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縣續志卷之五

關燈
知縣程維雍重修邑人白遇道編纂 人物傳上 川嶽炳靈,代産賢哲,不擇地與時也。

    周秦上難稽矣。

    懿夫漢有周文、張叔,唐有于仲谧,元有楊元甫,明有呂泾野,我朝有吳昆毓、李伯貞諸賢,或以長厚端直稱,或以博學守道著,或以理學鳴,或以高節孝友見,皆生為邦桢,殁而宜祭于社者。

    然而進道不一途,與人不求備,則夫岩林隐逸,鄉黨自好。

    以“洎見義有勇、樂善不倦之夫。

    苟不缪戾于聖賢,皆可與忠孝節烈并傳也。

    志景慕闡幽潛,敢阿好雲爾乎”。

    述人物傳第七,分上、中、下三篇。

     明 郝滋字洪濟,其先安肅人,累世仕宦,自曾祖某徙居高陵。

    滋性穎異孝友,自幼失恃。

    入邑庠,勤學不倦。

    成化辛卯,以《禮經》領鄉薦,遊太學三年。

    丁外艱,哀毀逾禮,事繼母劉甚孝。

    (宏)〔弘〕治癸醜,授中牟知縣。

    民尚奔競,素稱難治,下車守廉奉公,擘畫區處。

    不逾年,境内大治。

    縣有水害,歲常淹民田,滋即築衛民堤,民利之。

    明年秋,蟊賊害禾,滋祭于漢魯公祠,次日陡風,蟲皆殒。

    他善政不可勝紀。

    邑之緻政劉懷上政績三十事,都憲巡按交薦于朝,遣官旌獎。

    九年秩滿,擢湖廣均州知府卒。

     劉守臣字克艱,郭下裡人。

    (宏)〔弘〕治甲子舉人,性孝友。

    早喪母,凡遺物終身藏之。

    授任邱縣知縣,禮賢惠民,振頹興滞;懲奸黜浮,令行禁止;不受饋遺,門無苞苴。

    頑民薛堂怙惡,公谕之堂,即改為良民。

    以至谕息争訟,表勵貞節,士民以勤儉,公慎頌之。

    擢知臨清府,害除利興,撫按交薦。

    後值撫按構怨,牽涉罷歸。

     劉遷字于喬,縣郭下裡人。

    少貧,代兄為更役,宿縣中。

    縣令夢白虎卧鐘下,晨起求之,得遷。

    使之業書試藝,奇之,召其兄囑曰:此必亢而家。

    未幾,補弟子員。

    嘉靖丙申,舉于鄉,谒選教谕高平,曆升崇府左長史。

    崇莊王性嚴急,前此多不相能,聞遷賢,一見即殊禮敬之,稱先生而不名。

    遷随事婉陳,長于諷喻。

    軍校素悍,淩藉平民,有司不能禁,遷辄約制之少斂。

    嗣王立,倚毗甚切,遷以老求去。

    成太妃與王辄泣留,左右亦皆泣曰:劉先生去,即吾國壞矣。

    王久居宮中不任事,遷一切任之。

    三十年間,内外無閑言。

    子自化,進士。

     馬書林字子約,縣慶豐裡人,嘉靖己醜進士。

    初知河南輝縣,升南京刑部雲南司主事,曆升本部廣西司郎中,性純厚笃孝。

    知輝縣時,申減上稅之田三百餘頃,改洩久潦之陂為田五百餘頃,輝民頌德焉。

    江西富民王冠者,挾重資往來公卿間,縱欲肆惡,買童男女合藥。

    事發,送部批,公問斷。

    王冠求書浼屬且饋千金,力卻之,即置以法。

    升河南汝甯知府,申奏問革崇府長史承奉罷職,軍校充發邊衛者二十餘人。

    自是汝民安矣。

    調四川保甯府,申減上司絲绫之累。

    尋就升按察司副使,整饬威茂兵備,未任而卒,人鹹惜之。

     劉岸字汝登,縣郭下裡人,中嘉靖庚子鄉試。

    初授山西翼城縣教谕,曆任直隸獲鹿、河南武安、四川昭化知縣,有去思碑。

    升直隸河間府通判,山西吉州知州,有德政碑。

    升山東兖州府同知,罷歸。

    巡撫李世達追薦其剛介有為,事集民安,直以不徇請讬,緻遭萋菲雲。

