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龐涓
關燈
小
中
大
就是急行軍,晝夜不停。
(29)弗息,不停息。
桂陵,地名,在今山東菏澤東北。
(30)《史記·魏世家》記魏惠王十八年(據《竹書紀年》當為十七年,公元前三五三年)齊、魏桂陵之戰,沒有提到龐涓;記後十三年(據《竹書紀中》當為後十二年)的馬陵之戰時,說龐涓被殺,太子申被虜(《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所記略同,但謂龐涓自殺)。
簡文記龐涓于桂陵之役被擒,與《史記》所記不同。
(31)盡,終極。
意思是稱贊孫膑的作為盡善盡美。
(32)此數字為本篇字數總計。
[原文]昔者,梁君将攻邯鄲,使将軍龐涓,帶甲八萬至于茬丘。
齊君聞之,使将軍忌子,帶甲八萬至..競。
龐子攻衛□□□。
将軍忌[子]..衛□□,救與..曰:“若不救衛,将何為?”孫子曰:“請南攻平陵。
平陵,其城小而縣大,人衆甲兵盛,東陽戰邑,難攻也。
吾将示之疑。
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衛,當途有市丘,是吾糧途絕也,吾将示之不知事。
”于是徙舍而走平陵。
..陵,忌子召孫子而問曰:“事将何為?”孫子曰:“都大夫孰為不識事?”曰:“齊城、高唐。
”孫子曰:“請取所..二大夫□以□□□臧□□都橫卷四達環塗□橫卷所□陣也。
環塗甲之所處也。
吾未甲勁,本甲不斷。
環塗擊柀其後,二大夫可殺也。
”于是段齊城、高唐為兩,直将蟻附平陵。
夾環塗夾擊其後,齊城、高唐當術而大敗。
将軍忌子召孫子問曰:“吾攻平陵不得而亡齊城、高唐,當術而厥。
事将何為?”孫子曰:“請遣輕車西馳梁郊,以怒其氣。
分卒而從之,示之寡。
”于是為之。
龐子果棄其辎重,兼趣舍而至。
孫子弗息而擊之桂陵,而擒龐涓。
故曰,孫子之所以為者盡矣。
[譯文]從前,魏國國君惠王準備攻打趙國都城邯鄲,便派出大将龐涓統領八萬大軍到達衛國的茬丘。
齊國國君威王得到消息後,立即派大将田忌帶領八萬軍兵開到齊國和衛國邊境。
龐涓攻打衛國,形勢十分危急。
田忌将軍要救衛國,但有種種難以克服的困難,一時無計可施,便和謀士孫膑商議。
孫膑指出,不能直接去救衛國。
田忌一聽,十分着急,便問道:“如果不去救衛國,那怎麼辦呢?”孫膑說:“請将軍南下攻打魏國的平陵。
平陵城池雖小,但管轄的地區很大,人口衆多,兵力很強,是東陽地區的戰略要地,艱難攻克。
我軍可以故意在這裡用兵,以便迷惑敵軍。
我軍攻打平陵,平陵南面是宋國,北面是衛國,進軍途中還要經過魏國的市丘,我軍的運糧通道很容易被切斷。
我們要故意裝出不知道這種危險。
”田忌接受了孫膑的計謀,拔營向平陵進軍。
接近平陵時,田忌又請來孫膑,問道:“該怎麼攻打平陵呢?”孫膑說:“大将軍,您難道還不明白我們的計謀嗎?”田忌說:“分兵齊城、高唐。
”孫膑說:“請派兩位将領帶兵從齊城、高唐攻擊環塗地區魏軍。
環塗是魏軍屯駐之地。
我軍派出前鋒發起猛烈進攻,主力部隊卻按兵不動。
環塗的魏軍必定會反擊,兩位将軍可能打敗仗,甚至犧牲。
”于是,田忌分兵兩路,從齊城、高唐直向平陵進擊。
果然不出孫膑所料,夾、環塗兩處魏軍從後面夾擊齊軍,兩路齊軍大敗。
田忌急忙召孫膑問計:“我軍沒攻下平陵,反而失去齊城、高唐,遭受很大損失,現在該怎麼辦呢?”孫膑說:“請立即派出輕裝戰車,往西直搗魏國都城城郊,激怒龐涓。
龐涓必定回兵救魏國國都。
我軍隻需分出少數兵力和龐涓交戰,顯出我軍兵力單薄的樣子。
”田忌一一照辦。
龐涓果然丢掉辎重,晝夜兼程回救魏都。
孫膑帶領主力部隊在桂陵埋伏,一舉戰勝龐涓。
所以,人們贊歎說,孫膑用兵真是絕了。
[解析]這篇文章通過一個戰例故事,說明了一種戰略思想。
由于文章的重點不在于講故事,所以戰例叙述十分簡單。
為了讀者更形象地認識,更深刻地領會孫膑的這種戰略思想,很有必要對這種戰例較詳細地加以說明。
“圍魏救趙”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光輝的戰例,已經流傳了兩千多年,至今仍為中外人士所津津樂道和效法。
事情發生在公元前354年,當時魏國國君梁惠王,派他的得力大将龐涓帶領大軍攻打趙國,一舉打到趙國都城邯鄲城下,趙國危在旦夕,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忙派田忌為統兵将領,孫膑任田忌的軍師,領兵前去援救趙國。
