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之義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天子之義,必純取法天地,而觀于先聖;士庶之義,必奉于父母。
而正于君長。
故雖有明君,士不先教,不可用也。
故之教民,必立貴賤之倫經,使不相陵;德義不相逾,材技不相掩,勇力不相犯,故力同而意和也。
古者,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故德義不相逾。
上貴不伐之士,不伐之士,上之器也。
苟不伐則無求,無求則不争。
國中之聽,必得其情;軍旅之聽,必得其宜;故材技不相掩。
從命為士上賞,犯命為士上戮,故勇力不相犯。
既緻教其民,然後謹選而使之,事極修則百官給矣,教極省則民興良矣,習慣成則民體俗矣,教化之至也。
古者,逐奔不遠,縱綏不及,不遠則難誘,不及則難陷。
以禮為固,以仁為勝。
既勝之後,其教可複,是以君子貴之也。
有虞氏戒于國中①,欲民體其命也;夏後氏誓于軍中,欲民先成其慮也;殷誓于軍門之外,欲民先意以行事也;周将交刃而誓之,以緻民志也。
夏後氏正其德也,未用兵之刃,故其兵不雜;殷,義也,始用兵之刃矣;周,力也,盡用兵之刃矣。
夏賞于朝,貴善也;殷戮于市,威不善也;周賞于朝,戮于市,勸君子懼小人也。
三王彰其德,一也。
兵不雜則不利,長兵以衛,短兵以守。
太長則難犯,太短則不及。
太輕則銳,銳則易亂;太重則鈍,鈍則不濟。
戎車,夏後氏曰鈎車,先正也,殷曰寅車,先疾也;周曰元戎,先良也。
旗,夏後氏玄,首人之勢也;殷白,天之義也;周黃,地之道也。
章,夏後氏以日月,尚明也;殷以虎,尚威也;周以龍,尚文也。
師多務威則民诎,少威則民不勝。
上使民不得其義,百姓不得其叙,技用不得其利,牛馬不得其任,有司陵之②,此為多威。
多威則民诎。
上不尊德而任詐慝,不尊道而任勇力,不貴用命而貴犯命,不貴善行貴暴行,陵之有司,此謂少威,少威則民不勝。
軍旅以舒為主,舒則民力足。
雖交兵緻刃,徒不趨,車不馳,逐奔不逾列,是以不亂。
軍旅之固,不失行列之政,不絕人馬之力,遲速不過誡命。
古者,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
軍容入國則民德廢,國容入軍則民德弱。
故在國言文而語溫,在朝恭以遜,修己以待人,不召不至,不問不言,難進易退。
在軍抗而立,在行遂而果,介者③不拜,兵車不式,城上不趨,危事不齒。
故禮與法,表裡也;文與武,左右也。
古者賢王,明民之德,盡民之善,故無廢德,無簡民。
賞無所生,罰無所試。
有虞氏不賞不罰,而民可用,至德也;夏賞而不罰,至教也;殷罰而不賞,至威也;周以賞罰,德衰也。
賞不逾時,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罰不遷列,欲民速睹為不善之害也。
大捷不賞,上下皆不伐善。
上苟不伐善④,則不驕矣;下苟不伐善,必亡等矣。
上下不伐善若此,讓之至也。
大敗不誅,上下皆以不善在己,必悔其過;下苟不善在己,必遠其罪。
上下分惡如此,讓之至也。
古者戎軍三年不興,賭民之勞也。
上下相報若此,和之至也。
得意則恺歌,示喜也;偃伯靈台,答民之勞,示休也。
【注釋】 ①有虞氏戒于國中:虞舜在國都内舉行誓師儀式。
有虞氏,傳說中的古代部落名,其首領為舜。
戒,告誡,約誓。
②有司陵之:主管者盛氣淩人欺壓下屬。
有司,負責的官吏。
③介者:身着铠甲的人。
④伐善:自我标榜,誇耀戰功。
【白話譯文】 本篇第一節首句是“天子之義”,因以為篇名。
主要講統軍、治軍、訓練等問題。
還包括:教民化俗,賞善罰惡,及車、旗、章、服等。
8、天子之義必純取法天地而觀于先聖。
士庶之義,必奉于父母而正于君長。
故雖有明君,士不先教,不可用也。
[譯文] 天子正确的思想行為,應當是取法天地,借鑒古代聖王。
士氏的正确思想行為,應當是遵從父母教訓,不偏離君主和長輩的教導。
所以雖有賢明的君主,如果對士民不事先教育,也是不能使用他們的。
9、古之教民,必立貴賤之倫經,使不相陵。
德義不相踰,材技不相掩,勇力不相犯,故力同而意和也。
古者,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故德義不相踰。
