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縣續志卷之六
關燈
小
中
大
紀其實可耳。
況守節三十年,例得請旌。
甕牖繩樞之家,特绌于力之不能上達耳。
王化起于閨門,婦德首重從一,揄揚而表章之,守土者事,亦士夫責也。
不是之重而必令赍志沒世。
奚以為為善者勸欤。
貞烈 明二人 某氏,惠檀妻,美姿容。
崇(貞)〔祯〕末為流寇所掠,擁掖馬上,氏厲 聲大罵,颠而踣者再三。
賊怒,斫為粉齑。
《樊志》 增補 高陵李氏,鎮撫劉光燦妻。
夫殁,勵志苦守。
崇(貞)〔祯〕四年,賊陷高陵。
年七十九,其家掖之走,曰:未亡人,棄先夫室何往……語未已,賊露刃入,即取刀自刺,流血淋漓。
賊壯其烈,與飲食怒不受,以碗擊賊,罵曰:吾忍死四十九年,今啜賊食耶。
遂遇害。
《明史·本傳》 吳氏,高陵進士鐘英女,臨潼武啟哲妻也。
哲亡,氏柏舟自矢。
流寇之亂,氏被執大罵,賊碎斫其身而死。
《賈志》 國朝已旌二人 趙臘梅,父明道早卒。
雍正九年八月,母仝氏他往。
鄰人阮廷意知女獨與妹小娃在室,懷棗至其家。
臘梅方持刀理蔬,阮賊投以棗随擁之,女峻拒,以手中刀斫廷意指,廷意奪刀斫之,遂殒。
小娃聞姊聲趨至大呼,廷意斫之仆地,遁去。
頃之,仝氏歸,小娃猶張目視指某殺人賊,語畢亦殒。
事覺,阮伏法。
女入節義祠,建坊旌表。
《通志》知縣丁應松挽以詩:“十七嬌娃豈好名,紅顔白刃竟相傾。
呼娘不及身先死,與妹同歸志尚生。
已遣兇頑彰大法,好将奇烈樹芳聲。
巍然綽楔旌揚處,千古馨香識二英。
” 其未旌者 郇烈女,窯子頭集鸾女。
少喪母,家唯有父。
一日,父适田,女扃戶處。
比歸,而女受刃傷死矣,年才十四,鳴于官,緝兇未獲。
至今懸案,無以其事聞者。
《樊志》 論曰:“死生亦大矣”,而有幸、有不幸焉。
趙烈女殺身完節,仇人旋血刃,得邀國典入祠享祀,郇女竟不得與之比烈,是可傷也。
曾聞女父謹願力穑,與人無争,即有挾嫌亦何至殺女以洩憤?女未及笄,與人何恨而罹荼毒?其為守禮謹嚴,拒強被戕,與趙烈女心迹相同無疑也。
而顧以盜逸無憑遏阏其事,冤既不雪而志終不白,女之赍恨黃泉,為何如哉?然自古忠臣、烈士,隻知名節為重,一旦遭逢非常,或慷慨捐生,或從容就義,但求此心無愧,并非近名而求人知也。
巾帼完人,其志蓋亦若此。
如郇女者,委骨百餘年矣,至今田夫野老猶稱道不衰,名固未嘗終磨滅也,亦可以無憾已。
高氏,劉元祿妻。
元祿與舅俱服賈錦城,因家焉。
元祿尋攜眷歸,至草糧驿,秋水漲溢,溺一女,元祿拯救亦漂沒。
氏涕泣幾絕,數欲投水,家人以覓屍勸止。
既得歸葬,氏恸哭絕食。
至除夕,家人防少疏,遂缢于靈帏前,時康熙五十八年十二月三十日也。
宜陽學生李天輔載入《巾帼奇烈集》。
邑人樊景顔有挽歌: 嗟乎!人生徒死固無補,宜死何嘗不千古。
為子死孝臣死忠,大義慷慨與從容。
更羨貞娥從一終,轟轟烈烈萬代同。
鹿苑自昔号靈秀,閑氣偏鐘閨閣中。
君不見劉家烈婦高氏之性拟虬松,志淩寒雪傲嚴風。
夫妻子女趣歸裝,草糧驿邸水湯湯。
良人忽化汨羅客,二女薄命魂虩虩。
露冷霜霏雁叫衁,鬼泣神哭猿斷腸。
矢死猶覓魄同穴,偷生羞見月照床。
渺渺遊魂猶可招,稿砧攜來暫還鄉。
載屍歸葬店子頭,背人血淚常暗流。
仰無舅姑俯無子,輕塵弱草空自愁。
