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辨證二

關燈
司馬相如《上林賦》叙上林諸水曰:丹水,紫淵,灞、浐、泾、謂,“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态”,“灏溔潢漾……東注太湖。

    ”八川自入大河,大河去太湖數千裡,中間隔太山及淮、濟、大江,何緣與太湖相涉?郭璞《江賦》雲:“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

    ”《墨子》曰:“禹治天下,南為江、漢、淮、汝,東流注之五湖。

    ”孔安國曰:“自彭蠡,江分為三,入于震澤後,為北江而入于海。

    ”此皆未嘗詳考地理。

    江、漢至五湖自隔山,其末乃繞出五湖之下流徑入于海,何緣入于五湖?淮、汝徑自徐州入海,全無交涉。

    《禹貢》雲:“彭蠡既潴,陽鳥攸居。

    三江既入,震澤厎定。

    ”以對文言,則彭蠡水之所潴,三江水之所入,非入于震澤也。

    震澤上源,皆山環之,了無大川;震澤之委,乃多大川,亦莫知孰為三江者。

    蓋三江之水無所入,則震澤壅而為害;三江之水有所入,然後震澤厎定。

    此水之理也。

     海州東海縣西北有二古墓,《圖志》謂之“黃兒墓”。

    有一石碑,已漫滅不可讀,莫知黃兒者何人。

    石延年通判海州,因行縣見之,曰:“漢二疏,東海人,此必其墓也。

    ”遂謂之“二疏墓”,刻碑于其傍;後人又收入《圖經》。

    餘按,疏廣,東海蘭陵人,蘭陵今屬沂州承縣;今東海縣乃漢之贛榆,自屬琅琊郡,非古人之東海也。

    今承縣東四十裡自有疏廣墓,其東又二裡有疏受墓。

    延年不講地志,但見今謂之東海縣,遂以“二疏”名之,極為乖誤。

    大凡地名如此者至多,無足紀者。

    此乃餘初仕為沐陽主簿日,始見《圖經》中增經事,後世不知其因,往往以為實錄。

    謾志于此,以見天下地書皆不可堅信。

    其北又有“孝女冢”,廟貌甚盛,著在祀典。

    孝女亦東海人。

    贛榆既非東海故境,則孝女冢廟,亦後人附會縣名為之耳。

     《楊文公談苑》記江南後主患清暑閣前草生,徐锴令以桂屑布磚縫中,宿草盡死。

    謂《呂氏春秋》雲“桂枝之下無雜木。

    ”蓋桂枝味辛螫故也。

    然桂之殺草木,自是其性,不為辛螫也。

    《雷公炮炙論》雲:“以桂為丁,以釘木中,其木即死。

    ”一丁至微,未必能螯大木,自其性相制耳。

     天下地名錯亂乖謬,率難考信。

    如楚章華台,亳州城父縣、陳州商水縣、荊州江陵、長林、監利縣皆有之。

    乾溪亦有數處。

    據《左傳》,楚靈王七年,“成章華之台,與諸侯落之。

    ”杜預注:“章華台,在華容城中。

    ”華容即今之監利縣,非嶽州之華容也。

    至今有章華故台,在縣郭中,與杜預之說相符。

    毫州城父縣有乾溪,其側亦有章華台,故台基下往往得人骨,雲楚靈王戰死于此。

    商呂縣章華之側,亦有乾溪。

    薛綜注張衡《東京賦》引《左氏傳》乃雲:“楚子成章華之台于乾溪。

    ”皆誤說也,《左傳》實無此文。

    章華與乾溪,無非一處。

    楚靈王十二年,王狩于州來,使蕩侯、潘子、司馬督、嚣尹午、陵尹喜帥師圍徐以懼吳,王次于乾溪。

    此則城父之乾溪。

    靈王八年許遷于夷者,乃此地。

    十三年,公子比為亂,使觀從從師于乾溪,王從潰,靈王亡,不知所在;平王即位,殺囚,衣之王服,而流諸漢,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