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雜志一
關燈
小
中
大
、泗固嘗入江矣。
此乃禹之舊迹也。
熙甯中,曾遣使按圖求之,故道宛然。
但江、淮已深,其流無復能至高郵耳。
餘中表兄李善勝,曾與數年輩煉朱砂為丹。
經歳餘,因沐砂再入鼎,誤遺下一塊,其徒丸服之,遂發懵冒,一夕而斃。
朱砂至涼藥,初生嬰子可服,因火力所變,遂能殺人。
以變化相對言之,既能變而為大毒,豈不能變而為大善?既能變而殺人,則宜有能生人之理,但未得其術耳。
以此和神仙羽化之方,不可謂之無,然亦不可不戒也。
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
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此時尚未有名。
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
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贊》,有“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之句。
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蕩、龍湫所在。
後因伐木,始見此山。
山頂有大池。
相傳以為雁蕩。
下有二潭水,以為龍湫。
又以經行峽、宴坐峰,皆後人以貫休詩名之也。
謝靈運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遊曆殆遍,獨不言此山,蓋當時未有雁蕩之名。
餘觀雁蕩諸峰,皆峭拔崯怪,上聳千尺,窮崖巨谷,不類他山。
皆包在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千霄。
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
如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皆是水鑿音漕去聲。
之穴,自下望之,則高岩峭壁;從上觀之,适與地平,以至諸峰之頂,亦低于山頂之地面。
世間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龛岩,亦此類耳。
今成臯、峽西大澗中,立土動及百尺,迥然聳立,亦雁蕩具體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
既非挺出地上,則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見,靈運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内諸司舍屋,唯秘閣最宏壯。
閣下穹隆高敞,相傳謂之“木天”。
嘉祐中,蘇州昆山縣海上,有一船桅折,風飄抵岸。
船中有三十餘人,衣冠如唐人,系紅鞓角帶,短皂布衫。
見人皆恸哭,語方不可曉。
試令書字,字亦不可讀。
行則相綴如雁行。
久之,自出一書示人,乃唐天祐中告授屯羅島首領陪戎副尉制;又有一書,乃是上高麗表,亦稱屯羅島,皆用漢字。
蓋東夷之臣屬高麗者。
船中有諸谷,唯麻子大如蓮的,蘇人種之,初歳亦如蓮的,次年漸小。
數年後隻如中國麻子。
時贊善大夫韓正彥知昆山縣事,召其人,犒以酒食。
食罷,以手捧首而?。
意若歡感。
正彥使人為其治桅,桅舊植船木上,不可動,工人為之造轉軸,教其起倒之法。
其人又喜,復捧首而?。
熙甯中,珠辇國使人入貢,乞依本國俗撒殿,诏從之。
使人以金盤貯珠,跪捧于殿檻之間,以金蓮花酌珠,向禦座撒之,謂之“撒殿,”乃其國至敬之禮也。
朝退,有司掃徹得珠十餘兩,分賜是日侍殿閣門使副内臣。
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水浮多蕩搖。
指爪及碗唇上皆可為之,運轉尤速,但堅滑易墜,不若縷懸為最善。
其法取新纩中獨繭縷,以芥子許蠟,綴于針腰,無風處懸之,則針常指南。
其中有磨而指北者。
餘家指南、北者皆有之。
磁石之指南,猶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歳首畫鐘馗于門,不右起自何時。
皇祐中,金陵發一冢,有石志,乃宋宗悫母鄭夫人。
宗悫有妹名鐘道,則知鐘馗之設亦遠。
信州杉溪驿舍中,有婦人題壁數百言。
自叙世家本士族,父母以嫁三班奉職鹿生之子;鹿忘其名。
娩娠方三日,鹿生利月俸。
逼令上道,遂死于杉溪。
将死,乃書此壁,具逼迫苦楚之狀,恨父母遠,無地赴訴。
言極哀切,頗有詞藻,讀者無不感傷。
既死,稿葬之驿後山下。
行人過此,多為之憤激,為詩以吊之者百餘篇。
人集之,謂之《鹿奴詩》,其間甚有佳句。
鹿生,夏文莊家奴,人惡其貪忍,故斥為“鹿奴”。
士人以氏族相高,雖從古有人,然未嘗著盛。
自魏氏铨總人物,以氏族相高,亦未專任門地。
唯四夷則全以氏族為貴賤。
如天竺以刹利、婆羅門二姓為貴種:自餘皆為庶姓,如毗舍、首陀是也。
其下又有貧四姓,如工、巧、純、陀是也。
其他諸國亦如是。
國主大臣,各有種姓,苟非貴種,國人莫肯歸之;庶性雖有勞能,亦自甘居大姓之下。
