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樂律一
關燈
小
中
大
至于丁巳,中呂之宮,五音一終。
復自甲午金之仲,娶乙未,隔八生壬寅,一如甲子之法,終于癸亥。
謂蕤賓娶林鐘,上生太蔟之類。
自子至于巳為陽,故自黃鐘至于中呂皆下生;自午至于亥為陰,故自林鐘至于應鐘皆上生。
予于《樂論》叙之甚詳,此不復紀。
甲子乙醜金,與甲午乙未金雖同,然甲子乙醜為陽律,陽律皆下生;甲午乙未為陽呂,陽呂皆上生。
六十律相反,所以分為一紀也。
今太常鐘镈,皆于甬本為紐,謂之旋蟲,側垂之。
皇祐中,杭州西湖側,發地得一古鐘,匾而短,其枚長幾半寸,大略制度如《凫氏》所載,唯甬乃中空,甬半以上差小,所謂衡者。
予細考其制,亦似有義。
甬所以中空者,疑鐘縻自其中垂下,當衡甬之間,以橫括挂之,橫括疑所謂旋蟲也。
今考其名,竹筩之筩,文從竹、從甬,則甬僅乎空;甬半以上微小者,所以礙橫括,以其橫括所在也,則有橫之義也。
其橫括之形,似蟲而可旋,疑所謂旋蟲。
以今之鐘、镈校之,此衡甬中空,則猶小于甬者,乃欲礙橫括,似有所因。
彼衡、甬俱實,則衡小于甬,似無所因。
又以其括之橫于其中也,則宜有衡義。
實甬直上植之,而謂之衡者何義?又橫括以其可旋而有蟲形,或可謂之旋蟲;今鐘則實其紐不動,何緣得“旋”名?若以側垂之,其鐘可以掉蕩旋轉,則鐘常不定,擊者安能常當其燧?此皆可疑,未知孰是。
其鐘今尚在錢塘,予群從家藏之。
海州士人李慎言,嘗夢至一處水殿中,觀宮女戲*5。
山陽蔡繩為之傳,叙其事甚詳。
有《抛[*5]曲》十餘阕,詞皆清麗。
今獨記兩阕:“侍燕黃昏曉未休,玉階夜色月如流。
朝來自覺承恩醉,笑倩傍人認繡[*5]”。
“堪恨隋家幾帝王,舞裀揉盡繡鴛鴦。
如今重到抛[*5]處,不是金爐舊日香。
” 《盧氏雜說》:“韓臯謂嵇康琴曲有《廣陵散》者,以玉陵、母丘儉輩皆自廣陵敗散,言魏散亡自廣陵始,故名其曲曰《廣陵散》。
”以餘考之,“散”自是曲名,如操、弄、摻、淡、序、引之類。
故潘嶽《笙賦》:“辍張女之哀彈,流廣陵之名散。
”又應琚《與劉孔才書》雲:“聽廣陵之清散。
”知“散”為曲名明矣。
或者康借此名以谏諷時事,“散”取曲名,“廣陵”乃其所命,相附為義耳。
馬融《笛賦》雲:“裁以當簻便易持。
”李善注謂“簻,馬策也。
裁笛以當馬簻,故便易持。
”此謬說也。
笛安可為馬策?簻,管也。
古人謂樂之管為簻。
故潘嶽《笙賦》雲:“脩簻内辟,馀箫外逶。
”裁以當簻者,餘器多裁衆簻以成音,此笛但裁一簻,五音皆具。
當簻之工,不假繁猥,所以便而易持也。
笛有雅笛,有羌笛,其形制、所始,舊說皆不同。
《周禮》:“笙師掌教箎篴。
”或雲:“漢武帝時,丘仲始作笛。
”又雲:“起于羌人。
”後漢馬融所賦長笛,空洞無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
李善為之注雲:“七孔,長一尺四寸。
”此乃今之橫笛耳,太常鼓吹部中謂之“橫吹”,非融之所賦者。
