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縣續志卷之七
關燈
小
中
大
大夫翰林院編修獻夫白公諱長潔,墓在祖墓隅。
有诰命。
翰林院編修秦安王作樞撰墓碣。
制曰:宣猷服采,中朝抒報最之忱;錫類施恩,休命示酬庸之典。
爾白長潔,乃翰林院編修加四級白遇道之父,令德踐修,義方夙著。
詩書啟後,用彰式谷之風;弓冶傳家,克作教忠之則。
茲以覃恩,封爾為奉政大夫,錫之诰命。
嗚呼!笃生杞梓之材,功歸庭訓;丕煥絲綸之色,榮播天章。
制曰:(壺)〔壸〕教凝祥,懋嘉猷于朝甯;國常有惠,播庥命于庭闱。
爾裴氏,乃翰林院編修加四級白遇道之母,勤慎宜家,賢明訓後。
相夫以順,含内美于珩璜;鞠子有成,樹良材于桢幹。
茲以覃恩,封爾為宜人。
于戲!昭茲令善之聲,榮施勿替;食爾劬勞之報,慶典攸隆。
碣曰:往予肄業蘭山,與陝之鄉人士遊,即習聞高陵白封翁之豪情盛德,而無由接茵憑瞻道貌也。
庚午應鄉薦,見白子遇道名,心意其為封翁宗,而公車仆仆,卒未能訪。
甲戌捷禮闱,忝詞館,複與白子同譜,彼此過從始締交。
及供職京師,衡廬相望,迹益熟、情益親,始谂封翁即白子尊父,并欽其年跻上壽,神明不衰,以為熙朝人瑞在斯矣。
予與白子以氣誼相許,以詩文相切劘,三年中蓋未有并日不面者。
己卯四月考試殿廷,同宿朝房,緻甚相得。
更數日過訪,而白子慘然憂服之中,蓋封翁于閏三月杪日未時作千古人也。
悲恻慰其自愛。
居無何,奔喪出都,予往送别。
白子泣涕拜予,而手其尊人行述,言曰:“不肖孤忝為先君子後,自孩提至今日,先君子視之如嬰兒,今幸竊升鬥祿而不得盡一日之養,複何言哉?顧念先君子隐魚鹽,平生無所表見,而其持己待人之質行,彰彰耳目者。
聽其湮滅不顯,不肖孤戾滋甚焉。
歸将樹三尺之碣表于阡,曆計相知無如子者,其為我質言,以示白之後人。
予中歲孤,祿亦不逮養。
”聞是言,不覺枨觸于懷,且察其誠、哀其志,雖不文奚以辭。
按述:君姓白氏,諱長潔,字獻夫,世為陝西高陵人。
高祖諱熹,曾祖諱子德,鄉飲介賓。
飲賓公生庚,庚生玉林,是為君之顯考。
配張太宜人,生丈夫子五,君次三。
自飲賓公來,以耕讀世其家。
至君考贈公家益窭,僅負郭田數畝。
君生而俶傥,讀書穎敏,見贈公日負販不暇,則慨然曰:讀書以立身顯親,焉有以讀累親者。
遂舍去。
走泾幹,工攻金賃傭以養數年。
又不屑意複舍去,率諸季稱貸自營。
比贈公暮年,甘旨無缺。
妣太宜人卒時,衣衾棺椁皆中制,或以為嫌,則曰:昔孟夫子不嘗後喪逾前喪乎。
後數十年忽夢考妣不安于夜室,延形家審視下果有蟻,遂蔔遷于南阡。
葬之日,一如初喪,慨泣涕洟,哀感行路。
性骨鲠伉爽,剛直有口,疾惡如仇。
或忤之诙笑,雜以怒罵,而急人之急,排難解紛。
鄉鄰有鬥亦纓冠救之,必息和而後已。
道光午未間,歲饑,籴粟分給鄰裡,無德色。
其賈于泾也,饬紀綱以至誠待人,利隻取什一,而所估值則一毫不少貶。
有疑其僞者,即徹示貨之中邊,曰:此物如予,心如其面,且予欲令予孫讀書而肯欺人射利耶?平生蹇傲,意氣不可一世,而最心折于讀書。
正人每年負債累累,辄至折閱亦不悔。
白子勝衣矣,手摹十三經,字俾盡識然。
