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藝文一
關燈
小
中
大
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歹而小者曰殘,貝之小者曰賤。
如此之類,皆以戋為義也。
王聖美為縣令時,尚未知名,谒一達官,值其方與客談《孟子》,殊不顧聖美。
聖美竊哂其所論。
久之,忽顧聖美曰:“嘗讀《孟子》否?”聖美對曰:“本生愛之,但都不曉其義。
”主人問:“不曉何義?”聖美曰:“從頭不曉。
”主人曰:“如何從頭不曉?試言之。
”聖美曰:“‘孟子見梁惠王’,已不曉此語。
”達官深訝之,曰:“此有何奧義?”聖美曰:“既雲孟子不見諸侯,因何見梁惠王?”其人愕然無對。
楊大年奏事,論及《比紅兒詩》,大年不能對,甚以為恨。
遍訪《比紅兒詩》,終不可得。
忽一日,見鬻故書者有一小編,偶取視之,乃《比紅兒詩》也。
自此士大夫始多傳之。
予按《摭言》,《比紅兒詩》乃羅虬所為,凡百篇,蓋當時但傳其詩而不載名氏,大年亦偶忘《摭言》所載。
晚唐士人專以小詩著名,而讀書滅裂。
如白樂天《題座隅詩》雲:“俱化為餓殍。
”作孚字押韻。
杜牧《杜秋娘詩》雲:“厭饫不能饴。
”饴乃饧耳,若作飲食,當音飤。
又陸龜蒙作《藥名詩》雲:“烏吸蠹根回。
”乃是烏喙,非烏啄也。
又“斷續玉琴哀”,藥名止有續斷,無斷續。
此類極多。
如杜牧《阿房宮賦》誤用“龍見而雩”事,宇文時斛斯椿已有此缪,蓋牧未嘗讀《周》、《隋書》也。
往歳士人多尚對偶為文。
穆修、張景輩始為平文,當時謂之古文。
穆、張嘗同造朝,待旦于東華門外,方論文次,适見有奔馬踐死一犬,二人各記其事,以較工拙。
穆修曰:“馬逸,有黃犬遇蹄而斃。
”張景曰:“有犬死奔馬之下。
”時文體新變,二人之語皆拙澀。
當時已謂之工,傳之至今。
按《史記年表》,周平王東遷二年,魯惠公方即位。
則《春秋》當始惠公,而始隐,故諸儒之論紛然,乃《春秋》開卷第一義也。
唯啖、趙都不解始隐之義,學者常疑之。
唯于《纂例》隐公下注八字雲:“惠公二年,平王東遷。
”若爾,則《春秋》自合始隐,更無可論,此啖、趙所以不論也。
然與《史記》不同,不知啖、趙得于何書?又嘗見士人石端集一紀年書,考論諸家年統,極為詳密。
其叙平王東遷,亦在惠公二年。
餘得之甚喜,亟問石君,雲出一史傳中。
遽檢未得,終未見的據。
《史記年表》注東遷在平王元年辛未歳,《本紀》中都無說,《諸侯世家》言東遷卻盡在庚午歳。
《史記》亦自差謬,莫知其所的。
長安慈恩寺塔,有唐人盧宗回一詩頗佳,唐人諸集中不載,今記于此:“東來曉日上翔鸾,西轉蒼龍拂露盤。
渭水冷光搖藻井,玉峰晴色堕闌竿。
九重宮阙參差見,百二山河表裡觀。
暫辍去蓬悲不定,一憑金界望長安。
”古人詩有“風定花猶落”之句,以謂無人能對。
王荊公以對“鳥鳴山更幽”。
“鳥鳴山更幽”本宋王籍詩,元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上下句隻是一意;“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則上句乃靜中有動,下句動中有靜。
荊公始為集句詩,多者至百韻,皆集合前人之句,語意對偶,往往親切,過于本詩。
後人稍稍有效而為者。
歐陽文忠嘗言曰:“觀人題壁,而可知其文章矣。
”毗陵郡士人家有一女,姓李氏,方年十六歳,頗能詩,甚有佳句,吳人多得之。
有《拾得破錢詩》雲:“半輪殘月掩塵埃,依稀猶有開元字。
想得清光未破時,買盡人間不平事。
”又有《彈琴詩》雲:“昔年剛笑卓文君,豈信絲桐解誤身。
今日未彈心已亂,此心元自不由人。
”雖有情緻,乃非女子所宜也。
退之《城南聯句》首句曰:“竹影金鎖碎。