融《賦》雲:“易京君明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
君明知加孔後出,是謂商聲五音畢。
”沈約《宋書》亦雲:“京房備其五音。
”《周禮·笙師》注:“杜子春雲:‘篴乃今時所吹五空竹篴。
’”以融、約所記論之,則古篴不應有五孔,則子春之說,亦未為然。
今《三禮圖》畫篴,亦橫設而有五孔,又不知出何典據。
琴雖用桐,然須多年木性都盡,聲始發越。
予曾見唐初路氏琴,木皆枯朽,殆不勝指,而其聲愈清。
又常見越人陶道真畜一張越琴,傳雲古冢中敗棺杉木也,聲極勁挺。
吳僧智和有一琴,瑟瑟微碧,紋石為轸,制度音韻皆臻妙。
腹有李陽冰篆數十字,其略雲:“南溟島上得一木,加伽陀羅,紋如銀屑,其堅如石,命工斲為此琴。
”篆文甚古勁。
琴材欲輕、松、脆、滑,謂之四善。
木堅如石,可以制琴,亦所未谕也。
《投荒錄》雲:“瓊管多烏樠、呿陀,皆奇木。
”疑“伽陀羅”即“呿陀”也。
高郵人桑景舒,性知音,聽百物之聲,悉能占其災福,尤善樂律。
舊傳有《虞美人草》,聞人作《虞美人曲》,則枝葉皆動,他曲不然。
景舒試之,誠如所傳。
乃詳其曲聲,曰:“皆吳音也。
”他日取琴,試用吳音制一曲,對草鼓之,枝葉亦動,乃謂之《虞美人操》。
其聲調與《虞美人曲》全不相近,始末無一聲相似者,而草辄應之,與《虞美人曲》無異者,律法同管也。
其知者臻妙如此。
景舒進士及第,終于州縣官。
今《虞美人操》盛行于江吳間,人亦莫知其如何為吳音。
復自甲午金之仲,娶乙未,隔八生壬寅,一如甲子之法,終于癸亥。
謂蕤賓娶林鐘,上生太蔟之類。
自子至于巳為陽,故自黃鐘至于中呂皆下生;自午至于亥為陰,故自林鐘至于應鐘皆上生。
予于《樂論》叙之甚詳,此不復紀。
甲子乙醜金,與甲午乙未金雖同,然甲子乙醜為陽律,陽律皆下生;甲午乙未為陽呂,陽呂皆上生。
六十律相反,所以分為一紀也。
今太常鐘镈,皆于甬本為紐,謂之旋蟲,側垂之。
皇祐中,杭州西湖側,發地得一古鐘,匾而短,其枚長幾半寸,大略制度如《凫氏》所載,唯甬乃中空,甬半以上差小,所謂衡者。
予細考其制,亦似有義。
甬所以中空者,疑鐘縻自其中垂下,當衡甬之間,以橫括挂之,橫括疑所謂旋蟲也。
今考其名,竹筩之筩,文從竹、從甬,則甬僅乎空;甬半以上微小者,所以礙橫括,以其橫括所在也,則有橫之義也。
其橫括之形,似蟲而可旋,疑所謂旋蟲。
以今之鐘、镈校之,此衡甬中空,則猶小于甬者,乃欲礙橫括,似有所因。
彼衡、甬俱實,則衡小于甬,似無所因。
又以其括之橫于其中也,則宜有衡義。
實甬直上植之,而謂之衡者何義?又橫括以其可旋而有蟲形,或可謂之旋蟲;今鐘則實其紐不動,何緣得“旋”名?若以側垂之,其鐘可以掉蕩旋轉,則鐘常不定,擊者安能常當其燧?此皆可疑,未知孰是。
其鐘今尚在錢塘,予群從家藏之。
海州士人李慎言,嘗夢至一處水殿中,觀宮女戲*5。
山陽蔡繩為之傳,叙其事甚詳。
有《抛[*5]曲》十餘阕,詞皆清麗。