    以上《呂畇志》。

     呂柟《明史·本傳》:“字仲木,高陵人,别号泾野,學者稱泾野先生。

    正德三年登進士第一,授修撰。

    劉瑾以柟同鄉欲緻之,謝不往。

    又因西夏事,疏請帝入宮親政事,潛消禍本。

    瑾惡其直,欲殺之,引疾去。

    瑾誅,以薦複官。

    乾清宮災,應诏陳六事,其言除義子,遣番僧,取回鎮守太監,尤人所不敢言。

    是年秋,以父病歸。

    都禦史盛應期,禦史朱節、熊相、曹珪累疏薦。

    适世宗嗣位,首召柟。

    上疏勸勤學以為新政之助,略曰:‘克己慎獨,上對天心;親賢遠讒,下通民志。

    庶太平之業可緻。

    ’大禮議興與張桂忤,以十三事自陳,中以大禮未定,谄言日進,引為己罪。

    上怒,下诏獄,谪解州判官,攝行州事。

    恤茕獨、減丁役、勸農桑、興水利、築堤、護鹽池,行《呂氏鄉約》及《文公家禮》,求子夏後,建司馬溫公祠。

    四方學者日至,禦史為辟解梁書院以居之三年。

    禦史盧煥等累薦,升南京宗人府經曆,曆官尚寶司卿。

    吳楚閩越士從者百餘人。

    晉南京太仆寺少卿。

    太廟災,乞罷黜不允。

    選國子監祭酒,晉南京禮部右侍郎,署吏部事。

    帝将躬祀顯陵,累疏勸止不報,值天變,遂乞緻仕歸。

    年六十四卒。

    高陵人為罷市者三日,解梁及四方學者聞之,皆設位持心喪。

    訃聞,上辍朝一日,賜祭葬。

    柟受業渭南薛敬之,接河東薛瑄之傳,學以窮理,實踐為主。

    官南都與湛若水、鄒守益共主講席,仕三十餘年。

    家無長物,終身未嘗有惰容。

    時天下言:學者不歸王守仁,則歸湛若水,獨守程朱不變者,惟柟與羅欽順雲。

    所著有《四書因問》《易說翼》《書說》《要詩說序》《春秋說志》《禮問内外篇》《史約》《小學》《釋寒暑經圖解》《史館獻納》《宋四子抄釋》《南省奏稿》《泾野詩文集》。

    萬曆、崇(貞)〔祯〕間,李桢、趙錦、周子義、王士性、蔣德璟先後請從祀孔廟,下部議未及行。

    隆慶初,贈禮部尚書,谥文簡。

    ” 《關學編》:少授尚書于邑人孫昂,有志聖賢之學。

    大參熊公、李公延教其子館于開元寺,聞父疾徒步歸,二公以夫馬追送不及。

    父愈,構雲槐精舍聚徒講學。

    (宏)〔弘〕治辛酉,舉于鄉,明年遊成均,與諸同志講學寶(印)〔邛〕寺。

    正德戊辰,廷對第一,授修撰。

    時閹瑾竊政,以枌榆故緻賀,柟卻之。

    會西夏構亂,疏請上禦經筵、親政事。

    不報,乃引去。

    瑾敗,薦起舊職,上疏勸學,上嘉納。

    未幾,乾清宮災,應诏陳六事不報,複引疾去。

    父病,侍湯藥,晝夜衣不解帶,履恒無聲。

    及卒,哀毀逾禮,既葬廬墓側,旦夕焚香号泣。

    釋服,複講學東林書屋,鎮守閹廖素張甚,戒使者過高陵勿擾,曰:有呂公在也。

    世廟即位,诏起原官,上禦經筵,柟進講。

    值淳皇後忌辰,口奏宜存黪服禮,罷賜酒馔,朝論韪之。

    甲申,複以十三事上言過切直,谪判解州,會守缺,柟攝事,善政厘然。

    建解梁書院,選俊秀者歌詩、習小學。

    朔望令耆德者講《會典》,行《鄉約》。

    廉孝悌、節義者,表其廬。

    求子夏後教之。

    轉南吏部郎,遷國子祭酒,以師道自任,取《儀禮》諸篇,令按圖習之。

    登降俯仰,鐘鼓管籥,有古辟雍之風。

    晉南禮部侍郎,署南吏曹掾,疏薦何瑭、穆孔晖、徐階、唐順之等二十人入賀。

    會廟災,自陳遂緻仕歸。

