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縣續志卷之八

關燈
知縣程維雍重修邑人白遇道編纂 綴錄 禮著《雜記》,官命拾遺,漢唐已來彰已。

    豈惟謂情迹殊雜,難為條品,無亦以事無巨細,人無古今,缺漏之免,往往其難志之大凡,略備前編。

    至如星日霜露之變,天時人事之異,饑馑兵革之故,金石全缺之迹,與夫封爵之所列,監戒之所昭,固古今得失之林也。

    事系斯土,安可缺如?推之文人碩士,迹往風微,而片羽“吉光,尚留人世,非必郗诜之桂枝昆玉,亦或陶侃之竹頭木屑也。

    備錄而存之,以為論世知人之助”。

    述綴錄第十。

     漢章帝建初七年十月癸醜,幸長安,祠高廟,遂有事十一陵。

    遣使者祠太上皇于萬年,進幸槐裡,東至高陵,造舟于泾而還。

    所幸辄會郡縣吏人勞,使作樂。

    《章帝紀》。

     以下紀事 和帝永光三年十月癸未,行幸長安。

    十一月癸卯,祠高廟,遂有事十一陵。

    《和帝紀》 順帝永和二年十月,幸長安。

    十一月祠高廟,遂有事十一陵。

    《順帝紀》 永和五年秋,西羌為寇,至三輔園陵。

    《五行志》 永和六年,唐羌三千餘騎,燒園陵。

    《西羌傳》 桓帝延熹三年十月,幸長安。

    十一月庚子,有事十一陵。

    《桓帝紀》 晉懷帝永嘉六年,疋與胡彭、蕩仲結為兄弟。

    旋至渭橋,襲蕩仲,殺之。

    《賈疋傳》 唐高祖武德七年十月,幸樓觀,以太牢祭隋文帝陵。

    十二月丁卯,幸龍躍宮。

    戊辰,校獵于高陵。

    《冊府元龜》 武德八年十月辛巳,幸周氏陂,校獵于北原。

    壬午,如龍躍宮。

    《高祖紀》 武德九年,颉利自将十萬襲武功,京師戒嚴,攻高陵。

    尉遲敬德與戰泾陽,獲俟斤烏沒啜,斬首千餘級。

    颉利遣謀臣執失思力入朝,以觇我帝,不如禮,遣之。

    乃馳幸渭上,與可汗隔水語,且責其負約。

    俄而衆大至,虜大駭,請和,許之。

    《突厥傳》 太宗貞觀四年十二月甲辰,狩于鹿苑,見野人多藍褛,遣侍中王珪赈賜貧人。

    《冊府元龜》 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十二月,命十道采訪使舉賢。

    刺史、縣令以京兆府高陵令裴回等聞,上降書宣慰,賜刺史帛八十匹,縣令五十匹。

    敕曰:“卿等如能用心副朕所委,今茲歲會風政有歸,是用激揚以勵清操。

    ”《冊府元龜》 代宗永泰元年,懷恩說吐蕃、回纥、黨項、羌、渾剌奴等三十萬掠泾、邠,蹂鳳翔,入醴泉、奉天,京師大震。

    于是帝命李忠臣屯東渭橋。

    《郭子儀傳》 德宗興元元年,汝鄭應援使劉德信在汝州聞難,引兵入援,與泚衆戰于見子陵,破之。

    以東渭橋有轉輸積粟,進屯東渭橋。

    《通鑒》 帝出奉天,有诏召晟,拜神策行營節度使,進臨渭北,壁東渭橋。

    《李晟傳》 晟聞上幸奉天,引兵出飛狐道,晝夜兼行自蒲津濟,軍于東渭橋。

    《通鑒》 僖宗中和元年,巢入宮自稱大齊皇帝,改元金統。

    巢将砀山朱溫屯東渭橋。

    《綱目》 昭宗天複二年二月戊寅,上以久駐三原,乃議東歸。

    遂取高陵、栎陽、左馮翊入于蒲津。

    《編遺錄》 元順宗至正二十六年初,李思齊與察罕帖木兒同起義兵,齒位相等。

    及是提拓總其兵,思齊不能平,而張良弼遂首拒命。

    孔興、脫烈伯等亦皆恃功懷異,請别為一軍,莫肯統屬,釁隙遂成。

    擴廓遣關保虎林赤以兵西擊良弼于鹿台,思齊與脫烈伯、孔興等皆與良弼合。

    《宋元通鑒》 明洪武二年,徐達克同州,趨鹿台。

    時奉元為都省,而平章李思齊據鳳翔,張思道與孔興、脫烈伯據鹿台,各有重兵以衛奉元。

    而思道等聞達兵至,三日遁。

    達遂進,渡泾、渭至三陵坡。

    明日,師進奉元,秦民大悅。

