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神奇
關燈
小
中
大
,晝夜常轉于琉璃缾中。
捷行道繞之,捷行速,則舍利亦速;行緩,則舍利亦緩。
士人郎忠厚事之至謹,就捷乞以舍利,捷遂與之,封護甚嚴。
一日忽失所在,但空缾耳。
忠厚齋戒,延捷加持,少頃,見觀音像衣上一物,蠢蠢而動,疑其蟲也,試取,乃所亡舍利。
如此者非一。
忠厚以餘愛之,持以見歸,予家至今嚴奉,蓋神物也。
郢州漁人擲網于漢水,至一潭底,舉之覺重。
得一石,長尺餘,圓直如斷椽,細視之,乃群小蛤,鱗次相比,綢缪鞏固。
以物試抉其一端,得一書卷,乃唐天寶年所造《金剛經》,題志甚詳,字法奇古,其末雲:“醫博士攝比陽縣令朱均施。
”比陽乃唐州屬邑。
不知何年墜水中,首尾略無霑漬。
為土豪李孝源所得,孝源素奉佛,寶佛其書,蛤筒復養之水中。
客至欲見,則出以視之。
孝源因感經像之勝異,旋家财萬餘缗,寫佛經一藏于郢州興陽寺,特為嚴麗。
張忠定少時,谒華山陳圖南,遂欲隐居華山。
圖南曰:“他人即不可知。
如公者,吾當分半以相奉。
然公方有官職,未可議此。
其勢如失火家待君救火,豈可不赴也?”乃贈以一詩曰:“自吳入蜀是尋常,歌舞筵中救火忙。
乞得金陵養閑散,亦須多謝鬓邊瘡。
”始皆不谕其言。
後忠定更鎮杭、益,晚年有瘡發于頂後,治不差,遂自請得金陵,皆如此詩言。
忠定在蜀日,與一僧善。
及歸,謂僧曰:“君當送我至鹿頭,有事奉托。
”僧依其言至鹿頭關,忠定出一書,封角付僧曰:“謹收此,後至乙卯年七月二十六日,當請于官司,對衆發之。
慎不可私發,若不待其日及私發者,必有大禍。
”僧得其書,至大中祥符七年,歳乙卯,時淩待郎策師蜀,僧乃持其書詣府,具陳忠定之言。
其僧亦有道者,淩信其言,集從官共開之,乃忠定真容也。
其上有手題曰:“詠當血食于此。
”後數日,得京師報,忠定以其年七月二十六日捐館。
淩乃為之築廟于成都。
蜀人自唐以來,嚴祀韋南康,自此乃改祠忠定至今。
熙甯七年,嘉興僧道親,号通照大師,為秀州副僧正。
因遊溫州雁蕩山,自大龍湫回,欲至瑞鹿院。
見一人衣布襦,行澗邊,身輕若飛,履木葉而過,葉皆不動。
心疑其異人,乃下澗中揖之,遂相與坐于石上,問其氏族、闾裡、年齒,皆不答。
須發皓白,面色如少年。
謂道親曰:“今宋朝第六帝也。
更後九年,當有疾。
汝可持吾藥獻天子。
此藥人臣不可服,服之有大責,宜善保守。
”乃探囊出一丸,指端大,紫色,重如金錫,以授道親曰:“龍壽丹也。
”欲去,又謂道親曰:“明年歳當大疫,吳、越尤甚,汝名已在死籍。
今食吾藥,勉修善業,當免此患。
”探囊中取一柏葉與之,道親即時食之。
老人曰:“定免矣。
慎守吾藥,至癸亥歳,自詣阙獻之。
”言訖遂去。
南方大疫,兩浙無貧富皆病,死者十有五六,道親殊無恙。
至元豐六年夏,夢老人趣之曰:“時至矣,何不速詣阙獻藥?”夢中為雷電驅逐,惶懼而起,徑詣秀州,具述本末,谒假入京,詣尚書省獻之。
