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縣續志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知縣程維雍重修邑人白遇道編纂
地理志渠堰附
班史之例,言地必先言天,蓋本《周官·保章氏》“星土辨九州”之意。
按《唐天文志》曰:“東井居兩河之陰,當地絡之西北,華陰以西,北地是。
”《東漢郡國志》曰:“今秦分野,自柳九度至張十七度,曰鹑火之次,高陵彈丸區。
”則分星自統于府。
而《通典》以觜觿參得漢之高陵以東地,則地實入觜參。
然天象渺遠難緻,不具論。
若夫古“王度地居民,首重疆域,則建革之故,流峙之要,溝洫之利,古迹之遺,安可以不詳也”。
述地理志第一。
高陵在虞、夏為雍州之域。
《禹貢》:“泾屬渭汭。
”《周禮·職方氏》:“雍州,其川泾汭,其浸渭洛。
”今泾渭合流實在縣境,郡縣釋名高陵,秦縣名。
《爾雅》:大阜曰陵。
郭子章雲,縣南有奉正原,高四五丈,高陵之名所由昉也。
《元和志》:高陵為秦舊縣,孝公置路史。
高陵邑,秦昭王弟高陵君封。
西漢屬左馮翊。
《漢書·地理志》:太初元年,改左内史為左馮翊,縣二十四。
高陵為馮翊治次一,陽陵次二十三。
《漢書·景帝本紀》:五年作陽陵邑。
《地理志》:故弋陽,景帝更名。
莽曰渭陽。
《寰宇記》:陽陵故城在鹹陽東北四十一裡。
《禹貢錐指》:高陵西南三十裡有陽陵故城,其說雖互異,而陽陵自屬析縣地而增置,謂即改高陵為陽陵者,非也。
莽改陽陵為千春。
《水經注》:左輔都尉治,王莽之千春也。
東漢縣為左馮翊治,屬京兆。
《玉海》:建武十五年改屬京兆。
《關中記》:光武東都後,馮翊出治高陵。
《禹貢錐指》:今縣西南二裡,即馮翊故城。
魏更曰高陸。
晉仍之,俱屬京兆郡。
《通典》:魏黃初元年改為高陸縣,其治在縣西南一裡。
《通鑒注》:晉改曰高陸,屬京兆。
北魏仍之。
《地形志》:晉屬京兆。
魏明改屬馮翊。
按魏高陸治在今縣西南一裡,後魏移居今所。
西魏北周仍之。
《續通典》:周明帝省萬年縣入高陸。
隋複為高陵。
《隋書·地理志》後魏曰高陸。
大業初改焉。
《元和志》:大業二年複為高陵,唐仍之。
《舊唐志》:高陵,隋縣。
天授二年隸鴻州,大足元年還雍州,武德初析置鹿苑縣。
《唐書·地理志》:武德元年析置鹿苑縣,貞觀元年省。
按縣西南二十五裡有鹿台城,地有果園名鹿苑,唐置縣即此。
宋仍為高陵,屬永興軍。
金仍之,屬京兆府。
元屬奉元路。
明屬西安府。
《明一統志》:高陵在府城東北八十裡。
《賈志》[1]:元屬奉元路,明隸西安府,國朝因之。
曆代沿革,此其大凡也。
疆域則東西三十裡而遙,南北三十裡而近。
《一統志》:縣治在府東北七十裡。
《劉志》[2]:東至臨潼縣界十五裡,西至康橋堡泾陽縣界二十裡,南至蘇馬堡鹹甯縣界二十裡,北至仁村三原縣界十裡,東南至嘴頭臨潼縣界二十裡,西南至鹹甯縣界三十五裡,東北至齊家堡三原縣界七裡,西北至桑園村三原縣界十五裡。
