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樂律一

關燈
,姑洗羽之前,則自當以圜鐘為宮也。

    地祇始于太蔟,終于南呂,以木、火、土、金、水為叙,則宮聲當在姑洗徵之後,南呂羽之前,中間唯函鐘當均,自當以函鐘為宮也。

    天神用圜鐘之後,姑洗之前,唯有一律自然合用也。

    不曰夾鐘,而曰圜鐘者,以天體言之也。

    不曰林鐘,曰函鐘者,以地道言之也。

    黃鐘無異名,人道也。

    此三律為宮,次叙定理,非可以意鑿也。

    圜鐘六變,函鐘八變,黃鐘九變,同會于卯,卯者,昏明之交,所以交上下、通幽明、合人神,故天神、地祇、人鬼可得而禮也。

    自辰以往常在晝,自寅以來常在夜,故卯為昏明之交,當其中間,晝夜夾之,故謂之夾鐘。

    黃鐘一變為林鐘,再變為太蔟,三變南呂,四變姑洗,五變應鐘,六變蕤賓,七變大呂,八變夷則,九變夾鐘。

    函鐘一變為太蔟,再變為南呂,三變姑洗,四變應鐘,五變蕤賓,六變太呂,七變夷則,八變夾鐘也。

    圜鐘一變為無射,再變為中呂,三變為黃鐘清宮,四變合至林鐘,林鐘無清宮,至太蔟清官為四變;五變合至南呂,南呂無清宮,直至大呂清宮為五變;六變合至夷則,夷則無清宮,直至夾鐘清宮為六變也。

    十二律,黃鐘、大呂、太蔟、夾鐘四律有清宮,總謂之十六律。

    自姑洗至應鐘八律,皆無清宮,但處位而已。

    此皆天理不可易者。

    古人以為難知,蓋不深索之。

    聽其聲,求其義,考其序,無毫發可移,此所謂天理也。

    一者人鬼,以宮、商、角、徵、羽為序者;二者天神,三者地祇,比以木、火、土、金、水為序者;四者以黃鐘一均分為天地二樂者;五者六變、八變、九變皆會于夾鐘者。

     六呂:三曰鐘,三曰呂。

    夾鐘、林鐘、應鐘。

    太呂、中呂、南呂。

    鐘與呂常相間,常相對,六呂之間,復自有陰陽也。

    納音之法:申、子、辰、巳、酉、醜為陽紀,寅、午、戌、亥、卯、未為陰紀。

    亥、卯、未,曰夾鐘、林鐘、應鐘,陽中之陰也。

    黃鐘者,陽之所鐘也;夾鐘、林鐘、應鐘,陰之所鐘也。

    故皆謂之鐘。

    巳、酉、醜,太呂、中呂、南呂,陰中之陽也。

    呂,助也,能時出而助陽也,故皆謂之呂。

     《漢志》:“陰陽相生,自黃鐘始而左旋,八八為伍。

    ”八八為伍者,謂一上生與一下生相間。

    如此,則自大呂以後,律數皆差,須自蕤賓再上生,方得本數。

    此八八為伍之誤也。

    或曰:“律無上生呂之理,但當下生而用濁倍。

    ”二說皆通。

    然至蕤賓清宮生大呂清宮,又當再上生。

    如此時上時下,即非自然之數,不免牽合矣。

    自子至巳為陽律、陽呂,自午至亥為陰律、陰呂。

    凡陽律、陽呂皆下生,陰律、陰呂皆上生。

    故巳方之律謂之中呂,言陰陽至此而中也。

    中呂當讀如本字,作“仲”非也。

    至午則謂之蕤賓。

    陽常為主,陰常為賓。

    蕤賓者,陽至此而為賓也。

    納音之法,自黃鐘相生,至于中呂而中,謂之陽紀;自蕤賓相生,至于應鐘而終,謂之陰紀。

    蓋中呂為陰陽之中,子午為陰陽之分也。

     《漢志》言數曰:“太極元氣,函三為一。

    極,中也;元,始也。

    行于十二辰,始動于子。

    參之于醜,得三。

    又參之于寅,得九。

    又參之于卯,得二十七。

    ”曆十二辰,“得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

    此陰陽合德,氣鐘于子,化生萬物者也。

    ”殊不知此乃求律呂長短體算立成法耳,别有何義?為史者但見其數浩博,莫測所用,乃曰“此陰陽合德,化生萬物者也。

    ”嘗有人于土中得一朽弊搗帛杵,不識,持歸以示鄰裡。

    大小聚觀,莫不怪愕,不知何物。

    後有一書生過,見之曰:“此靈物也。

    吾聞防風氏身長三丈,骨節專車。

    此防風氏胫骨也。

    ”鄉人皆喜,築廟祭之,謂之“胫廟”。

    班固此論,亦近乎“胫廟”也。

     吾聞《羯鼓錄》序羯鼓之聲雲:“透空碎遠,極異衆樂。

    ”唐羯鼓曲,今唯有邠州一父老能之,有《大合蟬》、《滴滴泉》之曲。

    餘在鄜延時,尚聞其聲。

    泾、原承受公事楊元孫因奏事回,有旨令召此人赴阙。

    元孫至邠,而其人已死,羯鼓遺音遂絕。

    今樂部中所有,但名存而已,“透空碎遠”了無餘迹。

    唐明帝與李龜年論羯鼓雲:“杖之弊者四櫃。

    ”用力如此,其為藝可知也。

     唐之杖鼓,本謂之“兩杖鼓”,兩頭皆用杖。

    今之杖鼓,一頭以手拊之,則唐之“漢震第二鼓”也,明帝、宋開府皆善此鼓。

    其曲多獨奏,如鼓笛曲是也。

    今時杖鼓,常時隻是打拍,鮮有專門獨奏之妙。

    古典悉皆散亡,頃年王師南征,得《黃帝炎》一曲于交趾,乃杖鼓曲也。

    “炎”或作“鹽”。

    唐曲有《突厥鹽》、《阿鵲鹽》。

    施肩吾詩雲:“颠狂楚客歌成雪,媚賴吳娘笑是鹽。

    ”蓋當時語也。

    今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