志卷之八
關燈
小
中
大
陵景侯傅寬
《史記·本傳》:以魏五大夫騎将從漢王入漢中,擊項王,定齊地,封為陽陵侯,二千六百戶。
孝惠五年卒,谥為景侯。
至曾孫侯偃立三十一年,坐與淮南王謀反,國除。
索隐:陽陵屬馮翊。
按《漢書》功臣表:以高祖六年十二月封。
高陵圉侯王虞人《漢書》功臣表:以騎司馬,漢王元年從起廢邱,以都尉破田橫、龍且;追籍至東城,以将軍擊布。
侯九百戶。
魏高陵亭威侯純 《三國志·曹仁傳》:仁弟從圍南皮,斬袁譚,北征獲單于蹹頓,以前後功封高陵亭侯,邑三百戶。
建安十五年薨,谥曰威侯。
高陵亭侯陳矯 《三國志·本傳》:南陽宛人,從征漢中。
太祖崩,矯具官備禮,以皇後令策太子即位。
文帝即位,封高陵亭侯。
以下雜傳 王溫舒 《漢書·酷吏傳》:陽陵人也。
少時椎埋為奸,已而試縣亭長,數廢數為吏,以治獄至廷尉史。
事張湯,遷為禦史,督盜賊,殺傷甚多。
稍遷至廣平都尉,擇郡中豪敢往吏十餘人為爪牙,皆把其陰重罪,而縱使督盜賊,快其意所欲得。
此人雖有百罪,弗法;即有避回,夷之,亦滅宗。
以故齊趙之郊,盜不敢近廣平,廣平聲為道不拾遺。
上聞,遷為河内太守。
素居廣平時,皆知河内豪奸之家。
及往,以九月至,令郡具私馬五十匹為驿自河内至長安,部吏如居廣平時方略,捕郡中豪猾,相連坐千餘家。
上書請,大者至族,小者乃死,家盡沒入償臧。
奏行不過二日,得可,事論報,至流血十餘裡。
河内皆怪其奏,以為神速。
盡十二月,郡中無犬吠之盜。
其頗不得,失之旁郡追求。
會春,溫舒頓足歎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其好殺行威不愛人如此。
上聞之,以為能,遷為中尉。
其治複仿河内,徒請召猜禍吏與從事,河内則楊皆、麻戊,關中楊贛、成信等。
義縱為内史憚之,未敢恣治。
及縱死,張湯敗後,徙為廷尉。
而尹齊為中尉,坐法抵罪,溫舒複為中尉。
為人少文,居它惛惛不辯,至于中尉則心開。
素習關中俗,知豪惡吏,豪惡吏盡複為用。
吏苛察,淫惡少年投缿購告言奸,置陌落長以收司奸。
溫舒多谄,善事有執者;即無執,視之如奴。
有執家,雖有奸如山,弗犯;無執雖貴戚,必侵辱。
舞文巧,請下戶之猾,以動大豪。
其治中尉如此。
奸猾窮治,大氏盡糜爛獄中。
行論無出者,其爪牙吏虎而冠。
于是中尉、部中中猾以下皆伏有執者,為遊聲譽。
稱治數歲,其吏多以權貴富。
溫舒擊東越還,議有不中意,坐以法免。
是時,上方欲作通天台而未有人,溫舒請覆中尉脫,卒得數萬人作。
上悅,拜為少府,徙右内史。
治如其故,奸邪少禁。
坐法失官,複為右輔,行中尉如故操。
歲餘,會宛軍發诏征豪吏,溫舒匿其吏華成,及人有變告溫舒受員騎錢,它奸利事,罪至族,自殺。
其時兩弟及兩婚家亦各自坐它罪而族。