暗伺己亥除夕天,紅顔自經赴黃泉。
赴黃泉,彤管傳;維三綱,尊五常;巾帼生香,日月争光。
上下古今何茫茫,匉訇節烈天地長。
愧予闡幽雖有恉,微言奚足垂信史。
聊拈數韻紀姓氏,鬒眉衣冠恥弗恥? 嗚呼!人生徒死固無補,宜死何嘗不千古。
《樊志》 新增 祁氏,年十七歸于張某,某貧無賴,氏安之。
力養舅姑,三年不懈,生子六月矣。
某一日将行不義,氏聞之投兒于地,趣[2]赴井死,裡之人莫不賢氏而惡某也。
呂氏,趙廷秀妻。
年二十四歲,夫亡守節。
道光中,督學羅公文俊以“松筠比節”表其門。
同治壬戌,攜孫女避亂三原廟張堡,賊至大掠,氏同女大罵不已,賊攢(剌)〔刺〕以矛,與女同死。
王氏,金三俊母。
年二十有一夫亡,撫四歲孤,紡績奉親。
壬戌五月,罵賊遇害。
督學樊公恭煦給“巾帼完人”匾。
高氏,生員趙廷梅妻,遇道之繼姑也。
避賊廟張堡,城陷投井死。
李氏,王烈妻。
青年守志,年已八十,賊至大罵,被劈其首死。
汪氏,歲貢生王懋績妻。
早失怙,事母以孝聞。
比于歸,執婦道,有翁在堂得其歡心。
翁授徒三原,氏随侍避亂寓南城。
無何,北城陷,南城岌岌,翁叱懋績隻身逃,氏從旁慫恿并資以簪珥,尋置抱中兒床上,遂自經。
惠氏,吳昌妻。
年二十,賊至欲掠之去,氏绐之曰:少安無躁,當攜窖藏以從耳。
賊信之,聽其回家。
遲久不出,視之,已缢死屋後棗樹下,賊為歎息久之。
胡氏,陳漣妻。
回亂,一門星散,氏依母避居廟張堡。
賊猝至,村人竄匿,母迫之行,氏歎曰:出而陷賊,不如死而全身。
躍入井中死。
村中婦女從而入者數十人。
壬戌六月十一日事。
賈氏,蔡羲仲妻。
青年失所天[3],守節養親,年已七十有八。
聞賊至,自沉于河死。
張氏,馮立華妻。
有女及笄,抱中兒才周歲。
避賊土室中,被搜括強劫之行,氏及女同聲詈曰:吾女流,恨不能殺汝,肯從汝耶?賊怒并殺之。
王氏,貢生桑玉傑妻。
傑亡,守節曆四十年。
朱贻元女水仙,年十四。
俱被賊執,不屈受刃死。
王振湖女,年十六,守節。
王長甯妹,年十六,未字[4]。
俱被賊執,大罵,死。
任氏,馮正倫妻。
為撚匪掠,強逼不從,受重傷。
楊氏,羅萬祿妻。
被撚執,以計脫。
均自投井死。
張氏,石昌林妻。
被執不從,賊剜其兩目,又剚數刃死。
呂氏,劉宗良妻。
賊至,抱子沉河死。
雷氏,陳興盛妻。
年二十六夫亡,誓死守節,母家兄勸令更适,遂與之絕。
壬戌夏,賊陡至被執,群掖之行,氏绐以告明姑即從命,賊釋之,乘間墜井死。
孔氏,趙明喜妻。
年未三十,孀居守志。
被賊迫脅,绐以返窯中取所藏衣飾,即投缳機上死。
王氏,李自毅妻。
避賊大寨被執,誘以甘言,氏罵不絕口,賊怒斷其手足殺之。
孫氏,程某妻。
年八旬餘,被賊執拷索金珠,绐曰:“釋我,當示汝所。
”賊遽釋之,投井死。
王氏,趙廷槐妻。
賊大至,立驅孫媳五人入井,亦随投下死。
李氏,淳化學博陳廷佐妻。
避難上院堡,城陷,投井死。
侯氏,王蘭妻。
張氏,子文炜妻。
亂作,姑媳守死不去。
賊入睨張劫以刃,張罵不絕囗,時方孕,賊剖腹流其腸,侯以首碎階石死。
黨氏,侯思桂妻。
張氏,胡中律妻。
周氏,侯朝楷妻。
王氏,侯日盛妻。
李氏,縣丞史懷清叔母。
張氏,陳得喜母。
邸氏,呂萬有妻。
王氏,白世有妻。
張氏,陳得喜伯母。
聶氏,陳得喜妻。
高氏,雒萬成母。
劉氏,雒萬成妻。
賈氏,何潔妻。
馬氏,何廉妻。
