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清録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涎、篤耨、兒女態者。
○ 對花彈琴 彈琴對花,惟岩桂、江梅、茉莉、荼■〈艹縻〉薝蔔等。
香清而色不艷者方妙。
若妖紅艶紫,非所宜也。
○ 彈琴對月 夜深人靜,月明當軒,香■〈爇,火代灬〉水沈,曲彈古調。
此與羲皇上人何異,但須在一更後三更前,葢初更人聲未寂,三更則人倦欲眠矣。
○ 彈琴舞鶴 彈琴舞鶴未必能舞,觀者閧然,彈者心不専,此與觀優何異,誠非君子之事。
○ 臨水彈琴 湍流(曝/瀑)布,凡水之有聲,皆不宜彈琴。
惟澄淨池沼,近在軒窗或在竹邉林下,雅宜對之。
微風灑然,遊魚出聽,其樂無涯也。
○ 膝上橫琴 春秋二候氣清而和,人亦中夜多醒。
月色臨窗,披衣趺坐,橫琴膝上,時作小操,然須指法精熟方可為此蚌徽,古人所以不用金玉而貴。
○ 蚌徽 者葢蚌有光采,得月光相射則愈煥發,了然分明,此正謂對月。
及膝上橫琴,設若金玉則否,今人少知此理。
然當用海産珠蚌更多光采。
○ 道人彈琴 道人彈琴,琴不清亦清。
俗人彈琴,琴不濁亦濁。
而況婦人女子、倡優下賤乎。
● 古硯辨 世之論硯者,皆曰多用歙石,蓋未知有端溪,殊不知曆代以來皆采端溪。
至南唐李主時端溪舊坑已竭,故不得已而取其次。
歙乃端之次,其失一也;近時好事者作《研譜》,惟分端溪上、中、下三岩,而不知下岩唯有舊坑,無新坑。
上、中二岩則皆有舊、新坑,于歙亦然,其失二也;世之論端溪者唯貴紫色,而不知下岩舊坑唯有漆黑、青花二種。
初未嘗有紫,無它,未曾觀古研耳,其失三也。
餘慮世人貴耳鑒而無心賞,故述《古研辨》,惟說端、歙二溪而不它及,蓋端、歙或強以為硯,甯不羞見子墨客卿乎?是說非老于用研者,其孰能知之? ○ 端溪下岩舊坑 端溪下岩舊坑,卵石黑如漆,細潤如玉,叩之無聲,磨墨亦無聲,有眼,眼中有暈,或六七眼相連,排星鬥異形。
石居水底,須千夫堰水汲盡,深數丈,篝火下缒,深入穴中,方得之。
此岩南唐時已難得,至慶曆間坑竭。
下岩舊坑又一種卵石,去膘方得材,色紫青黑,細如玉,有花點如筯頭大,其點别是碧玉清瑩,與硯質不同。
唐吳淑《硯賦》所謂“點滴青花”是也,故名“青花子石”,今訛為青花紫石,李長吉詩已訛作“紫”字,其實未嘗紫色。
青黑之中,或有白點如粟,排星鬥異象,水濕方見,扣之無聲,磨墨亦無聲。
此品南唐時已難得,慶曆間坑竭。
已上二品石,久用鋒芒愈出,不退鈍,不假磨砻。
下岩上有一坑出此二種石,别無新坑。
所謂新坑,蓋元坑已盡,而别開一坑,下岩則否。
○ 端溪中岩舊新坑 端溪中岩舊新坑,石色紫如新嫩肝,細潤如玉,有眼,小如綠豆粒,純綠色而無暈。
或有綠條紋或白條紋如線,蓋(堅)豎而圓者為眼,橫而長者為條紋。
此種亦是卵石,外有黃膘包絡,叩之無甚聲,磨墨亦無聲,久用鋒芒不退,不假磨砻。
今此坑取之亦竭。