執政親問,以為狂人,不受其獻。
明日因對奏知,上急使人追尋,付内侍省問狀,以所遇對。
未數日,先帝果不豫。
乃使勾當禦藥院梁從政持禦香,賜裝錢百千,同道親乘驿詣雁蕩山,求訪老人,不復見,乃于初遇處焚香而還。
先帝尋康復,謂輔臣曰:“此但預示服藥兆耳。
”聞其藥至今在彰善閣,當時不曾進禦。
廬山太平觀,乃九天采訪使者祠,自唐開元中創建。
元豐二年,道士陶智仙營一舍,令門人陳若拙董作。
發地忽得一缾,封鐍甚固,破之,其中皆五色土;唯有一銅錢,文有“應元保運”四字。
若掘得之,以歸其師,不甚為異。
至元豐四年,忽有诏進号九天采訪使者為應元保運真君,遣内侍廖維持禦書殿額賜之,乃與錢文符同。
時知制诰熊本提舉太平觀,具聞其事,召本觀主首,推诘其詳,審其無僞,乃以其錢付廖維表獻之。
祥符中,方士王捷,本黥卒,嘗以罪配沙門島,能作黃金。
有老鍛工畢升,曾在禁中為捷鍛金。
升雲:“其法為爐竈,使人隔牆鼓鞲,蓋不欲人觇其啟閉也。
其金,鐵為之,初自冶中出。
色尚黑。
凡百餘兩為一餅。
每餅輻解,鑿為八片,謂之‘鴉觜金’者是也。
”今人尚有藏者。
上令上坊鑄為金龜、金牌各數百,龜以賜近臣,人一枚。
時受賜者,除戚裡外,在庭者十有七人,餘悉埋玉清昭應宮寶符閣及殿基之下,以為寶鎮;牌賜天下州、府、軍、監各一,今謂之“金寶牌”者是也。
洪州李簡夫家有一龜,乃其伯祖虛已所得者,蓋十七人之數也。
其龜夜中往往出遊,爛然有光,掩之則無所得。
其家至今匮藏。
捷行道繞之,捷行速,則舍利亦速;行緩,則舍利亦緩。
士人郎忠厚事之至謹,就捷乞以舍利,捷遂與之,封護甚嚴。
一日忽失所在,但空缾耳。
忠厚齋戒,延捷加持,少頃,見觀音像衣上一物,蠢蠢而動,疑其蟲也,試取,乃所亡舍利。
如此者非一。
忠厚以餘愛之,持以見歸,予家至今嚴奉,蓋神物也。
郢州漁人擲網于漢水,至一潭底,舉之覺重。
得一石,長尺餘,圓直如斷椽,細視之,乃群小蛤,鱗次相比,綢缪鞏固。
以物試抉其一端,得一書卷,乃唐天寶年所造《金剛經》,題志甚詳,字法奇古,其末雲:“醫博士攝比陽縣令朱均施。
”比陽乃唐州屬邑。
不知何年墜水中,首尾略無霑漬。
為土豪李孝源所得,孝源素奉佛,寶佛其書,蛤筒復養之水中。
客至欲見,則出以視之。
孝源因感經像之勝異,旋家财萬餘缗,寫佛經一藏于郢州興陽寺,特為嚴麗。
張忠定少時,谒華山陳圖南,遂欲隐居華山。
圖南曰:“他人即不可知。
如公者,吾當分半以相奉。
然公方有官職,未可議此。
其勢如失火家待君救火,豈可不赴也?”乃贈以一詩曰:“自吳入蜀是尋常,歌舞筵中救火忙。
乞得金陵養閑散,亦須多謝鬓邊瘡。
”始皆不谕其言。
後忠定更鎮杭、益,晚年有瘡發于頂後,治不差,遂自請得金陵,皆如此詩言。
忠定在蜀日,與一僧善。
及歸,謂僧曰:“君當送我至鹿頭,有事奉托。
”僧依其言至鹿頭關,忠定出一書,封角付僧曰:“謹收此,後至乙卯年七月二十六日,當請于官司,對衆發之。