王氏,趙有順妻。
張氏,安永茂母。
王氏,安福才妻。
聶氏,趙有成妻。
樊氏,生員蔡毓秀母。
聶氏,王春元妻。
郭氏,王朝元母。
郭氏,席祥興祖母。
張氏,席祥興妻。
侯氏,于朝鼎妻。
雷氏,于邦棟妻。
張氏,于邦太妻。
王氏,于邦奇妻。
李氏,李尚才妻。
張氏,姚建順妻。
王氏,趙清隆母。
楊氏,姚和蘭母。
劉氏,何卓子母。
張氏,姚和清母。
李氏,于邦洪妻。
羅氏,徐福母。
張氏,徐福妻。
楊氏,趙日明母。
王氏,趙日明妻。
張氏,張緻清妻。
張氏,孔興智妻。
雷氏,呂萬林妻。
鄧氏,程維恭妻。
樊氏,李賜妻。
王氏,陳新重妻。
任氏,張緻遠母。
安氏,陳新有祖母。
張氏,楊世林妻。
俱罵賊受害。
又:張氏,陳儒章妻。
梁氏,張毓秀妻。
劉氏,張毓芳妻。
王氏,張福母。
郭氏,郝尚林母。
劉氏,張嶺妻。
趙氏,張峩妻。
李氏,張韶妻。
黃氏,張殿魁妻。
田氏,張仁妻。
李氏,張智妻。
任氏,張元清妻。
常氏,張元泰妻。
安氏,張元有妻。
章氏,張貴清妻。
賈氏,吳春彥母。
李氏,吳春彥妻。
張氏,吳海妻。
張氏,吳孝妻。
孟氏,吳學義妻。
李氏,吳學禮妻。
許氏,梁克讓妻。
郇氏,仼信智妻,女蟬兒。
樊氏,藥長春妻。
李氏,常歡妻。
高氏,常秀南妻。
雲環,常富女。
徐氏,趙有林母。
郭氏,趙琦章妻。
張氏,楊步升妻。
楊氏,趙正運祖母。
陳氏,文善妻。
王氏,文美妻。
劉氏,生員張鵬飛妻。
文氏,張壽妻。
王氏,王作相妻。
楊氏,屈萬祿妻。
榮氏,王發妻。
雷氏,雷世顯妻。
張氏,劉宗勤妻。
李氏,劉宗振母。
張氏,劉吉妻。
張氏,歲貢賈緻順祖母。
邢氏,賈緻順妻。
楊氏,賈緻福妻。
傅氏,張祿妻。
郭氏,楊林妻。
惠氏,吳昌妻。
喬氏,張淇妻。
楊氏,王興禮妻。
張氏,王興邦妻。
王氏,邢承先妻。
何氏,邢作樹妻。
戴氏,王邦固妻。
張氏,孔世萬妻。
張氏,孔世貴妻。
齊氏,賀興貴妻。
雷氏,王世發妻。
楊氏,王朝林妻。
趙氏,王朝玉妻。
孫氏,王護妻。
楊氏,王報妻。
楊氏,吳振興妻。
張氏,齊生魚妻。
殷氏,趙太妻。
張氏,孔複隆妻。
賈氏,趙策妻。
張氏,闵克明妻。
張氏,齊懷仁妻。
王氏,雷雨霖妻。
周氏,陳福魁妻。
王氏,陳七觔妻。
李氏,張福母。
楊氏,郭廷樞母。
俱被執,不辱遇害。
賈氏,趙發福妻。
趙氏,崇生财妻。
闵氏,崇生彪妻。
雷氏,王英妻。
胡氏,侯秀珍妻。
馬氏,黨聰妻。
嬰兒雷文英,女。
大姐雷安太,女。
張氏,石學仁母。
焦氏,劉恒隆母。
李氏,田讓妻。
楊氏,侯朝桢妻。
胡氏,侯秀昌妻。
楊賈氏、楊楊氏、雷張氏。
侯氏,楊樹隆妻。
樊氏,李述白妻。
王氏,李春莪妻。
任郭氏。
劉氏,胡乘駿妻。
孀婦高王氏、王裴氏、任王氏、邸趙氏、劉朱氏、毛劉氏;洎生女二女子,張劉氏、樊李氏、樊杜氏、李楊氏、賈楊氏、趙王氏、賈邢氏、賈張氏、賈楊氏、焦賈氏、楊黨氏、高趙氏、梁吳氏、梁安氏、梁劉氏、梁王氏、吳吳氏、邢鄭氏、邢黨氏、廉陳氏、賈楊氏。
以上皆孀婦。
王吳氏、王黃氏、王喬氏、王魏氏、王童氏、秦魏氏、秦童氏、邢張氏、邢馬氏、邢焦氏、邢楊氏、邢房氏、邢吳氏、邢李氏、邢吳氏、雷趙氏、雷王氏、雷馬氏、雷馮氏、雷張氏、雷趙氏、雷陳氏、雷楊氏、雷孫氏,俱因逆匪竄陷,忿激自裁。
以上申節義局縣冊。
