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林玉露卷之四 丙編
關燈
小
中
大
日本國僧
予少年時,於鍾陵邂逅日本國一僧,【於鍾陵邂逅日本國一僧 「陵」,原誤作「陸」,據陸鈔本及諸本改。
】名安覺,自言離其國已十年,欲盡記一部藏經乃歸。
念誦甚苦,不舍晝夜,每有遺忘,則叩頭佛前,祈佛陰相,是時已記藏經一半矣。
夷狄之人,異教之徒,其立志堅苦不退轉至於如此。
朱文公雲:「今世學者,讀書尋行數墨,備禮應數,六經語孟,不曾全記得三五闆,如此而望有成,亦已難矣。
」其視此僧,殆有愧色。
僧言其國稱其國王曰「天人國王」,安撫曰「牧隊」,通判曰「在國司」,秀才曰「殿羅罷」,僧曰「黃榜」,硯曰「松蘇利必」,筆曰「分直」,墨曰「蘇彌」,頭曰「加是羅」,手曰「提」,眼曰「媚」,口曰「窟底」,耳曰「弭弭」,面曰「皮部」,心曰「毋兒」,腳曰「又兒」,雨曰「下米」,風曰「客安之」,鹽曰「洗和」,酒曰「沙嬉」。
【僧言其國【至】酒曰沙嬉 案,此九十六字諸本無。
】 杜陵論孔明 史言蜀諸賢凋喪,孔明身當軍國之務,罰二十以上皆親之,以勞瘁緻斃。
此真兒童之論也。
夫孔明不死,則漢業可復,禮樂可興。
孔明死,則為五胡亂華,為六朝幅裂,其所關係大矣。
【其所關係大矣 「大矣」,諸本作「甚大」。
】中營隕星之變,天意蓋可知矣,豈因罰二十以上皆親之而緻斃乎?且孔明死時,年纔四十四,【年纔四十四 「年」,諸本無此字;又,「四十四」,考三國志卷三五諸葛亮傳,亮卒年為五十四歲,原本誤。
】初非癃老不任勞苦之時。
況以孔明之明達,豈不能量事之小大,身之勞逸,而顧弊精神於瑣瑣,以自殞其軀乎?此決無之理也。
杜少陵知之,故曰:「伯仲之間見伊呂,指麾若定失蕭曹。
福移漢祚難恢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言孔明之死,乃漢福已移,漢祚已終,大數不可支持耳。
志決身殲,豈因軍務之勞乎?蓋不然史臣之說也。
龍洲詩聯 龍洲劉改之詩雲:「退一步行安樂法,道三箇好喜歡緣。
」【道三箇好喜歡緣 「歡」,原誤作「觀」,據諸本改。
】真西山喜誦之。
或曰,退一步行,可也,至於道三箇好,乃隨俗徇情耳,何足言乎?餘曰,古人直道而行。
理之所在,驀直行將去,仕止久速,莫不皆然,烏有所謂退一步者?自後世貪榮競進,【貪榮競進 「榮」,原誤作「勞」,據諸本改。
】爭一階半級,至於殺人,於是始以退一步行為安樂法矣。
古人是則曰是,非則曰非,明白正直,曾何回護?自後世惡直好佞,以直言賈禍者,比比皆是,於是始以道三箇好為喜歡緣矣,此處衰世之法也。
蓋萬事稱好,不特司馬德操為然,而吾夫子固有危行言孫之說矣。
好盡言以翹人之過,【好盡言以翹人之過 「翹」,原誤作「翅」,據諸本改。
】此國武子所以見殺也,可不戒哉! 圓覺 裴休圓覺經序雲:「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凡夫也。
欲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菩薩也。
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如來也。
」蓋言凡夫日用飲食而不知,菩薩精思勉行而未至,如來備道全美而無虧耳。
近時禪家,又作一轉語曰:「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豈凡夫哉!正是如來境界也。
」此意又高。
蓋此有二意:文王不識不知順帝則,夫子從心所欲不踰矩,此一意也。
文王望道而未之見,夫子丘未能一,又一意也。
蓋必如是,然後周萬有而不勞,歷萬變而不息,儒者之事也。
佛者之教,其等級次第,皆與吾儒同,特其端異耳,故曰異端。