慎不可私發,若不待其日及私發者,必有大禍。
”僧得其書,至大中祥符七年,歳乙卯,時淩待郎策師蜀,僧乃持其書詣府,具陳忠定之言。
其僧亦有道者,淩信其言,集從官共開之,乃忠定真容也。
其上有手題曰:“詠當血食于此。
”後數日,得京師報,忠定以其年七月二十六日捐館。
淩乃為之築廟于成都。
蜀人自唐以來,嚴祀韋南康,自此乃改祠忠定至今。
熙甯七年,嘉興僧道親,号通照大師,為秀州副僧正。
因遊溫州雁蕩山,自大龍湫回,欲至瑞鹿院。
見一人衣布襦,行澗邊,身輕若飛,履木葉而過,葉皆不動。
心疑其異人,乃下澗中揖之,遂相與坐于石上,問其氏族、闾裡、年齒,皆不答。
須發皓白,面色如少年。
謂道親曰:“今宋朝第六帝也。
更後九年,當有疾。
汝可持吾藥獻天子。
此藥人臣不可服,服之有大責,宜善保守。
”乃探囊出一丸,指端大,紫色,重如金錫,以授道親曰:“龍壽丹也。
”欲去,又謂道親曰:“明年歳當大疫,吳、越尤甚,汝名已在死籍。
今食吾藥,勉修善業,當免此患。
”探囊中取一柏葉與之,道親即時食之。
老人曰:“定免矣。
慎守吾藥,至癸亥歳,自詣阙獻之。
”言訖遂去。
南方大疫,兩浙無貧富皆病,死者十有五六,道親殊無恙。
至元豐六年夏,夢老人趣之曰:“時至矣,何不速詣阙獻藥?”夢中為雷電驅逐,惶懼而起,徑詣秀州,具述本末,谒假入京,詣尚書省獻之。
執政親問,以為狂人,不受其獻。
明日因對奏知,上急使人追尋,付内侍省問狀,以所遇對。
未數日,先帝果不豫。
乃使勾當禦藥院梁從政持禦香,賜裝錢百千,同道親乘驿詣雁蕩山,求訪老人,不復見,乃于初遇處焚香而還。
先帝尋康復,謂輔臣曰:“此但預示服藥兆耳。
”聞其藥至今在彰善閣,當時不曾進禦。
廬山太平觀,乃九天采訪使者祠,自唐開元中創建。
元豐二年,道士陶智仙營一舍,令門人陳若拙董作。
發地忽得一缾,封鐍甚固,破之,其中皆五色土;唯有一銅錢,文有“應元保運”四字。
若掘得之,以歸其師,不甚為異。
至元豐四年,忽有诏進号九天采訪使者為應元保運真君,遣内侍廖維持禦書殿額賜之,乃與錢文符同。
時知制诰熊本提舉太平觀,具聞其事,召本觀主首,推诘其詳,審其無僞,乃以其錢付廖維表獻之。
祥符中,方士王捷,本黥卒,嘗以罪配沙門島,能作黃金。
有老鍛工畢升,曾在禁中為捷鍛金。
升雲:“其法為爐竈,使人隔牆鼓鞲,蓋不欲人觇其啟閉也。
其金,鐵為之,初自冶中出。
色尚黑。
凡百餘兩為一餅。
每餅輻解,鑿為八片,謂之‘鴉觜金’者是也。
”今人尚有藏者。
上令上坊鑄為金龜、金牌各數百,龜以賜近臣,人一枚。
時受賜者,除戚裡外,在庭者十有七人,餘悉埋玉清昭應宮寶符閣及殿基之下,以為寶鎮;牌賜天下州、府、軍、監各一,今謂之“金寶牌”者是也。
洪州李簡夫家有一龜,乃其伯祖虛已所得者,蓋十七人之數也。
其龜夜中往往出遊,爛然有光,掩之則無所得。
其家至今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