又:趙氏,楊恒心妻。
王氏,陳肯構妻。
張氏,陳順雲妻。
雷氏,陳順雨妻。
鄧氏,魏鳳彩妻。
孀居守志。
張氏,王建綱妻。
劉氏,李存禮妻。
榮氏,王德妻。
周氏,陳福魁妻。
王氏,任汝信妻。
高氏,呂合妻。
張氏,馬三多妻。
鐘氏,馬三泰妻。
馮氏,馬三興妻。
郝氏,劉震來妻。
陳氏,郭鴻炜妻。
裴氏,白明奎妻。
李氏,白正賢妻。
惠氏,邢大成妻。
馬氏,廪生梁卓妻。
雷氏,吳葆初妻。
王氏,高廣财妻。
俱被執不屈,罵賊遇害。
高氏,孫印堂妻。
見夫被撚擄,抱子投井死。
趙氏,邸月珍妻。
郝氏,王慶發妻。
趙氏,楊生春妻。
俱聞撚至,投井死。
張氏,劉恒益妻。
聞夫被戕,自殺。
節婦薛氏,王道高妻,守志三十餘年。
楊氏,王墉妻。
李氏,李治妻。
張氏,郭鴻績妻。
楊氏,王來妻。
王氏,商邦安妻。
李氏,商治安妻。
王氏,王從蔭妻。
李氏,白明彥妻。
何氏,吳蘭妻。
張氏,陳如璋妻。
張氏,王尚禮妻。
楊氏,文英妻。
俱聞賊至,投井死。
王氏,增生梁廷柱妻,赴火死。
王氏,孫昌妻,投河死。
王氏,田大豐妻。
王氏,王桂妻。
俱聞賊至,自殺。
投井死者又有胡乘騿祖母石氏、母張氏、嫂劉氏、妻吳氏。
在廟張堡自裁者:胡氏,陳光第妻。
魏氏,陳許妻。
劉氏,陳啟榮妻。
以上采訪續收。
同治九年,逆匪竄擾,罵賊被害者:張氏,劉天德妻。
李氏,劉從林妻。
李氏,賀讓妻。
又張氏,張善昌女。
以上申節義局縣冊。
因夫遇害而身殉者又有:許侯氏、許安氏、白王氏、白程氏、白王氏、白孫氏、白王氏、馬李氏、馬劉氏、馬牟氏、馬王氏、許王氏、馬張氏。
回至不去而遭慘殺者又有:王張氏、王姬氏、王王氏、陳劉氏、劉田氏、雷張氏、李馬氏、李張氏、李石氏、李楊氏、李李氏、劉王氏、劉張氏、劉焦氏、劉李氏、劉魯氏、劉鄭氏、劉張氏、劉房氏、劉程氏、劉吳氏、劉王氏、劉馬氏、陳金氏、劉穆氏、劉楊氏、劉梅花、劉秋芗、劉雷氏、劉楊氏、陳蕭氏、劉白氏、劉程氏、劉張氏、劉李氏、劉鄭氏、任馮氏、任白氏、任陳氏、仼馮氏、仼鄭氏、任張氏、任張氏、任彭氏、任蕭氏、任馬氏、任尚氏、任蔔氏、任王氏、任劉氏、任周氏、郭康氏、郭王氏、郭張氏、郭劉氏、劉朱氏、劉女兒、劉九女、劉孫氏、劉魏氏、杜王氏、杜施氏、杜韓氏、白趙氏、白宋氏、白王氏、張茹氏、張王氏、張任氏、趙馬氏、趙王氏、趙尚氏、劉劉氏。
嗚呼!撚回之禍酷矣。
吾邑婦女之塗肝腦、填溝壑者,奚翅數千百人。
而搜輯止此,蓋湮沒者多矣。
王烈婦見幾明決,從容就義尚已。
此外或被執不辱,或忿激自焚,要皆圭璧,其躬而得死所者也。
世之帶鬒眉而口道德,臨變逡循卻顧,甚或反顔事仇,而仍不免于膏砧锧者,對茲其亦腼面矣乎? 貞女 張氏,幼字喬述先。
未婚而述先死,年才十七,聞訃衰绖奔喪,遂不複歸,孝事翁姑。
翁姑殁,屏居一樓,足不出戶阈者數十年。
鹹豐九年旌。
吳氏,張子抑妻。
結缡之日張忽逸,尋死于羁旅。
氏空房獨守,無怨色;躬紡績,養其二老終身。
鉛華不禦,戶庭不出,母家亦不一往。
撫侄教孫,勵節卅餘年。
回變作,投崖赴火死。
田氏,塔底田村人。
生而有駝背籧篨之疾,自幼許字近村某。
嫁有日,忽夫家聞其陋也,悔緻書離異。
氏泣謂諸弟曰:婦有四德,姊所短者容耳。
今未嫁而為人所棄,命也。
夫古有不嫁以養親者,今親雖沒,諸弟尚弱,吾恃針指足自活,将守志養弟,依母家以終身可乎?弟泣對曰:諾。