     《學翼》:柟在南都八年,四方士環趨講下。

    是時,海内講學者各守一先生言,柟獨集取周、程、張、朱語為《四子抄釋》,令學者力行,曰:“必如是,乃為吾實學,無他法門也。

    ” 國朝同治三年,以禦史奏請從祀孔廟。

    部議略雲:泾野集關學之大成,出處言動無一不規,卓然冉闵之徒。

    詳核人品學問,與羅欽順實相伯仲,與闡明聖學、傳授道統之例相符。

    拟如該禦史所請,奉旨依議從祀孔廟西庑,在明臣蔡清之次。

     吳谠字仲直,縣郭下裡人。

    嘉靖己酉舉人,任山西臨晉縣教谕,教規嚴整,卒于官。

     劉自化字伯時,遷之子。

    嘉靖乙醜進士,除戶部主事。

    司崇文門稅務,令商各以物自占寬算缗額,司明知草場,卻商千金饋。

    司太倉銀庫,得前盜臣主名,奏治之。

    大司徒以漕糧遇期,請擇風力官往督之,自化奉文并力抵淮,布憲令所在濡滞,以軍法從事。

    漕艘争先河決中,夜呼巨艦載土塞徐州城,城完,漕糧無恙。

    除知嶽州,臨湘故無城,取關市賦成城,民不告勞。

    平江盜出沒,吏莫能讨,自化入境擒渠魁,散其餘黨。

    改守登州,亦故無城,城之如臨湘。

    青、登、萊三郡,田逋至二萬,上書陳疾苦,司農奪其祿而盡蠲逋稅,乃大喜曰:以吾二月俸,省民二萬,吾所受赢矣。

    三郡舉首加額。

    曆任山東、浙江都運使,俱以不貪為寶。

    遭父喪,歸遂不出。

    子複初,進士。

     任佩字伯玉,縣人。

    嘉靖中以明經授興平司訓,從許督學講學會城書院以忤縣令,委盤倉糧欲中傷之。

    佩素潔,不入暮金,一時畏服,終以不能于令遷肅藩授。

    藩胤性佻達,佩嚴其近侍不使私出入,多所匡正。

    藩校王應龍兄弟以事犯,王怒甚下佩議死,佩封還令旨竟得釋。

    又禁金王親之驕橫,絕李儀賓之賄,屬河套弗甯。

    經略行部謀野,佩捧檄陳言累千言,經略嘉歎,頒布軍前。

    王及嗣王皆繼薨,力求當道請休書,上不允更勉留,佩不得已,讬言改選乃歸。

     李克家字子肖,縣毘沙裡人。

    以選貢任山東汶上縣丞。

    明敏謙謹。

     劉守德字克新,縣郭下裡人。

    孝友警敏,善書鐘王。

    以選貢任四川崇甯縣知縣,令行禁止,有能聲。

    吏部考雲:仕學兩優,天下守令第一。

    遂行取戶部山東司主事。

     任大仰縣毘沙裡人,萬曆間紫陽學貢。

    時邑受褐行之累,公條陳去之,民祀于毘沙嶽廟東(注:或疑為東嶽廟)。

    官至青州府同知。

    後緻仕歸。

     劉複初字贻哲,自化子。

    萬曆壬午解元,癸未聯捷進士,授戶部主事。

    調兵部時有事朝鮮,大司馬欲以封貢羁縻之,複初出位力言其不可,已而會議者亦陳封貢不可行,大司馬為之屈。

    出守上黨,歲大饑,民多轉徙,時苦地差之征,乃會計庫藏,餘金補之。

    歲減萬餘金,又省站銀歲千兩,以牛種給民。

    墾田萬餘畝,積粟至二千石,歲乃饑而不害。

    尋中他語,降廣東市舶提舉。

    粵有稅銀五十萬素不及額,中使持之,複初反複開說:歲止賦十二萬,餘悉裁之。

    擢淮安同知,後持憲川。

    泸川人曾良弼唆士官攻殘筠連城,日事兵革所費巨萬,朝廷懸賞格以購,複初計擒良弼父子,皆斬之。

    奢崇明襲土官,叛漢法,與雷安民哄議者欲用兵,複初曰:吾将以一紙書止之。

    因遣人開谕哄旋止。

    尋敕駐陽和、順義,與索囊陰相結七年不貢,數窺邊。

    複初至,築城堡、練戎馬、策勵将,勇人可用,遂不敢犯,通貢如故。

