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異事異疾附
關燈
小
中
大
世傳虹能入溪澗飲水,信然。
熙甯中,餘使契丹,至其極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帳。
是時新雨霁,見虹下帳前澗中。
餘與同職扣澗觀之,虹兩頭皆笄澗中。
使人過澗,隔虹對立,相去數丈,中間如隔绡穀。
自西望東則見;蓋夕虹也。
立澗之東西望,則為日所铄,都無所睹。
久之稍稍正東,逾山而去。
次日行一程,又復見之。
孫彥先雲:“虹,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即有之。
” 皇祐中,蘇州民家一夜有人以白垩書其牆壁,悉似“在”字,字稍異。
一夕之間,數萬家無一遺者;至于卧内深隐之處,戶牖間無不到者。
莫知其然,後亦無他異。
延州天山之巅,有奉國佛寺,寺庭中有一墓,世傳屍毗王之墓也。
屍毗王出于佛書《大智論》,言嘗割身肉以飼餓鷹,至割肉盡。
今天山之下有濯筋河,其縣為膚施縣。
詳“膚施”之義,亦與屍毗王說相符。
按《漢書》,膚施縣乃秦縣名,此時尚未有佛書,疑後人傅會縣名為說。
雖有唐人一碑,已漫滅斷折不可讀。
慶曆中,施昌言鎮鄜、延,乃壞奉國寺為倉,發屍毗墓,得千餘秤炭,其棺椁皆朽,有枯骸尚完,胫骨長二尺餘,顱骨大如鬥。
并得玉環玦七十餘件,玉沖牙長僅盈尺,皆為在位者所取;金銀之物,即入于役夫。
争取珍寶,遺骸多為拉碎,但伫一小函中埋之。
東上閣門使夏元象,時為兵馬都監,親董是役,為餘言之甚詳。
至今天山倉側,昏後獨行者往往與鬼神遇,郡人甚畏之。
餘于谯亳得一古鏡,以手循之,當其中心,則摘然如灼龜之聲。
人或曰:“此夾鏡也。
”然夾不可鑄,須兩重合之。
此鏡甚薄,略無焊迹,恐非可合也。
變使焊之,則其聲當銑塞;今扣之,其聲泠然纖遠。
既因抑按而響,剛銅當破,柔銅不能如此澄瑩洞徹。
曆訪鏡工,皆罔然不測。
世傳湖、湘間因震雷,有鬼神書“謝仙火”三字于木柱上,其字入木如刻,倒書之。
此說甚著。
近歳秀州華亭縣,亦因雷震,有字在天王寺屋柱上,亦倒書,雲:“高洞楊雅一十六人火令章。
”凡十一字,内“令章”兩字特奇勁,似唐人書體,至今尚在,頗與“謝仙火”事同。
所謂“火”者,疑若隊伍若幹人為“一火”耳。
餘在漢東時,清明日雷震死二人于州守園中,脅上各有兩字,如墨筆畫,扶疏類柏葉,不知何字。
元厚之少時,曾夢人告之:“異日當為翰林學士,須兄弟數人同在禁林。
”厚之自思素無兄弟,疑此夢為不然。
熙甯中,厚之除學士,同時相先後入學士院子:一人韓持國維,一陳和叔繹,一鄧文約绾,一楊元素繪,并厚之名绛。
五人名皆從“系”,始悟弟兄之說。
木中有文,多是柿木。
治平初,杭州南新縣民家折柿木,中有“上天大國”四字。
餘親見之,書法類顔真卿,極有筆力。
“國”字中間“或”字,仍挑起作尖呂,全是顔筆,知其非僞者。
其橫畫即是橫理,斜畫即是斜理。
其木直剖,偶當“天”字中分,而“天”字不破,上下兩畫并一腳皆橫挺出半指許,如木中之節。
以兩木合之,如合契焉。
