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氣

關燈
,頓時亂作一團。

    随後,緊急的邊報不斷傳來。

    朝廷内外更是人心惶惶。

    朝廷官員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争論不休。

    不過,事關東晉生死存亡,最終還是主戰派占了上風。

    東晉孝武帝封主戰的宰相謝安為“征讨大都督”,統管抗敵事務。

    謝安很有才能,十分沉着。

    他首先派他的弟弟謝石代理征讨大都督的職務,負責軍隊的指揮工作。

    派優秀将領謝玄當“前鋒都督”,和謝安的兒子謝琰和桓伊等人,統領八萬精兵前去迎敵。

    謝安又派胡彬帶領五千水軍去增援壽陽。

    再說苻堅的大軍在九月到達項城,其前鋒已與東晉軍在淝水一帶對峙。

    由于秦軍強大,謝石的八萬大軍在離洛澗25裡處受阻,胡彬的水軍被困,形勢十分危急。

    胡彬派人送密信求援,結果送信人被秦軍捉往,密信落入敵軍手中。

    苻堅見了密報,非常高興,當即把大軍留在項城,自己帶八千輕騎兵不分晝夜趕到壽陽前線。

    他想出其不意地捉住謝石,一下子滅晉。

    苻堅和苻融商議後,決定先派一人去誘降。

    派出的人是朱序。

    這位朱序是東晉官員,在襄陽失守時才投降前秦的。

    他想起被俘投降之事,深覺羞愧,所以他表面去東晉軍營誘降,實際是去通報前秦軍情,和謝石約定消滅前秦的辦法。

    得了朱序的情報後,謝石、謝玄等随即采取行動。

    在東晉軍中有一支北府兵,這是抗敵義士劉牢之在家鄉招募的志同道合的義軍,經他精心訓練,戰鬥力非常強。

    謝石派劉牢之帶領他的五千北府兵去突襲前秦的前鋒部隊,掃除東晉軍隊前進的障礙。

    這支北府兵為了保衛家鄉,收複失地而戰,士氣極高,一聲令下,真如猛虎下山,一下子就沖破了前秦軍在洛水沿岸的陣地,殺進敵營。

    前秦軍首領梁成從睡夢中驚醒,倉皇上馬,哪能抵敵。

    不一會兒,梁成被劉牢之的部将殺死,駐在洛澗的前秦軍先頭部隊全軍覆沒。

    劉牢之收複了洛澗,解除了前秦軍對淮河的封鎖,為東晉軍打開了前進道路。

    苻堅聽說梁成被殺,東晉大軍開到淝水東岸,十分吃驚,急忙和苻融一起登上壽陽城樓,觀察淝水對岸東晉軍隊的情況。

    他看見東晉軍營嚴謹,軍兵矯健,旗幟鮮明,刀槍耀目,更加驚慌。

    苻堅轉過身觀看壽陽城北面的八公山,這一看,更加驚慌。

    原來,他看見山上的草木被風吹得左右搖擺,慌亂中竟把那些草木都看成了東晉埋伏的軍兵,他忙對苻融說:“東晉軍隊明明是強敵嘛,怎麼說他們是弱旅呢?”苻融看了一陣兒,也沒有看出名堂,隻得下令加強戒備。

    當時秦晉兩軍隔河對峙,晉軍如渡河進攻,那将十分危險。

    後來謝玄派了一名使者去對苻融說:“你們如敢和我軍決戰。

    就請你們稍向後退,在河邊上給我軍讓出一片戰場來!如若不然,兩軍就隻能長期隔河相對了。

    ”當時苻堅的軍隊比東晉多好幾倍,他覺得很有把握戰勝晉軍。

    同時,秦軍遠道而來,他也不願拖延時日。

    于是,苻堅同意後退,和晉軍決戰。

    他哪裡知道,這正是謝石、謝玄和朱序早已訂好的計謀。

    到了約定的那一天,苻堅和苻融到了陣前,命令全軍後退。

    秦軍大部分是被強征或被抓來的漢人和其他被奴役的各族百姓,本來就不願打仗,如今一聽後退,以為是敗了退走,頓時就搶着逃命。

    東晉軍挑選出的八千精銳騎兵,乘秦軍移動之機,在謝琰、桓伊帶領下,快速搶渡淝水,東晉大隊人馬也緊跟在後涉水渡河。

    當時正值冬季,河水很淺,東晉騎兵很快就沖過淝水,直向秦軍撲去。

    苻堅、苻融一看形勢不妙,趕忙下令停止後退。

    這時,朱序趁機大叫:“秦軍敗了!秦軍敗了!”秦軍後隊的人不知前面情況,隻能聽到東晉軍兵的喊殺聲,以為真是敗了,也都跟着叫喊,更加沒命地奔逃。

    到了這時,苻堅、苻融還哪裡制止得住。

    東晉軍兵乖機一陣猛沖猛打,秦軍立即如山崩河決,争相逃命。

    苻融被亂軍沖倒,被趕上的東晉軍殺死。

    秦軍失去指揮,更是亂沖亂撞,苻堅一看大勢已去,慌忙騎馬奔逃,肩上中了一支流箭,也不敢停留。

    衆秦軍沒命奔逃,聽見風聲,以為東晉軍追來了,聽見鶴鳴,也以為是東晉軍趕來了,“風聲鶴唳”正是出于此處。

    苻堅帶領百萬大軍耀武揚威而來,最後隻得收拾十幾萬殘軍而回。

    這就是有名的“淝水之戰”。

    在這一戰役中,前秦的兵力無疑占壓倒優勢,但這支百萬大軍大多數是被強征或抓來的,既無訓練,又無鬥志,而東晉軍隊人數雖少,卻是久經訓練的精兵,為保家衛國而戰,士氣高昂,尤其是劉牢之所帶的北府兵,多年來就有驅除胡虜,收複失地的志向,更是所向披靡,銳不可當。

    這一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表明,士氣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孫膑在文章中不僅提出激勵士氣的問題,還提出如何激勵和保持士氣的辦法。

    因文章殘缺較多,所提辦法不得盡知,但僅從現有文字可以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