    時以東事調薊門,議增兵,複初曰:業留鞏華,兵獨不可留鞏華饷乎。

    故兵雖役而饷不加。

    内召升太常,未幾告歸,不複起。

     田宏甸字所治,号若愚,縣渭陽裡人。

    生而奇穎,年十五即補邑弟子員,食廪饩。

    困于場屋者十二次,以明經任平陽司訓,端躬迪士,上官深器重之,薦擢四川大甯知縣。

    大甯地僻民貧,會奢酋跳梁。

    征發時出,宏甸無不立辦,所得俸資辄助公費。

    大甯有鹽稅,前令往往額外取之,宏甸悉為減去。

    又每歲例運米他縣二百餘石,宏甸請折銀并其腳力之價解于上,商民胥悅。

    四年政和民安,升涪州刺史。

    涪人夙知其賢急迎之,時已積勞盡瘁,未履任卒。

    大甯民如喪考妣,為位哭之。

    比歸,或撫榇号呼有仆地而後蘇者。

     李仙品字雲卿,縣郭下裡人。

    萬曆乙未進士。

    初知長治,舊例于道府縣日,送樣綢一匹,力請革除,剔舊弊,除俸羨。

    擢揚州江防,減冒布商人之稅,嚴緝江賊。

    知承天府,楚府宗藩毆死巡撫,具疏請旨以正典刑,委授監斬,庶民快之。

    即擢沔陽道,以母憂歸。

    起補川北遵義道,會奢賊猖獗,虐屠重慶,蹂躏成都。

    奉敕監軍,親冒矢石,身先士卒,追北納溪,搗穴永甯,翦其賊首奢崇明,全蜀奠安。

    擢湖廣偏沅巡撫,複讨安賊,獲勝。

    尋以告疾還家,路經承天,故老士民沿江涕泣。

    卒之日,風雨晦暝,人鹹異之。

    崇(貞)〔祯〕五年,欽賜祭葬,敕贈兵部右侍郎。

     李喬昆字孕厚,縣郭下裡人。

    天啟乙醜進士,筮仕洪洞。

    洪洞故多李氏,喬昆之遠祖在焉,有持家譜幹以私者,謝卻之。

    及在真定,中官欲加以屬禮,杜門不屈,人稱其節。

    闖寇據關,污以僞司馬,拒弗受,望阙北拜而死。

     李喬侖字孕秀,喬昆弟。

    萬曆丙午舉人,為永平府推官。

    備陳八苦,請議抵給加派,停買草束轉買天津,赈濟寬恤;又請安插遼人,用保甲土著之法,皆經濟名言。

    後為禦史,敷奏甚多,其最著者,彈劾魏忠賢一疏。

    疏曰:為大奸盤踞,法紀淩遲,懇祈聖明奮乾斷以伸國憲事:臣惟從來宦官之禍人家國者,往往不出一手。

    内不借之外以為驅駕,則其氣焰不張;外不借之内以為線索,則其機竅不靈。

    而其中非奸惡勾連串合,探聽開報,挑怨激怒,則其黨與不聯而其禍福不驗。

    臣竊觀東廠太監魏忠賢,怙寵專權,毒流中外。

    自堂官楊漣直言極谏,而盈廷相繼泣血請劍。

    惡莫大于人心之共憤,事莫真于通國之可殺,乃轉圜無期,谯呵且加。

    諸臣相顧唏噓,謂皇上果忘當年夾輔之功臣,拒諸臣逆耳之忠言。

    天下止知有忠賢,皇上亦止知有忠賢也。

    乃臣固有以知其心矣!皇上明主也,鋤奸除邪美名也。

    不欲操自言官,而時将出不測之雷霆于風清浪靜之日。

    諸臣亦宜靜聽天威,無容煩聒矣。

    獨念猛獸之吞噬非不慘也,翦其爪牙則凡獸等耳;鸷鳥之搏攫非不毒也,铩其羽翮則凡鳥等耳。

    故他人所憂者忠賢,而臣所憂者又在傅應星、傅繼教、陳居恭。

    蓋三兇,正其關通内外而張牙橫翮之人也。

    請先言三兇之罪:傅應星者,名為忠賢之甥,實為忠賢之子也。

    内官有子,從來怪事。

    忠賢以數百萬家資付之足矣;又為之營幹中書,未數日而加大理事副,又加儀制司郎。

    一丁不識,正字何名?應星因而假勢招搖,威行辇毂,而其妻又與奉聖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