況守節三十年,例得請旌。
甕牖繩樞之家,特绌于力之不能上達耳。
王化起于閨門,婦德首重從一,揄揚而表章之,守土者事,亦士夫責也。
不是之重而必令赍志沒世。
奚以為為善者勸欤。
貞烈 明二人 某氏,惠檀妻,美姿容。
崇(貞)〔祯〕末為流寇所掠,擁掖馬上,氏厲 聲大罵,颠而踣者再三。
賊怒,斫為粉齑。
《樊志》 增補 高陵李氏,鎮撫劉光燦妻。
夫殁,勵志苦守。
崇(貞)〔祯〕四年,賊陷高陵。
年七十九,其家掖之走,曰:未亡人,棄先夫室何往……語未已,賊露刃入,即取刀自刺,流血淋漓。
賊壯其烈,與飲食怒不受,以碗擊賊,罵曰:吾忍死四十九年,今啜賊食耶。
遂遇害。
《明史·本傳》 吳氏,高陵進士鐘英女,臨潼武啟哲妻也。
哲亡,氏柏舟自矢。
流寇之亂,氏被執大罵,賊碎斫其身而死。
《賈志》 國朝已旌二人 趙臘梅,父明道早卒。
雍正九年八月,母仝氏他往。
鄰人阮廷意知女獨與妹小娃在室,懷棗至其家。
臘梅方持刀理蔬,阮賊投以棗随擁之,女峻拒,以手中刀斫廷意指,廷意奪刀斫之,遂殒。
小娃聞姊聲趨至大呼,廷意斫之仆地,遁去。
頃之,仝氏歸,小娃猶張目視指某殺人賊,語畢亦殒。
事覺,阮伏法。
女入節義祠,建坊旌表。
《通志》知縣丁應松挽以詩:“十七嬌娃豈好名,紅顔白刃竟相傾。
呼娘不及身先死,與妹同歸志尚生。
已遣兇頑彰大法,好将奇烈樹芳聲。
巍然綽楔旌揚處,千古馨香識二英。
” 其未旌者 郇烈女,窯子頭集鸾女。
少喪母,家唯有父。
一日,父适田,女扃戶處。
比歸,而女受刃傷死矣,年才十四,鳴于官,緝兇未獲。
至今懸案,無以其事聞者。
《樊志》 論曰:“死生亦大矣”,而有幸、有不幸焉。
趙烈女殺身完節,仇人旋血刃,得邀國典入祠享祀,郇女竟不得與之比烈,是可傷也。
曾聞女父謹願力穑,與人無争,即有挾嫌亦何至殺女以洩憤?女未及笄,與人何恨而罹荼毒?其為守禮謹嚴,拒強被戕,與趙烈女心迹相同無疑也。
而顧以盜逸無憑遏阏其事,冤既不雪而志終不白,女之赍恨黃泉,為何如哉?然自古忠臣、烈士,隻知名節為重,一旦遭逢非常,或慷慨捐生,或從容就義,但求此心無愧,并非近名而求人知也。
巾帼完人,其志蓋亦若此。
如郇女者,委骨百餘年矣,至今田夫野老猶稱道不衰,名固未嘗終磨滅也,亦可以無憾已。
高氏,劉元祿妻。
元祿與舅俱服賈錦城,因家焉。
元祿尋攜眷歸,至草糧驿,秋水漲溢,溺一女,元祿拯救亦漂沒。
氏涕泣幾絕,數欲投水,家人以覓屍勸止。
既得歸葬,氏恸哭絕食。
至除夕,家人防少疏,遂缢于靈帏前,時康熙五十八年十二月三十日也。
宜陽學生李天輔載入《巾帼奇烈集》。
邑人樊景顔有挽歌: 嗟乎!人生徒死固無補,宜死何嘗不千古。
為子死孝臣死忠,大義慷慨與從容。
更羨貞娥從一終,轟轟烈烈萬代同。
鹿苑自昔号靈秀,閑氣偏鐘閨閣中。
君不見劉家烈婦高氏之性拟虬松,志淩寒雪傲嚴風。
夫妻子女趣歸裝,草糧驿邸水湯湯。
良人忽化汨羅客,二女薄命魂虩虩。
露冷霜霏雁叫衁,鬼泣神哭猿斷腸。
矢死猶覓魄同穴,偷生羞見月照床。
渺渺遊魂猶可招,稿砧攜來暫還鄉。
載屍歸葬店子頭,背人血淚常暗流。
仰無舅姑俯無子,輕塵弱草空自愁。
暗伺己亥除夕天,紅顔自經赴黃泉。
赴黃泉,彤管傳;維三綱,尊五常;巾帼生香,日月争光。
上下古今何茫茫,匉訇節烈天地長。
愧予闡幽雖有恉,微言奚足垂信史。
