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戰
關燈
小
中
大
是堅守險要隘口。
劉備命令衆将猛攻,卻攻不下來,心中十分焦躁,謀士馬良提醒劉備防備陸遜用計,劉備卻說:“我用兵一輩子,難道還不如一個黃口孺子嗎?”“他能有什麼計謀?隻不過是膽怯而已。
他們接連吃敗仗,現在哪裡敢再出戰!”當時正值盛夏,暑熱難當,蜀軍攻不下,吳軍又不出戰,劉備就下令把營地移到山林茂盛、靠近溪澗的地方,想等夏天過去再用兵。
劉備身邊的文武官員還齊聲稱賀:“陛下神機妙算,衆臣比不上!”其實,劉備的決策正如陸遜預計的一樣,蜀軍的災難不遠了。
當然,劉備身邊還有人比較明智,馬良就提請劉備把移營情況畫成圖本,送去向孔明征求意見。
誰知劉備卻說,“我也懂得兵法,何必又去問丞相呢?”馬良再三苦勸,劉備才讓馬良畫成圖本去問孔明。
孔明看完圖本,當即拍案叫苦:“是誰讓主上這樣紮寨?這個人該斬!”馬良說明是劉備自己,孔明無奈歎道:“漢朝的氣數完了!”就在劉備移營開始時,陸遜得報,不禁大喜,當即派人去向孫權報告,指日可以打敗劉備,請孫權派大軍接應。
蜀軍移營完畢,隻顧在蔭涼之處休息,軍心已經懈怠。
這時,陸遜調兵遣将,在一天夜裡,施用火攻之計,火燒蜀軍營寨。
蜀軍沒有防備,營寨又在樹林之中,四處起火,頃刻之間就成了一片火海。
吳軍趁機東沖西殺,蜀軍早已亂了,哪還有還手之力。
劉備得到張苞、傅彤拼死保護,又得到關興、趙雲一次次救授,才算脫出重圍,僥幸不死。
這一仗,70萬蜀軍幾乎全軍覆沒。
劉備又傷心又慚愧,終于一病不起,自覺無顔回去見群臣,最後死在白帝城。
從這兩個事例,我們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天時、地利、人和”在用兵之中是多麼重要。
諸葛亮在治理好西川之後,又在孟獲先發動叛亂時,出兵平南,可說是順應形勢,符合民心,得了天時、人和之利。
在平蠻中,諸葛亮堅持攻心為上,不但優待廣大蠻兵,對孟獲也是七擒七縱,因而大得南蠻上下之心,所以蠻族許多首領,甚至連孟獲的哥哥孟節都轉而支持諸葛亮,幫助諸葛亮。
在平南的進程中,諸葛亮在天時、人和方面的優勢更是不斷增強。
在利用地利上,諸葛亮也是十分出色,他禮聘呂凱作行軍向導。
呂凱十分熟悉蠻區情況,他把繪制的《平蠻指掌圖》獻給諸葛亮,并且一路毫不保留地提供情況。
諸葛亮特别重視現場偵察,他不止一次親自偵察地形,了解情況,所以他能做到用兵如神。
就拿火燒藤甲軍來說,他利用地利可說是妙極了,他讓魏延連輸15陣,棄七座寨栅,順利地把敵軍引入兩邊全是光峭石壁的盤蛇谷,然後用從兩邊山上扔下的火把把事先準備的黑油櫃車引燃。
一時間櫃車中的地雷爆炸,火光四處飛,那些敵軍身上披的用油浸過的藤甲見火就着,敵軍又無處逃,無處躲,隻有被燒死的份兒。
這石壁夾峙的山谷,确實是火燒藤甲軍最理想的地方。
諸葛亮平南,可說是天時、地利、人和全得了,因而大獲全勝。
反觀劉備讨代東吳,他隻從兄弟感情出發,完全不顧當時魏、蜀、吳之間的形勢大局,把矛頭指向本該聯合的東吳,這首先就有背大勢,失了最根本的天時,他又不聽衆臣苦谏,一意孤行,在内部雖還不緻失去人心,但對士氣總不會毫無影響。
再說,盛夏用兵,天時也不利。
在具體指揮上,他驕傲自滿,輕敵麻痹,不肯聽馬良忠告,在樹林中連營七百裡,更是犯了兵家大忌,完全失了地利。
劉備伐吳,天時、地利、人和全失,哪能不敗。
從以上兩例的鮮明對比中,我們可以深刻地認識到,一個聰明的軍事家,能夠百戰百勝,就在于他懂得天時、地利、人和的重要,并且善于把握和運用天時、地利、人和之利。
其實,天時、地利、人和,不僅用兵要講,從政、經商、務工等等,也都得講,一個聰明的事業家就必須像聰明的軍事家那樣順應時勢,合乎民心,因勢利導,發揮優勢,從而取得成功。
