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士

關燈
“殺士”意謂善于用兵的将帥能使士卒為之效死。

    《尉缭子·兵令下》說:“古之善用兵者,能殺卒之半,其次殺其十三,其下殺其十一”,與本篇主旨相近。

     殺士(1) 孫子曰:明爵祿而…… *** ……殺士則士…… ……知之。

    知士可信,毋令人離之。

    必勝乃戰,毋令人知之。

    當戰毋忘旁毋…………必審而行之,士死……(1)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

     [原文]孫子曰:明爵祿而..(以下為散簡)..殺士則士....知之。

    知士可信,毋令人離之。

    必勝乃戰,毋令人知之。

    當戰毋忘旁毋....必審而行之。

    士死.. [譯文]孫膑說:要事先明确頒示賞賜官職的等級和财物的數量..要善于了解人。

    了解人才能信任人,不要讓人因不得信任而離去。

    有必勝的把握才可出戰,但不可讓敵人事先得知....付諸行動必須慎重。

    .. [解析]這是一篇殘缺嚴重的文章。

    不過,僅從标題和兩小段殘缺文字,我們仍可窺其一“斑”,而這一“斑”也很有一些啟發意義。

    文章的标題“殺士”,即肯于拼死效命的戰士之意。

    文章把這個問題作為專題加以論述,可見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事實上也确實如此,古今中外,一支軍隊要能取勝,一個國家要強大不敗,的确必須有一批或者說大批忠貞不渝,肯為之犧牲一切,乃至獻出上命的忠誠人士。

    他們可以在關鍵時刻發揮特别突出的作用,甚至可以起到扭轉乾坤的決定性作用。

    李淵樹起反旗以後,由于李世民用兵有道,節節勝利,在進軍途中得到前來歸順的關中大盜孫華。

    李淵授給孫以左光祿大夫武鄉縣公,兼任馮诩太守的官職,對其部下衆人,也都一一封官,給予豐厚的賞賜。

    李淵的态度使孫華感激不盡,孫華自願擔任唐軍先鋒。

    孫華多年在關中活動,地理熟悉,又有群衆基礎,其部下也都勇敢善戰,唐軍得到他為先鋒,進展更加快速。

    在進攻長安城時,孫華奮勇争先,冒着隋軍從城頭打下的擂石滾木和亂箭,飛越護城河,搖動旗幟,搶先登城,後不幸中箭犧牲,他的榜樣,鼓舞了唐軍将士。

    有一位軍頭,名叫雷永吉,左手拿着刀,右手握着一面盾牌,搶先登上城頭,殺開一個缺口,唐軍将士随即跟上,殺散城頭隋軍守兵,打開城門,迎入唐軍大隊,經過巷戰,終于攻下了長安,赢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正是孫華、雷永吉這樣的“殺士”,在關鍵時刻沖上去奮勇拼殺,才為唐軍打開了勝利之路。

    如若不然,唐軍一定會損失更重,即使能攻下長安,也必遷延時日。

    “殺士”的作用十分明顯。

    三國時期也有一例。

    諸葛亮第五次出兵伐魏之時,鑒于前幾次都是因軍兵久戰疲憊,糧草不能及時運到,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