中岩新坑,色淡紫,眼如鸲鹆眼大,重暈而緊小,其中如瞳人狀,石老者扣之有聲,嫩者扣之無甚聲,磨墨則微有聲。
石有極潤者,雖難得,然久用則鋒芒退乏,必假磨砻。
今此品難得,遂為稀奇之寶,百硯之中見一二耳。
世人見其稀有,又目未曾見古硯,遂目此為下岩舊坑,不知此去下岩已低三等矣。
○ 端溪上岩新坑 端溪上岩新、舊坑,皆色灰紫而粗燥,眼大為雄雞眼,叩之珰珰然,磨墨相拒如鋸聲,久用則鋒乏,光如鏡面,不堪用,然舊坑差勝新坑。
今士大夫所藏硯多此品。
○ 他處石類端溪而非端溪者 一種名潻石,出九潻溪。
表淡青,裡深青紫而帶紅,有極細潤者,然以之磨墨,則墨澀而不松快。
愈用愈光,而頑硬如鏡面。
間有金線或黃脈,直截如界行相間者,号“紫袍金帶”。
高宗朝,戚裡吳琚曾以進禦,不稱旨。
一種辰沅州黑石,色深黑,質粗燥,或微有小眼,黯然不分明。
今人不知,往往稱為黑端溪,相去天淵矣。
今端溪民負販者,多市辰沅硯璞而歸,刻作端溪樣以眩人,江南士大夫被獲重價。
若辰沅人自镌刻者,則太雕琢,或作荷蓮、水波、犀牛、龜魚、八角、六花等樣,藻飾異常,雖極工巧而材不堪用,此亦辨辰沅研之一法。
○ 歙溪龍尾舊坑新坑 歙溪龍尾舊坑(新坑),色淡青黑,湛如秋水,并無紋。
以水濕之,微似紫,幹則否,細潤如玉,發墨如汎油,并無聲,久用不退鋒。
或有隐隐白文,成山水、星鬥、雲月異象,水濕則見,幹則否。
此亦是卵石,故難得。
大者不過四五寸,多作月研,就其材也。
或有純黑如角者,東坡最貴此品。
今得之亦貴重,不減端溪下岩。
然龍尾舊坑雖極細,猶微澀墨,端溪下岩則直如鏊盤塌蠟矣,以此為辨。
南唐時方開龍尾舊坑,今已無之。
新坑色亦青黑無紋,而粗燥砺墨退筆,久用則鈍乏,有大盈三尺者。
○ 歙溪羅紋、刷絲、金銀間刷絲、眉子四品,新、舊坑。
四品舊坑,并青黑色,紋細而質潤如玉。
羅紋直如極細羅;刷絲如發密;眉子如甲痕,或如蠶大;金銀間刷絲亦細密,久用不退鋒,磨墨無聲,無闊大者。
然皆次于龍尾舊坑,亦南唐時開坑,今已無如得之,貴重不減龍尾舊坑。
四品新坑,并紋粗而質枯燥且不堅。
眉子大者或長二三寸,刷絲每條相去一二分,羅紋如蘿茯紋,拒墨如鋸,久用退乏光硬,大者盈一二尺。
○ 金星舊坑、新坑 金星新舊坑并粗燥,淡青色。
雖金星滿面,然砺墨退筆,久用退乏,大者盈尺。
别有一種黑石金星,姿質亞端溪下岩漆黑石,乃是萬州懸金岩金星石也,色漆黑,細潤如玉,隐隐金星,水濕則見,幹則否,發墨如汎油,無聲,久用不退乏,非歙比也。
今萬崖亦已取盡,如得之,不減端溪下岩。
○ 銀星舊坑、新坑 銀星新舊坑,并粗燥,淡青黑色,有銀星處不堪磨墨。
工人多側取之,置其星于外,謂之“銀星牆壁”。
拒墨如鋸,久用退乏如鏡面,大者盈尺。
○ 洮河綠石硯 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
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
