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問
關燈
小
中
大
。
”“兩軍對壘時,我軍糧食不足,人員和兵器又補給不上,而且是遠離自己的根據地去攻擊敵軍,而敵軍兵力又是我軍的10倍,該怎樣對敵作戰呢?”孫膑說:“對這樣的敵軍作戰,..(原文殘缺)”“兩軍對壘時,敵軍将領勇猛無畏,敵軍兵多而強,陣地十分堅固,全軍将士都很勇敢,沒有後顧之憂。
敵軍将領威武,士兵勇敢善戰,後方人員強幹,糧食供應充足,諸候中無人敢與之争鋒。
該怎麼與這樣的敵軍抗争呢?”孫膑說:“和這樣的敵軍抗争,可以公開宣布不敢與其抗争,明白顯示出沒有能力與其抗争,裝出完全對其屈服的樣子,從而使我軍産生驕傲情緒,松懈鬥志,要讓敵軍看不出我方的真實意圖。
然後出其不意,攻其無備,趁敵軍懈怠和疑慮之際,對敵軍發動攻擊。
敵軍雖然又富又勇敢,但全軍離開營地,行軍遷移,前後不能相互照應,這時,我軍可以趁機攔腰截擊敵軍,很容易将其打敗。
這就是打敗強敵的辦法。
”“兩軍對壘時,敵軍憑借山地險要地形據守,阻止我軍前進,我軍如離敵軍遠就無法接觸敵軍,離敵軍近了又沒有依托之地,該怎樣與這樣的敵軍交戰呢?”孫膑說:“與這樣的敵軍交戰,..要攻擊敵軍必定要救援的地方,從而牽敵軍離開其堅固的陣地,并預先算計好敵軍的計劃,部署好伏兵和援軍,在敵軍移動時對其發動攻擊。
這就是攻擊據險固守的敵軍的辦法。
”“兩軍對壘時,敵軍和我軍列陣相對,敵人擺出箕形陣勢。
估計敵軍的意圖,是想讓我軍落入其包圍而使我全軍覆沒。
該怎樣與敵軍對抗呢?”孫膑說:“對抗這樣的敵軍,要像口渴的人不喝水,饑餓的人不吃飯一樣,不受敵軍引誘,不中敵軍圈套。
用本方三分之二的兵力,去攻擊敵軍的中樞要害,待敵軍..之時,派出精兵去攻擊敵陣兩翼。
..敵軍必然全軍大敗。
這就是攻破敵軍簸箕陣的辦法。
” [解析]《十問》和上一篇《十陣》有共同之處:都是臨敵用兵的戰術總彙,隻不過具體内容不同,《十陣》集中講述如何運用兵陣去破敵取勝,而《十問》則是講述在兩軍對壘的各種情勢下,如何用兵取勝的戰術戰法。
《十問》一文非常細緻具體他講述了在各種情況下用兵破敵的戰術原則和具體辦法,比如講“敵強我弱”,一般文章也就是從雙方兵力對比和戰鬥力強弱對比而言,而這篇文章卻又把“敵強我弱”具體劃分為十種情況,提出十個怎麼辦,而且除第七種因竹簡殘缺,不知原文外,其餘九種情況都提出了切實有效的對策,足供統兵将領臨敵用兵參考。
對敵我情勢,用兵戰術對策作出如此細緻、具體、有效、可行的講述,在古代兵法家中很難找出第二人了。
所以說,這篇文章是臨敵用兵的戰術總彙。
孫膑講述的戰術對策,不僅細緻具體.而且對實戰很有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
我們可以用幾個戰例來加以印證。
在對秦征戰中,楚軍的統兵将領項梁因驕傲松懈,被秦國大将章邯在一天夜裡用突然襲擊的辦法殺死,楚軍遭了一場大敗。
後來,楚懷王懸賞:“誰先打進關裡,就封誰為王。
”項羽搶先說:“秦軍殺了我叔父,這是不共戴天的大仇,我非報不可!大王請派我去!”劉邦接着說:“我也願去。
”楚懷王讓他們二人各自領兵,分路進軍。
當時正有趙國使者向楚懷王求救:“章邯30萬大軍圍着我國矩鹿己快一個月了。
要是大王不去救,趙地的老百姓必定遭到屠殺。
請大王可憐吧!”項羽正要為叔父項梁報仇,當即表示願領兵去救趙,向章邯報仇。
楚懷王認為項羽年輕,不放心他單獨領兵前去,便讓宋義統兵,項羽為副将。
楚軍到達安陽後。
宋義就不敢再前進了,他畏懼秦軍勢大。
項羽再三請求,宋義就是不同意。
甚至下了一道命令:“上下将士,盡管像老虎那樣勇猛,像豺狠那樣兇狠,如果不服從我的命令,都得砍頭!”宋義不讓進軍,整天在軍帳中喝酒玩樂,不但氣壞了項羽,也引起衆楚軍将士不滿,紛紛請求項羽去對宋義說。
項羽又一次去見宋義,從形勢大義去說服宋義進軍,而宋義卻拍着桌子訓斥項羽:“你反了?你怎敢不服從我的命令!”項羽再也不能容忍,拔出寶劍,砍下宋義人頭,提着人頭出帳對士兵們說:“宋義私通齊國,背叛大王,我奉大王密令,已将他處死了!”衆将士不明真象,又本來就不滿宋義,便擁護項羽任統兵将領——代理上将軍。
項羽随後派人去向楚王報告,楚懷王也隻好承認既成事實,封項羽為上将軍。
項羽兵權在握,立即派英布和蒲将軍兩員勇将帶領兩萬軍兵,渡過漳河,向秦軍陣地前進,章邯派