聊拈數韻紀姓氏,鬒眉衣冠恥弗恥? 嗚呼!人生徒死固無補,宜死何嘗不千古。
《樊志》 新增 祁氏,年十七歸于張某,某貧無賴,氏安之。
力養舅姑,三年不懈,生子六月矣。
某一日将行不義,氏聞之投兒于地,趣[2]赴井死,裡之人莫不賢氏而惡某也。
呂氏,趙廷秀妻。
年二十四歲,夫亡守節。
道光中,督學羅公文俊以“松筠比節”表其門。
同治壬戌,攜孫女避亂三原廟張堡,賊至大掠,氏同女大罵不已,賊攢(剌)〔刺〕以矛,與女同死。
王氏,金三俊母。
年二十有一夫亡,撫四歲孤,紡績奉親。
壬戌五月,罵賊遇害。
督學樊公恭煦給“巾帼完人”匾。
高氏,生員趙廷梅妻,遇道之繼姑也。
避賊廟張堡,城陷投井死。
李氏,王烈妻。
青年守志,年已八十,賊至大罵,被劈其首死。
汪氏,歲貢生王懋績妻。
早失怙,事母以孝聞。
比于歸,執婦道,有翁在堂得其歡心。
翁授徒三原,氏随侍避亂寓南城。
無何,北城陷,南城岌岌,翁叱懋績隻身逃,氏從旁慫恿并資以簪珥,尋置抱中兒床上,遂自經。
惠氏,吳昌妻。
年二十,賊至欲掠之去,氏绐之曰:少安無躁,當攜窖藏以從耳。
賊信之,聽其回家。
遲久不出,視之,已缢死屋後棗樹下,賊為歎息久之。
胡氏,陳漣妻。
回亂,一門星散,氏依母避居廟張堡。
賊猝至,村人竄匿,母迫之行,氏歎曰:出而陷賊,不如死而全身。
躍入井中死。
村中婦女從而入者數十人。
壬戌六月十一日事。
賈氏,蔡羲仲妻。
青年失所天[3],守節養親,年已七十有八。
聞賊至,自沉于河死。
張氏,馮立華妻。
有女及笄,抱中兒才周歲。
避賊土室中,被搜括強劫之行,氏及女同聲詈曰:吾女流,恨不能殺汝,肯從汝耶?賊怒并殺之。
王氏,貢生桑玉傑妻。
傑亡,守節曆四十年。
朱贻元女水仙,年十四。
俱被賊執,不屈受刃死。
王振湖女,年十六,守節。
王長甯妹,年十六,未字[4]。
俱被賊執,大罵,死。
任氏,馮正倫妻。
為撚匪掠,強逼不從,受重傷。
楊氏,羅萬祿妻。
被撚執,以計脫。
均自投井死。
張氏,石昌林妻。
被執不從,賊剜其兩目,又剚數刃死。
呂氏,劉宗良妻。
賊至,抱子沉河死。
雷氏,陳興盛妻。
年二十六夫亡,誓死守節,母家兄勸令更适,遂與之絕。
壬戌夏,賊陡至被執,群掖之行,氏绐以告明姑即從命,賊釋之,乘間墜井死。
孔氏,趙明喜妻。
年未三十,孀居守志。
被賊迫脅,绐以返窯中取所藏衣飾,即投缳機上死。
王氏,李自毅妻。
避賊大寨被執,誘以甘言,氏罵不絕口,賊怒斷其手足殺之。
孫氏,程某妻。
年八旬餘,被賊執拷索金珠,绐曰:“釋我,當示汝所。
”賊遽釋之,投井死。
王氏,趙廷槐妻。
賊大至,立驅孫媳五人入井,亦随投下死。
李氏,淳化學博陳廷佐妻。
避難上院堡,城陷,投井死。
侯氏,王蘭妻。
張氏,子文炜妻。
亂作,姑媳守死不去。
賊入睨張劫以刃,張罵不絕囗,時方孕,賊剖腹流其腸,侯以首碎階石死。
黨氏,侯思桂妻。
張氏,胡中律妻。
周氏,侯朝楷妻。
王氏,侯日盛妻。
李氏,縣丞史懷清叔母。
張氏,陳得喜母。
邸氏,呂萬有妻。
王氏,白世有妻。
張氏,陳得喜伯母。
聶氏,陳得喜妻。
高氏,雒萬成母。
劉氏,雒萬成妻。
賈氏,何潔妻。
馬氏,何廉妻。
王氏,趙有順妻。
張氏,安永茂母。
王氏,安福才妻。
聶氏,趙有成妻。
樊氏,生員蔡毓秀母。
聶氏,王春元妻。
郭氏,王朝元母。
