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筆談 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即是宋玉之言也,又不知稱餘者誰也。
以此考之,則“其夜王寝,夢與神女遇”者,“王”字乃“玉”字耳。
“明日以白玉”者,以白王也。
“王”與“玉”字誤書之耳。
前日夢神女者,懷王也;其夜夢神女者,宋玉也,襄王無預焉,從來枉受其名耳。
《唐書》載武宗寵王才人,嘗欲以為皇後。
帝寝疾,才人侍左右,熟視曰:“吾氣奄奄,顧與汝辭,奈何?”對曰:“陛下萬歳後,妾得一殉。
”及大漸,審帝已崩,即自經于幄下。
宣宗即位,嘉其節,贈賢妃。
按李衛公《文武兩朝獻替記》雲:“自上臨禦,王妃有專房之寵,以嬌妒忤旨,日夕而殒。
群情無不驚懼,以謂上成功之後,喜怒不測。
”與《唐書》所載全别。
《獻替記》乃德裕手自記錄,不當差謬。
其書王妃之死,固已不同。
據《獻替記》所言,則王氏為妃久矣,亦非宣宗即位乃始追贈。
按《張祐集》有《孟才人歎》一篇,其序曰:“武宗皇帝疾笃,遷便殿。
孟才人以歌笙獲寵者,密侍其右。
上目之曰:‘吾當不諱,爾何為哉?’指笙囊泣曰:‘請以此就缢。
’上憫然。
復曰:‘妾嘗藝歌,願對上歌一曲,以洩其憤。
’上以其懇,許之。
乃歌一聲《何滿子》,氣亟立殒。
上令醫候之,曰:‘脈尚溫,而腸已絕。
’”詳此,則《唐書》所載者,又疑其孟才人也。
建茶之美者号“北苑茶”。
今建州鳳凰山,土人相傳,謂之北苑,言江南嘗置官領之,謂之北苑使。
餘因讀《李後主人集》有《北苑詩》及《文苑紀》,知北苑乃江南禁苑,在金陵,非建安也。
江南北苑使,正如今之内園使。
李氏時有北苑使,善制茶,人競貴之,謂之“北苑茶”。
如今茶器中有“學士瓯”之類,皆因人得名,非地名也。
丁晉公為《北苑茶錄》雲:“北苑,地名也,今曰龍焙。
”又雲:“苑者,天子園囿之名。
此在列郡之東隅,緣何卻名北苑?”丁亦自疑之。
蓋不知北苑茶本非地名,始因誤傳,自晉公實之于書,至今遂謂之北苑。
唐以來,士人文章好用古人語,而不考其意。
凡說武人,多雲“衣短後衣”,不知短後衣作何形制?短後衣出《莊子·說劍篇》,蓋古之士人衣皆曳後,故時有衣短後之衣者。
近世士庶人衣皆短後,豈復更有短後之衣! 班固論司馬遷為《史記》,“是非頗謬于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貸殖則崇勢利而羞貧賦,此其蔽也。
”餘按後漢王允曰:“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于後世。
”班固所論,乃所謂謗也,此正是遷之微意。
凡《史記》次序、論論,皆有所指,不徒為之。
班固乃譏遷“是非頗謬于聖賢”,論甚不款。
人語言中有“不”字可否世間事,未嘗離口也,而字書中須讀作“否”音也。
若謂古今言音不同,如雲“不可”,豈可謂之“否可”;“不然”豈可謂之“否然”;古人曰“否,不然也”,豈可曰“否,否然也。
”古人言音,決非如此,止是字書謬誤耳。
若讀《莊子》“不可乎不可”須雲“否可”;讀《詩》須雲“曷否肅雍”、“胡否佽焉”,如此全不近人情。
古人謂章句之學,謂分章摘句,則今之疏義是也。
昔人有鄙章句之學者,以其不主于義理耳。
今人或謬以詩賦聲律為章句之學,誤矣。
然章句不明,亦所以害義理。
如《易》雲:“終日乾乾”,兩乾字當為兩句,上乾知至至之,下乾知終終之也。
“王臣蹇蹇”,兩蹇字為王與臣也。
九五、六二,王與臣皆處蹇中。
王任蹇者也,臣或為冥鴻可也。
六二所以不去者,以應乎五故也。
則六二之蹇,匪躬之故也。
後人又改“蹇蹇”字為“謇”,以謇謇比谔谔,尤為訛謬。
“君子夬夬”,夬夬二義也,以義決其外,勝已之私于内也。
凡卦名而重言之,皆兼上下卦,如“來之坎坎”是也。
先儒多以為連語,如虩虩、啞啞之類讀之,此誤分其句也。
又“履虎尾咥人兇”當為句。
君子則夬夬矣,保咎之有,況于兇乎?“自天祐之吉”當為句,非吉而利,則非所當祐也。
《書》曰:“成湯既沒,太甲元年。
”孔安國謂:“湯沒,至太甲方稱元年。
”按《孟子》,成湯之後,尚有外丙、促壬,而《尚書疏》非之。
又或謂古書缺落,文有不具,以餘考之,《湯誓》《仲虺之诰》《湯诰》,皆成湯時诰命;湯沒,至太甲元年,始復有《伊訓》著于書。
自是孔安國離其文“太甲元年”下注之,遂若可疑。
若通通下文讀之曰:“成湯既沒,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訓》。