《府志》[3]:東南至臨潼縣治五十裡,西南至鹹陽縣治七十裡,西至泾陽縣治五十裡,東北至富平縣治五十裡,西北至三原縣治三十五裡。
南臨渭水,北枕平原,清谷跨其左,洪波襟其右,縣雖蕞爾,亦神臯之奧區哉。
然縣經唐會昌中及前明屢析之後,壤地益隘,賦重差煩,供億日費。
地則入望平衍,土性高燥全仰天澤,所謂黃壤陸海者,今大異于古所雲矣。
地瘠則富庶為難,壤小則綏輯較易,父母斯土者,可以知所從事,而生長于斯者,亦顧可自囿哉。
奉正原《一統志》:在縣南十一裡。
《長安志》:東西長三十裡,南北闊三裡。
一名降駕原。
鹿苑原《長安志》:在縣西南三十裡,東西長十五裡,南北闊一裡。
《黃圖》:安陵有果園,名鹿苑。
《賈志》:一名鹿台,按陽陵故城在縣西南,亦名奉正原,《寰宇記》:原上有鹿台将軍祠。
歲旱,百姓祈禱辄應,号為鹿台将軍。
畢原《寰宇記》《關中記》:高陵北有畢原,秦謂之池陽原。
漢名長平坂,又名石安原。
按今地屬三原。
渭水《地志》:出隴西郡首陽縣西南。
今臨洮渭源縣鳥鼠山。
《劉志》:東經隴州、寶雞、岐山、武功、興平、鄠縣,又東經長安、鹹甯二縣北。
《水經注》:東經霸縣北,與高陵分水,又經平阿侯王譚墓北左側,泾水注之,又東經鄣縣,霸縣今屬鹹甯,鄣縣今屬臨潼。
《長安志》:來自鹹陽,又流入栎陽界。
《泾野志》[4]:在縣南十裡。
每遇泛漲,彌漫十餘裡,然皆南徙,不崩北岸,蓋奉正原為之障也。
然自乾嘉而後,河日北徙,沿岸田廬坍陷不少。
鹹同數十年間,北岸田入河者無慮數十百畝,近猶漱蕩不已,計惟予水以地疏決,南岸沙淤導入故道,北岸之民庶有豸乎。
泾水郭璞注:出安定朝那縣西笄頭山,東南經新平、扶風,至京兆高陵縣入渭。
朝那今屬平涼,新平今屬邠州。
《劉志》:泾水出平涼縣西南笄頭山,東南流經華亭、泾州,又東經長武、邠州北,又東南經醴泉,又東南入泾陽界,又東至永樂鎮入高陵界,又東經毗沙鎮南鹿苑原北,又東南經高陵縣南二十裡,至上馬渡合于渭。
《縣冊》:自入境東行十裡,至船張村入渭。
清水《縣冊》:在縣東,自三原縣流入縣境,又東南入臨潼界。
《水經注》:東南入高陵縣經黃白城,又南絕白渠,又屈而東流,謂之曲梁水,又東南經高陵故城北,又東南絕白渠枝渎,而東南入萬年縣。
按清水,一名清河,即清峪水,在三原北門外。
據《水經注》及《縣冊》,謂東南入高陵界,迳故城則距縣二裡,而舊志不載。
意者自清平鄉見析之後,黃白城始隸三原,抑或涓涓其流,入縣已微,有無不定與,皆不可考。
今并河道湮墊,縣人無知之者。
渭渡三新開渡,在縣西南十裡,渭橋西二裡。
孫張渡,在縣西南三十裡。
渭橋渡,在縣南十五裡。
《府志》:新開、孫張二渡并新置渡船二隻,水夫各十二名。
渭橋渡置渡船二隻,水夫八名。
渭橋渡為東北諸縣通長安之要津,故沖煩較甚。
《泾野志》:橋北通蒲城、富平諸縣,故二縣皆有一舟協濟。
近則傍河居人獨任之。
高岸摧圮,時時敗舟,而胥徒往來,又倚肆淩虐,欲解脫而無術,或枵瘠以從事,亦窮民之無告者乎。
泾渡二黃家渡,在縣西南十裡。
上馬渡,在縣西南二十裡泾入渭處。
《府志》:黃家渡新置渡船二隻,水夫八名。
