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林玉露卷之三 丙編

關燈
聖賢豪傑 朱文公雲:「豪傑而不聖賢者有矣,未有聖賢而不豪傑者也。

    」陸象山深以其言為確論。

    如周公兼夷狄,驅猛獸,滅國者五十,孔子卻萊人,墮三都,誅少正卯,是甚手段,非大豪傑乎!其次如諸葛孔明,議論見識,力量規模,亦真豪傑。

    惟房次律聲譽隆洽,一出便敗事,然至今儒者之論,皆稱其賢。

    如此,則是天下有不豪傑之聖賢矣。

    端平間,真西山參大政,未及有所建置而薨。

    魏鶴山督師,亦未及有設施而罷。

    臨安優人,裝一儒生,手持一鶴,別一儒生與之邂逅。

    問其姓名,曰:「姓鍾名庸。

    」問所持何物,曰:「大鶴也。

    」因傾蓋歡然,呼酒對飲。

    其人大嚼洪吸,酒肉靡有孑遺,忽顛仆于地,群數人曳之不動。

    一人乃批其頰大罵曰:「說甚中庸大學,喫了許多酒食,一動也動不得!」遂一笑而罷。

    或謂有使其為此以姍侮君子者,京尹乃悉黥其人。

    【悉黥其人 陸鈔本作「杖黜其人」。

    】餘謂優人之姍侮君子,誠可罪也。

    西山、鶴山之抱負,誠未可厚誣也。

    然吾儒於此,亦不可以不戒。

    劉平國嘗言:「若將真景元與餘景瞻並用,必有可觀。

    」餘嘗疑其說,西山負一世之望,豈必待餘景瞻而後可以有為乎?世傳洪舜俞在蜀,嘗謂崔菊坡曰:「先生豐於德而嗇於才,他日不宜獨當重任。

    」菊坡深然之,故晚年力辭宰輔。

    此說餘尤疑之,若分才德為兩事,則是天下果有不豪傑之聖賢矣。

     婺州鷹巢 婺州州治,古木之上有鷹巢,一卒探取其子。

    郡守王夢龍方據案視事,鷹忽飛下,攫一卒之巾以去。

    已而知其非探巢之卒也,銜巾來還,乃徑攫探巢者之巾而去。

    太守推問其故,杖此卒而逐之。

    禽鳥之靈識如此。

    【禽鳥之靈識如此 「禽鳥」,諸本作「禽獸」。

    】其攫探巢者之巾,固已異矣。

    於誤攫他卒之巾,復銜來還,尤為奇異。

    世之人舉動差謬,文過遂非,不肯認錯者多矣,夫子所謂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茶瓶湯候 餘同年李南金雲:「茶經以魚目湧泉連珠為煮水之節。

    然近世瀹茶,鮮以鼎鑊,用瓶煮水,難以候視,則當以聲辨一沸二沸三沸之節。

    又陸氏之法,以未就茶鑊,故以第二沸為合量而下,未若以今湯就茶甌瀹之,則當用背二涉三之際為合量。

    乃為聲辨之詩雲:『砌蟲唧唧萬蟬催,忽有千車稛載來。

    聽得松風并澗水,急呼縹色綠瓷杯。

    』」其論固已精矣。

    然瀹茶之法,湯欲嫩而不欲老,蓋湯嫩則茶味甘,老則過苦矣。

    若聲如松風澗水而遽瀹之,豈不過於老而苦哉!惟移瓶去火,少待其沸止而瀹之,然後湯適中而茶味甘。

    此南金之所未講者也。

    因補以一詩雲:「松風檜雨到來初,急引銅瓶離竹爐。

    待得聲聞俱寂後,一甌春雪勝醍醐。

    」 吾無隱乎爾 黃龍寺晦堂老子嘗問山谷以「吾無隱乎爾」之義,山谷詮釋再三,晦堂終不然其說。

    時暑退涼生,秋香滿院。

    晦堂因問曰:「聞木犀香乎?」山谷曰:「聞。

    」晦堂曰:「吾無隱乎爾。

    」山谷乃服。

    晦堂此等處,誠實脫灑,亦隻是曾點見解,卻無顏子工夫,此儒佛所以不同。

     蝗 蝗纔飛下即交合,數日,產子如麥門冬之狀,日以長大。

    又數日,其中出如小黑蟻者八十一枚,即鑽入地中。

    詩註謂螽斯一產八十一子者,即蝗之類也。

    其子入地,至來年禾秀時乃出,旋生翅羽。

    若臘雪凝凍,則入地愈深,或不能出。

    俗傳雪深一尺,則蝗入地一丈。

    東坡雪詩雲「遺蝗入地應千尺」是也。

    蝗災每見於大兵之後,或雲乃戰死之士冤魂所化。

    雖未必然,但餘曩在湖北,見捕蝗者雖群呼聚喊,【喊 原誤作「噉」,據寬文本改。

    】蝗不為動。

    至鳴擊金鼓,則聳然而聽,若成行列。

    則謂為殺傷沴氣之所化,理或然也。

     曹操冢 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傳雲曹操疑冢也。

    北人歲增封之。

    範石湖奉使過之,有詩雲:「一棺何用冢如林,誰復如公負此心。

    歲歲蕃酋為封土,世間隨事有知音。

    」四句是兩箇好議論,意足而理明,絕句之妙也。

     半兩錢 今世有一樣古錢,其文曰半兩,無輪郭,醫方中用以為藥。

    考之史記,乃漢文帝時錢也。

    當時吳濞、鄧通皆得自鑄錢,【當時吳濞鄧通皆得自鑄錢 「吳濞」,陸鈔本作「吳王濞」,當是。

    】獨多流傳,至今不絕。

    其輕重適中,與今錢略相似。

    視五銖貨泉,又先一二百年矣。

    五銖貨錢,比今錢卻稍輕。

     觀山水 趙季仁謂餘曰:「某平生有三願:一願識盡世間好人,二願讀盡世間好書,三願看盡世間好山水。

    」餘曰:「盡則安能,但身到處莫放過耳。

    」季仁因言朱文公每經行處,聞有佳山水,雖迂途數十裡,【雖迂途數十裡 「途」,陸鈔本作「遠」。

    】必往遊焉。

    擕樽酒,一古銀杯,大幾容半升,時引一杯。

    登覽竟日,未嘗厭倦。

    又嘗欲以木作華夷圖,刻山水凹凸之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