然石在臨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緻,得之為無價之寶。
舊相傳,雖知有洮硯,然目之所未睹,今或有綠石硯名為洮者,多是潻石之表,或長沙谷山石。
潻石潤而光,不發墨,堪作砥砺耳。
○ 墨玉硯 荊襄鄂渚之間,有團塊墨玉璞,并與端溪下岩黑卵石同,而堅缜過之,正堪作硯。
雖不如玉器出光,留其鋒耳。
但黑中有白玉相間,甚者闊寸許,玉石謂之“間玉瑪瑙”,其白處又極堅硬拒墨,若用純黑處為硯,當在端溪下岩之次,龍尾舊坑之上。
○ 硯匣 硯匣不當用五金。
葢石乃金之所自出,金為石之精華,子母同處則子盜母氣,反能燥石而又誨盜,當用佳漆為之,硯雖低匣,葢必令高過寸許方雅觀。
然隻用琴光素漆,切忌用鈿花、犀皮之屬。
四角須用布令極牢,不宜用紗,匣取其容硯而周圍寛三指,或作皂絹襯尤妙。
今人於匣底作小穴小竅容指,本以之出硯而多洩潤氣,令匣稍寛不必留竅,或有黒汁流下多汙幾案。
又或匣底之下作豹腳,取其可入手指以移重硯,此尤非所宜。
葢硯實則易發墨,虛則否。
故古人作硯多實,其趺又加以絣褥,正為是也。
● 古鐘鼎、彛器辨 ○ 三代制 [夏]尚忠,[商]尚質,[周]尚文,其制器亦然。
商器質素無文,周雕篆細宻,此固一定不易之論,而夏器獨不然,餘嘗見夏琱戈於銅上相嵌以金,其細如髮,夏器大抵皆然歲久金脫,則成陰竅,以其刻畫處成凹也。
相嵌今俗訛為商嵌,詩曰“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 水、土、傳世,三等古銅器。
銅器入土千年,純青如鋪翠。
其色子後稍淡,午後乘陰氣,翠潤欲滴。
間有土蝕處,或穿或剝並如蝸篆,自然或有斧鑿痕,則僞也。
銅器墜水千年,則純緑色而瑩如玉。
未及千年緑而不瑩。
其蝕處如前。
今人皆以此二品體輕者為古,不知器大而厚者,銅性卒未盡,其重止能減三分之一或減半。
器小而薄者,銅性為水土蒸淘易盡。
至有鋤擊破處,並不見銅色,惟翠緑徹骨,或其中有一線紅色如丹,然尚有銅聲。
傳世古則不曾入水,惟流傳人間,色紫褐而有朱砂班,甚者其班凸起如上等辰砂,入釡以沸湯煑之,良久班愈見。
僞者以漆調硃,為之易辨也。
○ 銅腥三等 古銅並無腥氣。
惟上古新出土尚帶土氣,久則否。
若僞作者,熱摩手心以擦之,銅腥觸鼻可畏。
○ 識文 [夏]用鳥跡篆。
[商]用蟲魚篆。
[周]用蟲魚大篆。
[秦]用大小篆。
[漢]以小篆隷書。
[三國]用隷書。
[晉宋]以來用楷書。
[唐秦]用楷隷。
[三代]用陰識,謂之偃囊字,其字凹入也。
[漢]以來或用陽識,其字凸,間有凹者,或用刀刻如鐫碑者,葢陰識難鑄,陽識易。
為陽識決非古物也。
○ 欵文 識、欵,篆字以紀功,所謂銘書。
鍾鼎,欵乃花紋以陽識。
古器,欵居外而凸。
識居内而凹。
[夏][周]器有欵有識,[商]器多無欵有識。
○ 欵識眞僞 古人作事必精緻,工人預四民之列,非若後世賤丈夫之事。
故古器欵必細如髮而勻整分曉,無纎毫模糊。
