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林玉露卷之一 丙編

關燈
驗。

    」遂得免。

    方朔數語,圓轉簡明,意其竊飲以發此論,蓋風武帝之求長生也。

     高宗眷紫巖 高宗嘗問張魏公:「卿兒想甚長成?」魏公對曰:「臣子栻年十四,脫然可與語聖人之道。

    」及隆興初,張魏公督師,南軒以內機入奏,引見于德壽宮。

    首問魏公起居飲食狀,又問卿幾歲,對曰:「臣年三十一。

    」【臣年三十一 原誤作「二十一」。

    考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九右文殿修撰張公神道碑及誠齋集卷一一五張左司傳,張栻生於紹興三年,至隆興元年恰為三十一歲,因改。

    】又問卿母安否,對曰:「久失所恃。

    」上愀然久之,曰:「朕記卿父再娶時,以無繼嗣,曾來商量。

    卿父曾奏,【卿父曾奏 陸鈔本作「又曾奏」。

    】欲令卿來見,今次方得見卿。

    朕與卿父,義則君臣,情同骨肉,卿行奏來,有香茶與卿父為信。

    」嗚呼!君臣相與,其恩意乃至是哉!或者乃謂高宗晚年追悼明受,不滿於魏公,至有「寧失天下,不用張浚」之言,殆不然也。

     病柟詩 杜陵病柟詩曰:【杜陵病柟詩曰 「病柟」,宋人九家集注杜詩卷八此詩題作「枯柟」。

    永樂大典卷八二一引同原本。

    】「猶含棟梁具,無復霄漢志。

    良工古昔少,識者出涕淚。

    」傷賢者之老病而不獲用也。

    又曰:「種榆水中央,成長何容易!截承金露盤,裊裊不自畏。

    」言少不更事之人,無所涵養,而驟膺拔擢,以當重任,力綿才腐,凜凜危亡,而曾不知畏也。

    又舟中上水遣懷詩雲:「篙工密逞巧,氣若酣杯酒。

    歌謳互激烈,【歌謳互激烈 「激烈」,同上書卷一六上水遣懷作「激遠」,清人仇兆鰲杜詩詳注卷三二作「激越」。

    永樂大典卷八二一引同原本。

    】,回斡明授受。

    善知應觸類,各藉穎脫手。

    古來經濟才,何事獨罕有?」蓋嘆舟人操舟,【蓋嘆舟人操舟 「嘆」,原誤作「難」,據諸本及永樂大典引改。

    】尚有妙手,而整頓乾坤,獨未見妙手也。

    蓋方天寶間,杜陵少壯之時,雖亂離瘼矣,而人才尚多,故洗兵馬行曰:【洗兵馬行曰 「洗兵馬行」,九家集注杜詩卷四此詩題作「洗兵馬」,無「行」字。

    杜詩詳注從杜臆題作「洗兵行」。

    永樂大典卷八二一引同原本。

    】「成王功大心轉小,郭相謀深古來少。

    司徒清鑒懸明鏡,尚書氣與秋天杏。

    二三豪俊為時出,整頓乾坤濟時了。

    」又雲:「張公一生江海客,身長九尺鬚眉蒼。

    徵起適遇風雲會,扶顛始知籌策良。

    」蓋幸其所以支撐世變者,尚有人也。

    及杜陵晚歲,八哀之詩既作,則一時豪傑,或老或死,而後來者,未有其人。

    此病柟、種榆之歎,舟師妙手之歎,意益婉而詞益哀。

    嗚呼!此唐室所以終不振乎!本朝元豐間,洛陽諸老為耆英會,圖形賦詩,一時誇為盛事。

    而識者悲之曰,此皆仁宗所養之君子,至是而皆老矣。

    升降消長之會,過此甚可畏也。

    時林行己曰:「天將祚其國,必祚其國之君子。

    觀其君子之眾多如林,【觀其君子之眾多如林 「觀」,陸鈔本及諸本作「視」,下文「觀」字亦同。

    案,永樂大典卷八二一引同原本。

    】則知其國之盛;觀其君子之落落如晨星,則知其國之衰;觀其君子之康寧福澤、如山如海,則知其為太平之象;觀其君子之摧折頓挫,如湍舟,如霜木,則知其為衰亂之時。

    」又曰:「天將使建中為崇寧,則不使範忠宣復相於初元;天將使宣和為靖康,則不使劉陳二忠肅遺於數歲。

    」皆至論也。

     遮莫 詩家用「遮莫」字,蓋今俗語所謂「儘教」者是也。

    故杜陵詩雲,「已(扌棄)野鶴如雙鬢,遮莫鄰雞下五更」,言鬢如野鶴,已(扌棄)老矣。

    儘教鄰雞下五更,日月逾邁不復惜也。

    而乃有用為禁止之辭者,誤矣。

     花 洛陽人謂牡丹為花,成都人謂海棠為花,尊貴之也。

    亦如稱歐陽公、司馬公之類,不復指其名字稱號。

    然必其品格超絕,始可當此。

    不然,則進而君公,退而爾汝者多矣。

     蘧伯玉 衛靈公與夫人夜坐,聞車聲轔轔,至闕而止,過闕復有聲。

    公問夫人曰:「知此為誰?」夫人曰:「此蘧伯玉也。

    」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聞禮,下公門,式路馬,所以廣敬也。

    夫忠臣與孝子,不為昭昭信節,不為冥冥惰行。

    蘧伯玉,衛之賢大夫也,仁而有智,敬於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廢禮,【必不以暗昧廢禮 「必」,原誤作「心」,據諸本改。

    】是以知之。

    」公使人視之,果伯玉也。

    中庸曰:【中庸曰 「中庸」,原作「大學」,諸本作「中庸」。

    案,考此下所引,乃中庸之語。

    因據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