後延故同學張先生課,諸塾禮貌周匝十年如一日。
白子補諸生,命執贽從三原賀先生遊。
賀先生者,名瑞麟,紹明關學于秦中者也。
以家貧仍不辍舉業,自小試至貢成均應朝考,君必率以往。
或謂其無過勞,則曰:長安道上,何奇不有。
少年血氣未定,一朝失足,讀書胡為者。
同治壬戌花門煽虐,全境糜爛。
君自京師返,寄寓臨晉,肅清後移三原,仍理舊業。
而戅直伉爽,慨慷之性,老而愈辣。
比白子列清班官編修,君猶孜孜所業不倦,子弟谏則作色曰:吾始願不及此,今及此,天于吾家厚矣。
彼既通籍,吾望其為清官、為忠臣,不願其骩法奸利,贓賄以取富也。
體素強固,忽一日晨餐後覺體不快,日未昳,怡然而逝。
平生最惡浮屠門,來缁流必詈而逐之,一切無賴舍業之徒,雖哀乞不一睐,且責以大理;而遇矜寡孤獨廢疾之人,必令如其願以去。
君子以為難。
嗟乎!人心不古久矣。
澆漓甚而驵儈出,詐僞生而劫運乘,道學不明,群溺功利,不知聖賢之學為何事。
有一特立獨行講明聖道者,則聚而嘩鄙夷之,曰:理學先生,而君獨令厥嗣北面請業于理學之門,不僅以科第望之紅羊幻劫。
至壬癸甲乙之年,而已極吾鄉之衣冠。
以及農工販豎、父老幼稚被焚掠拘辱,而屍諸野者枕相藉也,而君獨渡黃而東,至老不見金革。
全受全歸于牖下,非其卓見碩識十倍容容耳,鳴陰德隐邀天眷而能之乎?嗚呼!是則可傳也已。
生于嘉慶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寅時,卒年月日時見前,享壽八十有一。
德配裴太宜人,溫惠慈儉,年逾古稀,精神健在。
同母金玉五人,伯、仲、叔、季皆先卒。
生男三,皆中殇,以弟真天公子為嗣,即遇道。
以辛酉拔貢、庚午舉人、甲戌進士改庶吉士留館與修國史,兩遇覃恩,封君如其官。
裴母封宜人,女一适同吉昌己,有二子克家矣。
銘曰:儒而賈,古所鄙;賈而儒,今所迂。
惟君德器深沉,乃今人而古心。
禔躬兮自璧,斷利兮黃金;翼子兮詩禮,收報兮纓簪。
慧與福并,冰雪不侵。
康強矍铄,松澗柏岑。
一朝溘露,凄絕人琴。
卯年春閏,設翣制衾。
距河十裡,極桐郁森;麗牲有石,式昭德音。
将傳千祀以厲俗磨鈍兮,而非适以範邑中之黔。
贈奉政大夫翰林院編修真天白公諱長義,墓在祖墓旁。
有诰命。
三原賀瑞麟撰墓表。
制曰:典重酬庸,懋賞爰昭夫大慶;禮崇錫類,推恩必逮于所生。
爾白長義,乃翰林院編修加四級白遇道之本生父,令德踐修,義方夙著。
詩書啟後,用彰式谷之風;弓冶傳家,克作教忠之則。
茲以覃恩,贈爾為奉政大夫,錫之诰命。
于戲,笃生杞梓之材,功歸庭訓;丕煥絲綸之色,光曜泉台。
制曰:(壺)〔壸〕教凝祥,懋嘉猷于朝甯;國常有慶,播庥命于庭闱。
爾劉氏,乃翰林院編修白遇道之本生母,勤慎持家,賢明訓後。
相夫以順,含内美于珩璜;鞠子有成,樹良材于桢幹。
茲以覃恩,封爾為宜人。
于戲,昭茲令善之聲,榮施勿替;食爾劬勞之報,慶典攸隆。
表曰:鹹豐辛酉冬,高陵白悟齋遇道奉其父命,執贽予門未留也。
其明年以拔貢應考京師,未歸而回亂作。
同治丙寅,予主講學古書院,其從弟濟道實來從學,時問其兄,方客遊某公幕。
竊歎久不獲與遇道聚,共講斯學也。
