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藥議

關燈
古方言“雲母粗服,則著人肝肺不可去”。

    如枇杷、狗脊毛不可食,皆雲“射入肝肺”。

    世俗似此之論甚多,皆謬說也。

    又言“人有水喉、食喉、氣喉”者,亦謬說也。

    世傳《歐希範真五髒圖》,亦畫三喉,蓋當時驗之不審耳。

    水與食同咽,豈能就口中遂分入二喉?人但有咽、有喉二者而已。

    咽則納飲食,喉則通氣。

    咽則咽入胃脘,次入胃中,又次入廣腸,又次入大小腸;喉則下通五髒,為出入息。

    五髒之含氣呼吸,正如治家之鼓鞴。

    人之飲食藥餌,但自咽入腸胃,何嘗能至五髒?凡人之肌骨、五髒、腸胃雖各别,其入腸之物,英精之氣味,皆能洞達,但滓穢即入二腸。

    凡人飲食及服藥既入腸,為真氣所蒸,英精之氣味,以至金石之精者,如細妍硫黃、朱砂、乳石之類,凡能飛走融結者,皆随真氣洞達肌骨,猶如天地之氣,貫穿金石土木,曾無留礙。

    自馀頑石草木,則但氣味洞達耳。

    及其勢盡,則滓穢傳入大腸,潤濕滲入小腸,此皆敗物,不復能變化,惟當退洩耳。

    凡所謂某物入肝,某物入腎之類,但氣味到彼耳,凡質豈能至彼哉?此醫不可不知也。

     餘集《靈苑方》,論雞舌香以為丁香母,蓋出陳氏《拾遺》。

    今細考之,尚未然。

    按《齊民要術》雲:“雞舌香,世以其似丁子,故一名丁子香。

    ”即今丁香是也。

    《日華子》雲:“雞舌香,治口氣。

    ”所以三省故事,郎官日含雞舌香,欲其奏事對答,其氣芬芳。

    此正謂丁香治口氣,至今方書為然。

    又古方五香連翹湯用雞舌香,《千金》五香連翹湯無雞舌香,卻有丁香,此最為明驗。

    《新補本草》又出丁香一條,蓋不曾深考也。

    今世所用雞舌香,乳香中得之,大如山茱萸,剉開,中如柿核,略無氣味。

    以治疾,殊極乘謬。

     舊說有“藥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之說。

    其意以謂藥雖衆,主病者專在一物,其他則節級相為用,大略相統制,如此為宜,不必盡然也。

    所謂君者,主此一方者,固無定物也。

    《藥性論》乃以衆藥之和厚者定以為君,其次為臣、為佐,有毒者多為使,此謬說也。

    設若欲攻堅積,如巴豆輩,豈得不為君哉! 金罂子止遺洩,取其溫且澀也。

    世之用金罂者,待其紅熟時,取汁熬膏用之,大誤也。

    紅則味甘,熬膏則全斷澀味,都失本性。

    今當取半黃時采,幹,搗末用之。

    湯、散、丸,各有所宜。

    古方用湯最多,用丸、散者殊少。

    煮散古方無用者,唯近世人為之。

    本體欲達五髒四肢得莫如湯,欲留膈胃中者莫如散,久而後散者莫如丸。

    又無毒者宜湯,小毒者宜散,大毒者須用丸。

    又欲速者用湯,稍緩者用散,甚緩者用丸。

    此其大概也。

    近世用湯者全少,應湯者皆用煮散。

    大率湯劑氣勢完壯,力與丸、散倍蓰。

    煮散者一啜不過三五錢極矣,比功較力,豈敵湯勢?然湯既力大,則不宜有失消息。

    用之全在良工,難可定論拘也。

     古法采草藥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當。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辯識耳,在藥則未為良時。

    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須取無莖葉時采,則津澤皆歸其根。

    欲驗之,但取蘆菔、地黃輩觀,無苗時采,則實而沉;有苗時采,則虛而浮。

    其無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時采,則根生已足而又未衰。

    如今之紫草,未花時采,則根色鮮澤;花過而采,則根色黯惡,此其效也。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采。

    皆不可限以時月。

    緣土氣有早晚,天時有愆伏。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

    白樂天《遊大林寺》詩雲:“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蓋常理也,此地勢高下之不同也。

    始筀竹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