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縣續志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七人,今增明呂柟、劉選、劉自化、劉複初、李喬侖,國朝郭萬象、李原茂、吳多瑜、裴汝清、魚有成。
後土宮在距河門外北偏,始建見《呂志》《樊志》。
國朝康熙四十二年,知縣胡昌期重修,邑人趙曰睿撰記。
記曰:陵東距城數武,建立後土宮,曆年久遠,廟貌巍峨,氣象宏敞,春祈秋報者絡繹不絕。
蓋取坤元配天,長養萬物之義,地道也,亦母道也。
按之祀典為正,非同梵宇浮屠一切無稽淫祀,徒以蠱惑人心,傷風敗俗也。
前賢泾野、谿田諸先生,代有撰記,勒銘貞珉,煌煌俎豆,誠巨典也。
惜世遠年湮,兵荒頻仍,風雨飄搖,鳥鼠竄伏,以緻頹垣斷塹,隻聞破壁嘶風,殿宇傾圮,徒聽寒蛩泣露,瞻禮之際,怦怦心恻。
奈工程浩大,修葺頗艱,幸邑侯胡公來莅茲土,每于巡行勸課之餘,暫憩茲室,日擊庑榭荒涼,金碧剝落,慨然捐俸為倡。
且召生員高子陽琮,谕之曰:惟汝廉介勤慎,修理之責,端有重賴,務期人人樂輸,共成盛事。
高生唯唯,但大廈非一木能支,純錦非寸絲可組,爰告約同社生員高通儒,暨呂向榮、墨俊、劉世重、孫榮等,踴躍急公,寝食悉忘,日奔走于烈日寒霜之下。
隻椽片瓦,必為躬親;尺布寸絲,悉登簿籍。
督工則訓導李公懋中者司其職。
經理則防守石君柱礎者任其責。
吾邑紳衿以及善人義士,亦無不仰體邑侯之志,鼓舞破悭,樂襄厥典,不期年而工程告竣,棟宇重新,樓閣煥彩。
前之頹垣斷塹者,複見雕牆峻宇矣。
前之殿祠傾圮者,複見鳥革翚飛矣。
董事高子欲勒石紀事,不果。
今值新天子即位之初,五風十雨,物阜民安。
官吏慶于庭,士女慶于室。
春祈秋報之期,四方輻辏,熙熙而穰穰者,蓋踵相接也。
此固神之靈爽,亦何在非胡公之善念所激發,又何在非高生之廉介勤慎所相與,有成者乎?較之崇尚浮屠、起建梵宇者,不相懸萬萬哉。
諸社父老因念前功,不忍湮沒,仍丐記于餘。
餘樂其祀典之正,嘉其向善之誠,因備述颠末,以彰義舉,且鹄企後之賢令,聞風興戚,繼起而步武之,庶俎豆常新,而宗社其永奠也夫。
回變毀。
嗣因騎賊累擾廟垣,逼城數武,知縣陸堃慮藏奸,并撤之。
關廟舊名義勇武安王廟。
在接蜀門外,始建見《呂志》《樊志》。
國朝雍正三年,奉旨追封王三代為公,祀于後殿。
鹹豐五年,社人重修正殿,扁曰“千載生氣”。
門坊刻曰“萬古威靈”,字徑四尺許,皆名筆也,回變毀。
同治七年,署知縣陸堃移建接蜀門内,即興國寺舊址,正殿三檼,獻殿五檼,大門三檼。
光緒六年,知縣程侯維雍,增建樂樓一座,殿宇門廊潤飾一新,遇道為記。
記曰:自有天地生人,即有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倫以為之紀。
曆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至于孔子,傳億千百載而莫之有易,所謂經也。
有虛無寂滅之教出而汩淆斁亂之,大抵以攝摩騰為鼻祖。
攝摩騰者,西域之神耳,名未嘗見經傳,足未嘗至中華。
東漢永平中,遣使天毒始得其書,及沙門以來因馱馬名寺。
延及晉、宋、齊、梁、隋、唐,迄于前明君侯士庶,趨奉皈依而寺遂盈天下,高陵次赤,已無慮數十所,而最著者曰“興國寺”。
舊碑謂建于宋太平興國之年,故名。