光祿勳徐自為曰:悲夫!夫古有三族,而王溫舒罪至同時而五族乎!溫舒死,家累千金。
田(廷)〔延〕年 《漢書·酷吏傳》:字子賓,先齊諸田也,徙陽陵。
延年以村略給事大将軍幕府霍光重之,遷為長史。
出為河東太守,選拔尹翁歸等以為爪牙,誅鋤豪強,奸邪不敢發。
以選為大司農。
會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淫亂,霍将軍憂懼,與公卿議廢之,莫敢發言。
延年按劍,廷叱群臣即日議決,語在光傳。
宣帝即位,延年以決疑定策封陽城侯。
先是,茂陵富人焦氏、賈氏以數千萬陰積貯炭葦諸下裡物。
昭帝大行時,方上事暴起,用度未辦,延年奏言:商賈或豫收方上不祥器物,冀其疾用,欲以求利,非民臣所當為。
請沒入縣官。
奏可。
富人亡财者皆怨,出錢求延年罪。
初,大司農取民牛車三萬兩為僦,載沙便橋下,送緻方上。
車值千錢,延年上簿詐增僦直車二千,凡六千萬,盜取其半。
焦、賈兩家告其事,下丞相府。
丞相議奏延年“主守盜三千萬,不道”。
霍将軍召問延年,欲為道地。
延年抵曰:本出将軍之門,蒙此爵位,無有是事。
光曰:即無事,當窮意。
禦史大夫田廣明謂太仆杜延年:春秋之義,以功覆過。
當廢昌邑王時,非田子賓之言大事不成。
今縣官出三千萬自乞之何哉?願以愚言白大将軍。
延年言之大将軍,大将軍曰:誠然,實勇士也!當發大議時,震動朝(延)〔廷〕。
光因舉手自撫心曰:使我至今病悸!謝田大夫曉大司農,通往就獄,得公議之。
田大夫使人語延年,延年曰:幸縣官寬我耳,何(而)〔面〕目入牢獄,使衆人指笑我,卒徒唾吾背乎!即閉閣獨居齋舍,偏袒持刀東西步。
數日,使者召延年詣廷尉。
聞鼓聲自刎死,國除。
丁邯 《三輔決錄》注:京兆陽陵人也。
為漢中太守,妻弟為公孫述。
邯收妻系南鄭獄,免冠徒跣,自陳诏曰:漢中太守妻乃系南鄭獄,誰得搔其背垢者?懸牛頭,賣馬脯;盜跖行,孔子語。
以邯服罪。
靜之 《續高僧傳》:姓趙,高陵人。
性樂出家,随父任蜀。
父亡,乃回心剃翦。
貞觀初,隐彭門山光化寺;又入靈岩山。
利州道禅師請入劍閣。
小時鼻塞,百方無驗,有僧令誦《般若多心經》萬遍,恰至五千,肉便落。
後遇疾苦,依前得瘥。
乃撰《諸家觀門》為一卷,要約精最,後學重之。
顯慶三年,召入西明,别立禅府。
利州本寺桂樹忽凋,胡桃自拔,佛殿無故北面仰地。
德動幽靈若此。
五年,終于西明。
回道人 《樊志》:明季,有道人訪李仙品、仙風者,造書舍不遇,書壁雲:茫茫去路三千裡,渺渺歸時一片雲。
正欲與君談妙訣,未逢知己話知音。
後書回道人題,人悉疑為純陽子。
以下鄉獻詩錄 明呂柟,河陰教谕樊渭北先生诔: 邃古淳樸,世漸澆漓。
有如先生,忠信緻知。
有積厥躬,有淑其風。
其風肆好,率人在道。
不顯賈店,先生賈店人,千年斯考。
習靜寺詩 此僧住在泾河濆,寺有長松拂白雲。