迨甲戌遇道成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光緒己卯丁外艱歸。
庚辰冬,谒予清麓以所為本生父真天君狀請表其墓,閱狀知君之笃行可風,其死為甚慘。
而遇道悲痛其親之心郁不能已,有溢于楮墨外者,可得而辭耶。
君諱長義,真天其字。
父玉林,妣張氏。
兄弟五人,家世力農。
少以窭,同伯兄習藝泾陽,繼與叔兄、季弟自設市肆,怡怡終身。
父病便閉,勢劇甚禱之,即通,又嘗步求藥于耀之孫真人洞。
事母生平無違言遽色。
既殁,數十年每食甘味,及聞嬰兒呼母聲,辄潸然曰:吾母不得食,吾獨無母也。
縣官比糧納,不如數辄敲撲。
仲兄時應裡長差,年歉度必受責。
君歸自泾,即冒名應是日,比曰:有弟在,忍苦兄耶。
官适以慶事免。
比叔兄患癰,敷藥吮潰,所親或有難色,君不為嫌也。
尤敦氣誼。
泾陽郭某卒,其子固尚幼,與叔兄經紀喪葬。
固卒為諸生有聲,一時士大夫多稱焉。
大祲裡有鬻兒者,給錢粟以全之。
君讷言,耐艱苦,晚好觀書。
逢人問字,教遇道讀書亦以勤樸勵行,務為正人,不汲汲科名也。
此又可以見君之志矣。
當逆回之亂也,君在泾陽,賊蹤遍野,糧道絕,城中人無食。
數月失守,是時遇道奉母逃韓原。
大兵至,同乃投營冀探君耗,賊西竄,急赴泾,哭尋不可得。
遇丐者,指君瘗所,負以歸葬。
嗚呼,君死或以病、或以饑、或以殉,傳者紛然。
問丐,月日亦不能詳也。
此遇道之所為悲痛不能自已,而思有以永其親于無窮也。
雖然趙仁甫九族俱殘,恨欲投水而卒傳程朱之學于北方。
李二曲之父戰死襄城,招魂葬齒,而身為一代真儒,名聞後世。
仁人孝子遭所親之變,唯以立身行道為顯揚之大。
今遇道已貴,尤當務其遠者大者,講聖賢之學,即以心聖賢之心,行聖賢之行。
如其鄉呂文簡公之為人,斯不愧立身行道之實,而孝思可慰矣。
即欲表親其文學道德之懿,或為歐公之泷岡,或為薛子之汾陰,亦無難者。
區區淺陋之文,又奚足雲哉。
君生于嘉慶十年三月十七日,卒年六十有一。
以遇道?贈奉政大夫,配劉氏,封宜人。
子二,長即遇道,以君命為叔兄長潔;後次學道。
女一,适臨潼任孝笃。
孫一,忠謇,遇道子。
孫女六。
辛巳六月既望。
贈奉直大夫、甘肅兩當縣知縣任重道墓在通遠門外。
其弟贈奉直大夫、甘肅兩當縣知縣重遠墓在其左。
均有诰命。
三原賀瑞麟撰重遠墓表。
制曰:求治在親民之吏,端重循良;教忠勵資敬之忱,聿隆褒獎。
爾任重道,乃鹽提舉銜甘肅兩當縣知縣任懋修之父,禔躬淳厚,垂訓端嚴。
業可開先,式谷乃宣猷之本;澤堪啟後,诒谟裕作牧之方。
茲以覃恩,贈爾為奉直大夫,錫之诰命。
于戲!克承清白之風,嘉茲報聚;用慰顯揚之願,昭乃遺谟。
制曰:朝廷重民社之司,功推循吏;臣子懔冰淵之操,教本慈闱。
爾蘇、李氏,乃鹽提舉銜甘肅兩當縣知縣任懋修之母,淑慎其儀,柔嘉惟則。
宣訓詞于朝夕,不忘育子之勤;集慶澤于門闾,式被自天之寵。
茲以覃恩,贈爾為宜人。
于戲!仰酬顧複之恩,勉思撫字;載煥絲綸之色,允贲幽潛。
重遠暨妻贈宜人,李氏制詞同。
表曰:光緒辛巳春,有高陵前甘肅兩當縣知縣曰任懋修,以書抵予,稱在平羅罣議褫職,準予歸田。