向無香火缁流,曆來為諸令節習儀之所,竊聞其教責慈悲、齊生死,以輪回禍福、天堂地獄之說,恫惑愚人,謂崇其教者可獲福田利益,而有徒麇聚,不簪不绂、不事不畜、不農不工、不商不賈,無男耕女織,日用飲食之道,無孝悌忠信、親義序别之倫,極其弊至父母拜子,君後拜臣,遊手廢職,作奸犯科,故昔者昌黎韓子辟為異端,而曰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誠以其道大反乎孔子之道,而為斯道之蠹也。
我世祖章皇帝以武功戡禍亂,以文德經邦國。
天下既定,首崇祀典,以春秋二仲月上丁釋奠先師孔子,即以仲丁祭關壯缪廟,頌之郡國,垂為令甲。
(應為:封關帝為忠義神武大帝,以仲丁日祭之,垂為令甲)雍正初,我世宗憲皇帝又追封先師五代為王,追封壯缪三代為公,尊崇遠邁前代,奚以無已有加哉。
讵不以孔子為萬世師表,而壯缪即以孔子之道為道,立千古人倫之極也乎。
孔子作《春秋》,讨亂賊,壯缪故深于《春秋》。
當漢祚既移,曹孫僭争,中原鼎沸,三綱淪絕,一時勇功智名之輩,乘風雲,苟利祿,莫可一二,數壯缪獨傾心中山靖王之裔,與諸葛、張、趙諸賢同獎王室,力圖恢複,百折不挫,死而後已,非聖人而能若是乎?非其識之絕倫逸群,重綱常,笃道德,立人倫之極,而能若是乎?壯缪嘗言曰:日在天之上,心在人之中,心者何,道心也,即彜倫也。
以孔子盡倫之心為心,宜天下後世之凡有血氣者,家屍戶祝,心悅誠服,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縣舊有廟,在西門外數武。
始建于金,重修于明,增新于我文宗顯皇帝乙卯之歲。
同治元年,花門作亂,毀于一炬,治内之廟貌、民廛俱失故所,而興國寺中金剛殿巋然獨存。
六年丁卯,邑侯陸君來攝邑篆,谕士人即其地建廟祀壯缪,工興而寇至,複中辍。
今邑侯程君莅任之三載,歲豐人和,乃召紳民谕之曰:關廟正祀也,久廢不修,神其恫諸,從新鼎建,而地苦人瘠,能忽怨諸,陸君既創成模,其因而成之。
佥曰:崇正直、黜淫祠、成人美、省民财,一舉四善。
微侯言,衆幾懵如。
爰召匠度材,百衆雲集,舊者新之,缺者補之,置木主栖神,如聖廟制,增樂歌樓一座,大門三楹,缭以周垣。
丹雘塗茨,瓴甓之屬,就班按部,巍乎改觀,克日蒇事。
于是正祭舉于斯,儀節習于斯,鄰邑之商賈輻辏于斯。
焚香展谒,鹹震懾于神之浩氣淩霄,丹心貫日,而曉然于綱常名教之重,而邪慝之背乎經者,終不能曆久而常存也,并惵然于兩賢侯之因時制宜,愛人節用,不徒修舉廢墜已也。
廟成,社人(丏)〔丐〕記于餘,辭不獲,而心善是舉也,書以與之。
陸侯名堃,江蘇丹徒人。
程侯名維雍,福建歸化人。
工始于光緒六年七月,竣于九月。
費出于裡局。
附益以估客集事者,邑人劉麟、劉瑞玉。
董事則五街鄉約劉永壽、蔔福棠、賈曰潮,暨商民屈益慶、劉複盛、鄧仁義、劉德昇也。
文昌宮在文廟東北。
始建未詳,回變毀。
同治十二年,知縣洪敬夫移建于東南,後殿三檼,正殿三檼,大門一檼。
先農壇在迎翠門外東偏。
《樊志》:雍正五年奉旨建。
計地四畝九分,每歲仲春亥日緻祭,知縣率僚屬、農夫耕種,祭品以地内所獲,措備不足者,知縣捐補。
三皇廟在距河門外三裡。
始建見《呂志》,回變毀。
東嶽廟在通遠門内東偏,《樊志》:毗沙堡、水堡村均有廟。
西嶽廟《樊志》:在燒窯劉村西,今廢。
紫清宮在迎翠門外東偏,回變毀。
龍王廟在迎翠門外南面,回變毀。
八蠟廟在通遠門東偏内,久圮廢。
