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夢中見老子言楊绾好殺高郢嚴震皆不殺
予幼居鄉闾,從子瞻讀書天慶觀。
治平初,在京師,夢入三清殿,殿上老子像高三二尺,狀甚異,能與人言,問者非一也。
予亦谒而問焉。
謂予曰:「子知楊绾乎?」曰:「唐之賢相也。
」「子知高郢、嚴震乎?」曰:「郢文臣,震功臣也。
」「三人孰賢?」曰:「郢、震雖賢,其不及绾遠矣。
」曰:「此人皆終尚書仆射,然绾不至上壽,而郢、震皆耆艾乃死,子知其說乎?」曰:「不知也。
」曰:「绾好殺生,而郢、震皆不殺,此其所以異也。
子其志之!」予夢中固不詳三人之然否也,起閱《唐書》,三人官秩、壽考皆信,獨不見好殺與否耳。
燒金方術不可授人 予兄子瞻嘗從事扶風,開元寺多古畫,而子瞻少好畫,往往匹馬入寺,循壁終日。
有二老僧出揖之,曰:「小院在近,能一相訪否?」子瞻欣然從之。
僧曰:「貧道平生好藥術,有一方能以朱砂化淡金為精金。
老僧當傳人而患無可傳者,知公可傳,故欲一見。
」子瞻曰:「吾不好此術,雖得之,将不能為。
」僧曰:「此方知而不可為,公若不為,正當傳矣。
」是時,陳希亮少卿守扶風,平生溺于黃白,嘗于此僧求方,而僧不與。
子瞻曰:「陳卿求而不與,吾不求而得,何也?」僧曰:「貧道非不悅陳卿,畏其得方不能不為耳。
貧道昔嘗以方授人矣,有為之即死者,有遭喪者,有失官者,故不敢輕以授人。
」即出一卷書,曰:「此中皆名方,其一則化金方也。
公必不肯輕作,但勿輕以授人。
如陳卿,慎勿傳也。
」子瞻許諾。
歸視其方,每淡金一兩,視其分數不足一分,試以丹砂一錢益之,雜諸藥入甘鍋中煅之,镕即傾出,金砂俱不耗,但其色深淺班班相雜,當再烹之,色勻乃止。
後偶見陳卿,語及此僧,遽應之曰:「近得其方矣。
」陳卿驚曰:「君何由得之?」子瞻具道僧不欲輕傳人之意,不以方示之。
陳固請不已,不得已與之。
陳試之良驗,子瞻悔曰:「某不惜此方,惜負此僧耳,公慎為之。
」陳姑應曰:「諾。
」未幾,坐受鄰郡公使酒,以贓敗去。
子瞻疑其以金故,深自悔恨。
後谪居黃州,陳公子慥在黃,子瞻問曰:「少卿昔竟嘗為此法否?」慥曰:「吾父既失官至洛陽,無以買宅,遂大作此。
」然竟病背癰而沒,乃知僧言誠不妄也。
後十餘年,谪居筠州。
有蜀僧儀介者,師事克文禅師。
文之所至,辄為修造,所費不赀,而莫知錢所從來。
文秘其術,問之,不以告人。
介與省聰禅師善,密為聽道其方,大類扶風開元僧所傳。
然介未嘗以一錢私自利,故能保其術而無患。
養生金丹訣 予治平末泝峽還蜀,泊舟仙都山下,有道士以《陰真君長生金丹訣》石本相示,予問之曰:「子知金丹訣否?」道士曰:「不知也。
然士大夫過此,必以問之,庶有知之者。
」予佳其意,試問以燒煉事,對曰:「養生有内外。
精氣,内也,非金石所能堅凝。
四支、百骸,外也,非精氣所能變化。
欲事内,必調養精氣極而後内丹成,内丹成,則不能死矣。
然隐居人間久之,或讬屍假而去,求變化輕舉,不可得也。
