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問
關燈
小
中
大
,失敗就不足為怪了,而唐太宗料敵如神,誘敵成功,分三路攻擊,出敵不意,給予突然痛擊,再加上薛仁貴神勇,衆唐軍将士勇猛,所以一擊全勝。
高麗統兵将領犯了兵家大忌,而唐太宗用兵巧妙,其結果自然不言而喻了。
“十面埋伏”是曆史上又一脍炙人口的戰例。
袁紹在官渡大戰中一敗塗地,回到冀州,心煩意亂,不理政事。
好在不久他的兒子袁熙、袁譚和外甥高于帶來幽州、青州和并州兵共計16萬,援助冀州。
袁紹重整四州兵力,尚有二三十萬人馬。
袁紹進兵倉亭,與曹操再決雌雄。
雙方接戰,袁紹的三兒子射死曹軍将領吏渙,兩軍一場混戰,各有損失,各自鳴金收兵。
回寨之後,程昱獻了一條“十面埋伏”的計策,曹操照計部署兵力。
他把軍兵分為左右各五隊,左面:一隊夏侯惇,二隊張遼,三隊李典,四隊樂進,五隊夏侯淵;右面:一隊曹洪,二隊張,三隊徐晃,四隊于禁,五隊高覽。
中軍許褚為先鋒。
第二天,10隊人馬先出發,分左右埋伏好。
到半夜時分,曹操命許褚假裝劫袁軍營寨。
袁紹五寨人馬一齊起來,許褚領軍便退。
袁紹領兵趕來,喊聲不絕,到了天亮,趕到河上。
曹軍已沒有退路,曹操便大聲對衆将士說:“前面已沒有退路,諸軍還不拼死作戰嗎?”衆軍轉過身來,奮力向前。
許褚飛馬上前,力斬數十名袁軍将領。
袁軍頓時大亂,袁紹急忙退兵,曹軍在後面緊緊追趕。
袁軍正退,一聲鼓響,左邊夏侯淵,右邊高覽,兩軍沖出。
袁紹集中三子一甥,拼死沖開一條血路,奔逃而去。
剛走不到10裡,左邊樂進,右邊于禁殺出,隻殺得袁軍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再走不到幾裡。
左邊李典,右邊徐晃,又截殺一陣。
袁家父子吓得喪魂失魄,好不容易奔入舊寨,命令做飯,剛準備進餐,左邊張遼,右邊張又來沖寨。
袁紹慌忙上馬,直奔倉亭。
袁軍人困馬乏,又饑又渴,正想休息,曹操大軍又随後趕來。
袁紹隻得再逃。
正走之間,右邊曹洪,左邊夏侯惇擋住去路。
袁紹大呼:“如不決一死戰,我們必定被擒!”衆人奮起餘力沖鋒,才算脫出重圍。
袁熙和高幹都負了箭傷,軍馬也快死光了。
袁紹抱着三個兒子,痛哭一場,昏倒過去。
衆人急救,袁紹口吐鮮血不止,歎道:“我經曆戰鬥數十場,沒想到今天如此狼狽!這是老天爺要滅我啊!”袁紹隻好命大兒子袁譚、二兒子袁熙和外甥高于各回本州,整頓人馬,準備調用;自己帶領三兒子袁尚等人退回冀州養病,命袁尚、審配和逢紀暫管軍事。
曹操在倉亭之戰大勝袁紹,關鍵在于按程昱的建議,戰術運用成功。
他利用袁紹急于報仇雪恥的心理,誘敵計運用成功,很容易就把袁紹全軍引入了伏擊圈;他又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原理,激起曹軍衆将士拼死決戰的勇氣,并發揮許褚英勇善戰的長處,一舉壓垮敵軍,震懾敵兵,迫使敵軍進入圈套。
然後用十面埋伏,五次截殺,使得袁紹全軍損失殆盡,再也無法重整軍威,為徹底消滅袁紹奠定了基礎。
在五次截殺中,第四次截殺尤為神妙,利用敵軍疲憊不堪,回寨休息而放松之機,再次給予打擊,出其不意,不但迫使敵軍不能吃飯、休整,而且使其失去營寨依托,無法防禦。
這“十面埋伏”從構思、部署到實施都很精彩,堪稱戰術運用的一個典範。
以上“破釜沉舟”、“李世民安市破高麗”、“十面埋伏”都是綜合運用戰術成功的戰例。
當然,對項羽、李世民、曹操來說是成功,而對章邯、高延壽、袁紹來說則是失敗。
三個戰例中涉及到的戰術原理,使用方法,許多領兵将領都知道,但運用起來卻大不一樣,這大概就是傑出的軍事家和莽撞的武夫的區别吧!傑出的軍事家能縱觀全局,知己知彼,揚長避短,不但善于調整和使用自己的軍隊,而且能調動敵軍就範,乖乖地進入自己的圈套就殲。
而莽撞的武夫則隻知己不知彼,注重一點不及其餘,一廂情願,所以軍情發展總是出乎他們意外,而又不能臨敵應變,結果隻能以失敗告終。
章邯隻知自己兵多将廣,以為自己九路大軍萬無一失,就是沒想到項羽“破釜沉舟”,帶領敢死軍兵那麼猛烈地殺來,結果是誘敵不成,反而一敗塗地。
高延壽隻知自己兵多,不知唐軍将勇勢強,輕易就上了誘敵計。
袁紹隻想着報仇雪恥,輕易出動全軍,毫無其他防禦措施,結果連連挨打,差點丢了老命。
從這三個戰例的正反對比,我們可以深刻地領悟到,孫膑述說的戰術原理和運用方法,無疑都是正确的,但在實戰中,卻要按照當時的情況,靈活運用,絕不能生搬硬套,“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确為至理名言。