月下常招讀易客,水邊曾著定心文。
打魔半夜金山響,禮佛西天蓮座分。
鄉縣諸生亦習靜,鳥啼花落不相聞。
鹿苑道中詩 八月悲秋野樹凋,獨雲孤雨漢陵高。
鹿台日夕重回首,萬古興亡一羽毛。
自高陵趨渭南留别縣學諸公于交口詩 去路直如弦,常行恃此天。
全無溫飽意,實有闾閻憐。
雪霁南山出,雲開渭日懸。
諸公奚笑我?免使負前賢。
國朝馬雲龍魏公祠志感詩 偶曆舊遊地,怆涼不勝愁。
台荒鞠茂草,垣敗一墟丘。
古樹鳴啼鳥,清醑喚酒籌。
當年共事者,相命在千秋。
吳用光次呂泾野先生登河東書院書樓韻 谪臣無事獨尋幽,登眺河東書院樓。
深想龍潛千壑底,遙思鳳集萬山頭。
酒憑李白裁新調,筆借江淹賦早秋。
雁帶長安音信到,輕肥衣馬滿皇洲。
次呂泾野先生觀水車韻詩 疊疊晶飛點點光,辘轳聲裡根銀床。
直教玉女珠成淚,誰羨金人露作漿。
勢欲淩山高浪激,澤能膏野曲流長。
迩來抱甕人何往,古道迢迢滞一方。
于昌蔭邑侯滕梅羹喜雨詩 享帝東郊古道希,西方彼美盼依稀。
兒童竹馬千村舞,雨露桑麻萬竈祈。
果是商霖歌雨粟,何曾豳土歎無衣。
随車霡霂誰呼應,渭樹春天日日肥。
四郊春雨果滂沱,昨夜騎龍意若何?範叔車來雲已暮,蘇公亭喜未為多。
河陽露滴花枝動,單父琴彈天霁歌。
漸見隴頭翻麥浪,千家萬戶共婆娑。
趙曰睿鹿原碧繞詩 鹿台峨峨氣峥嵘,四望高原畫裡行。
綠野迎風浮細浪,翠林隐日動空明。
河聲近繞台前度,嶽色遙來掌上平。
漫道辋川多勝迹,丹青摩诘總關情。
渭水秋風詩 鹿苑霜高渭水寒,金風飒飒過平灘。
沙飛蘆岸搖光白,波映楓林落影丹。
萬裡秋聲随雁陣,一川素氣繞漁船。
為言作賦淩雲客,憑眺重登宋玉壇。
史明渭水秋風詩 蒼蒼秋水映蒹葭,渭北風高雁陣斜。
日近長安猶問渡,舟臨原野好停車。
坐看霜葉疑花錦,憑吊夕陽泛彩霞。
為問非熊當日事,拟将垂釣漢江槎。
鹿原碧繞詩 關中靈氣結層台,臨眺高原翠作堆。
泾渭夾流将碧繞,終骊遙對送青來。
波連綠野春光遠,煙鎖平林曙色開。
勝地丹青描不就,騷人複作畫圖猜。
陳維甯登三陽寺浮圖詩 荒寺浮圖接太空,登臨平步襲天風。
南山西望連秦塞,渭水東流繞漢宮。
百裡瘡痍何日起,五渠淤遏幾時通。
古今憑吊多慷慨,翹首聲聞達帝聰。
劉夏鼎秋日雨中宿新開渡憶長安諸君子詩 碧雲深鎖萬山幽,入望青門草樹秋。
幾陣西風吹短夢,數行北雁帶離愁。
野禽有意留行辔,村酒無情倦倚樓。
每憶同心李杜客,遙知談劍話封侯。
樊景顔村南道中詩 攬辔村南日已西,煙籠翠柳晚鴉低。
暖風薰草黏天碧,孤雁連雲貼水飛。
橫笛牧童牛背去,荷薪樵子鹿原歸。
尋詩直到梅花下,猶□餘香帶馬蹄。
隆昌夜月詩 斜陽古寺枕溪邊,林下僧歸袖紫煙。
更喜一輪塔頂月,清輝夜夜照諸天。
附知縣丁應松隆昌夜月詩 蒼蒼林木護隆昌,塔湧香花見妙莊。
夜靜疏鐘催月起,天高清梵入雲長。
尋詩客至參蓮座,乞食僧歸款竹房。
