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葆
關燈
小
中
大
進發,急行軍幾百裡,在離井陉口30裡的地方駐紮下來。
韓信和曾是趙歇助手、後被陳餘趕走的張耳密商之後,立即調兵遣将。
他先派出兩千騎兵,各帶一面紅旗,從山中小路繞到趙軍背後的山溝裡埋伏,隻等趙軍出動,營壘空虛時,立即沖進敵軍營地,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拔去,換插上漢軍的紅旗,并待機夾擊趙軍。
又派出一萬人馬,開出井陉口,背靠井陉東面的綿蔓河列陣。
趙軍沒發現埋伏的兩千漢軍,隻看見背水列陣的漢軍,全都大笑韓信沒有軍事常識,竟把一萬軍兵抛在一個既不能進又不能退的死地之中。
韓信部署完畢,等到天亮,使命令部下豎起漢軍的旗号,帶領主力,擂着戰鼓,氣勢雄壯地走出井陉口。
趙軍早已等得不耐煩了,一見漢軍,立即沖出堡壘,迎殺過去。
雙方戰鬥十分激烈,打了一陣,漢軍退向背水陣地,旗幟戰鼓扔得滿地都是。
趙軍以為消滅漢軍的時機到了,立即全軍離開營壘,争先恐後去捉拿韓信、張耳。
漢軍背水面敵,無路可退,隻有橫下一條心,拼命厮殺。
正當漢趙兩軍在河邊激戰時,埋伏的兩千漢軍,乘機沖入趙軍營壘,把趙軍旗幟全部拔去,換上了漢軍紅旗。
趙軍一時不能消滅河邊漢軍,剛想退回去休整一下,猛然看見自己營壘中紅旗耀眼,全都吓傻了。
趙軍随即亂紛紛地搶先逃命,趙軍将領竭力制止,并當場處斬數人,仍不能奏效。
占領趙軍營壘的漢軍一看時機到了,立即沖去,與從河邊追擊趙軍的漢軍配合,夾擊逃敵。
這一仗,占盡優勢的趙軍全軍潰散,損失慘重。
那位自以為是的陳餘被漢軍追殺,趙王也成了俘虜。
韓信背水一戰大破趙軍,是我國曆史上的著名戰例之一。
僅從利用地形這一點來說,這個戰例就是提供了很好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
趙國本來有絕對有利的地形條件,如果照李左車的意見據險堅守,再切斷漢軍後路,那漢軍恐怕是兇多吉少了。
但陳餘舍棄極其有利的地形條件,離開險要的營壘去和舍死拼殺的漢軍對壘,這是棄長就短,結果吃了大敗仗。
這是不懂得利用地利,不會用兵的典型,和前文解析中提到的馬谡失街亭倒是十分相似,都是隻知生搬硬套兵法上的字句,斷章取義。
而韓信卻是巧用地形的典範,他充分了解敵情和當地地形,并針對當時的敵我态勢,巧妙部署兵力,既引誘敵軍離開堅固的營壘,又充分發揮自己的戰鬥力,從而克敵制勝。
這裡有兩點值得特别注意,一是韓信知己知彼,活用兵法。
他把一萬漢軍放到既不能進又不能退的“死地”,而且是在趙軍注視下這樣排兵,他正是用這一大背兵法常規的辦法才成功地引出趙軍。
但他絕不是像馬谡那樣盲目地套用“置之死地而後生”,而是建立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的。
戰鬥結束後,韓信和部下将領有一段對話,将領問:“兵法上說,軍隊列陣時,應該右邊和背後靠近山陵,前面和左邊靠近水澤。
但是你卻正好相反,讓我們背靠河水列陣,我們當時确實既不理解又不信服。
然而結果我軍卻大獲全勝,這究竟是什麼道理呢?”韓信回答說:“這個道理兵法書上也早就說過了,叫做:‘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
’我們的士兵多半是新兵,沒有受過嚴格的訓練,缺乏實戰鍛煉,戰鬥意志不很堅強。
所以,必須把他們放在沒有退路的‘死地’或‘亡地’,他們才會拼命戰鬥,死裡求生。
如果把他們放在安全地帶,萬一抵擋不住敵人的攻勢,他們就會逃跑,哪裡還能夠指望他們呢?我讓他們背水列陣,就是‘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的實際應用。
”這段對話充分說明韓信是科學用兵,韓信反用兵法而取勝,還不隻在于巧用誘敵軍兵,還在于巧用伏兵。
第二點就是韓信在敵軍毫無覺察的情況下,把兩千騎兵埋伏在敵後,收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
試想,如果沒有這兩千軍兵占據敵軍營壘,給敵軍造成那種心理震懾和軍事壓力,漢趙兩軍交戰将會是一種什麼結果,恐怕勝的就不是漢軍了。
可見,韓信巧設這支伏兵實在是取勝的關鍵,也正體現了韓信用兵的高明。
這也可以和馬谡用兵作點比較,馬谡隻知把軍隊“置之死地而後生”,卻沒有相應措施保證其生,所以隻能有慘敗的下場。
用兵之中能夠出制勝絕招,這正是統兵将領指揮水平高的反映。
兩個實例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示:發揮地利是一個系統工程,而不是簡單地選擇一個有利地形就可奏效的,諸葛亮和韓信的成功不僅在于利用地形,更主要的還在于巧計誘敵上鈎,以便充分發揮地利,克敵制勝。
這個道理發人深省。
當前,在改革開放中,我國各地都十分注重發揮地區優勢,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但實際成效卻大不一樣,這和當事人的實際運作水平關系極大。
