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篡

關燈
出山,更是千古流傳的美談。

    正因為曹操、孫權和劉備都能注意招賢納士,愛惜人才,重用賢能,所以他們才能在東漢末年的群雄中崛起,很快超過原本比他們力量強大得多的袁紹、袁術等諸路豪強,最終形成三國鼎立之勢。

    從他們的興起和發展,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在用兵取勝、富國強兵之中,選用賢能是第一位的要務,有了賢德之人輔佐,才能達成聚集民力、正确使用民力等項工作,才能“兵之久也”。

    在這三國中,蜀漢又體現得更為明顯,劉備之所以能結束四處亡命、寄人籬下的處境,不但有了荊州作為立足之地,而且取得西川作為根本,進而治理好西川,達到了可以和三國最強大的曹魏抗争的境地,其最重要的原因是禮聘并重用了諸葛亮。

    孫膑在文中,用了很大的篇幅論述民力問題,百姓是立國之本,是建軍之本,這已被無數次曆史所證明。

    愛護百姓,愛惜民力,培育和積蓄民力者昌,反之則亡。

    這好比蓄水和用水一樣,懂得蓄水為先,用水有度的人,他便有源源不絕的水可用;而不知蓄水,隻知濫用的人,必将面臨河幹湖涸,無水可用的絕境。

    百姓就好比是河,是湖,英明的君王應該讓河滿、湖足,才會長期有水可用。

    人們都熟悉隋唐那一段曆史,隋場帝不但連年用兵,而且大興土木,修宮殿、開運河、興建揚州行宮,耗費何止億萬,他更到處巡幸遊玩,經過之處,所到之地,官員随從任意搜刮,供其享樂,弄得民不聊生,餓殍遍野,廣大百姓走投無路,隻好群起造反,最終推翻了隋朝統治。

    而唐朝開國以後,尤其是李世民登基以後,十分注意減輕百姓負擔,讓百姓休養生息。

    他命令五品以上京官輪流在中書内省值班,每次接見這些官員,都要問到百姓的疾苦和政事的得失。

    他還讓朝廷官員廣泛推薦賢才,廣開言路,讓朝臣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嚴格實行租庸調稅賦制度,減輕百姓負擔和徭役,幾年之間,百姓都富裕起來了,安居樂業,世道太平。

    在貞觀元年至四年的時候,全國一年判處死刑的犯人僅29人;一鬥米僅賣三錢;東至大海,南至五嶺,全國範圍出現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理想境界。

    當時出外旅行的人,可以不帶糧食,需要的時候,可以在道旁自取,那裡有專供路人免費取用的糧食。

    這樣一來,民富國就強了,所以貞觀年間,唐朝能做到四鄰歸服,疆界達到空前寬廣。

    隋末唐初可說是個鮮明對比,引人深思,從中不難看出,國家怎樣才能富強。

    不僅古代如此,近代和現代的中國也是這樣。

    我們隻需回憶一下抗日戰争的情況,就能明白這個道理。

    抗日戰争到了相持階段,日本帝國主義集中主要力量用來對付抗日革命根據地,深溝高壘的囚籠政策,嚴密封鎖根據地,連續不斷的大掃蕩,燒光、殺光、搶光,使根據地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和損失。

    而國民黨頑固派這時不但步步退讓,消極抗日,還積極反共,封鎖根據地,不斷搞軍事摩擦,配合日本帝國主義,妄圖消滅抗日根據地。

    到了1941年,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面臨空前的困難,根據地縮小,抗日軍民缺吃少穿。

    這時,中國共産黨聽取黨外人士李鼎銘先生的意見,在抗日根據地實行精兵簡政,推行民主政治,同時開展了廣泛的大生産運動,動員抗日軍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難,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上至黨主席,下至普通的八路軍士兵,都積極參加大生産運動,朱總司令開荒,周副主席紡線,盡人皆知,南泥灣精神更是聞名中外。

    就這樣,經過根據地軍民的努力奮鬥,重重因難被克服了,廣大軍民做到豐衣足食,抗日的力量大大增強,很快就迎來了抗日戰争的反攻階段。

    抗日戰争的勝利,确實和實行精兵簡政,開展大生産運動分不開。

    這當然與古代帝王的愛惜民力,愛護百姓有所不同,但其根本道理是一樣的。

    實踐證明,任何當政者,隻有懂得愛護人民,對百姓取之有度,用之合理,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國家才能強大無敵。

    這裡,有必要特别強調一下培植和積蓄民力的問題。

    可以說,隻懂得合理取用而不善于培植和積蓄民力,所能取得的必然有限,而且不能持久。

    我們不禁想到最近20多年中國的曆史。

    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隻知抓“革命”,實際不促生産,隻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結果弄得全國人民生活十分困難,糧票、布票、肉票、雞蛋票、糖票等等,票證的種類數不勝數,而整個國民經濟也到了崩潰的邊緣。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改革開放,推行富民政策,僅僅幾年時間,情況便大變了,肉票、布票、糧票..,一一取消,人民群衆不但解決了溫飽,小康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了。

    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大增強。

    實踐給我們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經驗,啟發我們不斷深化改革,持續高速高效地發展經濟,使我們的民力和國力都能在較短時間内有較大增長,使我國早日跻身世界強國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