撫景直疑塵世隔,琉璃交映白毫光。
鹿原碧繞詩 鹿原形勝占秦雄,二水溶溶浸碧空。
漁唱不離煙霭外,人家長在畫圖中。
青橫遠岫看逾好,綠滿平疇望不窮。
策杖登臨多古意,豈須鲈鲙憶江東。
渭水秋風詩 西風飒飒渭濱秋,衰草凄迷古渡頭。
萬片魚鱗銜晚照,一行雁字落寒流。
工愁有客吟應苦,遁迹何人釣未收。
憑眺不禁增感慨,荻花楓葉兩悠悠。
教谕蔡宜中春日都中懷鄉兼憶高陵詩 久做長安客,淹留未得歸。
天家多雨露,寒士沐光輝。
戀阙心常切,懷鄉意怅違。
春風桃李發,渭北正芳菲。
明李喬侖《言路當通疏》先生著作散佚,彈魏閹一疏,載之本傳,續又搜得此篇,敬存于此。
臣遭權奸荼毒,跧伏四載餘。
每與山中倪叟歌詠聖天子鋤奸除逆,如昏忽旦,且用人理财,籌邊察吏,嘉與天下維新,真堯舜不世出之主也。
及蒙恩環召,複入言班,且喜得附師濟諸臣瀝肝披膽,共佐唐虞之治。
讀邸報,則惟别衙門條陳事務而谏章漸稀,或亦習套條上兵馬、錢糧、吏治、民生已耳。
從來言官以糾彈大奸為職,以條陳時事為戒。
蓋兵馬、錢糧、吏治、民生,外有督撫按,内有九卿巡視科道,各司稽查之責者。
如果貓鼠同眠,言官再議其後,而何故先掣其肘。
言官伏思,以為不言之而無辭于言責,危言之而又嫌于植黨。
且懲往者谏臣章允儒、房可壯、瞿式耜等,甫脫鼎镬之餘,新列鹓鹭之班,出言過激總為國家,乃累累斥去。
春明迄今,尚無睹天日時也。
人見谔谔受過,容容多福,故
孝惠五年卒,谥為景侯。
至曾孫侯偃立三十一年,坐與淮南王謀反,國除。
索隐:陽陵屬馮翊。
按《漢書》功臣表:以高祖六年十二月封。
高陵圉侯王虞人《漢書》功臣表:以騎司馬,漢王元年從起廢邱,以都尉破田橫、龍且;追籍至東城,以将軍擊布。
侯九百戶。
魏高陵亭威侯純 《三國志·曹仁傳》:仁弟從圍南皮,斬袁譚,北征獲單于蹹頓,以前後功封高陵亭侯,邑三百戶。
建安十五年薨,谥曰威侯。
高陵亭侯陳矯 《三國志·本傳》:南陽宛人,從征漢中。
太祖崩,矯具官備禮,以皇後令策太子即位。
文帝即位,封高陵亭侯。
以下雜傳 王溫舒 《漢書·酷吏傳》:陽陵人也。
少時椎埋為奸,已而試縣亭長,數廢數為吏,以治獄至廷尉史。
事張湯,遷為禦史,督盜賊,殺傷甚多。
稍遷至廣平都尉,擇郡中豪敢往吏十餘人為爪牙,皆把其陰重罪,而縱使督盜賊,快其意所欲得。
此人雖有百罪,弗法;即有避回,夷之,亦滅宗。
以故齊趙之郊,盜不敢近廣平,廣平聲為道不拾遺。
上聞,遷為河内太守。
素居廣平時,皆知河内豪奸之家。
及往,以九月至,令郡具私馬五十匹為驿自河内至長安,部吏如居廣平時方略,捕郡中豪猾,相連坐千餘家。
上書請,大者至族,小者乃死,家盡沒入償臧。
奏行不過二日,得可,事論報,至流血十餘裡。
河内皆怪其奏,以為神速。
盡十二月,郡中無犬吠之盜。
其頗不得,失之旁郡追求。