    《中山王世家》。

     達師之至鹿台也,元陝西行省平章哈麻圖棄奉元,走盩厔,為民兵所殺。

    《紀事本末》 崇(貞)〔祯〕七年,左光先擊李自成于高陵、富平間,斬首四百餘級。

    《明史》 國朝鹹豐十年秋八月,臨潼楊生華以直見年滋事,脅糾鄉民執械拒捕,縣東鄉震恐逃徙,數月乃定。

     同治元年四月初旬,發逆由子午谷竄出,盤踞殷家衛數日。

    東竄犯藍田,擾華州,旋陷渭南。

    渭南鄉鎮漢、回各有民團,賊不克,渡河複入南山。

    回蓄志久,藉團與漢民構釁。

    泾陽張文毅公芾單騎馳油房街和解,遇害。

    回逆即于倉渡起事,泾原高臨之回均執器仗赴約而東,而亂成矣。

    先是三月二十日後,知縣梁書麟奉劄防河,覓縣中遊手廿名,日給百錢,于二十五日帶往交口河幹。

    是夕五更,望河東數處火起,踉跄而歸,城守汛官蘇某揚言賊已過河。

    居民、鋪戶聞信争逃性命,驚擾半日,探馬回知系訛言,人心稍定。

    午後,突有回民飛馬縣街,聲稱賊從東南卷地而來,居民震驚,倉皇之狀較辰間更甚。

    縣官緊閉城門,不放出入。

    頃探馬回又言無事,城門始開,市肆如常。

    而兩次謠言惑衆之人不複究诘,亦不複募勇衛城,團練保鄉。

    鄉人好義者各自聯伍,每團多者千餘人,少亦數百,軍火全無,器仗不備。

    人持耰鋤棘矜,家備糗糧(奨)〔漿〕水,倉猝集事,漫無紀律,以為以衆待寡,氣吞逆虜,而不知劫運之乘也。

    五月十二日,回逆大股渡交口河。

    十三日黎明,焚掠東鄉一帶,四鄉團練馳至邀擊,賊佯北退至縣南。

    十四日,民團齊集上院堡,午後賊從縣南沖出,民團接戰大潰,死者無算。

    逆即直進縣城焚殺,教谕殉節,知縣被擄,汛官從逆,訓導不知所終。

    十五日,三原舉人王襄帶團至上院堡與賊交鋒,沒于陣,全軍敗績。

    典史吳勳遇害通遠門内。

    賊至,是據縣城。

    日出焚掠,境内房屋廟宇無複瓦存,居民各自逃生,不能逃者任賊屠裂而已。

     二年九月,欽差大臣多隆阿由東路進剿,收複縣城,蕩平十三村,直搗泾陽賊巢,賊始西遁。

     三年,清查戶口,縣戶絕者四千二十有八,男女死亡者三萬二千一百九十有一,惟通遠坊一村無恙。

     四年正月十三日,回逆轉竄泾河渡,縣城戒嚴。

    二月,賊西遁。

     五年六月,回逆突至縣境,疊次撲城。

    知縣陸堃帶民勇出城,擊走之。

    十月,撚逆竄擾渭河以南,渭北安堵。

    十二月初六日,賊騎凫渭過,大肆屠掠,縣東居民複逃。

     七年正月,回賊由永樂鎮竄擾至縣,遊弋城下,知縣曹琛督率團勇堵禦,城得保全。

     九年正月十五日黎明,賊騎數十逼臨城下。

    知縣洪敬夫協同轉運局王總兵萬年帶團出擊。

    十六七兩日,剛字營來會剿,賊遁。

    二月十五日,賊複由交口闌入縣境,午後分擾縣西北境。

    三更,麇集距河門外順城堡,縱火焚燒,旋來撲城。

    漢中鎮武字營适到,轟擊移時,賊向西敗逸。

    十六日午後,賊又來撲東城,城上開炮,斃賊甚多,賊始遁去。

     以下祥異 東周赧王七年、秦武王三年,渭水赤者三日。

    《秦本紀》。

     漢武帝元鼎三年正月戊子,陽陵園火。

    《漢書·武帝本紀》 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年,關中饑,人相食。

    《光武本紀》 和帝延光元年八月戊子,陽陵園寝殿火。

    《後漢書·五行志》 獻帝興平二年秋七月,三輔大旱。

    自四月至于是月是歲,谷一斛五十萬,豆、麥一斛二十萬,人相食啖,白骨積。

    九月,桑複生椹,人得以食。

    《獻帝本紀》 苻秦苻堅建元十二年,高陵縣民穿井,得大龜二尺六寸,背文負八卦古字。

    堅以石為池養之。

    十六年而死,取其骨以問吉兇,名為“客龜”。