盧中甫家吳中。
嘗未明而起,牆柱之下,有光煟然。
就視之,似水而動。
急以油紙扇挹之,其物在扇中滉漾,正如水銀,而光豔爛然;以火燭之,則了無一物。
又魏國大主家亦嘗見此物。
李團練評嘗與餘言,與中甫所見無少異,不知何異也。
餘昔年在海州,曾夜煮鹽鴨卵,其間一卵,爛然通明如玉,熒熒然屋中盡明。
置之器中十餘日,臭腐幾盡,愈明不已。
蘇州錢僧孺家煮一鴨卵,亦如是。
物有相似者,必自是一類。
餘在中書檢正時,閱雷州奏牍,有人為鄉民詛死,問其狀,鄉民能以熟食咒之,俄頃脍炙之類悉復為完肉;又咒之,則熟肉復為生肉;又咒之,則生肉能動,復使之能活,牛者復為牛,羊者復為羊,但小耳;更咒之,則漸大;既而復咒之,則還為熟食。
人有食其肉,覺腹中淫淫而動,必以金帛求解;金帛不至,則腹裂而死,所食牛羊,自裂中出。
獄具案上,觀其咒語,但日“東方王母桃,西方王母桃”兩句而已。
其他但道其所欲,更無他術。
壽州八公山側土中及溪澗之間,往往得小金餅,上有篆文“劉主”字,世傳“淮南王藥金”也。
得之者至多,天下謂之“印子金”是也。
然止于一印,重者不過半兩而已,鮮有大者。
餘嘗于壽春漁人處得一餅,言得于淮水中,凡重七兩餘,面有二十餘印,背有五指及掌痕,紋理分明。
傳者以謂埿之所化,手痕正如握埿之迹。
襄、随之間,故舂陵、白水地,發土多得金麟趾褭?。
妙趾中空,四傍皆有文,刻極工巧。
褭?作團餅,四邊無模範迹,似于平物上滴成,如今幹柿,土人謂之“柿子金”。
《趙飛燕外傳》:“帝窺趙昭儀浴,多寀金餅,以賜侍兒私婢。
”殆此類也。
一枚重四兩餘,乃古之一斤也。
色有紫豔,非他金可比
熙甯中,餘使契丹,至其極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帳。
是時新雨霁,見虹下帳前澗中。
餘與同職扣澗觀之,虹兩頭皆笄澗中。
使人過澗,隔虹對立,相去數丈,中間如隔绡穀。
自西望東則見;蓋夕虹也。
立澗之東西望,則為日所铄,都無所睹。
久之稍稍正東,逾山而去。
次日行一程,又復見之。
孫彥先雲:“虹,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即有之。
” 皇祐中,蘇州民家一夜有人以白垩書其牆壁,悉似“在”字,字稍異。
一夕之間,數萬家無一遺者;至于卧内深隐之處,戶牖間無不到者。
莫知其然,後亦無他異。
延州天山之巅,有奉國佛寺,寺庭中有一墓,世傳屍毗王之墓也。
屍毗王出于佛書《大智論》,言嘗割身肉以飼餓鷹,至割肉盡。
今天山之下有濯筋河,其縣為膚施縣。
詳“膚施”之義,亦與屍毗王說相符。
按《漢書》,膚施縣乃秦縣名,此時尚未有佛書,疑後人傅會縣名為說。
雖有唐人一碑,已漫滅斷折不可讀。
慶曆中,施昌言鎮鄜、延,乃壞奉國寺為倉,發屍毗墓,得千餘秤炭,其棺椁皆朽,有枯骸尚完,胫骨長二尺餘,顱骨大如鬥。
并得玉環玦七十餘件,玉沖牙長僅盈尺,皆為在位者所取;金銀之物,即入于役夫。
争取珍寶,遺骸多為拉碎,但伫一小函中埋之。
東上閣門使夏元象,時為兵馬都監,親董是役,為餘言之甚詳。
至今天山倉側,昏後獨行者往往與鬼神遇,郡人甚畏之。