會春,溫舒頓足歎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其好殺行威不愛人如此。
上聞之,以為能,遷為中尉。
其治複仿河内,徒請召猜禍吏與從事,河内則楊皆、麻戊,關中楊贛、成信等。
義縱為内史憚之,未敢恣治。
及縱死,張湯敗後,徙為廷尉。
而尹齊為中尉,坐法抵罪,溫舒複為中尉。
為人少文,居它惛惛不辯,至于中尉則心開。
素習關中俗,知豪惡吏,豪惡吏盡複為用。
吏苛察,淫惡少年投缿購告言奸,置陌落長以收司奸。
溫舒多谄,善事有執者;即無執,視之如奴。
有執家,雖有奸如山,弗犯;無執雖貴戚,必侵辱。
舞文巧,請下戶之猾,以動大豪。
其治中尉如此。
奸猾窮治,大氏盡糜爛獄中。
行論無出者,其爪牙吏虎而冠。
于是中尉、部中中猾以下皆伏有執者,為遊聲譽。
稱治數歲,其吏多以權貴富。
溫舒擊東越還,議有不中意,坐以法免。
是時,上方欲作通天台而未有人,溫舒請覆中尉脫,卒得數萬人作。
上悅,拜為少府,徙右内史。
治如其故,奸邪少禁。
坐法失官,複為右輔,行中尉如故操。
歲餘,會宛軍發诏征豪吏,溫舒匿其吏華成,及人有變告溫舒受員騎錢,它奸利事,罪至族,自殺。
其時兩弟及兩婚家亦各自坐它罪而族。
光祿勳徐自為曰:悲夫!夫古有三族,而王溫舒罪至同時而五族乎!溫舒死,家累千金。
田(廷)〔延〕年 《漢書·酷吏傳》:字子賓,先齊諸田也,徙陽陵。
延年以村略給事大将軍幕府霍光重之,遷為長史。
出為河東太守,選拔尹翁歸等以為爪牙,誅鋤豪強,奸邪不敢發。
以選為大司農。
會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淫亂,霍将軍憂懼,與公卿議廢之,莫敢發言。
延年按劍,廷叱群臣即日議決,語在光傳。
宣帝即位,延年以決疑定策封陽城侯。
先是,茂陵富人焦氏、賈氏以數千萬陰積貯炭葦諸下裡物。
昭帝大行時,方上事暴起,用度未辦,延年奏言:商賈或豫收方上不祥器物,冀其疾用,欲以求利,非民臣所當為。
請沒入縣官。
奏可。
富人亡财者皆怨,出錢求延年罪。
初,大司農取民牛車三萬兩為僦,載沙便橋下,送緻方上。
車值千錢,延年上簿詐增僦直車二千,凡六千萬,盜取其半。
焦、賈兩家告其事,下丞相府。
丞相議奏延年“主守盜三千萬,不道”。
霍将軍召問延年,欲為道地。
延年抵曰:本出将軍之門,蒙此爵位,無有是事。
光曰:即無事,當窮意。
禦史大夫田廣明謂太仆杜延年:春秋之義,以功覆過。
當廢昌邑王時,非田子賓之言大事不成。
今縣官出三千萬自乞之何哉?願以愚言白大将軍。
延年言之大将軍,大将軍曰:誠然,實勇士也!當發大議時,震動朝(延)〔廷〕。
光因舉手自撫心曰:使我至今病悸!謝田大夫曉大司農,通往就獄,得公議之。
田大夫使人語延年,延年曰:幸縣官寬我耳,何(而)〔面〕目入牢獄,使衆人指笑我,卒徒唾吾背乎!即閉閣獨居齋舍,偏袒持刀東西步。