郭氏,席祥興祖母。
張氏,席祥興妻。
侯氏,于朝鼎妻。
雷氏,于邦棟妻。
張氏,于邦太妻。
王氏,于邦奇妻。
李氏,李尚才妻。
張氏,姚建順妻。
王氏,趙清隆母。
楊氏,姚和蘭母。
劉氏,何卓子母。
張氏,姚和清母。
李氏,于邦洪妻。
羅氏,徐福母。
張氏,徐福妻。
楊氏,趙日明母。
王氏,趙日明妻。
張氏,張緻清妻。
張氏,孔興智妻。
雷氏,呂萬林妻。
鄧氏,程維恭妻。
樊氏,李賜妻。
王氏,陳新重妻。
任氏,張緻遠母。
安氏,陳新有祖母。
張氏,楊世林妻。
俱罵賊受害。
又:張氏,陳儒章妻。
梁氏,張毓秀妻。
劉氏,張毓芳妻。
王氏,張福母。
郭氏,郝尚林母。
劉氏,張嶺妻。
趙氏,張峩妻。
李氏,張韶妻。
黃氏,張殿魁妻。
田氏,張仁妻。
李氏,張智妻。
任氏,張元清妻。
常氏,張元泰妻。
安氏,張元有妻。
章氏,張貴清妻。
賈氏,吳春彥母。
李氏,吳春彥妻。
張氏,吳海妻。
張氏,吳孝妻。
孟氏,吳學義妻。
李氏,吳學禮妻。
許氏,梁克讓妻。
郇氏,仼信智妻,女蟬兒。
樊氏,藥長春妻。
李氏,常歡妻。
高氏,常秀南妻。
雲環,常富女。
徐氏,趙有林母。
郭氏,趙琦章妻。
張氏,楊步升妻。
楊氏,趙正運祖母。
陳氏,文善妻。
王氏,文美妻。
劉氏,生員張鵬飛妻。
文氏,張壽妻。
王氏,王作相妻。
楊氏,屈萬祿妻。
榮氏,王發妻。
雷氏,雷世顯妻。
張氏,劉宗勤妻。
李氏,劉宗振母。
張氏,劉吉妻。
張氏,歲貢賈緻順祖母。
邢氏,賈緻順妻。
楊氏,賈緻福妻。
傅氏,張祿妻。
郭氏,楊林妻。
惠氏,吳昌妻。
喬氏,張淇妻。
楊氏,王興禮妻。
張氏,王興邦妻。
王氏,邢承先妻。
何氏,邢作樹妻。
戴氏,王邦固妻。
張氏,孔世萬妻。
張氏,孔世貴妻。
齊氏,賀興貴妻。
雷氏,王世發妻。
楊氏,王朝林妻。
趙氏,王朝玉妻。
孫氏,王護妻。
楊氏,王報妻。
楊氏,吳振興妻。
張氏,齊生魚妻。
殷氏,趙太妻。
張氏,孔複隆妻。
賈氏,趙策妻。
張氏,闵克明妻。
張氏,齊懷仁妻。
王氏,雷雨霖妻。
周氏,陳福魁妻。
王氏,陳七觔妻。
李氏,張福母。
楊氏,郭廷樞母。
俱被執,不辱遇害。
賈氏,趙發福妻。
趙氏,崇生财妻。
闵氏,崇生彪妻。
雷氏,王英妻。
胡氏,侯秀珍妻。
馬氏,黨聰妻。
嬰兒雷文英,女。
大姐雷安太,女。
張氏,石學仁母。
焦氏,劉恒隆母。
李氏,田讓妻。
楊氏,侯朝桢妻。
胡氏,侯秀昌妻。
楊賈氏、楊楊氏、雷張氏。
侯氏,楊樹隆妻。
樊氏,李述白妻。
王氏,李春莪妻。
任郭氏。
劉氏,胡乘駿妻。
孀婦高王氏、王裴氏、任王氏、邸趙氏、劉朱氏、毛劉氏;洎生女二女子,張劉氏、樊李氏、樊杜氏、李楊氏、賈楊氏、趙王氏、賈邢氏、賈張氏、賈楊氏、焦賈氏、楊黨氏、高趙氏、梁吳氏、梁安氏、梁劉氏、梁王氏、吳吳氏、邢鄭氏、邢黨氏、廉陳氏、賈楊氏。
以上皆孀婦。
王吳氏、王黃氏、王喬氏、王魏氏、王童氏、秦魏氏、秦童氏、邢張氏、邢馬氏、邢焦氏、邢楊氏、邢房氏、邢吳氏、邢李氏、邢吳氏、雷趙氏、雷王氏、雷馬氏、雷馮氏、雷張氏、雷趙氏、雷陳氏、雷楊氏、雷孫氏,俱因逆匪竄陷,忿激自裁。
以上申節義局縣冊。
又:趙氏,楊恒心妻。
王氏,陳肯構妻。
張氏,陳順雲妻。
雷氏,陳順雨妻。
鄧氏,魏鳳彩妻。
孀居守志。
張氏,王建綱妻。
劉氏,李存禮妻。