”則文自足,亦非缺落。
堯之終也,百姓如服考妣之喪三年。
百姓,
以此考之,則“其夜王寝,夢與神女遇”者,“王”字乃“玉”字耳。
“明日以白玉”者,以白王也。
“王”與“玉”字誤書之耳。
前日夢神女者,懷王也;其夜夢神女者,宋玉也,襄王無預焉,從來枉受其名耳。
《唐書》載武宗寵王才人,嘗欲以為皇後。
帝寝疾,才人侍左右,熟視曰:“吾氣奄奄,顧與汝辭,奈何?”對曰:“陛下萬歳後,妾得一殉。
”及大漸,審帝已崩,即自經于幄下。
宣宗即位,嘉其節,贈賢妃。
按李衛公《文武兩朝獻替記》雲:“自上臨禦,王妃有專房之寵,以嬌妒忤旨,日夕而殒。
群情無不驚懼,以謂上成功之後,喜怒不測。
”與《唐書》所載全别。
《獻替記》乃德裕手自記錄,不當差謬。
其書王妃之死,固已不同。
據《獻替記》所言,則王氏為妃久矣,亦非宣宗即位乃始追贈。
按《張祐集》有《孟才人歎》一篇,其序曰:“武宗皇帝疾笃,遷便殿。
孟才人以歌笙獲寵者,密侍其右。
上目之曰:‘吾當不諱,爾何為哉?’指笙囊泣曰:‘請以此就缢。
’上憫然。
復曰:‘妾嘗藝歌,願對上歌一曲,以洩其憤。
’上以其懇,許之。
乃歌一聲《何滿子》,氣亟立殒。
上令醫候之,曰:‘脈尚溫,而腸已絕。
’”詳此,則《唐書》所載者,又疑其孟才人也。
建茶之美者号“北苑茶”。
今建州鳳凰山,土人相傳,謂之北苑,言江南嘗置官領之,謂之北苑使。
餘因讀《李後主人集》有《北苑詩》及《文苑紀》,知北苑乃江南禁苑,在金陵,非建安也。
江南北苑使,正如今之内園使。
李氏時有北苑使,善制茶,人競貴之,謂之“北苑茶”。
如今茶器中有“學士瓯”之類,皆因人得名,非地名也。
丁晉公為《北苑茶錄》雲:“北苑,地名也,今曰龍焙。
”又雲:“苑者,天子園囿之名。
此在列郡之東隅,緣何卻名北苑?”丁亦自疑之。
蓋不知北苑茶本非地名,始因誤傳,自晉公實之于書,至今遂謂之北苑。
唐以來,士人文章好用古人語,而不考其意。
凡說武人,多雲“衣短後衣”,不知短後衣作何形制?短後衣出《莊子·說劍篇》,蓋古之士人衣皆曳後,故時有衣短後之衣者。
近世士庶人衣皆短後,豈復更有短後之衣! 班固論司馬遷為《史記》,“是非頗謬于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貸殖則崇勢利而羞貧賦,此其蔽也。
”餘按後漢王允曰:“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于後世。
”班固所論,乃所謂謗也,此正是遷之微意。
凡《史記》次序、論論,皆有所指,不徒為之。
班固乃譏遷“是非頗謬于聖賢”,論甚不款。
人語言中有“不”字可否世間事,未嘗離口也,而字書中須讀作“否”音也。
若謂古今言音不同,如雲“不可”,豈可謂之“否可”;“不然”豈可謂之“否然”;古人曰“否,不然也”,豈可曰“否,否然也。
”古人言音,決非如此,止是字書謬誤耳。
若讀《莊子》“不可乎不可”須雲“否可”;讀《詩》須雲“曷否肅雍”、“胡否佽焉”,如此全不近人情。
古人謂章句之學,謂分章摘句,則今之疏義是也。
昔人有鄙章句之學者,以其不主于義理耳。
今人或謬以詩賦聲律為章句之學,誤矣。
然章句不明,亦所以害義理。
如《易》雲:“終日乾乾”,兩乾字當為兩句,上乾知至至之,下乾知終終之也。
“王臣蹇蹇”,兩蹇字為王與臣也。
九五、六二,王與臣皆處蹇中。
王任蹇者也,臣或為冥鴻可也。
六二所以不去者,以應乎五故也。
則六二之蹇,匪躬之故也。
後人又改“蹇蹇”字為“謇”,以謇謇比谔谔,尤為訛謬。
“君子夬夬”,夬夬二義也,以義決其外,勝已之私于内也。
凡卦名而重言之,皆兼上下卦,如“來之坎坎”是也。
先儒多以為連語,如虩虩、啞啞之類讀之,此誤分其句也。
又“履虎尾咥人兇”當為句。
君子則夬夬矣,保咎之有,況于兇乎?“自天祐之吉”當為句,非吉而利,則非所當祐也。
《書》曰:“成湯既沒,太甲元年。
”孔安國謂:“湯沒,至太甲方稱元年。
”按《孟子》,成湯之後,尚有外丙、促壬,而《尚書疏》非之。
又或謂古書缺落,文有不具,以餘考之,《湯誓》《仲虺之诰》《湯诰》,皆成湯時诰命;湯沒,至太甲元年,始復有《伊訓》著于書。
自是孔安國離其文“太甲元年”下注之,遂若可疑。
若通通下文讀之曰:“成湯既沒,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訓》。
”則文自足,亦非缺落。
堯之終也,百姓如服考妣之喪三年。
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