識文筆畫宛宛如仰瓦而又大小深淺如一,亦明浄分曉,無纎毫模糊。
此蓋用
○ 對花彈琴 彈琴對花,惟岩桂、江梅、茉莉、荼■〈艹縻〉薝蔔等。
香清而色不艷者方妙。
若妖紅艶紫,非所宜也。
○ 彈琴對月 夜深人靜,月明當軒,香■〈爇,火代灬〉水沈,曲彈古調。
此與羲皇上人何異,但須在一更後三更前,葢初更人聲未寂,三更則人倦欲眠矣。
○ 彈琴舞鶴 彈琴舞鶴未必能舞,觀者閧然,彈者心不専,此與觀優何異,誠非君子之事。
○ 臨水彈琴 湍流(曝/瀑)布,凡水之有聲,皆不宜彈琴。
惟澄淨池沼,近在軒窗或在竹邉林下,雅宜對之。
微風灑然,遊魚出聽,其樂無涯也。
○ 膝上橫琴 春秋二候氣清而和,人亦中夜多醒。
月色臨窗,披衣趺坐,橫琴膝上,時作小操,然須指法精熟方可為此蚌徽,古人所以不用金玉而貴。
○ 蚌徽 者葢蚌有光采,得月光相射則愈煥發,了然分明,此正謂對月。
及膝上橫琴,設若金玉則否,今人少知此理。
然當用海産珠蚌更多光采。
○ 道人彈琴 道人彈琴,琴不清亦清。
俗人彈琴,琴不濁亦濁。
而況婦人女子、倡優下賤乎。
● 古硯辨 世之論硯者,皆曰多用歙石,蓋未知有端溪,殊不知曆代以來皆采端溪。
至南唐李主時端溪舊坑已竭,故不得已而取其次。
歙乃端之次,其失一也;近時好事者作《研譜》,惟分端溪上、中、下三岩,而不知下岩唯有舊坑,無新坑。
上、中二岩則皆有舊、新坑,于歙亦然,其失二也;世之論端溪者唯貴紫色,而不知下岩舊坑唯有漆黑、青花二種。
初未嘗有紫,無它,未曾觀古研耳,其失三也。
餘慮世人貴耳鑒而無心賞,故述《古研辨》,惟說端、歙二溪而不它及,蓋端、歙或強以為硯,甯不羞見子墨客卿乎?是說非老于用研者,其孰能知之? ○ 端溪下岩舊坑 端溪下岩舊坑,卵石黑如漆,細潤如玉,叩之無聲,磨墨亦無聲,有眼,眼中有暈,或六七眼相連,排星鬥異形。
石居水底,須千夫堰水汲盡,深數丈,篝火下缒,深入穴中,方得之。
此岩南唐時已難得,至慶曆間坑竭。
下岩舊坑又一種卵石,去膘方得材,色紫青黑,細如玉,有花點如筯頭大,其點别是碧玉清瑩,與硯質不同。
唐吳淑《硯賦》所謂“點滴青花”是也,故名“青花子石”,今訛為青花紫石,李長吉詩已訛作“紫”字,其實未嘗紫色。
青黑之中,或有白點如粟,排星鬥異象,水濕方見,扣之無聲,磨墨亦無聲。
此品南唐時已難得,慶曆間坑竭。
已上二品石,久用鋒芒愈出,不退鈍,不假磨砻。
下岩上有一坑出此二種石,别無新坑。
所謂新坑,蓋元坑已盡,而别開一坑,下岩則否。
○ 端溪中岩舊新坑 端溪中岩舊新坑,石色紫如新嫩肝,細潤如玉,有眼,小如綠豆粒,純綠色而無暈。
或有綠條紋或白條紋如線,蓋(堅)豎而圓者為眼,橫而長者為條紋。
此種亦是卵石,外有黃膘包絡,叩之無甚聲,磨墨亦無聲,久用鋒芒不退,不假磨砻。
今此坑取之亦竭。
中岩新坑,色淡紫,眼如鸲鹆眼大,重暈而緊小,其中如瞳人狀,石老者扣之有聲,嫩者扣之無甚聲,磨墨則微有聲。
石有極潤者,雖難得,然久用則鋒芒退乏,必假磨砻。
今此品難得,遂為稀奇之寶,百硯之中見一二耳。