頃羁蘭垣,因得讀諸儒先書,自愧始誤辭章,中誤仕宦,年垂不惑。
及今尚有寬閑歲月,或可改過自新。
又引朱子《答陳同甫書》雲:“立腳不牢,容易一出取困而歸。
自近事而言則為廢斥,自初心而言則可謂爰得我所矣”。
并拟造予清麓商量舊學。
昔昌黎謂柳子厚:“斥不久,窮不極,雖有出于人,其文學辭章必不能自力,以緻必傳于後。
”君子觀人,必于其所終;古人重晚,蓋信如書言。
自此益務慎德砥節,見重于鄉黨,有光于士林者,必此人也已。
而懋修果來,且求為父表墓。
予觀懋修所自為其父狀多常行無可書,唯言生平所交悉正人,訓懋修讀書敦倫立品,謹言慎行,先器識後文藝。
懋修必不為虛言以欺其親,然則可書者亦不必求多也。
懋修其永守斯訓,使後人過其墓者敬之慕之,不至歎于有忝,則懋修為能真孝其親。
不唯可贖前愆,實亦永堅末路,而斯訓可傳于無窮矣。
予又聞懋修見募刻其鄉呂文簡公遺書,文簡之學,大旨在安貧改過,懋修實能體之。
是即以文簡公之事其親者事親也,豈不懿欤?懋修其慎勉之哉。
君諱重遠,字騰雲,卒年甫四十。
是年六月二十四日三原賀瑞麟述。
附疑冢 周秦孝公陵。
《水經注》:白渠東經秦孝公陵北。
高陵縣續志卷之七終 【注釋】 [1]《元和郡縣志》:姚興墓在縣東南十三裡。
“沅案:《元和郡縣志》‘姚興墓在縣東一十三裡。
’無姚苌。
《太平寰宇記》有。
”沅案方位有誤。
[2]孝弟:今同“孝悌”。
[3]理:指三原馬理。
[4]武:古時以六尺為步,半步為武,泛指腳步。
[5]元配:元通“原”。
後同。
[6]上苑,今為“上院”。
[7]墨張村:即今麥張村。
[8]坳下村:即今嶽花村。
有诰命。
翰林院編修秦安王作樞撰墓碣。
制曰:宣猷服采,中朝抒報最之忱;錫類施恩,休命示酬庸之典。
爾白長潔,乃翰林院編修加四級白遇道之父,令德踐修,義方夙著。
詩書啟後,用彰式谷之風;弓冶傳家,克作教忠之則。
茲以覃恩,封爾為奉政大夫,錫之诰命。
嗚呼!笃生杞梓之材,功歸庭訓;丕煥絲綸之色,榮播天章。
制曰:(壺)〔壸〕教凝祥,懋嘉猷于朝甯;國常有惠,播庥命于庭闱。
爾裴氏,乃翰林院編修加四級白遇道之母,勤慎宜家,賢明訓後。
相夫以順,含内美于珩璜;鞠子有成,樹良材于桢幹。
茲以覃恩,封爾為宜人。
于戲!昭茲令善之聲,榮施勿替;食爾劬勞之報,慶典攸隆。
碣曰:往予肄業蘭山,與陝之鄉人士遊,即習聞高陵白封翁之豪情盛德,而無由接茵憑瞻道貌也。
庚午應鄉薦,見白子遇道名,心意其為封翁宗,而公車仆仆,卒未能訪。
甲戌捷禮闱,忝詞館,複與白子同譜,彼此過從始締交。
及供職京師,衡廬相望,迹益熟、情益親,始谂封翁即白子尊父,并欽其年跻上壽,神明不衰,以為熙朝人瑞在斯矣。
予與白子以氣誼相許,以詩文相切劘,三年中蓋未有并日不面者。
己卯四月考試殿廷,同宿朝房,緻甚相得。
更數日過訪,而白子慘然憂服之中,蓋封翁于閏三月杪日未時作千古人也。
悲恻慰其自愛。
居無何,奔喪出都,予往送别。
白子泣涕拜予,而手其尊人行述,言曰:“不肖孤忝為先君子後,自孩提至今日,先君子視之如嬰兒,今幸竊升鬥祿而不得盡一日之養,複何言哉?顧念先君子隐魚鹽,平生無所表見,而其持己待人之質行,彰彰耳目者。