橋梁五東渭橋即渭橋渡。
《賈志》:古東渭橋,漢高帝造,以通栎陽之道。
《史記·景帝紀》注:景帝五年,作陽陵渭橋。
《索隐》:在長安東北,通高陵路。
沈亞之《東渭橋給納使新廳記》:渭東赴河,輸流逶迤于帝垣之後,倚垣而跨者三,名分中、東、西,在縣境者為東渭橋。
《初學記》:東渭橋以木為柱,後橋廢用舟,故以渡名。
郭橋,在縣東十裡,昌連渠經其下,今屬臨潼。
阿石橋[5],在接蜀門南一裡;張橋,在距河門東八裡,皆高望渠所經。
高橋,在通遠門北三裡,中南渠所經,今并廢。
渠堰高陵五渠肇于李唐。
《唐書·地理志》:寶曆元年,縣令劉仁師請更水道。
渠成,名曰劉公渠。
新堰成,名曰彭城堰。
劉,彭城人。
宋敏求《長安志》白渠,自泾陽三限,下中限為一渠,流至縣界彭城堰,下分為四渠,并溉民田。
自彭城閘北分水者曰: 中白渠在縣西南三十裡。
《水經注》:白渠枝渠,迳高陵故城北。
宋敏求《長安志》:中白渠東西長三十五裡。
《縣冊》:自彭城閘北限分水,東流至西王村,入三原官村,至高家堡支分為洪河渠入臨潼。
其正流複由官村入縣境常家村,又東亦入臨潼界。
舊從北岸支分有甯玉渠今廢。
渠南岸為小王鬥、生王西鬥、廣利鬥、西灣鬥、高渠鬥、河村鬥、馬家鬥、武家鬥、石張鬥、張月鬥,北岸有雷家鬥、韓家鬥、灣裡鬥、張流鬥、東灣鬥、馬家鬥、袁盛鬥、陳誼鬥、董家鬥、程家鬥、孟家鬥,灌田一千五百四十畝。
《長安圖說》中白渠鬥二十三。
按今隻二十二鬥。
按鬥門始于唐、宋,曰鬥門,元曰鬥吏,又謂之鬥門子,一鬥有一長。
《樊志》中白渠袤三十裡,應受水地一十五頃二十畝。
彭城閘南曰: 中南渠在縣西北三十裡。
宋敏求《長安志》:中南渠東西長三十五裡。
《縣冊》:自彭城閘南限分水,東南流至磨子橋。
磨子橋至閘口五裡,乃中南與高望、()〔禑〕南分水處。
南岸有劉金鬥、杜家鬥、墨毛鬥、張家鬥、張益鬥、通遠鬥,北岸有洛南鬥、廟王鬥、文王鬥、張以鬥、王益鬥、晉公鬥、廣濟鬥、富衆鬥,灌田一千五十畝。
又東入臨潼界,《長安圖說》:中南渠鬥門十五。
按今隻十四鬥。
《樊志》[6]:中南渠在中白渠南七裡,自磨子橋經坳下村[7],東經高橋,又東過孝義坊入清河,袤五十有五裡。
受水地一十頃五十畝。
中南渠自磨子橋又分二渠。
東南曰: 高望渠在縣西北二十五裡。
宋敏求《長安志》:高望渠東西長三十五裡。
《縣冊》:自磨子橋分中南渠。
水南岸有福鬥、康鬥、甯鬥、壽鬥、念鬥、百鬥、萬鬥,北岸有乾鬥、震鬥、沛養鬥、千鬥、億鬥,灌田八百四十畝,又東入臨潼界。
《長安圖說》:高望渠鬥門十二。
《樊志》:高望渠自磨子橋經魏村、李趙村之間,東過阿石橋、陳楊村至臨潼境入渭,袤五十有五裡。
應受水地八頃六十畝。
西南曰: ()〔禑〕南渠[8]在縣西二十五裡。
宋敏求《長安志》()〔禑〕南渠東西長四十裡。
《縣冊》:自磨子橋分中南渠,水西南流又折而東南。
岸有邊界鬥、()〔禑〕南鬥、許鬥,北岸有永鬥、于元鬥。
灌田三百五十畝,舊亦入臨潼界,今在縣境船張村注渭。
《長安圖說》:()〔禑〕南渠鬥門五。