今獨記兩阕:“侍燕黃昏曉未休,玉階夜色月如流。
朝來自覺承恩醉,笑倩傍人認繡[*5]”。
“堪恨隋家幾帝王,舞裀揉盡繡鴛鴦。
如今重到抛[*5]處,不是金爐舊日香。
” 《盧氏雜說》:“韓臯謂嵇康琴曲有《廣陵散》者,以玉陵、母丘儉輩皆自廣陵敗散,言魏散亡自廣陵始,故名其曲曰《廣陵散》。
”以餘考之,“散”自是曲名,如操、弄、摻、淡、序、引之類。
故潘嶽《笙賦》:“辍張女之哀彈,流廣陵之名散。
”又應琚《與劉孔才書》雲:“聽廣陵之清散。
”知“散”為曲名明矣。
或者康借此名以谏諷時事,“散”取曲名,“廣陵”乃其所命,相附為義耳。
馬融《笛賦》雲:“裁以當簻便易持。
”李善注謂“簻,馬策也。
裁笛以當馬簻,故便易持。
”此謬說也。
笛安可為馬策?簻,管也。
古人謂樂之管為簻。
故潘嶽《笙賦》雲:“脩簻内辟,馀箫外逶。
”裁以當簻者,餘器多裁衆簻以成音,此笛但裁一簻,五音皆具。
當簻之工,不假繁猥,所以便而易持也。
笛有雅笛,有羌笛,其形制、所始,舊說皆不同。
《周禮》:“笙師掌教箎篴。
”或雲:“漢武帝時,丘仲始作笛。
”又雲:“起于羌人。
”後漢馬融所賦長笛,空洞無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
李善為之注雲:“七孔,長一尺四寸。
”此乃今之橫笛耳,太常鼓吹部中謂之“橫吹”,非融之所賦者。
融《賦》雲:“易京君明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
君明知加孔後出,是謂商聲五音畢。
”沈約《宋書》亦雲:“京房備其五音。
”《周禮·笙師》注:“杜子春雲:‘篴乃今時所吹五空竹篴。
’”以融、約所記論之,則古篴不應有五孔,則子春之說,亦未為然。
今《三禮圖》畫篴,亦橫設而有五孔,又不知出何典據。
琴雖用桐,然須多年木性都盡,聲始發越。
予曾見唐初路氏琴,木皆枯朽,殆不勝指,而其聲愈清。
又常見越人陶道真畜一張越琴,傳雲古冢中敗棺杉木也,聲極勁挺。
吳僧智和有一琴,瑟瑟微碧,紋石為轸,制度音韻皆臻妙。
腹有李陽冰篆數十字,其略雲:“南溟島上得一木,加伽陀羅,紋如銀屑,其堅如石,命工斲為此琴。
”篆文甚古勁。
琴材欲輕、松、脆、滑,謂之四善。
木堅如石,可以制琴,亦所未谕也。
《投荒錄》雲:“瓊管多烏樠、呿陀,皆奇木。
”疑“伽陀羅”即“呿陀”也。
高郵人桑景舒,性知音,聽百物之聲,悉能占其災福,尤善樂律。
舊傳有《虞美人草》,聞人作《虞美人曲》,則枝葉皆動,他曲不然。
景舒試之,誠如所傳。
乃詳其曲聲,曰:“皆吳音也。
”他日取琴,試用吳音制一曲,對草鼓之,枝葉亦動,乃謂之《虞美人操》。
其聲調與《虞美人曲》全不相近,始末無一聲相似者,而草辄應之,與《虞美人曲》無異者,律法同管也。
其知者臻妙如此。
景舒進士及第,終于州縣官。
今《虞美人操》盛行于江吳間,人亦莫知其如何為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