聽其湮滅不顯,不肖孤戾滋甚焉。
歸将樹三尺之碣表于阡,曆計相知無如子者,其為我質言,以示白之後人。
予中歲孤,祿亦不逮養。
”聞是言,不覺枨觸于懷,且察其誠、哀其志,雖不文奚以辭。
按述:君姓白氏,諱長潔,字獻夫,世為陝西高陵人。
高祖諱熹,曾祖諱子德,鄉飲介賓。
飲賓公生庚,庚生玉林,是為君之顯考。
配張太宜人,生丈夫子五,君次三。
自飲賓公來,以耕讀世其家。
至君考贈公家益窭,僅負郭田數畝。
君生而俶傥,讀書穎敏,見贈公日負販不暇,則慨然曰:讀書以立身顯親,焉有以讀累親者。
遂舍去。
走泾幹,工攻金賃傭以養數年。
又不屑意複舍去,率諸季稱貸自營。
比贈公暮年,甘旨無缺。
妣太宜人卒時,衣衾棺椁皆中制,或以為嫌,則曰:昔孟夫子不嘗後喪逾前喪乎。
後數十年忽夢考妣不安于夜室,延形家審視下果有蟻,遂蔔遷于南阡。
葬之日,一如初喪,慨泣涕洟,哀感行路。
性骨鲠伉爽,剛直有口,疾惡如仇。
或忤之诙笑,雜以怒罵,而急人之急,排難解紛。
鄉鄰有鬥亦纓冠救之,必息和而後已。
道光午未間,歲饑,籴粟分給鄰裡,無德色。
其賈于泾也,饬紀綱以至誠待人,利隻取什一,而所估值則一毫不少貶。
有疑其僞者,即徹示貨之中邊,曰:此物如予,心如其面,且予欲令予孫讀書而肯欺人射利耶?平生蹇傲,意氣不可一世,而最心折于讀書。
正人每年負債累累,辄至折閱亦不悔。
白子勝衣矣,手摹十三經,字俾盡識然。
後延故同學張先生課,諸塾禮貌周匝十年如一日。
白子補諸生,命執贽從三原賀先生遊。
賀先生者,名瑞麟,紹明關學于秦中者也。
以家貧仍不辍舉業,自小試至貢成均應朝考,君必率以往。
或謂其無過勞,則曰:長安道上,何奇不有。
少年血氣未定,一朝失足,讀書胡為者。
同治壬戌花門煽虐,全境糜爛。
君自京師返,寄寓臨晉,肅清後移三原,仍理舊業。
而戅直伉爽,慨慷之性,老而愈辣。
比白子列清班官編修,君猶孜孜所業不倦,子弟谏則作色曰:吾始願不及此,今及此,天于吾家厚矣。
彼既通籍,吾望其為清官、為忠臣,不願其骩法奸利,贓賄以取富也。
體素強固,忽一日晨餐後覺體不快,日未昳,怡然而逝。
平生最惡浮屠門,來缁流必詈而逐之,一切無賴舍業之徒,雖哀乞不一睐,且責以大理;而遇矜寡孤獨廢疾之人,必令如其願以去。
君子以為難。
嗟乎!人心不古久矣。
澆漓甚而驵儈出,詐僞生而劫運乘,道學不明,群溺功利,不知聖賢之學為何事。
有一特立獨行講明聖道者,則聚而嘩鄙夷之,曰:理學先生,而君獨令厥嗣北面請業于理學之門,不僅以科第望之紅羊幻劫。
至壬癸甲乙之年,而已極吾鄉之衣冠。
以及農工販豎、父老幼稚被焚掠拘辱,而屍諸野者枕相藉也,而君獨渡黃而東,至老不見金革。
全受全歸于牖下,非其卓見碩識十倍容容耳,鳴陰德隐邀天眷而能之乎?嗚呼!是則可傳也已。
生于嘉慶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寅時,卒年月日時見前,享壽八十有一。
德配裴太宜人,溫惠慈儉,年逾古稀,精神健在。
同母金玉五人,伯、仲、叔、季皆先卒。
生男三,皆中殇,以弟真天公子為嗣,即遇道。
以辛酉拔貢、庚午舉人、甲戌進士改庶吉士留館與修國史,兩遇覃恩,封君如其官。