數日,使者召延年詣廷尉。
聞鼓聲自刎死,國除。
丁邯 《三輔決錄》注:京兆陽陵人也。
為漢中太守,妻弟為公孫述。
邯收妻系南鄭獄,免冠徒跣,自陳诏曰:漢中太守妻乃系南鄭獄,誰得搔其背垢者?懸牛頭,賣馬脯;盜跖行,孔子語。
以邯服罪。
靜之 《續高僧傳》:姓趙,高陵人。
性樂出家,随父任蜀。
父亡,乃回心剃翦。
貞觀初,隐彭門山光化寺;又入靈岩山。
利州道禅師請入劍閣。
小時鼻塞,百方無驗,有僧令誦《般若多心經》萬遍,恰至五千,肉便落。
後遇疾苦,依前得瘥。
乃撰《諸家觀門》為一卷,要約精最,後學重之。
顯慶三年,召入西明,别立禅府。
利州本寺桂樹忽凋,胡桃自拔,佛殿無故北面仰地。
德動幽靈若此。
五年,終于西明。
回道人 《樊志》:明季,有道人訪李仙品、仙風者,造書舍不遇,書壁雲:茫茫去路三千裡,渺渺歸時一片雲。
正欲與君談妙訣,未逢知己話知音。
後書回道人題,人悉疑為純陽子。
以下鄉獻詩錄 明呂柟,河陰教谕樊渭北先生诔: 邃古淳樸,世漸澆漓。
有如先生,忠信緻知。
有積厥躬,有淑其風。
其風肆好,率人在道。
不顯賈店,先生賈店人,千年斯考。
習靜寺詩 此僧住在泾河濆,寺有長松拂白雲。
月下常招讀易客,水邊曾著定心文。
打魔半夜金山響,禮佛西天蓮座分。
鄉縣諸生亦習靜,鳥啼花落不相聞。
鹿苑道中詩 八月悲秋野樹凋,獨雲孤雨漢陵高。
鹿台日夕重回首,萬古興亡一羽毛。
自高陵趨渭南留别縣學諸公于交口詩 去路直如弦,常行恃此天。
全無溫飽意,實有闾閻憐。
雪霁南山出,雲開渭日懸。
諸公奚笑我?免使負前賢。
國朝馬雲龍魏公祠志感詩 偶曆舊遊地,怆涼不勝愁。
台荒鞠茂草,垣敗一墟丘。
古樹鳴啼鳥,清醑喚酒籌。
當年共事者,相命在千秋。
吳用光次呂泾野先生登河東書院書樓韻 谪臣無事獨尋幽,登眺河東書院樓。
深想龍潛千壑底,遙思鳳集萬山頭。
酒憑李白裁新調,筆借江淹賦早秋。
雁帶長安音信到,輕肥衣馬滿皇洲。
次呂泾野先生觀水車韻詩 疊疊晶飛點點光,辘轳聲裡根銀床。
直教玉女珠成淚,誰羨金人露作漿。
勢欲淩山高浪激,澤能膏野曲流長。
迩來抱甕人何往,古道迢迢滞一方。
于昌蔭邑侯滕梅羹喜雨詩 享帝東郊古道希,西方彼美盼依稀。
兒童竹馬千村舞,雨露桑麻萬竈祈。
果是商霖歌雨粟,何曾豳土歎無衣。
随車霡霂誰呼應,渭樹春天日日肥。
四郊春雨果滂沱,昨夜騎龍意若何?範叔車來雲已暮,蘇公亭喜未為多。
河陽露滴花枝動,單父琴彈天霁歌。
漸見隴頭翻麥浪,千家萬戶共婆娑。
趙曰睿鹿原碧繞詩 鹿台峨峨氣峥嵘,四望高原畫裡行。
綠野迎風浮細浪,翠林隐日動空明。
河聲近繞台前度,嶽色遙來掌上平。
漫道辋川多勝迹,丹青摩诘總關情。
渭水秋風詩 鹿苑霜高渭水寒,金風飒飒過平灘。
沙飛蘆岸搖光白,波映楓林落影丹。