    大蔔佐高夢客龜言:我将歸江南,不遇,死于秦。

    曾于夢中自解曰:龜三萬六千歲而終,終必亡國之征也。

    為謝元破于淮淝,自缢新城浮圖中。

    秦祚因而淪矣。

    申頻《秦書》,見《水經注》,又見《異苑》。

     宋真宗乾興元年十一月,高陵縣嘉禾合穗。

    《五行志》 高宗紹興十二年十二月,泾、渭、灞、浐皆竭。

    《五行志》 金宣宗興定二年五月,秦陝狼害人。

    《五行志》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六月,陝西大雨,渭水河溢,損民廬舍。

    《五行志》 順帝元統元年六月,泾河大溢。

    《五行志》 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陝西地震,西安尤甚。

    或地裂泉湧,或城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河渭泛溢。

    《續通考》 隆慶二年四月,西安府地震如雷,灰塵蔽天,垣屋欹側。

    高陵、泾陽、鹹陽,城無完室,人畜死傷甚多。

    《續文獻通考》 崇(貞)〔祯〕十一年六月,蝗從東來傷稼,野無青草。

    十二年五月,複蝗,谷糜。

    三種三食,十室九空。

    至十三年七月,尚未種谷,人以荞〔麥〕杆、榆皮為食。

    十四年春,鬥麥二兩,鬥米三兩,谷皮升百錢,麥麸斤百錢。

    人相食,餓殍盈野。

    陳欽儒《義冢記》 國朝光緒三年夏六月,大雨如注,平地水深三尺,田苗盡沒。

    是秋,無禾。

    自七月不雨至于明年六月,冬無宿麥,春夏赤地百裡,鬥麥二千有奇。

    瘐斃男、婦三千餘人。

    五年至于七年,狼群害人。

    七年夏大旱,自五月不雨至于閏七月,西北鄉蝗食禾苗為災。

     天災流行,何國蔑有?然妖不勝德,天心未有不可回者,繄古巡守朝會之事,行慶施惠在此,勞人傷财亦在此,故聖人重之。

    至于水旱金革,民其何辜于天耶?我朝深居簡出,每遇偏災,無不大澤立沛,以故瑞應非一,而祥猶不時見者。

    謂非風俗之不古,而民之或有失職欤?然日蝕、星變、水毀、地震諸異,天道甚遠,征應或不止一隅。

    而自國初來,野人多不識不知舊志所紀,未敢據為典要,故一概削略。

    惟于周、秦以下系乎斯地者,搜輯而存之,而近事隻紀其足征者以見。

    自來治日,常少饑歲而常多躬丁其厄之,人不可不思患豫防,重農貴粟以默挽蒼昊于無窮也。

     以下金石 唐馮本碑周朝隐撰,郭直八分書。

    先天元年十一月,在縣西南府君廟。

     王履清碑侯冕撰正書。

    大曆十二年,在奉正原,今在縣堂西。

     文安郡王清河張維嶽墓碑邵诜撰正書,書人失名。

    貞元八年,在奉正原。

     李晟東渭橋碑銘德宗禦制,今無存。

     李輔光墓志銘崔元略撰,巨雅正書。

    元和十四年四月,在文廟。

     西平王李晟碑裴度撰,柳公權正書。

    太和三年四月,在渭橋北墓前。

     河間王公碑碑文剝蝕,額尚完好。

    在縣鹿台鄉。

     宋利公塔銘趙宗輔撰,釋道雅正書。

    (二)〔元〕符二年。

     元修文宣王廟碑王處厚撰,馮慶正書。

    中統二年。

     修文宣王廟碑記張鼎撰并正書。

    至元三年。

     明後土宮碑記呂柟撰并正書。

     建仁村堡碑記王九思撰,馬理八分書。

     狀元題名記唐龍撰,袁撰正書。

    在儒學。

     進士題名記孫丕揚撰,呂師顔正書。

     昭慧院記馬理撰,八分書。

     昭慧院記呂柟撰,正書。

     以下分封 周秦高陵君公子市見《地理志》。

     漢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