淳熙盛事 孝宗禦宇,高宗在德壽,光宗在青宮,寧宗在平陽邸,四世本支之盛,亘古未有。
楊誠齋時為宮僚,賀光宗誕辰詩雲:「祖堯父舜真千載,禹子湯孫更一家。
」讀者服其精切。
又雲:「天意分明昌火德,誕辰三世總丁年。
」蓋高宗生於丁亥,孝宗生於丁未
】名安覺,自言離其國已十年,欲盡記一部藏經乃歸。
念誦甚苦,不舍晝夜,每有遺忘,則叩頭佛前,祈佛陰相,是時已記藏經一半矣。
夷狄之人,異教之徒,其立志堅苦不退轉至於如此。
朱文公雲:「今世學者,讀書尋行數墨,備禮應數,六經語孟,不曾全記得三五闆,如此而望有成,亦已難矣。
」其視此僧,殆有愧色。
僧言其國稱其國王曰「天人國王」,安撫曰「牧隊」,通判曰「在國司」,秀才曰「殿羅罷」,僧曰「黃榜」,硯曰「松蘇利必」,筆曰「分直」,墨曰「蘇彌」,頭曰「加是羅」,手曰「提」,眼曰「媚」,口曰「窟底」,耳曰「弭弭」,面曰「皮部」,心曰「毋兒」,腳曰「又兒」,雨曰「下米」,風曰「客安之」,鹽曰「洗和」,酒曰「沙嬉」。
】 杜陵論孔明 史言蜀諸賢凋喪,孔明身當軍國之務,罰二十以上皆親之,以勞瘁緻斃。
此真兒童之論也。
夫孔明不死,則漢業可復,禮樂可興。
孔明死,則為五胡亂華,為六朝幅裂,其所關係大矣。
】中營隕星之變,天意蓋可知矣,豈因罰二十以上皆親之而緻斃乎?且孔明死時,年纔四十四,
】初非癃老不任勞苦之時。
況以孔明之明達,豈不能量事之小大,身之勞逸,而顧弊精神於瑣瑣,以自殞其軀乎?此決無之理也。
杜少陵知之,故曰:「伯仲之間見伊呂,指麾若定失蕭曹。
福移漢祚難恢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言孔明之死,乃漢福已移,漢祚已終,大數不可支持耳。
志決身殲,豈因軍務之勞乎?蓋不然史臣之說也。
龍洲詩聯 龍洲劉改之詩雲:「退一步行安樂法,道三箇好喜歡緣。
」
】真西山喜誦之。
或曰,退一步行,可也,至於道三箇好,乃隨俗徇情耳,何足言乎?餘曰,古人直道而行。
理之所在,驀直行將去,仕止久速,莫不皆然,烏有所謂退一步者?自後世貪榮競進,
】爭一階半級,至於殺人,於是始以退一步行為安樂法矣。
古人是則曰是,非則曰非,明白正直,曾何回護?自後世惡直好佞,以直言賈禍者,比比皆是,於是始以道三箇好為喜歡緣矣,此處衰世之法也。
蓋萬事稱好,不特司馬德操為然,而吾夫子固有危行言孫之說矣。
好盡言以翹人之過,
】此國武子所以見殺也,可不戒哉! 圓覺 裴休圓覺經序雲:「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凡夫也。
欲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菩薩也。
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如來也。
」蓋言凡夫日用飲食而不知,菩薩精思勉行而未至,如來備道全美而無虧耳。
近時禪家,又作一轉語曰:「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豈凡夫哉!正是如來境界也。
」此意又高。
蓋此有二意:文王不識不知順帝則,夫子從心所欲不踰矩,此一意也。
文王望道而未之見,夫子丘未能一,又一意也。
蓋必如是,然後周萬有而不勞,歷萬變而不息,儒者之事也。
佛者之教,其等級次第,皆與吾儒同,特其端異耳,故曰異端。
淳熙盛事 孝宗禦宇,高宗在德壽,光宗在青宮,寧宗在平陽邸,四世本支之盛,亘古未有。
楊誠齋時為宮僚,賀光宗誕辰詩雲:「祖堯父舜真千載,禹子湯孫更一家。
」讀者服其精切。
又雲:「天意分明昌火德,誕辰三世總丁年。
」蓋高宗生於丁亥,孝宗生於丁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