萬裡秋聲随雁陣,一川素氣繞漁船。
為言作賦淩雲客,憑眺重登宋玉壇。
史明渭水秋風詩 蒼蒼秋水映蒹葭,渭北風高雁陣斜。
日近長安猶問渡,舟臨原野好停車。
坐看霜葉疑花錦,憑吊夕陽泛彩霞。
為問非熊當日事,拟将垂釣漢江槎。
鹿原碧繞詩 關中靈氣結層台,臨眺高原翠作堆。
泾渭夾流将碧繞,終骊遙對送青來。
波連綠野春光遠,煙鎖平林曙色開。
勝地丹青描不就,騷人複作畫圖猜。
陳維甯登三陽寺浮圖詩 荒寺浮圖接太空,登臨平步襲天風。
南山西望連秦塞,渭水東流繞漢宮。
百裡瘡痍何日起,五渠淤遏幾時通。
古今憑吊多慷慨,翹首聲聞達帝聰。
劉夏鼎秋日雨中宿新開渡憶長安諸君子詩 碧雲深鎖萬山幽,入望青門草樹秋。
幾陣西風吹短夢,數行北雁帶離愁。
野禽有意留行辔,村酒無情倦倚樓。
每憶同心李杜客,遙知談劍話封侯。
樊景顔村南道中詩 攬辔村南日已西,煙籠翠柳晚鴉低。
暖風薰草黏天碧,孤雁連雲貼水飛。
橫笛牧童牛背去,荷薪樵子鹿原歸。
尋詩直到梅花下,猶□餘香帶馬蹄。
隆昌夜月詩 斜陽古寺枕溪邊,林下僧歸袖紫煙。
更喜一輪塔頂月,清輝夜夜照諸天。
附知縣丁應松隆昌夜月詩 蒼蒼林木護隆昌,塔湧香花見妙莊。
夜靜疏鐘催月起,天高清梵入雲長。
尋詩客至參蓮座,乞食僧歸款竹房。
撫景直疑塵世隔,琉璃交映白毫光。
鹿原碧繞詩 鹿原形勝占秦雄,二水溶溶浸碧空。
漁唱不離煙霭外,人家長在畫圖中。
青橫遠岫看逾好,綠滿平疇望不窮。
策杖登臨多古意,豈須鲈鲙憶江東。
渭水秋風詩 西風飒飒渭濱秋,衰草凄迷古渡頭。
萬片魚鱗銜晚照,一行雁字落寒流。
工愁有客吟應苦,遁迹何人釣未收。
憑眺不禁增感慨,荻花楓葉兩悠悠。
教谕蔡宜中春日都中懷鄉兼憶高陵詩 久做長安客,淹留未得歸。
天家多雨露,寒士沐光輝。
戀阙心常切,懷鄉意怅違。
春風桃李發,渭北正芳菲。
明李喬侖《言路當通疏》先生著作散佚,彈魏閹一疏,載之本傳,續又搜得此篇,敬存于此。
臣遭權奸荼毒,跧伏四載餘。
每與山中倪叟歌詠聖天子鋤奸除逆,如昏忽旦,且用人理财,籌邊察吏,嘉與天下維新,真堯舜不世出之主也。
及蒙恩環召,複入言班,且喜得附師濟諸臣瀝肝披膽,共佐唐虞之治。
讀邸報,則惟别衙門條陳事務而谏章漸稀,或亦習套條上兵馬、錢糧、吏治、民生已耳。
從來言官以糾彈大奸為職,以條陳時事為戒。
蓋兵馬、錢糧、吏治、民生,外有督撫按,内有九卿巡視科道,各司稽查之責者。
如果貓鼠同眠,言官再議其後,而何故先掣其肘。
言官伏思,以為不言之而無辭于言責,危言之而又嫌于植黨。
且懲往者谏臣章允儒、房可壯、瞿式耜等,甫脫鼎镬之餘,新列鹓鹭之班,出言過激總為國家,乃累累斥去。
春明迄今,尚無睹天日時也。
人見谔谔受過,容容多福,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