忠孝祠在明倫堂西南面,《樊志》:雍正元年奉旨建。
節義祠在縣治東偏南面,《樊志》:雍正元年奉旨建。
節孝祠在儒學之南東面。
鹿台之神廟在鹿苑原上,今廢。
晉文公廟在通遠門北三裡,今廢。
齊大夫晏子廟在接蜀門西南八裡,今廢。
唐鄭國魏公廟在接蜀門西南十五裡。
上騎都尉馮公祠在縣西南七裡。
有周朝隐撰《紀孝碑》,文見《呂志》。
西平王李公祠在迎翠門南渭橋北墓前,西向。
有柳公權書、裴度撰記,文見《呂志》。
國朝富平李因笃《重修茔廟記》:王葬渭橋北高阜上,地隸陽陵,故廟在焉。
明萬曆間,巡撫李日宣為王葺茔及廟。
今提學許孫荃,臨部池陽,重修。
《陝甘資政錄》:乾隆乙未年修。
孫真人洞在縣治東。
始建未詳。
明萬曆三十四年,知縣宋名儒偕紳民重修,邑人粆良翰有記。
記曰:隋唐間,有孫先生其履曆載在往籍,不啻詳矣。
獨聞故擅醫術,以奇秘方全治人甚衆,沒世不忘。
迄今抱疴癢者,或謂夢之愈禱之痊,則先生之風動人焉,神也。
故自太白、五台,以暨都邑、村落,鹹有祠。
祠在高陵者,不知創自何時,乃基則麗東城。
萬曆初年,以建鐘樓,旋廢,寄像醫學。
尋懷仁獻庵王公複因醫學,興厥祠,顧制出草創,猶不足以昭明禋。
有道家者流陳雲洞,祖居高陵人也。
有慨于中,乃募材鸠工,高大其殿宇,即殿檐為穿廊三間,廊之前為門房三楹,又于殿後創為磚洞,肖像其中,拟太元也。
洞之上起樓閣,以仙人好樓居也,且恐物久則敝,時易則玩,更就殿左、洞右各翼以道院。
自蔔地三畝,以供香火,其為祠計甚具而有法。
财雖出諸衆哉,實得縣尹宋公,暨劉、吳、李諸鄉先生之力居多焉。
役竣,問記于餘。
餘惟通天地人曰儒,執一長曰技,以予所睹記。
孫先生學術淹貫,蓋大儒哉。
顧獨以醫自表見,若托之乎技者,其意深遠矣。
蓋士有用之用,亦有不用之用,試稽膽大心小,行方知圓,與慎畏等語,則先生固胸藏造化、手揳綱弦
後土宮在距河門外北偏,始建見《呂志》《樊志》。
國朝康熙四十二年,知縣胡昌期重修,邑人趙曰睿撰記。
記曰:陵東距城數武,建立後土宮,曆年久遠,廟貌巍峨,氣象宏敞,春祈秋報者絡繹不絕。
蓋取坤元配天,長養萬物之義,地道也,亦母道也。
按之祀典為正,非同梵宇浮屠一切無稽淫祀,徒以蠱惑人心,傷風敗俗也。
前賢泾野、谿田諸先生,代有撰記,勒銘貞珉,煌煌俎豆,誠巨典也。
惜世遠年湮,兵荒頻仍,風雨飄搖,鳥鼠竄伏,以緻頹垣斷塹,隻聞破壁嘶風,殿宇傾圮,徒聽寒蛩泣露,瞻禮之際,怦怦心恻。
奈工程浩大,修葺頗艱,幸邑侯胡公來莅茲土,每于巡行勸課之餘,暫憩茲室,日擊庑榭荒涼,金碧剝落,慨然捐俸為倡。
且召生員高子陽琮,谕之曰:惟汝廉介勤慎,修理之責,端有重賴,務期人人樂輸,共成盛事。
高生唯唯,但大廈非一木能支,純錦非寸絲可組,爰告約同社生員高通儒,暨呂向榮、墨俊、劉世重、孫榮等,踴躍急公,寝食悉忘,日奔走于烈日寒霜之下。
隻椽片瓦,必為躬親;尺布寸絲,悉登簿籍。
督工則訓導李公懋中者司其職。
經理則防守石君柱礎者任其責。
吾邑紳衿以及善人義士,亦無不仰體邑侯之志,鼓舞破悭,樂襄厥典,不期年而工程告竣,棟宇重新,樓閣煥彩。
前之頹垣斷塹者,複見雕牆峻宇矣。
前之殿祠傾圮者,複見鳥革翚飛矣。
董事高子欲勒石紀事,不果。
今值新天子即位之初,五風十雨,物阜民安。
官吏慶于庭,士女慶于室。
春祈秋報之期,四方輻辏,熙熙而穰穰者,蓋踵相接也。
此固神之靈爽,亦何在非胡公之善念所激發,又何在非高生之廉介勤慎所相與,有成者乎?較之崇尚浮屠、起建梵宇者,不相懸萬萬哉。