裴母封宜人,女一适同吉昌己,有二子克家矣。
銘曰:儒而賈,古所鄙;賈而儒,今所迂。
惟君德器深沉,乃今人而古心。
禔躬兮自璧,斷利兮黃金;翼子兮詩禮,收報兮纓簪。
慧與福并,冰雪不侵。
康強矍铄,松澗柏岑。
一朝溘露,凄絕人琴。
卯年春閏,設翣制衾。
距河十裡,極桐郁森;麗牲有石,式昭德音。
将傳千祀以厲俗磨鈍兮,而非适以範邑中之黔。
贈奉政大夫翰林院編修真天白公諱長義,墓在祖墓旁。
有诰命。
三原賀瑞麟撰墓表。
制曰:典重酬庸,懋賞爰昭夫大慶;禮崇錫類,推恩必逮于所生。
爾白長義,乃翰林院編修加四級白遇道之本生父,令德踐修,義方夙著。
詩書啟後,用彰式谷之風;弓冶傳家,克作教忠之則。
茲以覃恩,贈爾為奉政大夫,錫之诰命。
于戲,笃生杞梓之材,功歸庭訓;丕煥絲綸之色,光曜泉台。
制曰:(壺)〔壸〕教凝祥,懋嘉猷于朝甯;國常有慶,播庥命于庭闱。
爾劉氏,乃翰林院編修白遇道之本生母,勤慎持家,賢明訓後。
相夫以順,含内美于珩璜;鞠子有成,樹良材于桢幹。
茲以覃恩,封爾為宜人。
于戲,昭茲令善之聲,榮施勿替;食爾劬勞之報,慶典攸隆。
表曰:鹹豐辛酉冬,高陵白悟齋遇道奉其父命,執贽予門未留也。
其明年以拔貢應考京師,未歸而回亂作。
同治丙寅,予主講學古書院,其從弟濟道實來從學,時問其兄,方客遊某公幕。
竊歎久不獲與遇道聚,共講斯學也。
迨甲戌遇道成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光緒己卯丁外艱歸。
庚辰冬,谒予清麓以所為本生父真天君狀請表其墓,閱狀知君之笃行可風,其死為甚慘。
而遇道悲痛其親之心郁不能已,有溢于楮墨外者,可得而辭耶。
君諱長義,真天其字。
父玉林,妣張氏。
兄弟五人,家世力農。
少以窭,同伯兄習藝泾陽,繼與叔兄、季弟自設市肆,怡怡終身。
父病便閉,勢劇甚禱之,即通,又嘗步求藥于耀之孫真人洞。
事母生平無違言遽色。
既殁,數十年每食甘味,及聞嬰兒呼母聲,辄潸然曰:吾母不得食,吾獨無母也。
縣官比糧納,不如數辄敲撲。
仲兄時應裡長差,年歉度必受責。
君歸自泾,即冒名應是日,比曰:有弟在,忍苦兄耶。
官适以慶事免。
比叔兄患癰,敷藥吮潰,所親或有難色,君不為嫌也。
尤敦氣誼。
泾陽郭某卒,其子固尚幼,與叔兄經紀喪葬。
固卒為諸生有聲,一時士大夫多稱焉。
大祲裡有鬻兒者,給錢粟以全之。
君讷言,耐艱苦,晚好觀書。
逢人問字,教遇道讀書亦以勤樸勵行,務為正人,不汲汲科名也。
此又可以見君之志矣。
當逆回之亂也,君在泾陽,賊蹤遍野,糧道絕,城中人無食。
數月失守,是時遇道奉母逃韓原。
大兵至,同乃投營冀探君耗,賊西竄,急赴泾,哭尋不可得。
遇丐者,指君瘗所,負以歸葬。
嗚呼,君死或以病、或以饑、或以殉,傳者紛然。
問丐,月日亦不能詳也。
此遇道之所為悲痛不能自已,而思有以永其親于無窮也。
雖然趙仁甫九族俱殘,恨欲投水而卒傳程朱之學于北方。
李二曲之父戰死襄城,招魂葬齒,而身為一代真儒,名聞後世。
仁人孝子遭所親之變,唯以立身行道為顯揚之大。
今遇道已貴,尤當務其遠者大者,講聖賢之學,即以心聖賢之心,行聖賢之行。