高麗統兵将領犯了兵家大忌,而唐太宗用兵巧妙,其結果自然不言而喻了。
“十面埋伏”是曆史上又一脍炙人口的戰例。
袁紹在官渡大戰中一敗塗地,回到冀州,心煩意亂,不理政事。
好在不久他的兒子袁熙、袁譚和外甥高于帶來幽州、青州和并州兵共計16萬,援助冀州。
袁紹重整四州兵力,尚有二三十萬人馬。
袁紹進兵倉亭,與曹操再決雌雄。
雙方接戰,袁紹的三兒子射死曹軍将領吏渙,兩軍一場混戰,各有損失,各自鳴金收兵。
回寨之後,程昱獻了一條“十面埋伏”的計策,曹操照計部署兵力。
他把軍兵分為左右各五隊,左面:一隊夏侯惇,二隊張遼,三隊李典,四隊樂進,五隊夏侯淵;右面:一隊曹洪,二隊張,三隊徐晃,四隊于禁,五隊高覽。
中軍許褚為先鋒。
第二天,10隊人馬先出發,分左右埋伏好。
到半夜時分,曹操命許褚假裝劫袁軍營寨。
袁紹五寨人馬一齊起來,許褚領軍便退。
袁紹領兵趕來,喊聲不絕,到了天亮,趕到河上。
曹軍已沒有退路,曹操便大聲對衆将士說:“前面已沒有退路,諸軍還不拼死作戰嗎?”衆軍轉過身來,奮力向前。
許褚飛馬上前,力斬數十名袁軍将領。
袁軍頓時大亂,袁紹急忙退兵,曹軍在後面緊緊追趕。
袁軍正退,一聲鼓響,左邊夏侯淵,右邊高覽,兩軍沖出。
袁紹集中三子一甥,拼死沖開一條血路,奔逃而去。
剛走不到10裡,左邊樂進,右邊于禁殺出,隻殺得袁軍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再走不到幾裡。
左邊李典,右邊徐晃,又截殺一陣。
袁家父子吓得喪魂失魄,好不容易奔入舊寨,命令做飯,剛準備進餐,左邊張遼,右邊張又來沖寨。
袁紹慌忙上馬,直奔倉亭。
袁軍人困馬乏,又饑又渴,正想休息,曹操大軍又随後趕來。
袁紹隻得再逃。
正走之間,右邊曹洪,左邊夏侯惇擋住去路。
袁紹大呼:“如不決一死戰,我們必定被擒!”衆人奮起餘力沖鋒,才算脫出重圍。
袁熙和高幹都負了箭傷,軍馬也快死光了。
袁紹抱着三個兒子,痛哭一場,昏倒過去。
衆人急救,袁紹口吐鮮血不止,歎道:“我經曆戰鬥數十場,沒想到今天如此狼狽!這是老天爺要滅我啊!”袁紹隻好命大兒子袁譚、二兒子袁熙和外甥高于各回本州,整頓人馬,準備調用;自己帶領三兒子袁尚等人退回冀州養病,命袁尚、審配和逢紀暫管軍事。
曹操在倉亭之戰大勝袁紹,關鍵在于按程昱的建議,戰術運用成功。
他利用袁紹急于報仇雪恥的心理,誘敵計運用成功,很容易就把袁紹全軍引入了伏擊圈;他又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原理,激起曹軍衆将士拼死決戰的勇氣,并發揮許褚英勇善戰的長處,一舉壓垮敵軍,震懾敵兵,迫使敵軍進入圈套。
然後用十面埋伏,五次截殺,使得袁紹全軍損失殆盡,再也無法重整軍威,為徹底消滅袁紹奠定了基礎。
在五次截殺中,第四次截殺尤為神妙,利用敵軍疲憊不堪,回寨休息而放松之機,再次給予打擊,出其不意,不但迫使敵軍不能吃飯、休整,而且使其失去營寨依托,無法防禦。
這“十面埋伏”從構思、部署到實施都很精彩,堪稱戰術運用的一個典範。
以上“破釜沉舟”、“李世民安市破高麗”、“十面埋伏”都是綜合運用戰術成功的戰例。
當然,對項羽、李世民、曹操來說是成功,而對章邯、高延壽、袁紹來說則是失敗。
三個戰例中涉及到的戰術原理,使用方法,許多領兵将領都知道,但運用起來卻大不一樣,這大概就是傑出的軍事家和莽撞的武夫的區别吧!傑出的軍事家能縱觀全局,知己知彼,揚長避短,不但善于調整和使用自己的軍隊,而且能調動敵軍就範,乖乖地進入自己的圈套就殲。
而莽撞的武夫則隻知己不知彼,注重一點不及其餘,一廂情願,所以軍情發展總是出乎他們意外,而又不能臨敵應變,結果隻能以失敗告終。
章邯隻知自己兵多将廣,以為自己九路大軍萬無一失,就是沒想到項羽“破釜沉舟”,帶領敢死軍兵那麼猛烈地殺來,結果是誘敵不成,反而一敗塗地。
高延壽隻知自己兵多,不知唐軍将勇勢強,輕易就上了誘敵計。
袁紹隻想着報仇雪恥,輕易出動全軍,毫無其他防禦措施,結果連連挨打,差點丢了老命。
從這三個戰例的正反對比,我們可以深刻地領悟到,孫膑述說的戰術原理和運用方法,無疑都是正确的,但在實戰中,卻要按照當時的情況,靈活運用,絕不能生搬硬套,“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确為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