榮氏,王德妻。
周氏,陳福魁妻。
王氏,任汝信妻。
高氏,呂合妻。
張氏,馬三多妻。
鐘氏,馬三泰妻。
馮氏,馬三興妻。
郝氏,劉震來妻。
陳氏,郭鴻炜妻。
裴氏,白明奎妻。
李氏,白正賢妻。
惠氏,邢大成妻。
馬氏,廪生梁卓妻。
雷氏,吳葆初妻。
王氏,高廣财妻。
俱被執不屈,罵賊遇害。
高氏,孫印堂妻。
見夫被撚擄,抱子投井死。
趙氏,邸月珍妻。
郝氏,王慶發妻。
趙氏,楊生春妻。
俱聞撚至,投井死。
張氏,劉恒益妻。
聞夫被戕,自殺。
節婦薛氏,王道高妻,守志三十餘年。
楊氏,王墉妻。
李氏,李治妻。
張氏,郭鴻績妻。
楊氏,王來妻。
王氏,商邦安妻。
李氏,商治安妻。
王氏,王從蔭妻。
李氏,白明彥妻。
何氏,吳蘭妻。
張氏,陳如璋妻。
張氏,王尚禮妻。
楊氏,文英妻。
俱聞賊至,投井死。
王氏,增生梁廷柱妻,赴火死。
王氏,孫昌妻,投河死。
王氏,田大豐妻。
王氏,王桂妻。
俱聞賊至,自殺。
投井死者又有胡乘騿祖母石氏、母張氏、嫂劉氏、妻吳氏。
在廟張堡自裁者:胡氏,陳光第妻。
魏氏,陳許妻。
劉氏,陳啟榮妻。
以上采訪續收。
同治九年,逆匪竄擾,罵賊被害者:張氏,劉天德妻。
李氏,劉從林妻。
李氏,賀讓妻。
又張氏,張善昌女。
以上申節義局縣冊。
因夫遇害而身殉者又有:許侯氏、許安氏、白王氏、白程氏、白王氏、白孫氏、白王氏、馬李氏、馬劉氏、馬牟氏、馬王氏、許王氏、馬張氏。
回至不去而遭慘殺者又有:王張氏、王姬氏、王王氏、陳劉氏、劉田氏、雷張氏、李馬氏、李張氏、李石氏、李楊氏、李李氏、劉王氏、劉張氏、劉焦氏、劉李氏、劉魯氏、劉鄭氏、劉張氏、劉房氏、劉程氏、劉吳氏、劉王氏、劉馬氏、陳金氏、劉穆氏、劉楊氏、劉梅花、劉秋芗、劉雷氏、劉楊氏、陳蕭氏、劉白氏、劉程氏、劉張氏、劉李氏、劉鄭氏、任馮氏、任白氏、任陳氏、仼馮氏、仼鄭氏、任張氏、任張氏、任彭氏、任蕭氏、任馬氏、任尚氏、任蔔氏、任王氏、任劉氏、任周氏、郭康氏、郭王氏、郭張氏、郭劉氏、劉朱氏、劉女兒、劉九女、劉孫氏、劉魏氏、杜王氏、杜施氏、杜韓氏、白趙氏、白宋氏、白王氏、張茹氏、張王氏、張任氏、趙馬氏、趙王氏、趙尚氏、劉劉氏。
嗚呼!撚回之禍酷矣。
吾邑婦女之塗肝腦、填溝壑者,奚翅數千百人。
而搜輯止此,蓋湮沒者多矣。
王烈婦見幾明決,從容就義尚已。
此外或被執不辱,或忿激自焚,要皆圭璧,其躬而得死所者也。
世之帶鬒眉而口道德,臨變逡循卻顧,甚或反顔事仇,而仍不免于膏砧锧者,對茲其亦腼面矣乎? 貞女 張氏,幼字喬述先。
未婚而述先死,年才十七,聞訃衰绖奔喪,遂不複歸,孝事翁姑。
翁姑殁,屏居一樓,足不出戶阈者數十年。
鹹豐九年旌。
吳氏,張子抑妻。
結缡之日張忽逸,尋死于羁旅。
氏空房獨守,無怨色;躬紡績,養其二老終身。
鉛華不禦,戶庭不出,母家亦不一往。
撫侄教孫,勵節卅餘年。
回變作,投崖赴火死。
田氏,塔底田村人。
生而有駝背籧篨之疾,自幼許字近村某。
嫁有日,忽夫家聞其陋也,悔緻書離異。
氏泣謂諸弟曰:婦有四德,姊所短者容耳。
今未嫁而為人所棄,命也。
夫古有不嫁以養親者,今親雖沒,諸弟尚弱,吾恃針指足自活,将守志養弟,依母家以終身可乎?弟泣對曰: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