《縣冊》中南渠至張市裡又分二渠,其北分者曰析波渠,今廢。
《樊志》:()〔禑〕南渠自磨子橋西南流,折而東,經毗沙鎮原趙村,又東
按《唐天文志》曰:“東井居兩河之陰,當地絡之西北,華陰以西,北地是。
”《東漢郡國志》曰:“今秦分野,自柳九度至張十七度,曰鹑火之次,高陵彈丸區。
”則分星自統于府。
而《通典》以觜觿參得漢之高陵以東地,則地實入觜參。
然天象渺遠難緻,不具論。
若夫古“王度地居民,首重疆域,則建革之故,流峙之要,溝洫之利,古迹之遺,安可以不詳也”。
述地理志第一。
高陵在虞、夏為雍州之域。
《禹貢》:“泾屬渭汭。
”《周禮·職方氏》:“雍州,其川泾汭,其浸渭洛。
”今泾渭合流實在縣境,郡縣釋名高陵,秦縣名。
《爾雅》:大阜曰陵。
郭子章雲,縣南有奉正原,高四五丈,高陵之名所由昉也。
《元和志》:高陵為秦舊縣,孝公置路史。
高陵邑,秦昭王弟高陵君封。
西漢屬左馮翊。
《漢書·地理志》:太初元年,改左内史為左馮翊,縣二十四。
高陵為馮翊治次一,陽陵次二十三。
《漢書·景帝本紀》:五年作陽陵邑。
《地理志》:故弋陽,景帝更名。
莽曰渭陽。
《寰宇記》:陽陵故城在鹹陽東北四十一裡。
《禹貢錐指》:高陵西南三十裡有陽陵故城,其說雖互異,而陽陵自屬析縣地而增置,謂即改高陵為陽陵者,非也。
莽改陽陵為千春。
《水經注》:左輔都尉治,王莽之千春也。
東漢縣為左馮翊治,屬京兆。
《玉海》:建武十五年改屬京兆。
《關中記》:光武東都後,馮翊出治高陵。
《禹貢錐指》:今縣西南二裡,即馮翊故城。
魏更曰高陸。
晉仍之,俱屬京兆郡。
《通典》:魏黃初元年改為高陸縣,其治在縣西南一裡。
《通鑒注》:晉改曰高陸,屬京兆。
北魏仍之。
《地形志》:晉屬京兆。
魏明改屬馮翊。
按魏高陸治在今縣西南一裡,後魏移居今所。
西魏北周仍之。
《續通典》:周明帝省萬年縣入高陸。
隋複為高陵。
《隋書·地理志》後魏曰高陸。
大業初改焉。
《元和志》:大業二年複為高陵,唐仍之。
《舊唐志》:高陵,隋縣。
天授二年隸鴻州,大足元年還雍州,武德初析置鹿苑縣。
《唐書·地理志》:武德元年析置鹿苑縣,貞觀元年省。
按縣西南二十五裡有鹿台城,地有果園名鹿苑,唐置縣即此。
宋仍為高陵,屬永興軍。
金仍之,屬京兆府。
元屬奉元路。
明屬西安府。
《明一統志》:高陵在府城東北八十裡。
《賈志》[1]:元屬奉元路,明隸西安府,國朝因之。
曆代沿革,此其大凡也。
疆域則東西三十裡而遙,南北三十裡而近。
《一統志》:縣治在府東北七十裡。
《劉志》[2]:東至臨潼縣界十五裡,西至康橋堡泾陽縣界二十裡,南至蘇馬堡鹹甯縣界二十裡,北至仁村三原縣界十裡,東南至嘴頭臨潼縣界二十裡,西南至鹹甯縣界三十五裡,東北至齊家堡三原縣界七裡,西北至桑園村三原縣界十五裡。
《府志》[3]:東南至臨潼縣治五十裡,西南至鹹陽縣治七十裡,西至泾陽縣治五十裡,東北至富平縣治五十裡,西北至三原縣治三十五裡。
南臨渭水,北枕平原,清谷跨其左,洪波襟其右,縣雖蕞爾,亦神臯之奧區哉。
然縣經唐會昌中及前明屢析之後,壤地益隘,賦重差煩,供億日費。