至今如此。
自後
此乃禹之舊迹也。
熙甯中,曾遣使按圖求之,故道宛然。
但江、淮已深,其流無復能至高郵耳。
餘中表兄李善勝,曾與數年輩煉朱砂為丹。
經歳餘,因沐砂再入鼎,誤遺下一塊,其徒丸服之,遂發懵冒,一夕而斃。
朱砂至涼藥,初生嬰子可服,因火力所變,遂能殺人。
以變化相對言之,既能變而為大毒,豈不能變而為大善?既能變而殺人,則宜有能生人之理,但未得其術耳。
以此和神仙羽化之方,不可謂之無,然亦不可不戒也。
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
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此時尚未有名。
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
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贊》,有“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之句。
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蕩、龍湫所在。
後因伐木,始見此山。
山頂有大池。
相傳以為雁蕩。
下有二潭水,以為龍湫。
又以經行峽、宴坐峰,皆後人以貫休詩名之也。
謝靈運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遊曆殆遍,獨不言此山,蓋當時未有雁蕩之名。
餘觀雁蕩諸峰,皆峭拔崯怪,上聳千尺,窮崖巨谷,不類他山。
皆包在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千霄。
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
如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皆是水鑿音漕去聲。
之穴,自下望之,則高岩峭壁;從上觀之,适與地平,以至諸峰之頂,亦低于山頂之地面。
世間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龛岩,亦此類耳。
今成臯、峽西大澗中,立土動及百尺,迥然聳立,亦雁蕩具體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
既非挺出地上,則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見,靈運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内諸司舍屋,唯秘閣最宏壯。
閣下穹隆高敞,相傳謂之“木天”。
嘉祐中,蘇州昆山縣海上,有一船桅折,風飄抵岸。
船中有三十餘人,衣冠如唐人,系紅鞓角帶,短皂布衫。
見人皆恸哭,語方不可曉。
試令書字,字亦不可讀。
行則相綴如雁行。
久之,自出一書示人,乃唐天祐中告授屯羅島首領陪戎副尉制;又有一書,乃是上高麗表,亦稱屯羅島,皆用漢字。
蓋東夷之臣屬高麗者。
船中有諸谷,唯麻子大如蓮的,蘇人種之,初歳亦如蓮的,次年漸小。
數年後隻如中國麻子。
時贊善大夫韓正彥知昆山縣事,召其人,犒以酒食。
食罷,以手捧首而?。
意若歡感。
正彥使人為其治桅,桅舊植船木上,不可動,工人為之造轉軸,教其起倒之法。
其人又喜,復捧首而?。
熙甯中,珠辇國使人入貢,乞依本國俗撒殿,诏從之。
使人以金盤貯珠,跪捧于殿檻之間,以金蓮花酌珠,向禦座撒之,謂之“撒殿,”乃其國至敬之禮也。
朝退,有司掃徹得珠十餘兩,分賜是日侍殿閣門使副内臣。
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水浮多蕩搖。
指爪及碗唇上皆可為之,運轉尤速,但堅滑易墜,不若縷懸為最善。
其法取新纩中獨繭縷,以芥子許蠟,綴于針腰,無風處懸之,則針常指南。
其中有磨而指北者。
餘家指南、北者皆有之。
磁石之指南,猶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歳首畫鐘馗于門,不右起自何時。
皇祐中,金陵發一冢,有石志,乃宋宗悫母鄭夫人。
宗悫有妹名鐘道,則知鐘馗之設亦遠。
信州杉溪驿舍中,有婦人題壁數百言。
自叙世家本士族,父母以嫁三班奉職鹿生之子;鹿忘其名。
娩娠方三日,鹿生利月俸。
逼令上道,遂死于杉溪。
将死,乃書此壁,具逼迫苦楚之狀,恨父母遠,無地赴訴。
言極哀切,頗有詞藻,讀者無不感傷。
既死,稿葬之驿後山下。
行人過此,多為之憤激,為詩以吊之者百餘篇。
人集之,謂之《鹿奴詩》,其間甚有佳句。
鹿生,夏文莊家奴,人惡其貪忍,故斥為“鹿奴”。
士人以氏族相高,雖從古有人,然未嘗著盛。
自魏氏铨總人物,以氏族相高,亦未專任門地。
唯四夷則全以氏族為貴賤。
如天竺以刹利、婆羅門二姓為貴種:自餘皆為庶姓,如毗舍、首陀是也。
其下又有貧四姓,如工、巧、純、陀是也。
其他諸國亦如是。
國主大臣,各有種姓,苟非貴種,國人莫肯歸之;庶性雖有勞能,亦自甘居大姓之下。
至今如此。
自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