不管客觀條件,盲目蠻幹,沒有不失敗的。
劉備命令衆将猛攻,卻攻不下來,心中十分焦躁,謀士馬良提醒劉備防備陸遜用計,劉備卻說:“我用兵一輩子,難道還不如一個黃口孺子嗎?”“他能有什麼計謀?隻不過是膽怯而已。
他們接連吃敗仗,現在哪裡敢再出戰!”當時正值盛夏,暑熱難當,蜀軍攻不下,吳軍又不出戰,劉備就下令把營地移到山林茂盛、靠近溪澗的地方,想等夏天過去再用兵。
劉備身邊的文武官員還齊聲稱賀:“陛下神機妙算,衆臣比不上!”其實,劉備的決策正如陸遜預計的一樣,蜀軍的災難不遠了。
當然,劉備身邊還有人比較明智,馬良就提請劉備把移營情況畫成圖本,送去向孔明征求意見。
誰知劉備卻說,“我也懂得兵法,何必又去問丞相呢?”馬良再三苦勸,劉備才讓馬良畫成圖本去問孔明。
孔明看完圖本,當即拍案叫苦:“是誰讓主上這樣紮寨?這個人該斬!”馬良說明是劉備自己,孔明無奈歎道:“漢朝的氣數完了!”就在劉備移營開始時,陸遜得報,不禁大喜,當即派人去向孫權報告,指日可以打敗劉備,請孫權派大軍接應。
蜀軍移營完畢,隻顧在蔭涼之處休息,軍心已經懈怠。
這時,陸遜調兵遣将,在一天夜裡,施用火攻之計,火燒蜀軍營寨。
蜀軍沒有防備,營寨又在樹林之中,四處起火,頃刻之間就成了一片火海。
吳軍趁機東沖西殺,蜀軍早已亂了,哪還有還手之力。
劉備得到張苞、傅彤拼死保護,又得到關興、趙雲一次次救授,才算脫出重圍,僥幸不死。
這一仗,70萬蜀軍幾乎全軍覆沒。
劉備又傷心又慚愧,終于一病不起,自覺無顔回去見群臣,最後死在白帝城。
從這兩個事例,我們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天時、地利、人和”在用兵之中是多麼重要。
諸葛亮在治理好西川之後,又在孟獲先發動叛亂時,出兵平南,可說是順應形勢,符合民心,得了天時、人和之利。
在平蠻中,諸葛亮堅持攻心為上,不但優待廣大蠻兵,對孟獲也是七擒七縱,因而大得南蠻上下之心,所以蠻族許多首領,甚至連孟獲的哥哥孟節都轉而支持諸葛亮,幫助諸葛亮。
在平南的進程中,諸葛亮在天時、人和方面的優勢更是不斷增強。
在利用地利上,諸葛亮也是十分出色,他禮聘呂凱作行軍向導。
呂凱十分熟悉蠻區情況,他把繪制的《平蠻指掌圖》獻給諸葛亮,并且一路毫不保留地提供情況。
諸葛亮特别重視現場偵察,他不止一次親自偵察地形,了解情況,所以他能做到用兵如神。
就拿火燒藤甲軍來說,他利用地利可說是妙極了,他讓魏延連輸15陣,棄七座寨栅,順利地把敵軍引入兩邊全是光峭石壁的盤蛇谷,然後用從兩邊山上扔下的火把把事先準備的黑油櫃車引燃。
一時間櫃車中的地雷爆炸,火光四處飛,那些敵軍身上披的用油浸過的藤甲見火就着,敵軍又無處逃,無處躲,隻有被燒死的份兒。
這石壁夾峙的山谷,确實是火燒藤甲軍最理想的地方。
諸葛亮平南,可說是天時、地利、人和全得了,因而大獲全勝。
反觀劉備讨代東吳,他隻從兄弟感情出發,完全不顧當時魏、蜀、吳之間的形勢大局,把矛頭指向本該聯合的東吳,這首先就有背大勢,失了最根本的天時,他又不聽衆臣苦谏,一意孤行,在内部雖還不緻失去人心,但對士氣總不會毫無影響。
再說,盛夏用兵,天時也不利。
在具體指揮上,他驕傲自滿,輕敵麻痹,不肯聽馬良忠告,在樹林中連營七百裡,更是犯了兵家大忌,完全失了地利。
劉備伐吳,天時、地利、人和全失,哪能不敗。
從以上兩例的鮮明對比中,我們可以深刻地認識到,一個聰明的軍事家,能夠百戰百勝,就在于他懂得天時、地利、人和的重要,并且善于把握和運用天時、地利、人和之利。
其實,天時、地利、人和,不僅用兵要講,從政、經商、務工等等,也都得講,一個聰明的事業家就必須像聰明的軍事家那樣順應時勢,合乎民心,因勢利導,發揮優勢,從而取得成功。
不管客觀條件,盲目蠻幹,沒有不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