諸葛亮和韓信那種知己知彼,審時度勢,胸有全局,巧妙布局的指揮才能值得學習借鑒。
韓信和曾是趙歇助手、後被陳餘趕走的張耳密商之後,立即調兵遣将。
他先派出兩千騎兵,各帶一面紅旗,從山中小路繞到趙軍背後的山溝裡埋伏,隻等趙軍出動,營壘空虛時,立即沖進敵軍營地,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拔去,換插上漢軍的紅旗,并待機夾擊趙軍。
又派出一萬人馬,開出井陉口,背靠井陉東面的綿蔓河列陣。
趙軍沒發現埋伏的兩千漢軍,隻看見背水列陣的漢軍,全都大笑韓信沒有軍事常識,竟把一萬軍兵抛在一個既不能進又不能退的死地之中。
韓信部署完畢,等到天亮,使命令部下豎起漢軍的旗号,帶領主力,擂着戰鼓,氣勢雄壯地走出井陉口。
趙軍早已等得不耐煩了,一見漢軍,立即沖出堡壘,迎殺過去。
雙方戰鬥十分激烈,打了一陣,漢軍退向背水陣地,旗幟戰鼓扔得滿地都是。
趙軍以為消滅漢軍的時機到了,立即全軍離開營壘,争先恐後去捉拿韓信、張耳。
漢軍背水面敵,無路可退,隻有橫下一條心,拼命厮殺。
正當漢趙兩軍在河邊激戰時,埋伏的兩千漢軍,乘機沖入趙軍營壘,把趙軍旗幟全部拔去,換上了漢軍紅旗。
趙軍一時不能消滅河邊漢軍,剛想退回去休整一下,猛然看見自己營壘中紅旗耀眼,全都吓傻了。
趙軍随即亂紛紛地搶先逃命,趙軍将領竭力制止,并當場處斬數人,仍不能奏效。
占領趙軍營壘的漢軍一看時機到了,立即沖去,與從河邊追擊趙軍的漢軍配合,夾擊逃敵。
這一仗,占盡優勢的趙軍全軍潰散,損失慘重。
那位自以為是的陳餘被漢軍追殺,趙王也成了俘虜。
韓信背水一戰大破趙軍,是我國曆史上的著名戰例之一。
僅從利用地形這一點來說,這個戰例就是提供了很好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
趙國本來有絕對有利的地形條件,如果照李左車的意見據險堅守,再切斷漢軍後路,那漢軍恐怕是兇多吉少了。
但陳餘舍棄極其有利的地形條件,離開險要的營壘去和舍死拼殺的漢軍對壘,這是棄長就短,結果吃了大敗仗。
這是不懂得利用地利,不會用兵的典型,和前文解析中提到的馬谡失街亭倒是十分相似,都是隻知生搬硬套兵法上的字句,斷章取義。
而韓信卻是巧用地形的典範,他充分了解敵情和當地地形,并針對當時的敵我态勢,巧妙部署兵力,既引誘敵軍離開堅固的營壘,又充分發揮自己的戰鬥力,從而克敵制勝。
這裡有兩點值得特别注意,一是韓信知己知彼,活用兵法。
他把一萬漢軍放到既不能進又不能退的“死地”,而且是在趙軍注視下這樣排兵,他正是用這一大背兵法常規的辦法才成功地引出趙軍。
但他絕不是像馬谡那樣盲目地套用“置之死地而後生”,而是建立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的。
戰鬥結束後,韓信和部下将領有一段對話,将領問:“兵法上說,軍隊列陣時,應該右邊和背後靠近山陵,前面和左邊靠近水澤。
但是你卻正好相反,讓我們背靠河水列陣,我們當時确實既不理解又不信服。
然而結果我軍卻大獲全勝,這究竟是什麼道理呢?”韓信回答說:“這個道理兵法書上也早就說過了,叫做:‘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
’我們的士兵多半是新兵,沒有受過嚴格的訓練,缺乏實戰鍛煉,戰鬥意志不很堅強。
所以,必須把他們放在沒有退路的‘死地’或‘亡地’,他們才會拼命戰鬥,死裡求生。
如果把他們放在安全地帶,萬一抵擋不住敵人的攻勢,他們就會逃跑,哪裡還能夠指望他們呢?我讓他們背水列陣,就是‘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的實際應用。
”這段對話充分說明韓信是科學用兵,韓信反用兵法而取勝,還不隻在于巧用誘敵軍兵,還在于巧用伏兵。
第二點就是韓信在敵軍毫無覺察的情況下,把兩千騎兵埋伏在敵後,收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
試想,如果沒有這兩千軍兵占據敵軍營壘,給敵軍造成那種心理震懾和軍事壓力,漢趙兩軍交戰将會是一種什麼結果,恐怕勝的就不是漢軍了。
可見,韓信巧設這支伏兵實在是取勝的關鍵,也正體現了韓信用兵的高明。
這也可以和馬谡用兵作點比較,馬谡隻知把軍隊“置之死地而後生”,卻沒有相應措施保證其生,所以隻能有慘敗的下場。
用兵之中能夠出制勝絕招,這正是統兵将領指揮水平高的反映。
兩個實例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示:發揮地利是一個系統工程,而不是簡單地選擇一個有利地形就可奏效的,諸葛亮和韓信的成功不僅在于利用地形,更主要的還在于巧計誘敵上鈎,以便充分發揮地利,克敵制勝。
這個道理發人深省。
當前,在改革開放中,我國各地都十分注重發揮地區優勢,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但實際成效卻大不一樣,這和當事人的實際運作水平關系極大。
諸葛亮和韓信那種知己知彼,審時度勢,胸有全局,巧妙布局的指揮才能值得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