世人見其稀有,又目未曾見古硯,遂目此為下岩舊坑,不知此去下岩已低三等矣。
○ 端溪上岩新坑 端溪上岩新、舊坑,皆色灰紫而粗燥,眼大為雄雞眼,叩之珰珰然,磨墨相拒如鋸聲,久用則鋒乏,光如鏡面,不堪用,然舊坑差勝新坑。
今士大夫所藏硯多此品。
○ 他處石類端溪而非端溪者 一種名潻石,出九潻溪。
表淡青,裡深青紫而帶紅,有極細潤者,然以之磨墨,則墨澀而不松快。
愈用愈光,而頑硬如鏡面。
間有金線或黃脈,直截如界行相間者,号“紫袍金帶”。
高宗朝,戚裡吳琚曾以進禦,不稱旨。
一種辰沅州黑石,色深黑,質粗燥,或微有小眼,黯然不分明。
今人不知,往往稱為黑端溪,相去天淵矣。
今端溪民負販者,多市辰沅硯璞而歸,刻作端溪樣以眩人,江南士大夫被獲重價。
若辰沅人自镌刻者,則太雕琢,或作荷蓮、水波、犀牛、龜魚、八角、六花等樣,藻飾異常,雖極工巧而材不堪用,此亦辨辰沅研之一法。
○ 歙溪龍尾舊坑新坑 歙溪龍尾舊坑(新坑),色淡青黑,湛如秋水,并無紋。
以水濕之,微似紫,幹則否,細潤如玉,發墨如汎油,并無聲,久用不退鋒。
或有隐隐白文,成山水、星鬥、雲月異象,水濕則見,幹則否。
此亦是卵石,故難得。
大者不過四五寸,多作月研,就其材也。
或有純黑如角者,東坡最貴此品。
今得之亦貴重,不減端溪下岩。
然龍尾舊坑雖極細,猶微澀墨,端溪下岩則直如鏊盤塌蠟矣,以此為辨。
南唐時方開龍尾舊坑,今已無之。
新坑色亦青黑無紋,而粗燥砺墨退筆,久用則鈍乏,有大盈三尺者。
○ 歙溪羅紋、刷絲、金銀間刷絲、眉子四品,新、舊坑。
四品舊坑,并青黑色,紋細而質潤如玉。
羅紋直如極細羅;刷絲如發密;眉子如甲痕,或如蠶大;金銀間刷絲亦細密,久用不退鋒,磨墨無聲,無闊大者。
然皆次于龍尾舊坑,亦南唐時開坑,今已無如得之,貴重不減龍尾舊坑。
四品新坑,并紋粗而質枯燥且不堅。
眉子大者或長二三寸,刷絲每條相去一二分,羅紋如蘿茯紋,拒墨如鋸,久用退乏光硬,大者盈一二尺。
○ 金星舊坑、新坑 金星新舊坑并粗燥,淡青色。
雖金星滿面,然砺墨退筆,久用退乏,大者盈尺。
别有一種黑石金星,姿質亞端溪下岩漆黑石,乃是萬州懸金岩金星石也,色漆黑,細潤如玉,隐隐金星,水濕則見,幹則否,發墨如汎油,無聲,久用不退乏,非歙比也。
今萬崖亦已取盡,如得之,不減端溪下岩。
○ 銀星舊坑、新坑 銀星新舊坑,并粗燥,淡青黑色,有銀星處不堪磨墨。
工人多側取之,置其星于外,謂之“銀星牆壁”。
拒墨如鋸,久用退乏如鏡面,大者盈尺。
○ 洮河綠石硯 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
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
然石在臨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緻,得之為無價之寶。
舊相傳,雖知有洮硯,然目之所未睹,今或有綠石硯名為洮者,多是潻石之表,或長沙谷山石。