”所謂金鎖碎者,乃日光耳,非竹影也。
若題中有日字,則曰“竹影金鎖碎”可也。
如此之類,皆以戋為義也。
王聖美為縣令時,尚未知名,谒一達官,值其方與客談《孟子》,殊不顧聖美。
聖美竊哂其所論。
久之,忽顧聖美曰:“嘗讀《孟子》否?”聖美對曰:“本生愛之,但都不曉其義。
”主人問:“不曉何義?”聖美曰:“從頭不曉。
”主人曰:“如何從頭不曉?試言之。
”聖美曰:“‘孟子見梁惠王’,已不曉此語。
”達官深訝之,曰:“此有何奧義?”聖美曰:“既雲孟子不見諸侯,因何見梁惠王?”其人愕然無對。
楊大年奏事,論及《比紅兒詩》,大年不能對,甚以為恨。
遍訪《比紅兒詩》,終不可得。
忽一日,見鬻故書者有一小編,偶取視之,乃《比紅兒詩》也。
自此士大夫始多傳之。
予按《摭言》,《比紅兒詩》乃羅虬所為,凡百篇,蓋當時但傳其詩而不載名氏,大年亦偶忘《摭言》所載。
晚唐士人專以小詩著名,而讀書滅裂。
如白樂天《題座隅詩》雲:“俱化為餓殍。
”作孚字押韻。
杜牧《杜秋娘詩》雲:“厭饫不能饴。
”饴乃饧耳,若作飲食,當音飤。
又陸龜蒙作《藥名詩》雲:“烏吸蠹根回。
”乃是烏喙,非烏啄也。
又“斷續玉琴哀”,藥名止有續斷,無斷續。
此類極多。
如杜牧《阿房宮賦》誤用“龍見而雩”事,宇文時斛斯椿已有此缪,蓋牧未嘗讀《周》、《隋書》也。
往歳士人多尚對偶為文。
穆修、張景輩始為平文,當時謂之古文。
穆、張嘗同造朝,待旦于東華門外,方論文次,适見有奔馬踐死一犬,二人各記其事,以較工拙。
穆修曰:“馬逸,有黃犬遇蹄而斃。
”張景曰:“有犬死奔馬之下。
”時文體新變,二人之語皆拙澀。
當時已謂之工,傳之至今。
按《史記年表》,周平王東遷二年,魯惠公方即位。
則《春秋》當始惠公,而始隐,故諸儒之論紛然,乃《春秋》開卷第一義也。
唯啖、趙都不解始隐之義,學者常疑之。
唯于《纂例》隐公下注八字雲:“惠公二年,平王東遷。
”若爾,則《春秋》自合始隐,更無可論,此啖、趙所以不論也。
然與《史記》不同,不知啖、趙得于何書?又嘗見士人石端集一紀年書,考論諸家年統,極為詳密。
其叙平王東遷,亦在惠公二年。
餘得之甚喜,亟問石君,雲出一史傳中。
遽檢未得,終未見的據。
《史記年表》注東遷在平王元年辛未歳,《本紀》中都無說,《諸侯世家》言東遷卻盡在庚午歳。
《史記》亦自差謬,莫知其所的。
長安慈恩寺塔,有唐人盧宗回一詩頗佳,唐人諸集中不載,今記于此:“東來曉日上翔鸾,西轉蒼龍拂露盤。
渭水冷光搖藻井,玉峰晴色堕闌竿。
九重宮阙參差見,百二山河表裡觀。
暫辍去蓬悲不定,一憑金界望長安。
”古人詩有“風定花猶落”之句,以謂無人能對。
王荊公以對“鳥鳴山更幽”。
“鳥鳴山更幽”本宋王籍詩,元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上下句隻是一意;“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則上句乃靜中有動,下句動中有靜。
荊公始為集句詩,多者至百韻,皆集合前人之句,語意對偶,往往親切,過于本詩。
後人稍稍有效而為者。
歐陽文忠嘗言曰:“觀人題壁,而可知其文章矣。
”毗陵郡士人家有一女,姓李氏,方年十六歳,頗能詩,甚有佳句,吳人多得之。
有《拾得破錢詩》雲:“半輪殘月掩塵埃,依稀猶有開元字。
想得清光未破時,買盡人間不平事。
”又有《彈琴詩》雲:“昔年剛笑卓文君,豈信絲桐解誤身。
今日未彈心已亂,此心元自不由人。
”雖有情緻,乃非女子所宜也。
退之《城南聯句》首句曰:“竹影金鎖碎。
”所謂金鎖碎者,乃日光耳,非竹影也。
若題中有日字,則曰“竹影金鎖碎”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