諸社父老因念前功,不忍湮沒,仍丐記于餘。
餘樂其祀典之正,嘉其向善之誠,因備述颠末,以彰義舉,且鹄企後之賢令,聞風興戚,繼起而步武之,庶俎豆常新,而宗社其永奠也夫。
回變毀。
嗣因騎賊累擾廟垣,逼城數武,知縣陸堃慮藏奸,并撤之。
關廟舊名義勇武安王廟。
在接蜀門外,始建見《呂志》《樊志》。
國朝雍正三年,奉旨追封王三代為公,祀于後殿。
鹹豐五年,社人重修正殿,扁曰“千載生氣”。
門坊刻曰“萬古威靈”,字徑四尺許,皆名筆也,回變毀。
同治七年,署知縣陸堃移建接蜀門内,即興國寺舊址,正殿三檼,獻殿五檼,大門三檼。
光緒六年,知縣程侯維雍,增建樂樓一座,殿宇門廊潤飾一新,遇道為記。
記曰:自有天地生人,即有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倫以為之紀。
曆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至于孔子,傳億千百載而莫之有易,所謂經也。
有虛無寂滅之教出而汩淆斁亂之,大抵以攝摩騰為鼻祖。
攝摩騰者,西域之神耳,名未嘗見經傳,足未嘗至中華。
東漢永平中,遣使天毒始得其書,及沙門以來因馱馬名寺。
延及晉、宋、齊、梁、隋、唐,迄于前明君侯士庶,趨奉皈依而寺遂盈天下,高陵次赤,已無慮數十所,而最著者曰“興國寺”。
舊碑謂建于宋太平興國之年,故名。
向無香火缁流,曆來為諸令節習儀之所,竊聞其教責慈悲、齊生死,以輪回禍福、天堂地獄之說,恫惑愚人,謂崇其教者可獲福田利益,而有徒麇聚,不簪不绂、不事不畜、不農不工、不商不賈,無男耕女織,日用飲食之道,無孝悌忠信、親義序别之倫,極其弊至父母拜子,君後拜臣,遊手廢職,作奸犯科,故昔者昌黎韓子辟為異端,而曰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誠以其道大反乎孔子之道,而為斯道之蠹也。
我世祖章皇帝以武功戡禍亂,以文德經邦國。
天下既定,首崇祀典,以春秋二仲月上丁釋奠先師孔子,即以仲丁祭關壯缪廟,頌之郡國,垂為令甲。
(應為:封關帝為忠義神武大帝,以仲丁日祭之,垂為令甲)雍正初,我世宗憲皇帝又追封先師五代為王,追封壯缪三代為公,尊崇遠邁前代,奚以無已有加哉。
讵不以孔子為萬世師表,而壯缪即以孔子之道為道,立千古人倫之極也乎。
孔子作《春秋》,讨亂賊,壯缪故深于《春秋》。
當漢祚既移,曹孫僭争,中原鼎沸,三綱淪絕,一時勇功智名之輩,乘風雲,苟利祿,莫可一二,數壯缪獨傾心中山靖王之裔,與諸葛、張、趙諸賢同獎王室,力圖恢複,百折不挫,死而後已,非聖人而能若是乎?非其識之絕倫逸群,重綱常,笃道德,立人倫之極,而能若是乎?壯缪嘗言曰:日在天之上,心在人之中,心者何,道心也,即彜倫也。
以孔子盡倫之心為心,宜天下後世之凡有血氣者,家屍戶祝,心悅誠服,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縣舊有廟,在西門外數武。
始建于金,重修于明,增新于我文宗顯皇帝乙卯之歲。
同治元年,花門作亂,毀于一炬,治内之廟貌、民廛俱失故所,而興國寺中金剛殿巋然獨存。
六年丁卯,邑侯陸君來攝邑篆,谕士人即其地建廟祀壯缪,工興而寇至,複中辍。
今邑侯程君莅任之三載,歲豐人和,乃召紳民谕之曰:關廟正祀也,久廢不修,神其恫諸,從新鼎建,而地苦人瘠,能忽怨諸,陸君既創成模,其因而成之。