潻石潤而光,不發墨,堪作砥砺耳。
○ 墨玉硯 荊襄鄂渚之間,有團塊墨玉璞,并與端溪下岩黑卵石同,而堅缜過之,正堪作硯。
雖不如玉器出光,留其鋒耳。
但黑中有白玉相間,甚者闊寸許,玉石謂之“間玉瑪瑙”,其白處又極堅硬拒墨,若用純黑處為硯,當在端溪下岩之次,龍尾舊坑之上。
○ 硯匣 硯匣不當用五金。
葢石乃金之所自出,金為石之精華,子母同處則子盜母氣,反能燥石而又誨盜,當用佳漆為之,硯雖低匣,葢必令高過寸許方雅觀。
然隻用琴光素漆,切忌用鈿花、犀皮之屬。
四角須用布令極牢,不宜用紗,匣取其容硯而周圍寛三指,或作皂絹襯尤妙。
今人於匣底作小穴小竅容指,本以之出硯而多洩潤氣,令匣稍寛不必留竅,或有黒汁流下多汙幾案。
又或匣底之下作豹腳,取其可入手指以移重硯,此尤非所宜。
葢硯實則易發墨,虛則否。
故古人作硯多實,其趺又加以絣褥,正為是也。
● 古鐘鼎、彛器辨 ○ 三代制 [夏]尚忠,[商]尚質,[周]尚文,其制器亦然。
商器質素無文,周雕篆細宻,此固一定不易之論,而夏器獨不然,餘嘗見夏琱戈於銅上相嵌以金,其細如髮,夏器大抵皆然歲久金脫,則成陰竅,以其刻畫處成凹也。
相嵌今俗訛為商嵌,詩曰“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 水、土、傳世,三等古銅器。
銅器入土千年,純青如鋪翠。
其色子後稍淡,午後乘陰氣,翠潤欲滴。
間有土蝕處,或穿或剝並如蝸篆,自然或有斧鑿痕,則僞也。
銅器墜水千年,則純緑色而瑩如玉。
未及千年緑而不瑩。
其蝕處如前。
今人皆以此二品體輕者為古,不知器大而厚者,銅性卒未盡,其重止能減三分之一或減半。
器小而薄者,銅性為水土蒸淘易盡。
至有鋤擊破處,並不見銅色,惟翠緑徹骨,或其中有一線紅色如丹,然尚有銅聲。
傳世古則不曾入水,惟流傳人間,色紫褐而有朱砂班,甚者其班凸起如上等辰砂,入釡以沸湯煑之,良久班愈見。
僞者以漆調硃,為之易辨也。
○ 銅腥三等 古銅並無腥氣。
惟上古新出土尚帶土氣,久則否。
若僞作者,熱摩手心以擦之,銅腥觸鼻可畏。
○ 識文 [夏]用鳥跡篆。
[商]用蟲魚篆。
[周]用蟲魚大篆。
[秦]用大小篆。
[漢]以小篆隷書。
[三國]用隷書。
[晉宋]以來用楷書。
[唐秦]用楷隷。
[三代]用陰識,謂之偃囊字,其字凹入也。
[漢]以來或用陽識,其字凸,間有凹者,或用刀刻如鐫碑者,葢陰識難鑄,陽識易。
為陽識決非古物也。
○ 欵文 識、欵,篆字以紀功,所謂銘書。
鍾鼎,欵乃花紋以陽識。
古器,欵居外而凸。
識居内而凹。
[夏][周]器有欵有識,[商]器多無欵有識。
○ 欵識眞僞 古人作事必精緻,工人預四民之列,非若後世賤丈夫之事。
故古器欵必細如髮而勻整分曉,無纎毫模糊。
識文筆畫宛宛如仰瓦而又大小深淺如一,亦明浄分曉,無纎毫模糊。
此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