餘于谯亳得一古鏡,以手循之,當其中心,則摘然如灼龜之聲。
人或曰:“此夾鏡也。
”然夾不可鑄,須兩重合之。
此鏡甚薄,略無焊迹,恐非可合也。
變使焊之,則其聲當銑塞;今扣之,其聲泠然纖遠。
既因抑按而響,剛銅當破,柔銅不能如此澄瑩洞徹。
曆訪鏡工,皆罔然不測。
世傳湖、湘間因震雷,有鬼神書“謝仙火”三字于木柱上,其字入木如刻,倒書之。
此說甚著。
近歳秀州華亭縣,亦因雷震,有字在天王寺屋柱上,亦倒書,雲:“高洞楊雅一十六人火令章。
”凡十一字,内“令章”兩字特奇勁,似唐人書體,至今尚在,頗與“謝仙火”事同。
所謂“火”者,疑若隊伍若幹人為“一火”耳。
餘在漢東時,清明日雷震死二人于州守園中,脅上各有兩字,如墨筆畫,扶疏類柏葉,不知何字。
元厚之少時,曾夢人告之:“異日當為翰林學士,須兄弟數人同在禁林。
”厚之自思素無兄弟,疑此夢為不然。
熙甯中,厚之除學士,同時相先後入學士院子:一人韓持國維,一陳和叔繹,一鄧文約绾,一楊元素繪,并厚之名绛。
五人名皆從“系”,始悟弟兄之說。
木中有文,多是柿木。
治平初,杭州南新縣民家折柿木,中有“上天大國”四字。
餘親見之,書法類顔真卿,極有筆力。
“國”字中間“或”字,仍挑起作尖呂,全是顔筆,知其非僞者。
其橫畫即是橫理,斜畫即是斜理。
其木直剖,偶當“天”字中分,而“天”字不破,上下兩畫并一腳皆橫挺出半指許,如木中之節。
以兩木合之,如合契焉。
盧中甫家吳中。
嘗未明而起,牆柱之下,有光煟然。
就視之,似水而動。
急以油紙扇挹之,其物在扇中滉漾,正如水銀,而光豔爛然;以火燭之,則了無一物。
又魏國大主家亦嘗見此物。
李團練評嘗與餘言,與中甫所見無少異,不知何異也。
餘昔年在海州,曾夜煮鹽鴨卵,其間一卵,爛然通明如玉,熒熒然屋中盡明。
置之器中十餘日,臭腐幾盡,愈明不已。
蘇州錢僧孺家煮一鴨卵,亦如是。
物有相似者,必自是一類。
餘在中書檢正時,閱雷州奏牍,有人為鄉民詛死,問其狀,鄉民能以熟食咒之,俄頃脍炙之類悉復為完肉;又咒之,則熟肉復為生肉;又咒之,則生肉能動,復使之能活,牛者復為牛,羊者復為羊,但小耳;更咒之,則漸大;既而復咒之,則還為熟食。
人有食其肉,覺腹中淫淫而動,必以金帛求解;金帛不至,則腹裂而死,所食牛羊,自裂中出。
獄具案上,觀其咒語,但日“東方王母桃,西方王母桃”兩句而已。
其他但道其所欲,更無他術。
壽州八公山側土中及溪澗之間,往往得小金餅,上有篆文“劉主”字,世傳“淮南王藥金”也。
得之者至多,天下謂之“印子金”是也。
然止于一印,重者不過半兩而已,鮮有大者。
餘嘗于壽春漁人處得一餅,言得于淮水中,凡重七兩餘,面有二十餘印,背有五指及掌痕,紋理分明。
傳者以謂埿之所化,手痕正如握埿之迹。
襄、随之間,故舂陵、白水地,發土多得金麟趾褭?。
妙趾中空,四傍皆有文,刻極工巧。
褭?作團餅,四邊無模範迹,似于平物上滴成,如今幹柿,土人謂之“柿子金”。
《趙飛燕外傳》:“帝窺趙昭儀浴,多寀金餅,以賜侍兒私婢。
”殆此類也。
一枚重四兩餘,乃古之一斤也。
色有紫豔,非他金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