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神奇

關燈
酌灑,蛇乃自奁中引首吸之。

    俄出,循案行,色如濕胭脂,爛然有光。

    穿一剪彩花過,其尾尚赤,其前已變為黃矣,正如雌黃色。

    又過一花,復變為綠,如嫩草之色。

    少頃,行上屋梁。

    乘紙旙腳以船,輕若鴻毛。

    倏忽入帳中,遂不見。

    明日,子中還,蛇在船後送之,逾彭蠡而回。

    此龍常遊舟楫間,與常蛇無辨。

    但蛇行必蜿蜒,而此乃直得,江人常以此辨之。

     天聖中,近輔獻龍卵,雲:“得自大河中。

    ”诏遣中人送潤州金山寺。

    是歳大水,金山廬舍為水所漂者數十間,人皆以為龍卵所緻。

    至今匵藏,餘屢見之:形類色理,都如雞卵,大若五升囊;舉之至輕,唯空殼耳。

     内侍李舜舉家曾為暴雷所震。

    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間出,赫然出檐,人以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

    及雷止,其舍宛然,牆壁窗紙皆黔。

    有一木格,其中雜貯諸器,其漆器銀釦者,銀悉镕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

    有一寶刀,極堅鋼,就刀室中镕為汁,而室亦俨然。

    人必謂火當先焚草木,然後流金石,今乃金石皆铄,而草木無一毀者,非人情所測也。

    佛書言“龍火得水而熾,人火得水而災”,此理信然。

    人但知人境中事耳,人境之外,事有何限?欲以區區世智情識,窮測至理,不其難哉! 知道者苟未至脫然,随其所得淺深,皆有效驗。

    尹師魯自直龍圖閣谪官,過梁下,與一佛者談。

    師魯自言以靜退為樂。

    其人曰:“此猶有所系,不若進退兩忘。

    ”師魯頓若有所得,自為文以記其說。

    後移鄧州,是時範文正公守南陽。

    少日,師魯忽手書與文正别,仍囑以後事,文下極訝之。

    時方馔客,掌書記朱炎在坐,炎老人,好佛學,文正以師魯書示炎曰:“師魯遷谪失意,遂至乘理,殊可怪也。

    宜往見之,為緻意開譬之,無使成疾。

    ”炎即詣尹,百師魯已沐浴衣冠而坐,見炎來道文正意,乃笑曰:“何希文猶以生人見待?洙死矣。

    ”與炎談論頃時,遂隐幾而卒。

    炎急使人馳報文正,文正至,哭之甚哀。

    師魯忽舉頭曰:“早已與公别,安用復來?”文正驚問所以,師魯笑曰:“死生常理也,希文豈不達此。

    ”又問其後事,尹曰:“此在公耳。

    ”乃揖希文,復逝。

    俄頃,又舉頭顧希文曰:“亦無鬼神,亦無恐怖。

    ”言訖,遂長往。

    師魯所養至此。

    可謂有力矣,尚未能脫有無之見,何也?得非進退兩忘猶存于胸中欤?吳人鄭夷甫,少年登笠,有美才。

    嘉祐中,監高郵軍稅務。

    嘗遇一術士,能推人死期,無不驗者。

    令推其命,不過三十五歳。

    憂傷感歎,殆不可堪。

    人有勸其讀《老》《莊》以自廣。

    久之,潤州金山有一僧,端坐與人談笑間遂化去。

    夷甫聞之,喟然歎息曰:“既不得壽,得如此僧,復何憾哉!”乃從佛者授《首楞嚴經》,往還吳中。

    歳餘,忽有所見,曰:“生死之理。

    我知之矣。

    ”遂釋然放懷,無復芥蒂。

    後調封州判官,預知死日,先期旬日,作書與交遊親戚叙訣,及次叙家事備盡。

    至期,沐浴更衣。

    公舍外有小園,面溪一亭潔飾,夷甫至其間,親督人灑掃及焚香。

    揮手指畫之間,屹然立化。

    家人奔出呼之,已立僵矣:亭亭如植木,一手猶作指畫之狀。

    郡守而下,少時皆至,士民觀者如牆。

    明日,乃就斂。

    高郵崔伯易為墓志。

    略叙其事。

    餘與夷甫遠親,知之甚詳。

    士人中蓋未曾有此事。

     人有前知者,數千百年事皆能言之,夢寐亦或有之,以此知萬事無不前定。

    餘以謂不然,事非前定。

    方其知時,即是今日,中間年歳,亦與此同時,元非先後。

    此理宛然,熟觀之可谕。

    或曰:“苟能前知,事有不利者,可遷避之。

    ”亦不然也。

    苟可遷避,則前知之時,已見所避之事;若不見所避之事,即非前知。

     吳僧文捷,戒律精苦,奇迹甚多。

    能知宿命,然罕與人言。

    餘群從遘為知制诰,知杭州,禮為上客。

    遘嘗學誦《揭帝咒》,都未有人知,捷一日相見曰:“舍人誦咒,何故阙一句?”既而思其所誦,果少一句。

    浙人多言文通不壽,一日齊心,往問捷,捷曰:“公更三年為翰林學士,壽四十歳。

    後當為地下職仕,事權不減生時,與楊樂道待制聯曹。

    然公此時當衣衰绖視事。

    ”文通聞之,大駭曰:“數十日前,曾夢楊樂道相過雲:‘受命與公同職事,所居甚樂,慎勿辭也。

    ’”後數年,果為學士,而丁母喪,年三十九歳。

    明年秋,捷忽使人與文通訣别;時文通在姑蘇,急往錢塘見之。

    捷驚曰:“公大期在此月,何用更來?宜即速還。

    ”屈指計之,曰:“急行,尚可到家。

    ”文通如其言,馳還,遍别骨肉;是夜無疾而終。

    捷與人言多如此,不能悉記,此吾家事耳。

    捷嘗持如意輪咒,靈變尤多,缾中水咒之則湧立。

    畜一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