如其鄉呂文簡公之為人,斯不愧立身行道之實,而孝思可慰矣。
即欲表親其文學道德之懿,或為歐公之泷岡,或為薛子之汾陰,亦無難者。
區區淺陋之文,又奚足雲哉。
君生于嘉慶十年三月十七日,卒年六十有一。
以遇道?贈奉政大夫,配劉氏,封宜人。
子二,長即遇道,以君命為叔兄長潔;後次學道。
女一,适臨潼任孝笃。
孫一,忠謇,遇道子。
孫女六。
辛巳六月既望。
贈奉直大夫、甘肅兩當縣知縣任重道墓在通遠門外。
其弟贈奉直大夫、甘肅兩當縣知縣重遠墓在其左。
均有诰命。
三原賀瑞麟撰重遠墓表。
制曰:求治在親民之吏,端重循良;教忠勵資敬之忱,聿隆褒獎。
爾任重道,乃鹽提舉銜甘肅兩當縣知縣任懋修之父,禔躬淳厚,垂訓端嚴。
業可開先,式谷乃宣猷之本;澤堪啟後,诒谟裕作牧之方。
茲以覃恩,贈爾為奉直大夫,錫之诰命。
于戲!克承清白之風,嘉茲報聚;用慰顯揚之願,昭乃遺谟。
制曰:朝廷重民社之司,功推循吏;臣子懔冰淵之操,教本慈闱。
爾蘇、李氏,乃鹽提舉銜甘肅兩當縣知縣任懋修之母,淑慎其儀,柔嘉惟則。
宣訓詞于朝夕,不忘育子之勤;集慶澤于門闾,式被自天之寵。
茲以覃恩,贈爾為宜人。
于戲!仰酬顧複之恩,勉思撫字;載煥絲綸之色,允贲幽潛。
重遠暨妻贈宜人,李氏制詞同。
表曰:光緒辛巳春,有高陵前甘肅兩當縣知縣曰任懋修,以書抵予,稱在平羅罣議褫職,準予歸田。
頃羁蘭垣,因得讀諸儒先書,自愧始誤辭章,中誤仕宦,年垂不惑。
及今尚有寬閑歲月,或可改過自新。
又引朱子《答陳同甫書》雲:“立腳不牢,容易一出取困而歸。
自近事而言則為廢斥,自初心而言則可謂爰得我所矣”。
并拟造予清麓商量舊學。
昔昌黎謂柳子厚:“斥不久,窮不極,雖有出于人,其文學辭章必不能自力,以緻必傳于後。
”君子觀人,必于其所終;古人重晚,蓋信如書言。
自此益務慎德砥節,見重于鄉黨,有光于士林者,必此人也已。
而懋修果來,且求為父表墓。
予觀懋修所自為其父狀多常行無可書,唯言生平所交悉正人,訓懋修讀書敦倫立品,謹言慎行,先器識後文藝。
懋修必不為虛言以欺其親,然則可書者亦不必求多也。
懋修其永守斯訓,使後人過其墓者敬之慕之,不至歎于有忝,則懋修為能真孝其親。
不唯可贖前愆,實亦永堅末路,而斯訓可傳于無窮矣。
予又聞懋修見募刻其鄉呂文簡公遺書,文簡之學,大旨在安貧改過,懋修實能體之。
是即以文簡公之事其親者事親也,豈不懿欤?懋修其慎勉之哉。
君諱重遠,字騰雲,卒年甫四十。
是年六月二十四日三原賀瑞麟述。
附疑冢 周秦孝公陵。
《水經注》:白渠東經秦孝公陵北。
高陵縣續志卷之七終 【注釋】 [1]《元和郡縣志》:姚興墓在縣東南十三裡。
“沅案:《元和郡縣志》‘姚興墓在縣東一十三裡。
’無姚苌。
《太平寰宇記》有。
”沅案方位有誤。
[2]孝弟:今同“孝悌”。
[3]理:指三原馬理。
[4]武:古時以六尺為步,半步為武,泛指腳步。
[5]元配:元通“原”。
後同。
[6]上苑,今為“上院”。
[7]墨張村:即今麥張村。
[8]坳下村:即今嶽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