地則入望平衍,土性高燥全仰天澤,所謂黃壤陸海者,今大異于古所雲矣。
地瘠則富庶為難,壤小則綏輯較易,父母斯土者,可以知所從事,而生長于斯者,亦顧可自囿哉。
奉正原《一統志》:在縣南十一裡。
《長安志》:東西長三十裡,南北闊三裡。
一名降駕原。
鹿苑原《長安志》:在縣西南三十裡,東西長十五裡,南北闊一裡。
《黃圖》:安陵有果園,名鹿苑。
《賈志》:一名鹿台,按陽陵故城在縣西南,亦名奉正原,《寰宇記》:原上有鹿台将軍祠。
歲旱,百姓祈禱辄應,号為鹿台将軍。
畢原《寰宇記》《關中記》:高陵北有畢原,秦謂之池陽原。
漢名長平坂,又名石安原。
按今地屬三原。
渭水《地志》:出隴西郡首陽縣西南。
今臨洮渭源縣鳥鼠山。
《劉志》:東經隴州、寶雞、岐山、武功、興平、鄠縣,又東經長安、鹹甯二縣北。
《水經注》:東經霸縣北,與高陵分水,又經平阿侯王譚墓北左側,泾水注之,又東經鄣縣,霸縣今屬鹹甯,鄣縣今屬臨潼。
《長安志》:來自鹹陽,又流入栎陽界。
《泾野志》[4]:在縣南十裡。
每遇泛漲,彌漫十餘裡,然皆南徙,不崩北岸,蓋奉正原為之障也。
然自乾嘉而後,河日北徙,沿岸田廬坍陷不少。
鹹同數十年間,北岸田入河者無慮數十百畝,近猶漱蕩不已,計惟予水以地疏決,南岸沙淤導入故道,北岸之民庶有豸乎。
泾水郭璞注:出安定朝那縣西笄頭山,東南經新平、扶風,至京兆高陵縣入渭。
朝那今屬平涼,新平今屬邠州。
《劉志》:泾水出平涼縣西南笄頭山,東南流經華亭、泾州,又東經長武、邠州北,又東南經醴泉,又東南入泾陽界,又東至永樂鎮入高陵界,又東經毗沙鎮南鹿苑原北,又東南經高陵縣南二十裡,至上馬渡合于渭。
《縣冊》:自入境東行十裡,至船張村入渭。
清水《縣冊》:在縣東,自三原縣流入縣境,又東南入臨潼界。
《水經注》:東南入高陵縣經黃白城,又南絕白渠,又屈而東流,謂之曲梁水,又東南經高陵故城北,又東南絕白渠枝渎,而東南入萬年縣。
按清水,一名清河,即清峪水,在三原北門外。
據《水經注》及《縣冊》,謂東南入高陵界,迳故城則距縣二裡,而舊志不載。
意者自清平鄉見析之後,黃白城始隸三原,抑或涓涓其流,入縣已微,有無不定與,皆不可考。
今并河道湮墊,縣人無知之者。
渭渡三新開渡,在縣西南十裡,渭橋西二裡。
孫張渡,在縣西南三十裡。
渭橋渡,在縣南十五裡。
《府志》:新開、孫張二渡并新置渡船二隻,水夫各十二名。
渭橋渡置渡船二隻,水夫八名。
渭橋渡為東北諸縣通長安之要津,故沖煩較甚。
《泾野志》:橋北通蒲城、富平諸縣,故二縣皆有一舟協濟。
近則傍河居人獨任之。
高岸摧圮,時時敗舟,而胥徒往來,又倚肆淩虐,欲解脫而無術,或枵瘠以從事,亦窮民之無告者乎。
泾渡二黃家渡,在縣西南十裡。
上馬渡,在縣西南二十裡泾入渭處。
《府志》:黃家渡新置渡船二隻,水夫八名。
橋梁五東渭橋即渭橋渡。
《賈志》:古東渭橋,漢高帝造,以通栎陽之道。
《史記·景帝紀》注:景帝五年,作陽陵渭橋。
《索隐》:在長安東北,通高陵路。
沈亞之《東渭橋給納使新廳記》:渭東赴河,輸流逶迤于帝垣之後,倚垣而跨者三,名分中、東、西,在縣境者為東渭橋。