蓋四大,本外物和合而成,非精氣所能易也。
惟外丹成,然後可以點瓦礫,化皮骨,
治平初,在京師,夢入三清殿,殿上老子像高三二尺,狀甚異,能與人言,問者非一也。
予亦谒而問焉。
謂予曰:「子知楊绾乎?」曰:「唐之賢相也。
」「子知高郢、嚴震乎?」曰:「郢文臣,震功臣也。
」「三人孰賢?」曰:「郢、震雖賢,其不及绾遠矣。
」曰:「此人皆終尚書仆射,然绾不至上壽,而郢、震皆耆艾乃死,子知其說乎?」曰:「不知也。
」曰:「绾好殺生,而郢、震皆不殺,此其所以異也。
子其志之!」予夢中固不詳三人之然否也,起閱《唐書》,三人官秩、壽考皆信,獨不見好殺與否耳。
燒金方術不可授人 予兄子瞻嘗從事扶風,開元寺多古畫,而子瞻少好畫,往往匹馬入寺,循壁終日。
有二老僧出揖之,曰:「小院在近,能一相訪否?」子瞻欣然從之。
僧曰:「貧道平生好藥術,有一方能以朱砂化淡金為精金。
老僧當傳人而患無可傳者,知公可傳,故欲一見。
」子瞻曰:「吾不好此術,雖得之,将不能為。
」僧曰:「此方知而不可為,公若不為,正當傳矣。
」是時,陳希亮少卿守扶風,平生溺于黃白,嘗于此僧求方,而僧不與。
子瞻曰:「陳卿求而不與,吾不求而得,何也?」僧曰:「貧道非不悅陳卿,畏其得方不能不為耳。
貧道昔嘗以方授人矣,有為之即死者,有遭喪者,有失官者,故不敢輕以授人。
」即出一卷書,曰:「此中皆名方,其一則化金方也。
公必不肯輕作,但勿輕以授人。
如陳卿,慎勿傳也。
」子瞻許諾。
歸視其方,每淡金一兩,視其分數不足一分,試以丹砂一錢益之,雜諸藥入甘鍋中煅之,镕即傾出,金砂俱不耗,但其色深淺班班相雜,當再烹之,色勻乃止。
後偶見陳卿,語及此僧,遽應之曰:「近得其方矣。
」陳卿驚曰:「君何由得之?」子瞻具道僧不欲輕傳人之意,不以方示之。
陳固請不已,不得已與之。
陳試之良驗,子瞻悔曰:「某不惜此方,惜負此僧耳,公慎為之。
」陳姑應曰:「諾。
」未幾,坐受鄰郡公使酒,以贓敗去。
子瞻疑其以金故,深自悔恨。
後谪居黃州,陳公子慥在黃,子瞻問曰:「少卿昔竟嘗為此法否?」慥曰:「吾父既失官至洛陽,無以買宅,遂大作此。
」然竟病背癰而沒,乃知僧言誠不妄也。
後十餘年,谪居筠州。
有蜀僧儀介者,師事克文禅師。
文之所至,辄為修造,所費不赀,而莫知錢所從來。
文秘其術,問之,不以告人。
介與省聰禅師善,密為聽道其方,大類扶風開元僧所傳。
然介未嘗以一錢私自利,故能保其術而無患。
養生金丹訣 予治平末泝峽還蜀,泊舟仙都山下,有道士以《陰真君長生金丹訣》石本相示,予問之曰:「子知金丹訣否?」道士曰:「不知也。
然士大夫過此,必以問之,庶有知之者。
」予佳其意,試問以燒煉事,對曰:「養生有内外。
精氣,内也,非金石所能堅凝。
四支、百骸,外也,非精氣所能變化。
欲事内,必調養精氣極而後内丹成,内丹成,則不能死矣。
然隐居人間久之,或讬屍假而去,求變化輕舉,不可得也。
蓋四大,本外物和合而成,非精氣所能易也。
惟外丹成,然後可以點瓦礫,化皮骨,