(29)弗息,不停息。
桂陵,地名,在今山東菏澤東北。
(30)《史記·魏世家》記魏惠王十八年(據《竹書紀年》當為十七年,公元前三五三年)齊、魏桂陵之戰,沒有提到龐涓;記後十三年(據《竹書紀中》當為後十二年)的馬陵之戰時,說龐涓被殺,太子申被虜(《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所記略同,但謂龐涓自殺)。
簡文記龐涓于桂陵之役被擒,與《史記》所記不同。
(31)盡,終極。
意思是稱贊孫膑的作為盡善盡美。
(32)此數字為本篇字數總計。
[原文]昔者,梁君将攻邯鄲,使将軍龐涓,帶甲八萬至于茬丘。
齊君聞之,使将軍忌子,帶甲八萬至..競。
龐子攻衛□□□。
将軍忌[子]..衛□□,救與..曰:“若不救衛,将何為?”孫子曰:“請南攻平陵。
平陵,其城小而縣大,人衆甲兵盛,東陽戰邑,難攻也。
吾将示之疑。
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衛,當途有市丘,是吾糧途絕也,吾将示之不知事。
”于是徙舍而走平陵。
..陵,忌子召孫子而問曰:“事将何為?”孫子曰:“都大夫孰為不識事?”曰:“齊城、高唐。
”孫子曰:“請取所..二大夫□以□□□臧□□都橫卷四達環塗□橫卷所□陣也。
環塗甲之所處也。
吾未甲勁,本甲不斷。
環塗擊柀其後,二大夫可殺也。
”于是段齊城、高唐為兩,直将蟻附平陵。
夾環塗夾擊其後,齊城、高唐當術而大敗。
将軍忌子召孫子問曰:“吾攻平陵不得而亡齊城、高唐,當術而厥。
事将何為?”孫子曰:“請遣輕車西馳梁郊,以怒其氣。
分卒而從之,示之寡。
”于是為之。
龐子果棄其辎重,兼趣舍而至。
孫子弗息而擊之桂陵,而擒龐涓。
故曰,孫子之所以為者盡矣。
[譯文]從前,魏國國君惠王準備攻打趙國都城邯鄲,便派出大将龐涓統領八萬大軍到達衛國的茬丘。
齊國國君威王得到消息後,立即派大将田忌帶領八萬軍兵開到齊國和衛國邊境。
龐涓攻打衛國,形勢十分危急。
田忌将軍要救衛國,但有種種難以克服的困難,一時無計可施,便和謀士孫膑商議。
孫膑指出,不能直接去救衛國。
田忌一聽,十分着急,便問道:“如果不去救衛國,那怎麼辦呢?”孫膑說:“請将軍南下攻打魏國的平陵。
平陵城池雖小,但管轄的地區很大,人口衆多,兵力很強,是東陽地區的戰略要地,艱難攻克。
我軍可以故意在這裡用兵,以便迷惑敵軍。
我軍攻打平陵,平陵南面是宋國,北面是衛國,進軍途中還要經過魏國的市丘,我軍的運糧通道很容易被切斷。
我們要故意裝出不知道這種危險。
”田忌接受了孫膑的計謀,拔營向平陵進軍。
接近平陵時,田忌又請來孫膑,問道:“該怎麼攻打平陵呢?”孫膑說:“大将軍,您難道還不明白我們的計謀嗎?”田忌說:“分兵齊城、高唐。
”孫膑說:“請派兩位将領帶兵從齊城、高唐攻擊環塗地區魏軍。
環塗是魏軍屯駐之地。
我軍派出前鋒發起猛烈進攻,主力部隊卻按兵不動。
環塗的魏軍必定會反擊,兩位将軍可能打敗仗,甚至犧牲。
”于是,田忌分兵兩路,從齊城、高唐直向平陵進擊。
果然不出孫膑所料,夾、環塗兩處魏軍從後面夾擊齊軍,兩路齊軍大敗。
田忌急忙召孫膑問計:“我軍沒攻下平陵,反而失去齊城、高唐,遭受很大損失,現在該怎麼辦呢?”孫膑說:“請立即派出輕裝戰車,往西直搗魏國都城城郊,激怒龐涓。
龐涓必定回兵救魏國國都。
我軍隻需分出少數兵力和龐涓交戰,顯出我軍兵力單薄的樣子。
”田忌一一照辦。
龐涓果然丢掉辎重,晝夜兼程回救魏都。
孫膑帶領主力部隊在桂陵埋伏,一舉戰勝龐涓。
所以,人們贊歎說,孫膑用兵真是絕了。
[解析]這篇文章通過一個戰例故事,說明了一種戰略思想。
由于文章的重點不在于講故事,所以戰例叙述十分簡單。
為了讀者更形象地認識,更深刻地領會孫膑的這種戰略思想,很有必要對這種戰例較詳細地加以說明。
“圍魏救趙”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光輝的戰例,已經流傳了兩千多年,至今仍為中外人士所津津樂道和效法。
事情發生在公元前354年,當時魏國國君梁惠王,派他的得力大将龐涓帶領大軍攻打趙國,一舉打到趙國都城邯鄲城下,趙國危在旦夕,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忙派田忌為統兵将領,孫膑任田忌的軍師,領兵前去援救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