”“兩軍對壘時,我軍糧食不足,人員和兵器又補給不上,而且是遠離自己的根據地去攻擊敵軍,而敵軍兵力又是我軍的10倍,該怎樣對敵作戰呢?”孫膑說:“對這樣的敵軍作戰,..(原文殘缺)”“兩軍對壘時,敵軍将領勇猛無畏,敵軍兵多而強,陣地十分堅固,全軍将士都很勇敢,沒有後顧之憂。
敵軍将領威武,士兵勇敢善戰,後方人員強幹,糧食供應充足,諸候中無人敢與之争鋒。
該怎麼與這樣的敵軍抗争呢?”孫膑說:“和這樣的敵軍抗争,可以公開宣布不敢與其抗争,明白顯示出沒有能力與其抗争,裝出完全對其屈服的樣子,從而使我軍産生驕傲情緒,松懈鬥志,要讓敵軍看不出我方的真實意圖。
然後出其不意,攻其無備,趁敵軍懈怠和疑慮之際,對敵軍發動攻擊。
敵軍雖然又富又勇敢,但全軍離開營地,行軍遷移,前後不能相互照應,這時,我軍可以趁機攔腰截擊敵軍,很容易将其打敗。
這就是打敗強敵的辦法。
”“兩軍對壘時,敵軍憑借山地險要地形據守,阻止我軍前進,我軍如離敵軍遠就無法接觸敵軍,離敵軍近了又沒有依托之地,該怎樣與這樣的敵軍交戰呢?”孫膑說:“與這樣的敵軍交戰,..要攻擊敵軍必定要救援的地方,從而牽敵軍離開其堅固的陣地,并預先算計好敵軍的計劃,部署好伏兵和援軍,在敵軍移動時對其發動攻擊。
這就是攻擊據險固守的敵軍的辦法。
”“兩軍對壘時,敵軍和我軍列陣相對,敵人擺出箕形陣勢。
估計敵軍的意圖,是想讓我軍落入其包圍而使我全軍覆沒。
該怎樣與敵軍對抗呢?”孫膑說:“對抗這樣的敵軍,要像口渴的人不喝水,饑餓的人不吃飯一樣,不受敵軍引誘,不中敵軍圈套。
用本方三分之二的兵力,去攻擊敵軍的中樞要害,待敵軍..之時,派出精兵去攻擊敵陣兩翼。
..敵軍必然全軍大敗。
這就是攻破敵軍簸箕陣的辦法。
” [解析]《十問》和上一篇《十陣》有共同之處:都是臨敵用兵的戰術總彙,隻不過具體内容不同,《十陣》集中講述如何運用兵陣去破敵取勝,而《十問》則是講述在兩軍對壘的各種情勢下,如何用兵取勝的戰術戰法。
《十問》一文非常細緻具體他講述了在各種情況下用兵破敵的戰術原則和具體辦法,比如講“敵強我弱”,一般文章也就是從雙方兵力對比和戰鬥力強弱對比而言,而這篇文章卻又把“敵強我弱”具體劃分為十種情況,提出十個怎麼辦,而且除第七種因竹簡殘缺,不知原文外,其餘九種情況都提出了切實有效的對策,足供統兵将領臨敵用兵參考。
對敵我情勢,用兵戰術對策作出如此細緻、具體、有效、可行的講述,在古代兵法家中很難找出第二人了。
所以說,這篇文章是臨敵用兵的戰術總彙。
孫膑講述的戰術對策,不僅細緻具體.而且對實戰很有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
我們可以用幾個戰例來加以印證。
在對秦征戰中,楚軍的統兵将領項梁因驕傲松懈,被秦國大将章邯在一天夜裡用突然襲擊的辦法殺死,楚軍遭了一場大敗。
後來,楚懷王懸賞:“誰先打進關裡,就封誰為王。
”項羽搶先說:“秦軍殺了我叔父,這是不共戴天的大仇,我非報不可!大王請派我去!”劉邦接着說:“我也願去。
”楚懷王讓他們二人各自領兵,分路進軍。
當時正有趙國使者向楚懷王求救:“章邯30萬大軍圍着我國矩鹿己快一個月了。
要是大王不去救,趙地的老百姓必定遭到屠殺。
請大王可憐吧!”項羽正要為叔父項梁報仇,當即表示願領兵去救趙,向章邯報仇。
楚懷王認為項羽年輕,不放心他單獨領兵前去,便讓宋義統兵,項羽為副将。
楚軍到達安陽後。
宋義就不敢再前進了,他畏懼秦軍勢大。
項羽再三請求,宋義就是不同意。
甚至下了一道命令:“上下将士,盡管像老虎那樣勇猛,像豺狠那樣兇狠,如果不服從我的命令,都得砍頭!”宋義不讓進軍,整天在軍帳中喝酒玩樂,不但氣壞了項羽,也引起衆楚軍将士不滿,紛紛請求項羽去對宋義說。
項羽又一次去見宋義,從形勢大義去說服宋義進軍,而宋義卻拍着桌子訓斥項羽:“你反了?你怎敢不服從我的命令!”項羽再也不能容忍,拔出寶劍,砍下宋義人頭,提着人頭出帳對士兵們說:“宋義私通齊國,背叛大王,我奉大王密令,已将他處死了!”衆将士不明真象,又本來就不滿宋義,便擁護項羽任統兵将領——代理上将軍。
項羽随後派人去向楚王報告,楚懷王也隻好承認既成事實,封項羽為上将軍。
項羽兵權在握,立即派英布和蒲将軍兩員勇将帶領兩萬軍兵,渡過漳河,向秦軍陣地前進,章邯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