《初學記》:東渭橋以木為柱,後橋廢用舟,故以渡名。
郭橋,在縣東十裡,昌連渠經其下,今屬臨潼。
阿石橋[5],在接蜀門南一裡;張橋,在距河門東八裡,皆高望渠所經。
高橋,在通遠門北三裡,中南渠所經,今并廢。
渠堰高陵五渠肇于李唐。
《唐書·地理志》:寶曆元年,縣令劉仁師請更水道。
渠成,名曰劉公渠。
新堰成,名曰彭城堰。
劉,彭城人。
宋敏求《長安志》白渠,自泾陽三限,下中限為一渠,流至縣界彭城堰,下分為四渠,并溉民田。
自彭城閘北分水者曰: 中白渠在縣西南三十裡。
《水經注》:白渠枝渠,迳高陵故城北。
宋敏求《長安志》:中白渠東西長三十五裡。
《縣冊》:自彭城閘北限分水,東流至西王村,入三原官村,至高家堡支分為洪河渠入臨潼。
其正流複由官村入縣境常家村,又東亦入臨潼界。
舊從北岸支分有甯玉渠今廢。
渠南岸為小王鬥、生王西鬥、廣利鬥、西灣鬥、高渠鬥、河村鬥、馬家鬥、武家鬥、石張鬥、張月鬥,北岸有雷家鬥、韓家鬥、灣裡鬥、張流鬥、東灣鬥、馬家鬥、袁盛鬥、陳誼鬥、董家鬥、程家鬥、孟家鬥,灌田一千五百四十畝。
《長安圖說》中白渠鬥二十三。
按今隻二十二鬥。
按鬥門始于唐、宋,曰鬥門,元曰鬥吏,又謂之鬥門子,一鬥有一長。
《樊志》中白渠袤三十裡,應受水地一十五頃二十畝。
彭城閘南曰: 中南渠在縣西北三十裡。
宋敏求《長安志》:中南渠東西長三十五裡。
《縣冊》:自彭城閘南限分水,東南流至磨子橋。
磨子橋至閘口五裡,乃中南與高望、()〔禑〕南分水處。
南岸有劉金鬥、杜家鬥、墨毛鬥、張家鬥、張益鬥、通遠鬥,北岸有洛南鬥、廟王鬥、文王鬥、張以鬥、王益鬥、晉公鬥、廣濟鬥、富衆鬥,灌田一千五十畝。
又東入臨潼界,《長安圖說》:中南渠鬥門十五。
按今隻十四鬥。
《樊志》[6]:中南渠在中白渠南七裡,自磨子橋經坳下村[7],東經高橋,又東過孝義坊入清河,袤五十有五裡。
受水地一十頃五十畝。
中南渠自磨子橋又分二渠。
東南曰: 高望渠在縣西北二十五裡。
宋敏求《長安志》:高望渠東西長三十五裡。
《縣冊》:自磨子橋分中南渠。
水南岸有福鬥、康鬥、甯鬥、壽鬥、念鬥、百鬥、萬鬥,北岸有乾鬥、震鬥、沛養鬥、千鬥、億鬥,灌田八百四十畝,又東入臨潼界。
《長安圖說》:高望渠鬥門十二。
《樊志》:高望渠自磨子橋經魏村、李趙村之間,東過阿石橋、陳楊村至臨潼境入渭,袤五十有五裡。
應受水地八頃六十畝。
西南曰: ()〔禑〕南渠[8]在縣西二十五裡。
宋敏求《長安志》()〔禑〕南渠東西長四十裡。
《縣冊》:自磨子橋分中南渠,水西南流又折而東南。
岸有邊界鬥、()〔禑〕南鬥、許鬥,北岸有永鬥、于元鬥。
灌田三百五十畝,舊亦入臨潼界,今在縣境船張村注渭。
《長安圖說》:()〔禑〕南渠鬥門五。
《縣冊》中南渠至張市裡又分二渠,其北分者曰析波渠,今廢。
《樊志》:()〔禑〕南渠自磨子橋西南流,折而東,經毗沙鎮原趙村,又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