佥曰:崇正直、黜淫祠、成人美、省民财,一舉四善。
微侯言,衆幾懵如。
爰召匠度材,百衆雲集,舊者新之,缺者補之,置木主栖神,如聖廟制,增樂歌樓一座,大門三楹,缭以周垣。
丹雘塗茨,瓴甓之屬,就班按部,巍乎改觀,克日蒇事。
于是正祭舉于斯,儀節習于斯,鄰邑之商賈輻辏于斯。
焚香展谒,鹹震懾于神之浩氣淩霄,丹心貫日,而曉然于綱常名教之重,而邪慝之背乎經者,終不能曆久而常存也,并惵然于兩賢侯之因時制宜,愛人節用,不徒修舉廢墜已也。
廟成,社人(丏)〔丐〕記于餘,辭不獲,而心善是舉也,書以與之。
陸侯名堃,江蘇丹徒人。
程侯名維雍,福建歸化人。
工始于光緒六年七月,竣于九月。
費出于裡局。
附益以估客集事者,邑人劉麟、劉瑞玉。
董事則五街鄉約劉永壽、蔔福棠、賈曰潮,暨商民屈益慶、劉複盛、鄧仁義、劉德昇也。
文昌宮在文廟東北。
始建未詳,回變毀。
同治十二年,知縣洪敬夫移建于東南,後殿三檼,正殿三檼,大門一檼。
先農壇在迎翠門外東偏。
《樊志》:雍正五年奉旨建。
計地四畝九分,每歲仲春亥日緻祭,知縣率僚屬、農夫耕種,祭品以地内所獲,措備不足者,知縣捐補。
三皇廟在距河門外三裡。
始建見《呂志》,回變毀。
東嶽廟在通遠門内東偏,《樊志》:毗沙堡、水堡村均有廟。
西嶽廟《樊志》:在燒窯劉村西,今廢。
紫清宮在迎翠門外東偏,回變毀。
龍王廟在迎翠門外南面,回變毀。
八蠟廟在通遠門東偏内,久圮廢。
忠孝祠在明倫堂西南面,《樊志》:雍正元年奉旨建。
節義祠在縣治東偏南面,《樊志》:雍正元年奉旨建。
節孝祠在儒學之南東面。
鹿台之神廟在鹿苑原上,今廢。
晉文公廟在通遠門北三裡,今廢。
齊大夫晏子廟在接蜀門西南八裡,今廢。
唐鄭國魏公廟在接蜀門西南十五裡。
上騎都尉馮公祠在縣西南七裡。
有周朝隐撰《紀孝碑》,文見《呂志》。
西平王李公祠在迎翠門南渭橋北墓前,西向。
有柳公權書、裴度撰記,文見《呂志》。
國朝富平李因笃《重修茔廟記》:王葬渭橋北高阜上,地隸陽陵,故廟在焉。
明萬曆間,巡撫李日宣為王葺茔及廟。
今提學許孫荃,臨部池陽,重修。
《陝甘資政錄》:乾隆乙未年修。
孫真人洞在縣治東。
始建未詳。
明萬曆三十四年,知縣宋名儒偕紳民重修,邑人粆良翰有記。
記曰:隋唐間,有孫先生其履曆載在往籍,不啻詳矣。
獨聞故擅醫術,以奇秘方全治人甚衆,沒世不忘。
迄今抱疴癢者,或謂夢之愈禱之痊,則先生之風動人焉,神也。
故自太白、五台,以暨都邑、村落,鹹有祠。
祠在高陵者,不知創自何時,乃基則麗東城。
萬曆初年,以建鐘樓,旋廢,寄像醫學。
尋懷仁獻庵王公複因醫學,興厥祠,顧制出草創,猶不足以昭明禋。
有道家者流陳雲洞,祖居高陵人也。
有慨于中,乃募材鸠工,高大其殿宇,即殿檐為穿廊三間,廊之前為門房三楹,又于殿後創為磚洞,肖像其中,拟太元也。
洞之上起樓閣,以仙人好樓居也,且恐物久則敝,時易則玩,更就殿左、洞右各翼以道院。
自蔔地三畝,以供香火,其為祠計甚具而有法。
财雖出諸衆哉,實得縣尹宋公,暨劉、吳、李諸鄉先生之力居多焉。
役竣,問記于餘。
餘惟通天地人曰儒,執一長曰技,以予所睹記。
孫先生學術淹貫,蓋大儒哉。
顧獨以醫自表見,若托之乎技者,其意深遠矣。
蓋士有用之用,亦有不用之用,試稽膽大心小,行方知圓,與慎畏等語,則先生固胸藏造化、手揳綱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