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林玉露卷之一 乙編

關燈
n>餽遺不滿意,升堂嫚罵。

    守懼,以書白秦自解。

    秦怒陸甚,陸請見,不出。

    然猶令其子小相者見之,問其近作。

    陸誦其黃陵廟一絕雲:「東風吹草綠離離,路入黃陵古廟西,帝子不知春又去,亂山無主鷓鴣啼。

    」小相入誦之。

    秦吟賞再四,即命請見,待之如初。

     殺人手段 宗杲論禪雲:【宗杲 原誤作「宋杲」,據諸本並淳祐臨安志輯逸卷七改。

    】「譬如人載一車兵器,弄了一件,又取出一件來弄,便不是殺人手段。

    我則隻有寸鐵,便可殺人。

    」朱文公亦喜其說。

    蓋自吾儒言之,若子貢之多聞,弄一車兵器者也。

    曾子之守約,寸鐵殺人者也。

     詩互體 杜少陵詩雲:「風含翠篠娟娟淨,雨裛紅蕖冉冉香。

    」上句風中有雨,下句雨中有風,謂之互體。

    楊誠齋詩雲「綠光風動麥,白碎日翻池」亦然,上句風中有日,下句日中有風。

     陳黃送秦少章 韓文公作歐陽詹哀詞雲:「詹,閩人也,父母老矣,捨朝夕之養以來京師。

    其心將以有得於是,而歸為父母榮也。

    雖其父母之心亦然,詹在側,雖無離憂,其志不樂也。

    詹在京師,雖有離憂,其志樂也。

    」山谷送秦少章從蘇公學雲:「斑衣兒啼真自樂,從師學道也不惡。

    但使新年勝故年,即如常在郎罷前。

    」後山雲:「士有從師樂,諸兒卻未知。

    欲行天下獨,信有俗間疑。

    秋入川原秀,風連鼓角悲。

    目前豚犬類,未必慰親思。

    」二詩皆用韓意,而後山之味永。

    陸象山雲:「男子生而以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示有四方之志,此其父母教之望之第一義也。

    顏子之家,一簞食,一瓢飲,在人不堪憂之地,而其子乃從其師周遊天下,履宋、衛、陳、蔡之厄,而不以為悔。

    此豈俚俗之人、拘曲之士所能知其義哉!蓋誠使此心無所放失,無所陷溺,全天之所予而無傷焉,則千萬裡之遠,無異於親膝。

    不然,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象山此說,尤更精透。

     住山僧 有僧住山,或謀攘之。

    僧乃掛草?一雙於方丈前,題詩雲:「方丈前頭掛草鞋,流行坎止任安排。

    老僧腳底從來闊,未必枯髏就此埋。

    」餘謂士大夫去就亦當如此。

    楊誠齋立朝時,計料自京還家之裹費,貯以一篋,鑰而置之臥所。

    戒家人不許市一物,恐累歸擔,日日若促裝者。

    餘又聞昔有京尹,忘其名,不攜家,唯弊篋一擔,每晨起,則撒帳卷席,食畢,則洗缽收箸,以拄杖撐弊篋于廳事之前,常若逆旅人將行者。

    故擊搏豪強,拒絕宦寺,悉無所畏。

    餘曩在太學,嘗館于一貴人之門。

    一日,命市薪六百券,有卒微哂,謂其徒曰:「朝士今日不知明日事,乃買柴六百貫耶!」餘因竊歎:士大夫之見,有不如此卒者多矣。

     奏疏貴簡 劉平國雲:「奏疏不必繁多,為文但取其明白,足以盡事理,感悟人主而已。

    」此論極好,如伊訓、說命、無逸、立政所未論,隻如諸葛孔明前後出師表,何嘗費詞!近時如張宣公自都機入奏三劄,陸象山為刪定官輪對五劄,皆可法。

     閒居交遊 自古士之閒居野處者,【自古士之閒居野處者 「自」,諸本作「昔」;「者」,明活字本無。

    】必有同道同志之士相與往還,故有以自樂。

    陶淵明移居詩雲:「昔欲居南村,非為蔔其宅。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又雲:「鄰曲時來往,【鄰曲時來往 陶淵明集卷二移居作「鄰曲時時來」。

    】抗言談在昔。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則南村之鄰,豈庸庸之士哉!杜少陵在錦裡,亦與南鄰朱山人往還,其詩雲:「錦裡先生烏角巾,園收芋栗不全貧。

    慣看賓客兒童喜,得食階除鳥雀馴。

    秋水纔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門月色新。

    」又雲:「相近竹參差,相過人不知。

    幽花欹滿逕,【幽花欹滿逕 「逕」,九家集注杜詩卷二一過南鄰山人水亭作「樹」。

    】野水細通池。

    歸客村非遠,殘尊席更移。

    看君多道氣,從此數追隨。

    」所謂朱山人者,固亦非常流矣。

    李太白尋魯城北範居士誤落蒼耳中詩雲:「忽憶範野人,閒園養幽姿。

    」又雲:「還傾四五酌,自詠猛虎詞。

    近作十日歡,遠為千歲期。

    【遠為千歲期 「歲」,李太白全集卷二0尋魯城北範居士失道作「載」。

    】風流自簸蕩,謔浪偏相宜。

    」想範野人者,固亦可人之流也。

     廢心用形 列子曰:「仲尼廢心而用形。

    」淵明詩雲「形跡憑化往,靈府長獨閒」,說得更好。

    蓋其自彭澤賦歸之後,灑然悟心為形役之非,故其言如此。

    果能行此,則靜亦靜,動亦靜,雖過化存神之妙,不外是矣。

    謂淵明不知道,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