上貴不伐之士,不伐之士,上之器也,苟不伐則無求,無求則不争。
國中之聽,必得
而正于君長。
故雖有明君,士不先教,不可用也。
故之教民,必立貴賤之倫經,使不相陵;德義不相逾,材技不相掩,勇力不相犯,故力同而意和也。
古者,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故德義不相逾。
上貴不伐之士,不伐之士,上之器也。
苟不伐則無求,無求則不争。
國中之聽,必得其情;軍旅之聽,必得其宜;故材技不相掩。
從命為士上賞,犯命為士上戮,故勇力不相犯。
既緻教其民,然後謹選而使之,事極修則百官給矣,教極省則民興良矣,習慣成則民體俗矣,教化之至也。
古者,逐奔不遠,縱綏不及,不遠則難誘,不及則難陷。
以禮為固,以仁為勝。
既勝之後,其教可複,是以君子貴之也。
有虞氏戒于國中①,欲民體其命也;夏後氏誓于軍中,欲民先成其慮也;殷誓于軍門之外,欲民先意以行事也;周将交刃而誓之,以緻民志也。
夏後氏正其德也,未用兵之刃,故其兵不雜;殷,義也,始用兵之刃矣;周,力也,盡用兵之刃矣。
夏賞于朝,貴善也;殷戮于市,威不善也;周賞于朝,戮于市,勸君子懼小人也。
三王彰其德,一也。
兵不雜則不利,長兵以衛,短兵以守。
太長則難犯,太短則不及。
太輕則銳,銳則易亂;太重則鈍,鈍則不濟。
戎車,夏後氏曰鈎車,先正也,殷曰寅車,先疾也;周曰元戎,先良也。
旗,夏後氏玄,首人之勢也;殷白,天之義也;周黃,地之道也。
章,夏後氏以日月,尚明也;殷以虎,尚威也;周以龍,尚文也。
師多務威則民诎,少威則民不勝。
上使民不得其義,百姓不得其叙,技用不得其利,牛馬不得其任,有司陵之②,此為多威。
多威則民诎。
上不尊德而任詐慝,不尊道而任勇力,不貴用命而貴犯命,不貴善行貴暴行,陵之有司,此謂少威,少威則民不勝。
軍旅以舒為主,舒則民力足。
雖交兵緻刃,徒不趨,車不馳,逐奔不逾列,是以不亂。
軍旅之固,不失行列之政,不絕人馬之力,遲速不過誡命。
古者,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
軍容入國則民德廢,國容入軍則民德弱。
故在國言文而語溫,在朝恭以遜,修己以待人,不召不至,不問不言,難進易退。
在軍抗而立,在行遂而果,介者③不拜,兵車不式,城上不趨,危事不齒。
故禮與法,表裡也;文與武,左右也。
古者賢王,明民之德,盡民之善,故無廢德,無簡民。
賞無所生,罰無所試。
有虞氏不賞不罰,而民可用,至德也;夏賞而不罰,至教也;殷罰而不賞,至威也;周以賞罰,德衰也。
賞不逾時,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罰不遷列,欲民速睹為不善之害也。
大捷不賞,上下皆不伐善。
上苟不伐善④,則不驕矣;下苟不伐善,必亡等矣。
上下不伐善若此,讓之至也。
大敗不誅,上下皆以不善在己,必悔其過;下苟不善在己,必遠其罪。
上下分惡如此,讓之至也。
古者戎軍三年不興,賭民之勞也。
上下相報若此,和之至也。
得意則恺歌,示喜也;偃伯靈台,答民之勞,示休也。
【注釋】 ①有虞氏戒于國中:虞舜在國都内舉行誓師儀式。
有虞氏,傳說中的古代部落名,其首領為舜。
戒,告誡,約誓。
②有司陵之:主管者盛氣淩人欺壓下屬。
有司,負責的官吏。
③介者:身着铠甲的人。
④伐善:自我标榜,誇耀戰功。
【白話譯文】 本篇第一節首句是“天子之義”,因以為篇名。
主要講統軍、治軍、訓練等問題。
還包括:教民化俗,賞善罰惡,及車、旗、章、服等。
8、天子之義必純取法天地而觀于先聖。
士庶之義,必奉于父母而正于君長。
故雖有明君,士不先教,不可用也。
[譯文] 天子正确的思想行為,應當是取法天地,借鑒古代聖王。
士氏的正确思想行為,應當是遵從父母教訓,不偏離君主和長輩的教導。
所以雖有賢明的君主,如果對士民不事先教育,也是不能使用他們的。
9、古之教民,必立貴賤之倫經,使不相陵。
德義不相踰,材技不相掩,勇力不相犯,故力同而意和也。
古者,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故德義不相踰。
上貴不伐之士,不伐之士,上之器也,苟不伐則無求,無求則不争。
國中之聽,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